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東邪」:曾與秦並稱東西二帝的齊,為何成了最終的輸家
從春秋的齊桓公初霸之後,齊國便一直處於東方局部霸主的地位,雖然和晉、楚相比,他的強權難以擴展到全天下範圍,卻足以自得其樂。
但齊國與同樣僻處一方的秦相比,卻有一個弱勢,那就是可供他擴張的土地不多。秦國在穆公時代,一心向西發展,為日後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吞併巴蜀,更是將領土面積成倍擴展——而齊國的背後,卻是浩瀚的大海,除非他能發展海軍,擴張到大海對岸去,但顯然這不可能。
既然無法擴張,齊國又是如何自強的呢?
說白了,那就是貿易富強——齊國擁有豐富的海鹽和漁業資源,發達的海外貿易,財政收入為七雄之首。人口密集,單是首都臨淄,就有人口七萬戶。齊國人民,恐怕也是七雄中最富裕安樂的,用蘇秦的話說是,是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古人心中的小康社會,不過如此吧!
齊國不但經濟發達,文化事業也很繁榮。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稷下學宮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間,學派雲集、平等共存,百家爭鳴、學術自由,求實務治、經世致用,孕育或發揚了儒、道、法、名、陰陽、兵、雜等各家學說,使齊國成為天下學術文化的中心。與大致同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雅典創建的阿卡德米學園相比亦毫不遜色。尤其而當魏惠王土財主似的現寶時,齊威王卻把人才比喻為稀世珍寶,可見齊國對人才的重視,更令人感嘆唏噓,嚮往不已。
事實上,單就經濟發達與文化發展這兩項而言,齊國絕對是戰國七雄中的老大。
那麼軍事呢?齊國在戰國時代的軍事強盛,始於齊威王時代,終於齊湣王。在齊湣王執政的數十年內,齊國急劇敗落,最終退出強國行列。劇變發生在齊湣王三十六年,當時齊稱東帝,秦稱西帝。頭腦尚且清醒的齊湣王蘇代的勸說下,認識到太張狂會四面樹敵,自己摘掉了帝號。
但是接下來發生了兩件事,迅速膨脹了齊湣王的野心,把他推向了妄自尊大、自取滅亡的不歸之路。
第一件事是破燕。當時的燕王叫姬噲,自幼飽讀聖賢書,結果就中了聖賢書的毒,有些食古不化。說是要仿效堯、舜禪位讓賢。讓給誰呢?姬噲看中了自己的相國子之。他不但把王號讓給子之,還把中高級官員的官印都收起來交給子之,用來證明他的「禪讓」是「真讓」。
這下燕國可就亂了套,太子和子之在國都大戰,內戰打了幾個月,死了好幾萬人。這時,儒家的二聖人孟軻給齊王出了個混水摸魚的主意。齊軍打著「維持和平、主持正義」的旗號,趁亂進兵,一鼓作氣打進了燕都。苦於內戰不休的燕國人看見齊軍,來了個「不抵抗」,打開城門,請他們進來。
不過偷桃容易守桃難,燕國人漸漸發現齊湣王的意思不是救燕,而是想將燕國佔為己有。愛國的燕國人行動起來,又趕跑了齊軍,光復了祖國。
第二件事是滅宋。宋這個國家,自從講仁義的宋襄公死了以後,一直在大國夾縫中艱難的求生存,從不主動惹是生非。誰曾想末了出了一個宋君偃,不甘做個受氣包,也動了「變法自強」的念頭,折騰一陣之後,居然被他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得勝之後的宋君偃更加不得了,他用韋囊盛血,懸掛起來用箭射,說是要「射天」!宋四面的強國齊、魏、楚,都被偃得罪光了。諸侯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桀宋」。於是齊湣王與魏、楚聯合起來,瓜分了宋國。
齊湣王破燕滅宋之後,自信心極度膨脹,《史記》說:「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他的妄自尊大終於招致了嚴重的後果。到他在位的第四十個年頭,在軍事奇才樂毅的策划下,在秦國面前始終團結不起來的諸侯們,卻在公元前284年對齊國聯手一擊,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攻入齊國,連下七十餘城。避難莒城的齊湣王又被楚將所殺,當此之時,齊國幾乎是要亡國。幸虧老田家還有個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延續齊國的國運。後來田單巧施反間計,使燕國逼走了樂毅,田單以火牛計大破燕軍,光復祖國。
但是齊國雖然得以光復,但經過這次打擊,元氣大傷。此後半個世紀的齊國,躲避在五國背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誇耀的作為。最終便在五國相繼滅亡之後,不戰而亡!
仔細想來,倘若齊國能若後來的英國、日本那樣,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或許就能命運大不同。席捲歐陸的拿破崙與席捲亞陸的蒙古人,對英、日都很無奈,歷史因此而頓筆。
(齊與秦,就好比是金庸筆下的東邪與西毒。在真實的歷史中,東最終敗於西,某種角度而言,齊國的邪確實不如秦國的毒更見效果)
推薦閱讀:
※中國人到美國什麼東西不能帶
※男人關心的東西,決定他的層次
※家裡放了哪些東西,可以招財旺運、興旺發達
※非必需的東西,請盡量不要
TAG: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