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為自己是凡夫 有漏皆苦之思維行苦
06-27
快速契入菩薩境界的妙法念念為自己是凡夫 有沒有一種方法,叫凡夫馬上變為菩薩?凡夫菩薩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人只要果真覺悟了,果然回頭了,馬上就可以真正超凡入聖,前一念迷還是凡夫,此一念覺便是菩薩。 -- 什麼叫凡夫?念念為自己是凡夫,甚至於念念為自己的家庭、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國家、念念為這個地球,還是叫凡夫,為什麼?那個念頭沒出六道。假如念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你甚至就是佛,不只是菩薩了,因為你超越十法界了。你念法界眾生,你的國家、社會、家庭都包括在其中,大可以包小,小不能包大。念念為一切眾生,我這個身體也是眾生,當然也包括在其中。所以我們做人心量一定要大,佛之所以偉大,就是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菩薩心量比佛就小一點,聲聞、緣覺又小一點,道理就是在此地,拓開心量,心量大自然就沒有了貪瞋痴。 -- 我們知道障礙人悟道的主要因素是煩惱障。小乘人要斷煩惱,要把身見、邊見、見取見這一些見惑斷掉,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斷掉,這個好難,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佛在經上講斷煩惱就好比截斷四十里的瀑流一樣,那個瀑流就比如瀑布,多大?四十里,你要能一下就把它堵住,叫它不流,佛用這個比喻斷煩惱的難。用小乘的方法是真難,真不容易。大乘就高明了,巧妙了,要不要斷?不要斷!不斷怎麼會斷掉?佛教我們,把心擴大,大而化之,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巧啊!叫你貪,不要貪一點點財,貪什麼財?貪盡虛空遍法界的財,貪極樂世界的財!那好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極樂世界也是你的。他的真實含義是叫你把心量擴大,一擴大就變成公了,公跟私也只是一念之間,把私心就變成大公無私。心量小就變成私,大就變成公,大乘方法教人巧妙至極,所以大乘法沒有別的,說穿了一句話就是【大而化之】,就行了,你能把所有一切都大而化之就成功了。你愛護你自己的兒女、親人,你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你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兒女,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大乘巧就巧在此地,比認真強迫自己去斷是容易太多了,那個斷好苦,真難真難,所以小乘人修行學得苦,大乘人學得自在,他曉得心量一解放,問題就解決了。 -- 我們天天在喊全人類解放,我們如果學會把貪瞋痴慢解放,那就成功了。哪個國家人民貪瞋痴慢、是非人我、見思煩惱解放了,這個國家就是佛國,就是佛土,就是極樂世界。把念念想著自己的利益,把它解放開,念念想到全國一切眾生的利益,就是把它放大就是了。再能想到全世界人類的利益,那你就是世界的領袖,就是世界的導師。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方法在修學的原理原則不相同的地方,這個方法來得快,非常有效果,佛菩薩跟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 換句話說,同樣是一個愛心,一個愛心很小,只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一個愛心擴大了,能夠愛世人、愛國家、愛世界、愛一切眾生,你比較比較大小乘的思想修法,你才曉得大乘法的殊勝。而《彌陀經》給我們的開示更不得了,它不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我們講【成佛了,愛心,他的心能愛護三千大千世界,了不起了】。阿彌陀佛跟那些佛可不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每個佛國土他都愛護,一個佛國土也不漏掉,所以諸佛才尊稱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所以煩惱解放了就轉成了菩提。這就是【煩惱即菩提】。 -- 我們希望人人都做佛,人人都做菩薩。做佛菩薩並不是要我們改變現前的生活狀況,而是要我們改變我們的觀念,觀念改變了,實際上這個生活也都會改變了,為什麼?以前貧窮覺得苦,現在貧窮也覺得樂,不一樣啊!所以一個人一旦悟了之後,他樂啊!吃得再苦他也快樂,這也就是把生活改變了。孔老夫子所說的【素富貴安於富貴】,他能安,他快樂。【素貧賤安於貧賤】,為什麼貧也能安樂?因為他覺悟了。覺悟了之後,物質生活就無所謂了,真正能夠做到自在隨緣。富有好,安於富有,也不拒絕;貧賤也好,安於貧賤,不奢求,你說這種人過得有多快樂,有多幸福!所以快樂幸福的本質不取決於物質生活條件,與那個毫不相關啊!一個人明道,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因緣果報的事實,那他無論處在順境、逆境,都會自在,都會快樂,所以都是佛,都是菩薩,作帝王的是帝王菩薩,作乞丐的也是乞丐菩薩。他那個帝王、乞丐身分用世間人眼光來看不一樣,可菩薩身分是平等的,一定是一樣的,兩個都是菩薩。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法確實能救世間,救世間的真理就在於此。 -- 如果說我們挽救世間,以為那個窮苦的人我要幫助你們一些資財,暫時提高一下你們的生活狀況,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那是他的業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以為這樣做就幫他徹底改變命運了,豈不是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哪有這種道理?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我們幫他覺悟之後,要想改變他的環境,能不能?太容易了,為什麼容易?修因呀!想得財富有得財富的因,想得聰明智慧有得聰明智慧的因,想健康長壽也有健康長壽的因,你只要修因,果報一定自然得到。果報不是別人能給的,是自己修來的,只要肯修就會得到,這些原理原則佛在經上都告訴我們了。可是真正覺悟得道的人有很多還不願意動妄念搞這個世間享受,他安於他的生活,他不想搞這個。無論什麼環境當中,他都得大自在,他何必去搞這個。 -- 唐朝時候的龐居士他家裡很富有,開悟以後,他把他的財產裝在一個大船裡面,划到江心全部沉到江底裡面去,不要了,然後自己每天悠哉悠哉編草鞋賣,以此來維持生計。一雙草鞋賣兩個銅板,基本可以吃一餐飯,粗茶淡飯可以吃一餐。他每天編草鞋、賣草鞋來過日子,逍遙自在,不為錢財所累贅。所以覺悟的人過的那個生活方式,我們世間人看不懂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做得快樂逍遙,身心無事。 -- 佛菩薩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留戀,決定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因為他知曉,這一切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明白這世間一切萬象,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所以他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真相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他真懂得,真明了,他真契入這個境界。所以示現成佛,建道場、度眾生,道場叫【水月道場】,度眾生叫【夢中佛事】,他做得很認真,心裡沒牽掛,得大自在。如果示現的是居士身、長者身,他以在家的身分,同樣是這個境界。在一個家庭裡頭,那是水月家庭,夢中生活;開個店,水月店鋪,夢中生意,你說人到了這種境界,怎麼不得自在!生活之中樣樣演得逼真,這完全是演戲,完全是遊戲神通。 -- 【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一切性、相、事、理沒有一樣不通達。【神】是形容他的生活那麼樣的自在,在我們凡夫看起來沒有辦法理解,超過凡夫常識,神奇莫測。他那境界是真的,決不是裝出來的,裝那裝不像。為什麼?一般世間人一生被業力作主宰,無可奈何,不受也要受,所以他無可奈何,受得很辛苦。到神通自在的時候,他所受的就不是業力,他是願力啊!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而來示現的,所以他自在,得大自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也學菩薩,要做一個轉變,發菩薩大願,轉業力為願力,馬上就當下解脫了。 -- 我們仔細去觀察悟道了的人,活在世間都是在做榜樣給眾生看的,都是在演戲,目的都是為了覺悟眾生,讓眾生聽到、看到、接觸到,能夠醒悟過來。佛菩薩應世沒有別的目的,就這麼一個目標,覺悟眾生。各位有緣看到此文,也覺悟過來了,這一生在往後在幾十年中,好好的演一場戲,也令這個世間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看到你的表演都覺悟過來,這就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所以我們一旦過上覺悟的日子,無論是弘法利生,還是平常談話、接觸大眾的時候,那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真的是非常活潑,非常瀟洒自在,令人羨慕,別人看到生景仰之心,自然就會跟你學,向你請教。這就是快速成就道業的方法、捷徑。 -量大福大念念為一切眾生【量大福大】古人講『量大福大』,此話正確!我們建道場是為誰建立的?為盡虛空、遍法界建立的。因此,眾生來的數量就多了,諸佛菩薩也會到講堂來聽經,也會到念佛堂來念佛。有許多人進入念佛堂都不願離開,就是有諸佛菩薩在其中。如果這個道場是為一家、一個小團體,或為一個地區,諸佛菩薩決定不來,因為心量太小了。今天我們以虛空法界為家,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家人,十方國土是我們的庭院,我們的身分是替諸佛菩薩辦事,如此才感應諸佛菩薩全心全力的協助,道場才殊勝莊嚴,真正如理如法。【念念為一切眾生】古大德幾乎都肯定,《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 輪,一切經教皆是華嚴眷屬。我們要有此認知,根本法說的是事實真相,真相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經》又稱為《大不思議經》,即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可思議的。換言之,諸佛菩薩對人事物,都是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但是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有沒有意思用這些心?沒有。有意,決定是假意;有情,決定是假情;有愛,決定是偏愛。所謂不可思議,清凈是真清凈,平等是真平等,慈悲是大慈悲。所以,學佛人對根本法一定要認識、要能體悟,知道自己應如何學習。無心是真心,有心就是妄心。『無』不是什麼都無,大乘佛法講『無念是正念』,無念不是什麼念都沒有,這個『無』很難懂。何以說無心?無心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它是『真誠、清凈、平等、覺悟、慈悲』;有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心是妄心,無心是真心。凡是有心、有情、有愛全是假的,虛情假意,因為你已經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的情愛是真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無』這兩個字,諸位細細去揣摩、去體會,然後才能悟出一個道理。誰能得到佛菩薩的愛?淺而言之是信願,你對佛菩薩有一分信心,你就得一分愛護;兩分信心,得兩分愛護,這是對凡夫講的。何時能得到佛菩薩究竟圓滿的愛?做到無心,你就得到了。因此,信願感得的是感應,圓滿的得到是相應。感應與相應不一樣;感應,我們是凡夫;相應,我們就不是凡夫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諸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凈的,我們要從『真誠、清凈、平等、覺悟、慈悲』學起。初學時,都是有心學,有心學是感應,到無心學就相應,所以要從有心學到無心。中下根性的人,依此原則修學很有效果,都能得受用。得受用之多少,看自己修學的功夫,古人說:『一分功夫得一分受用,兩分功夫得兩分受用』。落實在生活行為上,《楞嚴經》上說『最初方便』,就是先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修學功夫才能得力,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觀念從何處改?往昔我們念念為自己,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錯在哪裡?錯在不認識自己,你並沒有真正為自己。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的範圍很大,『一切』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這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然後才懂得要愛護自己。諸佛菩薩以法界為家,常寂光土,身土不二,法身與凈土是一不是二。宗門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說法太殊勝了,誰不愛護自己的眼睛?你會如此愛護它,這是真正認識自己,真正愛護自己。所以,愛護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愛護自己,眾生得善果就是自己得善果,眾生造惡業就是自己造惡業,眾生墮三途就是自己墮三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從此地生出來的。我們要問,眾生行善得善果,佛菩薩歡不歡喜?眾生造業墮惡道,佛菩薩難不難過?如果佛菩薩因此而歡喜、難過,佛菩薩又墮落成凡夫了。諸佛菩薩用心如鏡,對眾生的善惡照得清清楚楚,見眾生行善得福,他真歡喜;真歡喜是無歡喜,無歡喜是真歡喜。眾生墮三途、墮阿鼻地獄,他真難過,真難過決定沒有難過,沒有難過才是真難過。這個意思很深,諸佛菩薩真的沒有起心動念,他是真慈、真悲、真喜,我們體會不到。應如何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明妙行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方法是一個意思。所謂『凈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如果有懷疑、夾雜,這個念就不清凈;『相繼』就是不間斷。這是真念,這是真正學佛,真正的佛子。我們今天修學最糟糕的,就是有心、有情、有識、有念。可是凡夫修學成佛,這是必經之路,諸佛如來也是從這條路走出去的。他們走出去了,我們今天走不出去,原因就是不曉得這個道理。佛法與世學不一樣,世間學術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眾生起心動念用的是虛情假意,所有一切動亂的根源也是從虛情假意生的,用虛情假意決定不能解決虛情假意的問題。所以,對於『理』要透徹了解,唯有契入這個境界,才真正能體會到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依教修行,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心懺:念念不被無明染——劫灰 一位朋友在信中提到懺悔問題,引起了我的思索。是啊,人生在世多有追悔莫及處,到省悟時似乎一切都已太晚,於是心上的負疚愈益沉重。怎麼辦?也只有至心懺悔罷了,隨所染處而恆清凈或許便能隨所住處恆得安樂。朋友說:「隨所住處,恆安樂」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當然這種狀態也是後來才造就的。如果說我的一生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我曾傷害過這個世上最愛我的人,現在她已離我而去,任我如何懺悔也都無濟於事了。《壇經》曰: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可現在上天連一個悔過的機會都不給我了,何來悔其後過??雖說「事如春夢了無痕」,但這灼痛卻將會跟隨我一生。我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事業上的成功絲毫不能掩蓋在愛情上的失誤。而我的失誤就在於過於隨心所欲,不知云何應往?云何降伏其心?也許今生註定我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孤獨一生吧!……說真的,我很羨慕你們,有很多東西定要失去後才覺珍貴,可悔之晚已!不過能感受到有人相愛也很開心。願天下所有相愛的人幸福一生。我見他如此地鬱結於心,但信中又沒談到所悔之事的具體情形,無法提出可具操作性的建議,回信便只能就其所言從理上講講,希望或可有助於減輕其心理負荷。為此我回信對朋友說:看來你至少熟讀過《壇經》和《金剛經》,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壇經》里那句話的上下文,它出自《壇經?懺悔品》,其中講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帶領大眾作無相懺悔(以前我讀時印象頗深,專門摘抄下來記誦過),其文曰:「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六祖進而解釋懺及悔的含義:「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隨後便是你引用的「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接著還說了「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說到懺悔,《華嚴經》另有一個著名偈頌(常作懺悔文用在佛教儀軌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故名為真懺悔。」仔細對照分析一下這些內容,相信你可以明白,懺悔主要在心念上。一念真心的懺悔,理應懺盡了前愆,也必將斷其後過。從這種意義說,你既知悔悟,前愆便滅,若你後來再未重犯類似錯誤,那麼後過亦未曾生,其實沒什麼好抱憾的。《華嚴經》還有講心念作用的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初在重慶南岸慈雲寺附近的千佛寺看到刻在千手觀音殿前的這個偈子,感其為至理熟記於心),意即如果你想弄清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覺悟之理,那麼就應該從心念上去觀照法界(整個宇宙)的性質,你會發現萬事萬物無非一念心起。懺悔自然也著重從心念上做起。若你確是出自內心地悔其前愆,真心的懺悔定然會有相應的作用(不會無濟於事),只是我們無法了知作用究竟如何發生?會有多大?但我深信必然對你所懺悔的對象有益處。悔過不見得一定要從具體的人事上挽回什麼,既悔前愆,又何來後過?應自心安。對已發生之事,誰都沒法改變,唯有把握當下和未來,看能否還為她及她的幸福,為你自己,以及你們今後的關係做點什麼。如果不行,如果她的生活確已無需你介入,那你除了放在一邊不再介入又還能怎樣?只要她真過得好,你遠遠的關注著便已足夠,何需期翼改變過去已發生了的。況且恩愛和合終歸別離,只分早遲;一切緣會必將離散,無論善惡。愛也罷痛也罷,均沒有什麼不變的本性,須得早早放下方可恆得安樂。但既然你說你有「隨所住處,恆安樂」的生活態度,想來應是心胸開闊、豁達大度之士。是我多慮,又自不量力好為人師,看你心中痛悔至深,鬱鬱不樂,便想替你排憂解難,但願沒有增加你的困擾。至於「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不會不知道它出自《金剛經》,你也應知道經文里有現成的答案,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那句令六祖開悟的話。那麼這要落實到生活中又當如何?我上篇《紅塵如夢誰相陪》所用「物在則應、事過即忘,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把握當下、制心一處」等說法,道理上與此相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身而為人,就算有愛相伴照樣改不了孤獨的。對此無住生心,若還回到懺悔上,一樣可以物在則應事過即忘。這是說,在你知錯的剎那,悔悟之心生起,之後卻不再為此纏結不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即改,善莫大焉。對已犯過錯,我們理當及時懺悔,隨所染處而恆清凈當能隨所住處恆得安樂。因此改錯之實際行動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而這一念心起,便已把握當下制心一處,頓趨真心懺悔乃至無相懺悔境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懺悔與傷痛又怎可例外。真希望《壇經》這種無相懺悔觀能幫得上你,更希望天下人都能如願以償得其所愛快樂地生活。 有漏皆苦之思維行苦觀察行苦應運用的二理(一)觀待道理:觀察當下一剎那的五取蘊觀待何因而來,由因、果同類相應關係認識苦相。(二)作用道理:觀察當下一剎那的五取蘊將對後有起什麼作用。由於當下一剎那五取蘊的顯現是果,它完全觀待於因、由因決定,因此通過觀察因緣的體性,就能認定果的體性,這是運用觀待道理。其次,當下一剎那又是因,觀察它對未來的果起什麼作用來認識它的體性,這是運用作用道理。四、入手觀察的途徑(一)往前觀察:五取蘊如何隨前因而轉。(二)往後觀察:五取蘊往後將不斷生起什麼。(三)總體觀察:六道一切差別苦統歸於五取蘊,見到五取蘊是輪迴一切諸苦的總依處。(四)對比觀察:對比觀察有漏與無漏的差別,顯示有漏蘊的苦相。生死流轉是一條長龍,只看頭、尾等的局部是難見全貌的。因此有必要往前、往後、往總體上作多角度的觀察,以求整體認識流轉的苦相。這又需要落定在五取蘊上,觀察它如何由前而來,又如何往後而去,又如何從相續不斷的遷流中生出六道諸苦。這樣前觀、後觀、總觀只是從不同方面觀察五取蘊的流轉,綜合起來就能得到完整的認識。再對比觀察有漏和無漏的差別,會更加清楚地見到五取蘊是純一苦聚、毫無安樂,會凸顯出寂滅五取蘊才是安樂。談到行苦,有不同的定義。有的說:行苦的體性是隨惑業他自在轉;有的說:行苦的相是五取蘊每剎那都是苦因。其實這只是不同角度的描述,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看的都是一座廬山。前看後看,看的都是這條五取蘊相續的長龍。往前看,就見到每剎那都是隨惑業而轉,毫無自在;往後看,就知道每剎那都是苦因。合起來就見到流轉的全貌。以下開始著手這些方面的觀察。一、前觀分二:(一)惑業他自在轉 (二)由微動認識苦(一)惑業他自在轉我執→煩惱→業→蘊從因觀果識苦性眾生輪轉三有的因,是隨執著有我的心而轉,起煩惱造種種業,所以我執是生死根源。那麼從這樣的根源中會生起怎樣的果呢?緣起律決定果和因同類相應,就像鏡中的影像必定和它面前的物體相應,因上執著我是顛倒錯亂,果上顯現的一切也就是顛倒虛妄的相,所以三界器情都是無實虛妄的苦相。我執是怎麼生起的?是無明把多體、剎那滅的如夢現一樣虛妄的五蘊執著為常、一、自在的我,這樣本沒有我而執著我,就是顛倒錯亂。再問:從這樣的顛倒錯亂中能出現安樂嗎?以錯亂的心為因,生出的果也一定是錯亂的,根本不會出現真實安樂。就像一開始輸入錯亂的程序,由它演化出來的結果必然是錯亂的,不可信賴。又好像服了迷幻藥,顯現的迷幻境界一概是錯亂的,而不是真實安樂。這樣由因推果就知道,三界的一切顯現決定是顛倒錯亂,不可能是安樂。比如,看電影銀幕上輕歌曼舞,回頭一看就發現,那只是放映機里放出的光影,由此就明白這一切都是假的,毫無實義。三有世間的現相就是放映出來的幻相,放映者就是我執,就是無我計我的虛妄分別。從這種虛妄分別能放出什麼?唯一是苦的法。三界里的根身、器界,苦、樂、舍的每一剎那,都是我執轉出來的,就像銀幕上的影像毫無自主,是隨膠片的轉動而被轉出來一樣。因此說三界器情都在無自主地隨業遷流,都是苦的。比如,無色界有什麼實義?當初為了「我」得到無色定的舍受,造集不動業而入定,但長劫入定中的每個剎那都是隨惑業而轉,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又比如,眾生以我愛執造集福業和不動業,感得暫時的欲界、色界之樂,這也沒有剎那的常住、安穩,時時為遷流之苦逼惱,不得自在。所以,欲、色、無色三界都是隨惑業流轉,毫無自在,這不會是真實的安樂。內道聖賢之所以棄三界如敝履,就是因為見到它純粹是苦!如果我們也能看清三界的一切是隨惑業而轉,絲毫不得自在,我們就不會再耽著它,不會再打妄想爭取世間的成果、席位,置辦車、房、產業,或者在天上預定一個宮殿,在無色界入個長劫大定。這些非理的想法就統統不會有。返到自身上問:好的身體是安樂嗎?這個有眼、耳、鼻、舌、等支分的身體,是起惑造業妄現的。既是隨惑業妄現,就在念念遷流中不得自在。看到身體每剎那都在惑業的控制中不得自在,就知道它唯一是苦。又問:五欲樂是安樂嗎?以貪心牽引而妄現欲樂時,心一直在不自在地妄動,這樣的不自在怎麼是安樂呢?這念念的生滅遷流,自己做得了主嗎?能保住一個剎那嗎?凡夫是不自在的,只有任它緣生緣滅,在它變壞時,苦又接踵而來。又問:得人天福報是安樂嗎?這是想讓我得榮華富貴,並不是微塵、剎那想得到。如願以償時,就認為「我」得到了,滿足而快樂。事實上,「我」尚且沒有,緣「我」安立的「樂」怎麼會是真實呢?貪執我而現的樂是虛假的,一定破滅,而破滅時只有自食憂苦而已。當時愛執「自我」,是要讓「自我」得樂,才念念為著「我」勤積福業,所以是隨我執而轉,積集福業,才妄現了這一結果。但這個惑業變現的妄相怎麼能長久保持?緣一盡不就滅了嗎?而且心撲在上面貪著,失去時怎麼能不苦呢?又問:人天悅意的器世界是安樂嗎?這也是為了讓「我」得樂,起惑造業而來。這個惑業變現的器世界也是無常變滅,不得自在,哪裡是安樂呢?又問:人間的種種成功是安樂嗎?當時是感覺快樂。這種樂的來源是愛執我。在出現使「我」滿意的境界時,就感覺快樂。其實,這個高興的心自身也是生滅不住的,緣一散就沒有了,留下的只有苦。這樣就知道:三界中顯現的任何苦、樂、舍境界,都是隨惑業而轉,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只有在智慧了達實相止息惑業後,才出現真正的安樂。小結:因是假,果也就是假;因是錯亂,果也就是錯亂。就像以錯亂的習氣變現的夢境,裡面的人物、山川,無一不是錯亂。其次,果是隨惑業而轉,所以,一段段的身心狀態、外器世界都在念念遷流中不得自在,都是苦。(二)由微動認識苦永明大師說:「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這是《心賦注》里的一句話。結合在輪迴苦上解釋,「覺」是指相應真如的覺悟,覺悟就住於本位而不妄動。「動」是指從本位中動搖,本來沒有人我和我所,由於錯亂執著有人我和我所,起惑造業,就出現了妄動。「動則有苦」:這一動,生死流轉的苦就來了,原因是果不離因,由因的妄動,果上一切法就都是苦的自性。《大智度論》、《四百論》等中講到具縛凡夫行、住、坐、卧、飲食、睡眠等的任何活動都是苦。有人說:我走累了,坐下來休息有安樂的感受,我乾渴時喝一杯冷飲也覺得很舒服,這不是樂嗎?其實,這是由於前面過度行走,苦很強,現在換成坐,使得苦受有所減輕,由前後的反差,就生起這是樂的錯覺。喝冷飲的快感也是如此。這種情形就像挑擔子,左肩擔得累了,換在右肩上,苦變小就覺得舒服。其實,重擔壓在右肩上也只是苦,並不是樂。反面也可以證明,如果坐著是自性樂,那隨著你坐多久,就會有多久的樂,事實不是如此,坐久了苦只會漸漸增長,最後出現明顯的苦受。飲食也是如此,任何美食在持續受用之後都會出現無法忍受的苦。而任何苦受,無論怎麼受用,也不會轉為樂。所以《四百論》說:「如樂受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從這裡就證明任何有漏受都是苦性,而沒有安樂性。從根子上說,三界凡夫的任何威儀、任何狀態,都是受惑業力牽制而不自在地妄動,毫無安穩,因此都是苦。這樣的苦相非常微細,凡夫的心無法覺察,聖者的慧眼卻看得非常明顯。《俱舍論》里講了一個比喻,一根毛放在手掌上毫無感覺,但放在眼睛裡苦受的相非常明顯。這是描述凡夫和聖者在感受行苦時的差別。大家想:「為什麼任何受用時間一久就出現明顯的苦受?」從它的起點上看,在受生起時,身心已經在惑業力的驅使下,處在不自在的妄動中,這樣的妄動就是苦!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讓人難以忍受。比如兩隻腳站立時,有來自有漏身的逼惱,站久了,難以忍受;坐著不動時,也整個處在惑業的壓力之下,時間一久,苦就凸顯出來;飲食也是苦,不斷地吃、胃不斷地消化,就是苦在積累,吃得過度會很不舒服。不但我們人類,整個天界都受塵勞的逼惱,無時不在苦中。只有脫掉惑業的拘系,逍遙於生死之外,才是得到真正的安樂。《莊嚴經論》所說苦相《大乘莊嚴經論》講苦時以「不真分別義」作為苦義。這是從「顛倒假立能所二取」上認定輪迴純粹是苦。顛倒錯亂就是苦!普觀三界眾生,一切時處都處在能所二取的顛倒錯亂中,這個能所二取從粗分上說,就是有我和我所的妄執,由這種妄分別引出的就是惑、業、苦三種雜染。這樣見到輪迴的一切都是由虛妄分別變現,就認定它純粹是苦性。觀察苦要溯求源頭,源頭就是一念虛妄分別。觀察清楚了因位一念如何發起,就能了知它的果是苦性。好比一件偽劣商品,不明真相時,你會妄執它有好的品質,一心求取它,念念想得到;得到了還愛執不舍。但有一天剝去外在的假相,看到它虛偽的本質時,就會頓時放下愛執。明見苦相也是如此,看見輪迴中的一切是由顛倒心變現的苦相時,就能毫不猶豫地放下,不再抱任何希望。二、後觀分二:(一)能生性 (二)依《凈心法要》觀察(一)能生性分三:1、因果同類性 2、一因多果性 3、無量能生性1、因果同類性:從等流作用上看,由我執只引發我執,由起煩惱只引發同類的煩惱,這是因果同類性。由此可知,因位的五取蘊執著我起煩惱,導致果位五取蘊上也處處現行我執和煩惱。2、一因多果性:「一因」是指薩迦耶見或我見,「多果」是指貪、嗔、痴、慢、嫉等無量煩惱。果上煩惱的表現千差萬別,但都是從一個根源上起的,這個根源就是薩迦耶見。換句話說,以執著我作為根本,隨著不同境緣,就會現出不同的煩惱狀態,對適合我的就生貪,對不適合我的就生嗔,對比我低的就生慢,對比我圓滿的就生嫉妒,諸如此類,就是由一因生多果。3、無量能生性分三:(1)能生六道身(2)能生六道器(3)惑、業、苦三過患所依從上面兩條看出,五取蘊在往後相續的時候,由於沒有截斷內在的薩迦耶見,就會輾轉不斷地引發各類煩惱。只要引生煩惱的境緣和非理作意等的因緣集聚到量,不論是哪一種煩惱和哪一程度的煩惱都有可能發起,不論是哪種非福業、福業、不動業都有可能造作。以這個原因說五取蘊具有無量的能生性。針對六道的根身、器界來說,這個五取蘊里不但有前世熏下的無量六道種子,往後還將不斷起惑造業,熏入新的六道種子,所以從這個蘊里能生出六道無量種類的根身、無量種類的器界。這就認識當下的五取蘊實際是無量惑、業、苦的所依。再看六道眾生每剎那的狀態,就知道全都是苦,因為它上面有起惑、造業、生苦的功能,而且功能的數量是無量。只要沒有截斷根源——薩迦耶見,以這些功能就會隨緣不斷現起惑、業、苦,因此這樣的存在就是苦因,就是苦性。我們看到光明赫奕、飛行自在的天子時,會誤以為他很安樂,其實這只是暫時一刻的假相。如果能想到他的五取蘊是萬苦之源,一旦天身滅盡,就從這五取蘊里顯現烈火中焚燒的地獄身、飢餓中煎熬的餓鬼身、四腳爬行的旁生身等等,你就知道這是純苦的蘊。又比如,會誤認為悅意的天宮很安樂。這也是因緣一盡就蕩然無存。而識田裡種種惡趣的種子因緣現行,就又顯現刀山劍樹,火海膿河。所以,天光明媚、香風宜人過後又是熊熊烈火、滾滾灰河。這樣往後觀察就知道,暫時一刻的器情現相都是苦的自性。(二)依《凈心法要》觀察分二:1、理 2、喻1、理不論現在是苦、是樂、是舍,都如有毒之食,某時不成為苦因的剎那一個也沒有,依靠前前剎那產生後後之故,即使前面有一個剎那不具足,也會障礙產生後後之果,因此,這所有的剎那也都是諸苦之因,故為行苦。這是講五取蘊每剎那成為行苦的原因,意思是說,依靠這個剎那才發生後後的一切生死諸苦;而沒有這個剎那,後面的一切都不會發起,因此它是後面諸苦的因,稱為行苦。2、喻造毒的生涯比如一個人某一天走上製造毒品的道路,在後來的三十年里沒有一剎那放棄過造毒,那麼這三十年中的每個剎那都是之後製造種種毒品的因。理由是:如果有一個剎那放棄了造毒,就不會發生之後的一切造毒,而這個剎那支持了造毒,才引出以後的一切造毒行為和所造的毒品。這要細緻地想一想:這三十年里,某一年他放棄了造毒,會有後面的造毒嗎?顯然不會。或者,一年中有某一個月,他放棄了造毒,會有後面的造毒嗎?同樣不會。或者,一個月中有某一天,他放棄造毒,也不會有後面的造毒。再問到一天中的每一小時,一小時中的每一分鐘,一分鐘里的每一秒,一秒里的每一剎那,就會發現這期間的每一個剎那都沒有放棄造毒。這三十年來持續不斷的造毒實際是由每個剎那的支持造成的,每個剎那都充當了因。「造毒生涯」比喻輪迴的生涯。凡夫念念維護我執,就是念念維護輪迴。所以長劫以來的每個剎那都是充當輪迴的維護者。由此,輪迴毒品公司才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毒品。對此,每一念都負有責任,都是引出後面種種苦的因。如果這期間有一個剎那厭舍輪迴,修習對治,就會出現一種轉機,就是從原先一直增長輪迴變為趨向於止息。這時開始往還滅的路上走,生老病死、上下沉浮等的八苦三苦就會轉趨寂滅。很多人不認為念念遷流有什麼罪過。他想:現在我沒造什麼惡,怎麼能說我每個剎那都不好呢?這是他智慧不夠,沒看到自己身上很細的惡。孰不知,每剎那都在耽著我,都在維護輪迴,眼下的自己正是輪迴的總裁,每剎那都做著種種取上界下界的毒品交易。認識了這種惡,認識了苦和我執的過患,轉過來再不維護輪迴,才開始截斷三有的雜染。按這樣思維,才發現自己每個剎那都在維護輪迴,正是如此,才展開了曠劫的輪迴苦流。這就像人走上了黑路,只要他不覺悟不回頭,就會一直不斷地走下去,無休無止。這中間如果有一步停止,也不會延展出後面的黑路。但每一步都在堅持,也就有無窮無盡的輪迴。所謂無邊的輪迴實際是由自己一念一念造成的,跟自己的每一步都有關係。這是前後緊密關聯的一個相續。什麼是「維護」的意義?任何一剎那,只要沒有以息滅五取蘊的願心攝持並安住在無我中,就是維護輪迴。立誓截斷五取蘊的相續,並安住在無我中,止息五取蘊的因——我執,就開始關閉輪迴之門。我們必須厭舍輪迴中的一切,不支持、不維護,讓輪迴公司徹底停業,只要它停業,不再製造產品,後面的苦就會息滅。回顧漫長的輪迴生涯,只恨當初一念之差走上了錯路,從此持續不斷地被攪在裡面,萬萬劫拔不出來。當初有一剎那能止住不走,也不會有後面所有的苦難。這樣就能認定輪迴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有責任,都非安樂性,都是苦的自性。苦難的家族在萬丈懸崖下的山谷里,住著一個古老的家族。山谷中環境惡劣,時而暴風驟雨,大雪冰雹;時而發生瘟疫,受種種痛苦。這一家族從第一世傳第二世,傳第三世……,傳了千萬世。傳下來的每一代都是後面子子孫孫的因。中間哪怕有一代斷絕,也不會有後代子孫在山谷里受苦。因此,每一代都是後面子子孫孫受苦的因。輪迴就是如此生生不已,「祖生父、父生子、子生孫」比喻上一剎那生這一剎那,又生下一剎那,每一剎那都是後面一切剎那的因,都對輪迴的繁衍負有責任。這條鏈上只要有一節中斷,就不會有後面的「子孫」接連不斷地出生受苦。一條由很多節組成的長鏈,只要任意抽掉其中一節,後面的節就全部從長鏈中脫掉。輪迴這條心識念念相續的長鏈,中間有一個剎那中斷,後面就不會延續下去。相續的毒瘡前剎那的五取蘊滅後,生起的又是五取蘊,這非常不妙。五取蘊的相續就像毒瘡的相續。毒瘡這一剎那滅後,並沒有就此結束,又生出下一剎那毒瘡;下一剎那毒瘡滅了,同樣不會了結,又取再下一剎那毒瘡。總之,乃至沒有生起對治,唯一就只會由前毒瘡取後毒瘡,生生不已,不必妄想這個相續會自動止息。這樣看到毒瘡相續不已,就知道未來無盡的苦在所難免。如果不起對治、任其發展,就只會把眾生帶入一個又一個的苦中。在此期間,每個剎那都是引出未來種種苦的因,由於它的資助生起,而最終把人引入苦中。駛向懸崖的飛車一輛飛車疾速地駛向懸崖。開往懸崖的每個剎那都是造成墜入懸崖的因,因此都是苦性。從反面這樣觀察,這其中只要有一個剎那不支持而立即剎車,就會當即停下免除災難。與此相同,我們現在每剎那都賓士在迎來未來輪迴諸苦的路上。其中有一個剎那剎車,就不會引出後面的一切苦來。未來無邊的生死諸苦和現在這一剎那脫不了干係,這一剎那是後面一切剎那的苦因。要追究造成曠劫生死流轉的責任,每個剎那都跑不掉,都是因。只要還沒有以出離心攝持、安住於無我中,每個剎那就都成為引出後來無量眾苦的因。總之,一個剎那的作用是在取後有三界的蘊,造成輪迴的相續,它就是行苦的自性。http://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31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怎麼看自己是什麼五行命
※借貴人之光照亮自己前程
※感人的鬼故事~觀察自己的女友~哭了(轉貼)
※真正的親密,是懂得和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