「老有所養」的生命力在於制度

「老有所養」的生命力在於制度2011年06月25日 08:00:38  來源: 新華網

任俊明中國人「老有所養」的願望,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初步實現。在6月20日上午在京召開的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部署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驗交流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這兩項制度的實施,是實現黨的十七大確立的「老有所養」的戰略目標和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要求的具體落實,也是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制度建設。溫總理的堅定表態,則是我黨執政為民理念的又一次生動表現。其背後不僅體現出國家經濟實力的與日俱增,更有為國家繁榮富強謀劃的宏圖大略。其實,這並不是推進新農保制度的首次提速。2009年,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今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增加安排123億元用於新農保試點補助,並將2011年新農保覆蓋地區範圍從原計劃的40%提高至60%。溫總理的表態,則意味著我們將在2013年前基本實現全覆蓋目標。既然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養老保險制度為何還要一再地提速?首先,這是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一貫重視的體現。我們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溫總理曾引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來表達他對「三農」的關切之情。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先是在2006年初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2600年的農業稅,直接給億萬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後又通過種糧補貼等方式,對農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間接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政策傾斜。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將進一步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其次,這是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加速的「非常之舉」。剛剛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披露: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3.26%,65歲以上人口佔8.87%,「四二一」家庭越來越多。自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並日益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趨勢。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相比,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才剛剛起步。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只有不斷地提高工作效率,加速建立覆蓋全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最後,這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務實之舉。「農業稅廢止的意義,不只在於農民負擔的絕對數量下降了多少,而在於它破除了農民長期承受的不平等待遇。」兩項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實現了政府主導下的社會財富蛋糕的再分配,由於其覆蓋對象主要是城鎮未就業人員以及廣大農民,其公平合理的意味更加明顯。從各地調研的結果看,農村居民都非常希望能儘早加入新農保試點,享受真金白銀的實惠。「只要理念有了就沒有辦不到的事。關鍵是先把覆蓋全民的制度建起來,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來,黨和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其結果是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不僅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更創新了許多重大社會保障制度。成績雖然驕人,但也要從中發現新矛盾、新問題。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尚有諸多難點需要突破、全國統籌的方案有待精心籌劃;城鄉分割格局亟需改變,城鄉之間制度的銜接以及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需要加快等。因此,構建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老有所養」,不僅是本屆政府的工作重心,還需要幾代人的不斷努力。雖然困難重重,但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老有所養,含飴弄孫,兒女承歡膝下」的理想必能實現。
推薦閱讀:

美文:於心靈是一種溫暖,於生命是一種感動
生命的厚味
生命短暫,何苦重複昨天-人生中的傷感語錄
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留下遺憾
生命匆匆,緣來是你,我惜;歲月漫漫,緣盡你去,我放

TAG:生命 | 制度 | 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