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慢慢看看4:長城皇陵

四、長城皇陵

六一這一天,估計天安門一帶人流很大,所以我們準備去遠一點的地方。全國旅遊年卡上,北京免費景點排在一二位的,是八達嶺水關長城和十三陵昭陵,遂決定前往。

這兩個景點都在北京郊縣,雖然很遠,但交通卻方便。我們出門就有847路公交,終點站是三環與德勝門外大街交口的馬甸橋,到馬路對面上開往延慶縣的快速公交919,前後全程70多公里,我們二三個小時就到了,一卡通只扣了幾塊錢,而且一路景色優美,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看長城的地方有好幾個,比較著名的有居庸關長城、八達嶺長城和水關長城。前兩個地方我都去過,水關長城雖然聽說但卻一直沒來,這次正好補補闕。對於老伴來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就行了,反正沒來過,看哪都一樣。同時我們的旅遊年卡還沒有使用過,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正好驗證一下。

我們在水關長城站下車,到遊客中心拿一些宣傳資料,方便方便,給水壺加滿開水,就去景區宣傳欄看介紹。水關長城位於北京市西北40公里,屬昌平區和延慶縣的交界處。此段長城是八達嶺長城東段,因修建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京張鐵路而截斷。水關長城東起「川字一號」,西至京張鐵路,全長6.8公里,以奇、險、陡、堅著稱。水關長城是明長城的遺址,由抗倭名將戚繼光督建,距今有四百餘年歷史。此段長城建於險谷口,自水門箭樓長城呈「V」字型,順應山勢而行,如巨龍似鯤鵬展翅欲飛,箭樓即是敵樓同時兼具水門功效,此種建築方式在沿線長城中極為罕見,故名水關長城。水關長城地勢險要,蒼龍起伏於崇山峻岭之間,穿行於懸崖峭壁之上,城堡相連,烽燧相望,雙面箭垛,拒敵萬千。水關長城於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劉德華MV《中國人》背景即為水關長城。

這裡為什麼叫水關長城呢?網路上搜索不到,看了上面的簡介還是不甚了了。我仔細琢磨了一下資料,然後通俗地翻譯一下。水關長城這個地方,是八達嶺長城七個口子中的一個,原來叫石佛寺口子。其他口子都是陸路通道即城牆底下的道路,只有石佛寺口子既是道路又是水關。因為有一條溪流要從石佛寺口子流出去,所以這個關口箭樓就建成了水關兼路關,平時疏導溪流,戰時以水驅敵。久而久之,石佛寺口子長城就被水關長城的名字所代替。

這個景區建設得很氣派,廣場很大,綠化很好,迎面的高架鐵路前建成一個很有特色的景區大門,不注意看根本就發現不了鐵路。過了鐵路,就是水關箭樓前的戚繼光雕塑廣場,大型戚繼光雕塑依山而建,氣勢豪邁。高大的箭樓巍然聳立,兩邊的城牆逶迤向上向前而去,兩側的山峰重巒疊嶂,青黛綠紫,長城像羊腸小道一樣,沿著山脊蜿蜒攀援,層次分明,遠近有秩,景色美極了,真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

  我們在箭樓西側的景區入口排隊候檢,檢票員拿著我們的年卡,簡單對照了一下人和照片,就讓我們通過了。這說明年卡是完全靠譜的,我們不由得又增加了一份喜悅,然後高興地拾級而上了。這裡的長城非常陡峭,老伴爬了一會就不再向上,我們在箭樓兩邊一二千米的範圍內,上上下下地玩了玩,看看遠山近景,拍拍照片,就出去了。既沒有西行三千看京張鐵路,也沒有東上山頂登川字一號垛樓,更沒有遊覽周邊七十二景。不過老伴很滿足,她說長城都一樣,到了就行啦!我們去十三陵吧。

  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屬昌平區燕山山麓天壽山。明朝遷都北京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起,依次有明成祖至明思宗十三個皇帝埋葬在這裡,故稱十三陵。十三陵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評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目前,整個陵區只開放了長陵、定陵、昭陵和總神道四個景點。

原本打算等公交去十三陵,但路口的保安建議我們拼車。這時,一個當地的中年人走過來,出價五十元送我們到十三陵景區。我們還是想等公交,倒也不是怕多花錢,而是擔心被宰,人生地不熟的,被扔半道就麻煩大了。車主降價十元,保安也在一旁勸我們,說這些車主都是當地人,常年在這裡經營,沒有問題的,一人二十元很便宜了,等公交時間很長的。我們看看時間已經中午,還是抓緊時間趕到下一個景區吃飯吧,便上了車。車上還有一個小夥子,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攀談中得知,司機是十三陵村人,守陵人的後代,家裡以開農家樂為業,平時也順帶開車接送遊客,賺點外快。說話之間,已經跑了三十五公里,司機在十三陵總神道南門售票處把我們放下,然後就一溜煙地跑遠了。

總神道,原先是通往最早的皇陵長陵的道路,其他各個陵墓的通道,都是後來從這裡分出去的,所以被稱為總神道。記得以前來的時候,神道是不收費的,現在居然把這裡也圈了起來,而且收35塊錢一張門票,真是生財有道。當然,總神道也很有講究,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部分組成。石牌坊為漢白玉雕砌,是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景點收費入口在大紅門,我們在這裡向南遙望了一下石牌坊和龍虎山,就沒有再近前觀看了。大紅門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紅門後的主陵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齣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所撰,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

雖然到長陵前還很遠,但總神道北門收費處就在神道博物館旁邊。總神道景點沒有餐館,我們只得在寬闊的神道上歇了歇,吃了些帶來的乾糧,就出了北收費出口,乘坐公交昌(平)67前往昭陵了。從圖上看,總神道出口到昭陵不遠,直線距離只有幾公里,但公交車開了二十幾分鐘,繞了個大圈子,才到了昭陵公交站。我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像樣的飯店,只好將就著找昭陵的大門。四周的房屋雜亂無章,環境亂七八糟,沒有任何標識,看到一個破敗不堪的財神廟,居然要收十元門票,問了好幾個人,才找到近在咫尺的景區大門。售票員把我們的年卡拿去登記,折騰半天才換成門票讓我們過檢,完全沒有水關長城的大氣和洒脫。好在檢票員還算仁慈,老伴找她要開水的時候,她猶豫了一下,但還是讓老伴進去倒滿了水。

不愧是皇家陵園,外面不咋樣,裡面環境還是很不錯的。明昭陵(陝西有個唐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音後)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朱載垕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29歲繼位,35歲病故,葬於昭陵。昭陵佔地約3.46萬平方米,布局呈前方後圓之形,規制如泰、康諸陵,在十三陵中屬中等規模。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完備的「啞巴院」制度。明朝從獻陵到康陵的前後六陵,寶城內的封土都是從環形排水溝以內開始夯築「寶山」(墓冢)的,其形狀呈自然隆起之態。而昭陵寶城的正中築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磚牆攔擋,並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俗稱為「啞巴院」,院外月牙形的牆體被稱為「月牙城」。這種形制大幅度增高了冢前的攔土牆,可以在寶城內填滿黃土,而且方城下的甬道,以及寶城內通向明樓的左右轉向坡道,也可以繼續使用,不致被封土掩埋。這種方式也為後來的慶、德二陵所沿用。

我們在昭陵徜徉了幾個小時,並且特地在巨大的墓冢上繞行一周,彷彿穿越時空一樣,與我們安徽老鄉的帝王們,進行了一次隔空凝望。撫摸著古老的蒼松翠柏,遙望著遠處的山巒陵寢,內心真切地感受到了先人們的智慧與偉岸。想想很有意思,十三陵中開放的三陵,唯一被發掘過的定陵,雖然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但由於技術水平落後,無數奇珍異寶無法保存,許多絲織品變硬腐化,金絲楠木精製的巨大紅漆棺槨以及萬曆帝後的屍骨,也在「文革」前後被紅衛兵等遺棄及毀壞。最早最大的長陵,地面建築保存最好,地下宮殿也因為定陵開發的不成功得以幸免於難;而昭陵,是第一也是唯一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由於不大被人待見,因而氛圍寧靜,環境秀美,令人欣賞不已。昭陵裡面還有一個明代清官展,資料非常豐富,我們也是看得非常盡興,昭陵門外的不快早已煙消雲散了。

返回時也很方便,昌67底站是昌平地鐵站,從那裡進地鐵,到鑽出地面時,已經在離公寓不遠的將台路口。我們坐在地鐵站邊一家新開的豪華餐飲店裡,一碗牛肉麵吃得滿頭大汗,然後心滿意足地晃回了東昌利華。

推薦閱讀:

特赦官員是在自毀長城
八達嶺長城
【八卦說】趙又廷帶高圓圓溜長城,林狗為啥當電燈泡?
遷安白羊峪長城-大理石長城…【極品美圖】
箭扣長城

TAG:北京 | 長城 | 慢慢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