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長恨歌》隨感
(《長恨歌》小說、電影、電視劇之我見)
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發表於1995年,獲得過矛盾文學獎,2005年改編成電影,2006年又拍成35集電視劇。故事的梗概是1946年代,上海一出身於普通職員家庭的女中學生王琦瑤,正當豆蔻年華,一則天生麗質,二則命運安排,成功參加上海小姐的競選並成為第三名,踏上了進入達官貴人上流社會的階梯。基於人性的弱點,王琦瑤放棄了深愛著她的程先生,投入了年長二十多歲的政界要人李先生的懷抱。王琦瑤在李先生的呵護下,雖然是關在金絲籠中的一隻寂寞的小鳥,卻還有著一線希望,興許能最終進入上流社會的廳堂。籠中的小鳥不能知道暴風雨的來臨,隨著1949年的天翻地覆,李先生作了舊時代的殉葬品,王琦瑤也從此掉入社會的底層,原來賴以上爬的與李先生的關係瞬間成了會要命的絞索。王琦瑤盡量撇清過去的痕迹,「潛伏」在了平安里這條上海普通的里弄里。 王琦瑤的幸運在於她仍然生活在舊上海的「個人」的社會中,新社會無所不在的「組織」與她無關,她不用寫思想彙報,不用參加三反五反,反右,四清,甚至文革也與她無涉,反倒可以悄悄地在家中和那些舊社會的「垃圾」們玩麻將牌,還能瞞過充滿革命警惕性的街道居委會大媽們。如此的世外生活一直到偉大領袖沒能萬壽無疆,「走資派」重新開始走動,社會又開始重溫十里洋場的舊夢。在這期間,王琦瑤的同學、朋友蔣麗莉追求所愛的人程先生不得,於1949年時離開了剝削家庭,參加了革命工作,再嫁給了革命幹部,後40來歲就早早地就死於癌症。最悲劇的人物程先生,沒能追求到自己心目中的維納斯女神,又不能接受蔣麗莉的愛。最終沒能躲過文革,孑然一身,跳樓身亡,是「垃圾」們的真實命運。
故事的結尾是80年代後,上海重新又成為時尚的城市,王琦瑤過去的那些追求時尚的經驗又派上了用處。此時王琦瑤曾為過去的上海小姐的舊聞重新聲名遠傳,這導致了新時代的癟三「長腳」覬覦王琦瑤的「黃貨」。其實這「黃貨」是當年李先生對王琦瑤表示自己心跡的載體,此時反成了王琦瑤喪命的引信。上海小姐就此結束了她的故事,那個時代也慢慢的落下了最後的一點帷幕。
故事在小說、電影、電視劇中表現得各有不同。小說近於白描,寫出了王琦瑤的故事,她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某種輝煌。在社會大變革的年代,她的故事必然會打上時代的印記,每個人的歷史都是某段歷史河流的縱向剖面,所有人的故事加在一起就成了歷史的那條大河。
電影將小說豐富的生活簡化成了一個女人和四個男人的故事,用香港熟女代換了上海淑媛, 用九十年代的深吻代換了四十年代的深情。雖然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小時,但也不是編劇、導演失敗的理由。香港的編劇和導演們確確實實沒能領會小說的精髓。
電視劇在小說的基礎上更加成功,強化了故事的邏輯性和戲劇性;強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更加重視「情」而不是「欲」;強化了故事的時代背景,通過電視畫面讓觀眾更加直接的感受到環境的變遷; 演員的外形,氣質也較為符合劇情的要求。
電視劇對長恨歌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作了較大的改動,對王琦瑤大幅增加了家庭背景的介紹,小說中幾乎沒有描寫王琦瑤的家庭,電視劇則全面描寫了王琦瑤的家庭背景,母親、父親、外婆、弟弟。以此讓王琦瑤的思想性格的來源有一個根據;對於聰明、秀麗的王琦瑤這個典型的上海淑媛既有進入上流社會的幻夢,又仍然保有傳統道德觀念的矛盾心態,用了更多的鏡頭予以表達,當然幻夢還是戰勝了傳統。再是豐富了李先生的人物形象,小說中是寥寥幾筆帶過,電視劇則賦予這個人物某種悲劇色彩,政治上是舊時代的忠臣,情感上為王琦瑤付出了真心;他的死雖然主要是政治原因,也有一點點可算為情而亡,(電視劇中是王琦瑤要李先生回到上海救程先生,因而被政治對手暗殺的。)讓王、李之情博得些許觀眾同情。特別是探訪王琦瑤外婆的鄔橋之行,使他們間的真情有了一定的客觀基礎。對程世邸這個人物,則大大突出他的軟弱及忠誠,並另賦予他留學英國的歷史。與小說不同的是,王琦瑤並非對他毫無情義,而是由於兩人的性格特點,一再錯失機會,終成遺憾。最明白不過是在程世邸出獄後到鄔橋去找到王琦瑤後,兩人臨別時,王琦瑤滿含淚水,是希望程世邸說出那一個「愛」字來的,但他軟弱得連這樣的一點點擔當都不能,終於是誤人又誤己。但他的忠誠和矢志不渝卻博得觀眾的同情和淚水。對蔣麗莉這個人物,同樣作了大量的改動,她的家庭背景從資本家改為國民黨高官;性格上強調了她的直率,單純,執著,過於理想化;加強了她和程世邸的感情糾葛,以及她對革命的崇拜;還增加了一段牢獄之災的戲份;這些都大大提高了蔣麗莉這個人物性格的豐滿程度。電視劇相對於小說,對49年後作了很大的改動,讓觀眾稍稍可以窺見一點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通過嚴師母和康明遜一家,反映了資本家在上海的遭遇;通過王琦瑤及其周圍的人,讓觀眾看到了文革的瘋狂;通過程士邸的遷移農村,修水利,為同事照模特照而被打成壞分子等等,看到了政治是如何深深地影響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小說讓王琦瑤死於非命,讓王和老克臘間產生了真實的感情,讓程士邸文革初期就跳樓身亡,而且都寫得一筆帶過。電視劇則將老克臘寫成新上海的一個「白相人」,雙方都是各有所圖,並無真情實感,拋棄了那個累贅的張永紅和長腳,讓薇薇和父親康明遜相認,和老克臘戀愛因王琦瑤而終止,因此而出國。丟掉了殺死王的長腳這個人物,改為一個詩意的結尾,讓王和程這對精神戀人活到最後,在象徵著舊上海生活的舞曲中漸行漸遠,給觀眾留下想像的空間。
總之,小說長恨歌的精彩結束於平安里之前,在那以前有青春的絢麗,有感情的宣洩,有時代的巨變,各種人物在那樣的時代潮流中激起的浪花。平安里之後,以前的精英們成為社會的邊緣,只能追求生存的最低要求,遠遠離開了新社會的主流生活。新時代不好由作者的想像任意馳騁,過了平安里則為一馬平川,再無奇峰峻石可以令人流連。電視劇長恨歌別於小說,以較多的篇幅,更複雜的故事情節,更豐滿的人物描寫,反映了舊時代的風雲人物在新時代的生活細節和遭遇,讓觀眾更仔細地看到了時代長河中的這一幅小小剖面。
「長恨歌」,誰人在恨?為何而恨?被恨是誰?掩卷仍然不得答案。
推薦閱讀:
※程乃珊與王安憶
※【人文素養】王安憶《長恨歌》選讀
※雨夜讀王安憶的《長恨歌》
※春那·讀書|王安憶:《長恨歌》
※王安憶:我的朋友
TAG:王安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