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唯物主義
19世紀流行於德國的把唯物主義庸俗化的思想觀點。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學家、博物學家K.福格特,德國哲學家、醫生L.畢希納,荷蘭生理學家J.摩萊肖特。他們承認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尖銳抨擊唯心主義的思辨哲學和宗教。但他們把意識直接歸結為物質,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能力只不過是腦物質的分泌物,或認為思想就是腦髓質的位移。他們在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解釋具有強烈的機械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
2 概述庸俗唯物論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新黑格爾派解體以後,出現的一個唯物主義哲學派別。它認為宇宙間一切都是物質的,精神也是物質的。這在當時,在反對認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義觀點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不過,它認為精神這個物質是物質的人腦分泌出來的。說人腦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這就把物質存在的形式庸俗化、簡單化、絕對化了。似乎物質的存在只能是實體性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形式。對這一點,連當時的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也不同意,他說如果他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就不做唯物主義者了。我們講意識是物質的,是講它是不同於一般物質存在形式的特殊物質形式,即它的物質運動形式。它產生於人腦,從屬於人腦,又須臾不能脫離人腦,它不是實體性物質。這都是與庸俗唯物論觀點截然不同的。庸俗唯物主義不屬於唯物主義哲學派別範疇,即唯物主義哲學派別中不包括庸俗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時,把其辯證法的核心發展的觀點也抽掉了,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是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掉了。所以,我們在批判庸俗唯物論時,也要保護它認為意識是物質的這個正確的根本之點。
3 辨析混淆物質與意識的界限,不了解人腦產生意識的過程、抹殺意識本質的一種唯物主義哲學。這種唯物主義產生於19世紀50年代的德國和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畢希納和福格特,荷蘭的摩萊肖特。這些人在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上,主張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但對思維、意識產生過程及其本質,完全作了歪曲地、機械地理解,把意識當作是人腦分泌出來的一種液汁,人腦產生意識如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這樣,就抹煞了意識與物質的原則區別,把唯物主義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哲學思潮,是非科學的世界觀。
推薦閱讀:
※悲觀主義的苦難與智慧
※胡適:溫和的「自由主義鬥士」 |近代法政人物素描系列(3)
※長平:作為女權主義者的我
※老婆要造反:大男人主義時代的終結
※陳瑞華:論偵查中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