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西遊記》與全真七子

《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西遊記》與全真七子西遊記中的修鍊秘笈

一、《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李安綱提要文以載道是古代文學語言大師進行創作的不祧法則。道即是人生和宇宙運行的規律,隨著作者自己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而在文學作品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西遊記》小說的作者是一個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經八卦、陰陽五行、中醫經絡、金丹大道的知識分子,而《西遊記》正是對全真道的經典之作《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的文學形象演繹。本文從主題、人物和結構三方面來論證《性命圭旨》就是《西遊記》小說的文化原型。翻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映入我們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學術語,但是,由於這些東西對於一般人來講太玄奧了,所以人們乾脆把它們跳過不管,只去看故事情節了。不過,一般的讀者盡可以這樣去看熱鬧,而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卻必須慎重地對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內涵和原型才行。於是,我們把目標放在了對小說原型的破譯上。我們翻閱了當時小說所表現的金丹大道的文獻資料,終於有了可喜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經典之作的託名龍門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現在明代中葉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書中所有的主題、人物、神通、寶貝、事件、情節、結構等都從中脫胎而來,也就是說可以以此來解決並回答小說中的所有問題和暗謎。下面,我們擬從主題、人物和結構等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性命圭旨》和《西遊記》二書之間的淵源關係,以請教於各位方家學者。一 主題論人們寫文章有題目,一針見血,點明主題。有的小說比較隱晦,含而不露,讀者往往根據自己不同的層次會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題或者成了多主題。這就為後世的學者製造了許多疑惑。不過,《西遊記》的主題其實是很清楚的,只是一般讀者無法跟作者溝通,所以產生了理解的障礙。比如書的題目就是《西遊記》或者《西遊釋厄傳》,在修道的人來理解就很直接,這是在講修行。因為西方為空方,西遊就是走向虛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沒有了災厄而達到極樂世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經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補入東方心中,這叫做抽坎填離。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題,這是誰都明白的,無非是故事中講的是人,回目中講的是丹道學上的術語而已。其實,人物是金丹學的藝術形象化,回目的術語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煉,明白了這一層關係,其他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了。《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貞四卷,元卷講主題和宗旨,亨、利、貞三卷講修法和次第。元卷有許多圖畫和說明,一開始有一個「三聖圖」,畫的是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等三教祖師,孔子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老子被稱為「上有真人稱老君」,釋迦為「靈山會上說真言」的古文佛。小說中,孫悟空就是由齊天大聖再見到太上老君而成就太乙散仙,最後到靈山見釋迦而成佛的,它正表現了人格心理完善的三個層次:成聖、為仙、做佛。之後是《大道說》,講生命與宇宙形成的總體規律。首先談到宇宙混沌、太乙、太易、太極、虛皇、混元等,其中說道:「陽之清者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布焉……陰之濁者重滯而就地也,則海岳奠峙而五穀草木昌焉……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愚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有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焉。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這一段跟《西遊記》開篇那一段「混沌未分」所講完全一樣。接下來一段講三教宗旨:儒之聖教曰:安汝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渾然在中,誠盡處,腔子里,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之門,樂在其中……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呼吸之根,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硃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靈根,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彼岸,凈土,真境心地,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三摩地,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蜜地,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看到這裡,許多在《西遊記》中無法弄懂的東西就可以明白了,因為那些金丹學的術語都來自這裡!還有一段,可以說是小說的根本所在: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這中與一的關係很重要,小說則把水簾洞塑造成了中,把猴王代表一,無論是執中貫一、守中得一,還是空中歸一,都是要以水簾洞為基本,以美猴王為主宰。果然,石猴是陽氣,為一,進入洞中,這一在中字里變成了申字。申又配猴,所以有了個猿猴做的主人公了。《易經?坤文言》有句話為「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所以石猴進了洞就美在其中而稱做美猴王了。宗教之所以把人間稱做苦海,就因為人們貪圖物慾,忘掉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卻被外物左右著,從而失去了人生的真實意義。《大道說》又云: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先哲云: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壽雖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一息不來,倏然長往。命未告終,真靈已投別殼矣。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鍾,家業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悉皆拋下,非己有也。所有與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小說第1回寫猴王訪道,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正是那:爭名奪利幾時休?  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  官封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  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  更無一個肯回頭!人們被私心和慾望蒙蔽了智慧,所以永遠沉淪在苦海之中。唯一的出路就在於修行!《性命說》一篇,講性命雙修。性指的是人的智慧心性,命說的是人的生命體魄。性命也就是神與氣,神氣相抱,才是正道。悟空是心神,那根金箍棒是元氣,元氣不離神,所以棒總要藏在耳眼裡,時刻不能忘記。《死生說》云:「有生死者身也,無生死者心也。敦復則心生,迷復則心死。故仙佛愍之,說一切眾生具有本來一靈真覺,但昏惑不見,使天命之性浪化遷流,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失身於異類,透靈於別殼;至真性根不復於人。我當以聖道令眾生永離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長生、佛家之不死雲。」小說里塑造之悟空是「一靈真覺」,「昏惑不見」的眾生是唐僧,「浪化遷流」「世世墮落」的是悟凈,豬八戒身死以後投胎為豬就是「失身為異類」,小白龍變馬是「透靈於別殼」。唐僧修成正覺,在西天凌雲渡脫胎換骨,死的就是身體,那是從上流泱下來的一具死屍,而他的心神卻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可見,真正修行不是要肉體的長生不老,而是要心靈的永世不朽!這都是《西遊記》的大關節所在。最有說服力的是《邪正說》,謂修行之人甚多,但真正悟道者少,就因為沒有走上正道而誤入了旁門: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滿,不肯低情下意求師指授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趨入旁蹊曲徑。豈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旁門,獨此金丹一道是條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無別途可以成仙做佛也。……蓋玄關大道難遇易成而見功遲,旁門小術易學難成而見效速。是以貪財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爐火者,有好彼家者,有摩臍輪者,有食乳對爐者,有內視存想者,有休糧辟穀者,有長坐不卧者,有禪定不語者,有齋戒斷味者,有夢遊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見聞轉誦者,有煉小便為秋石者,有采女經為紅鉛者,有售黃白之術而燒茅弄火者,而希慕長生不死者,有篤志白日飛升者,有著相執而不化者,有著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脫者,有祛貪嗔痴而思清凈者……似此泯泯紛紛,難以悉舉。道、釋者流,執此一術一訣,便謂金丹大道止於是矣。吁!此輩如管中窺豹,井底觀天,妄引百端,支離萬狀,卒將至道破段分門,以迷指迷,盲修瞎煉,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陳泥丸作《羅浮吟》,鍾離翁作《正道歌》。這裡對旁門左道的抨擊和揭露,正與小說第2回祖師與悟空的一段對話相一致:祖師說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流字門中是儒釋道等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靜字門中是休糧辟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動字門中是采陰補陽,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這些法門皆不能長生不老,因為唯一可以永恆的是人的心靈。祖師說是壁里安柱、窯頭土坯、水中撈月等,加上悟空不學,無異是對這些邪門外道的徹底橫掃!尤其是隨唐憎取經,一路上降妖除魔,全是那些燒茅打鼎的外道旁門,更是《性命圭旨》主題的藝術體現。以下便是許多神仙不傳的秘圖,直指修鍊的根本所在。如《普照圖》畫的是一個人體的正面,「上一層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竅,中一層者直指黃中正位之竅,下一層者直指關元氣海之竅,此所謂前三關也。」圖中共分三層,明確指出:「三藏之竅,竅中有妙。妙竅齊觀,是為普照。」三藏就是小說中的那位唐三藏,所藏的正是三家:上竅畫著一個斜月,上面是三個星星,正是小說中祖師住的斜月三星洞。它的名稱為靈山、靈台、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奼女、丹元、日魂等等,都是人心的象徵和比喻;中竅畫著一個方框,名為規中、黃庭、西方、黃中、凈土、黃婆、玄關、真土、法王城、極樂國、祖氣穴、混沌竅等,都是人脾臟的象徵;下竅畫著一個三足鼎,名為土釜、氣海、玄竅、生門、死戶、玄冥、嬰兒、北海、月魄、呆胞、真鉛、多寶藏、無盡藏、河車、曲江等等,都是人腎臟的象徵。小說則把這三竅用三個人物來象徵:孫悟空是「心猿」「奼女」「金公」,住在花果山水簾洞,訪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須菩提祖師;豬八戒是「嬰兒」「木母」「獃子」,住在西方福陵山雲棧洞:沙和尚是「黃婆」「真土」「和尚」,住在西方流沙河中,象徵人性迷失有如流沙。這三人親如兄弟,同在唐僧手下為徒;唐僧把這三家團結在一起,因而稱「三藏」。三藏分離,就到不了西天;三藏合一了,西天就在眼前。《反照圖》畫著一個人體的反面,「下一層者指出尾閭太玄之竅,中一層者指出夾脊雙關之竅,上一層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竅,此謂後三關也。」下竅是在人的尾巴骨,名為人門、鬼路、會陰、魄門、穀道、會陽、三岔骨、尾閭穴、河車路、上天梯、生死穴、氣海門、三足金蟾、九重鐵鼓等等,都說的是人身的底部;上竅在人的頭頂,名為天堂、泥丸、瑤池、彼岸、紫府、內院、玄都、崑崙頂、上丹田等等,都是人頭腦的象徵。小說則把尾閭塑造成地獄,泥丸表現為天國,讀者只要把二者的情形比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悟空下地獄,太宗游地府,悟空要在老魔的三岔骨上支鍋,亂石山碧波潭中的九頭蟲等,都是在尾閭處;悟空上天,到蟠桃園看管,是因為「玄都觀里桃千樹」。到瑤池偷玉液瓊漿,到兜率天宮偷丹,唐僧一行到得彼岸,都是在頭頂。之後的《時照圖》講五臟關係的五行、五情、五干、五聖等,《內照圖》講五臟六腑以及經絡任督等,都要修鍊者知道下手的地方。《西遊記》中的人物基本都依照它而產生,其實是在表現人體生命科學的內在世界。《太極圖》則讓學者明白造化萬物的原理,天地萬物以及人身各有一個太極,抓住太極就能修行,而關鍵在於「窈窈冥冥」的時候。唐太宗和孫悟空下地獄的時候都是在窈窈冥冥之際,才能進入幽冥界而得好事。《中心圖》直指人心中的虛靈不昧的一竅,乃是主宰自我和萬物的中心和根本,也就是小說中的水簾洞,成聖、為仙、做佛,都離不開它。其後的《火龍水虎圖》《日烏月兔圖》《大小鼎爐圖》《內外二葯圖》《順逆三關圖》《盡性了命圖》《真土圖》《魂魄圖》《蟾光圖》等,都與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有關。尤其是《降龍》《伏虎》二圖,更是悟空的口頭禪;《三家想見圖》是小說中三兄弟所代表的精氣神、身心意、金木土的結合;《和合四象圖》謂金木水火組成的虎龍龜雀混合於中央真土之中,是八戒與行者、木母與金公在沙僧真土的調和下合為一體;《取坎填離圖》就是一部西遊取經的主旨,「坎象來填,離卦成乾。天地定位,返本還元。」丹道家認為本來乾(三)東而坤()西,但進入後天,坤把乾中間那根陽爻給奪去了,於是變成了離()東而坎()西了,人也就有了生死。為了無生無死,就得後天返先天,將落在坎中的陽爻取出再填入離中,便又成了先天乾坤二卦。《西遊記》到西天取經就是要取回陽精(一),唐僧一行的任務即把陽精交給東方的李世民,然後再空手西歸,復為先天。至於《九鼎煉心》是講悟空的修行,《觀音密咒》謂壓伏悟空在五行山下的觀音凈心六字真言,《八識歸元》講八戒的轉識成智,《五氣朝元》講唐僧五眾成真,等等,都與小說的主旨相關。從主題上,我們可以看出《西遊記》是對《性命圭旨》的演繹。二 人物論《西遊記》中的人物都有來歷,主要來自《性命圭旨》。《性命圭旨》元集中有幅圖為《時照圖》,中間畫的是五臟,講其中的關係。其名稱為:心臟為火名奼女,腎臟為水名嬰兒,肝臟為木名仁龍,肺臟為金名儀虎,脾臟為土名黃婆,心肝腎肺四臟圍繞著脾臟而得其調和。《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參照這五髒的形象來建立的:孫悟空就被稱作心猿、奼女,因而屢次變化為人媳婦,是心臟的象徵;唐僧生來就不開水,所以名叫江流兒,是嬰兒,是水,為腎臟的象徵;八戒被稱作木龍、木母,就是肝臟的象徵;沙和尚被稱為黃婆、真土,就是脾臟的象徵;白龍馬為西海龍王之子,西為金方,古人認為金子是白色,故它又變成白馬,專管呼吸而乾乾不息,正是肺臟的象徵。這五個人物當中,只有沙和尚默默無聞,但卻起著調和取經人關係的作用。不僅如此,從《西遊記》可看出這幾個人物的變化來,因為丹道學要化合,所以作者便讓主要的三家各自承載了兩個角色:悟空既是心臟奼女,又擔起了肺臟金虎的職責,所以又名金公;八戒既是肝臟木母,又承擔了腎臟嬰兒的使命,所以又名嬰兒;沙僧則二土成圭,真凈之土不變。由此而來,悟空與白馬親密,所以專門有「意馬憶心猿」一回,而且龍馬最怕的是悟空,也是悟空最了解它;唐僧與八戒親密,專聽他的小報告,凈念悟空的緊箍咒,因為八戒就是他的代表。猴與豬的矛盾,其實就是取經五眾的融合過程,也就是攢簇五行而為三。通過沙和尚的調和而由三返一,成為一家,取經的任務也就完成了,所以沙和尚被稱作沙尼,諧沙泥,能夠和稀泥抹光牆。唐僧之所以由取經時的一人要變成有三個徒弟,原因就在《三家相見說》中說的:「身心意謂之三家,三家相見者,胎圓也;精氣神謂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攝三歸一,在乎虛靜。虛其心,則神與性合;靜其身,則精與情寂;意大定,則三元混一。情合性謂之金木並,精和神謂之水火交,意大定謂之五行全。……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三個徒弟就是身心意三家,相見和合就成了一個唐三藏,三藏就是嬰兒。三個徒弟合成一心,再無二意,唐僧的金丹也就成就了。還如關鍵的人物孫悟空,他為什麼能找到水簾洞呢?正是《性命圭旨?涵養本源救護命寶》中引用橫川珙的詩所說的:「洞水無緣會逆流,見他苦切故相酬。西來祖師實無意,妄想狂心歇便休。」洞水逆流就是「橋下水沖貫石竅,倒掛流出去遮蔽了橋門」。正因為石猴苦尋,所以便顯露給他。他只要放下狂妄之心,便能得到西天祖師的真實意。進洞後稱美猴王,是因為《大道說》中引用了《易經?坤文言》中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以及儒之執中貫一、道之守中得一、佛之空中歸一等。水簾洞為中,石猴為一,一進入中里就成了個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猴進洞後就會美在其中而稱「美猴」。而「王」字又出在第二節《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講了三教守中抱一之後:「允執厥中者,《禮記》之所謂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謂天君者是也。」因為石猴進洞後端坐高椅而不動無為,所以能夠稱王。他能上天入地,無所不在,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原因在於他是人之心。《涵養本源》又說:「夫靈台一點光者,即真如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高明,極廣大;化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豎徹三界,橫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之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凈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孫悟空名心猿,是人心的象徵,心性無所不在,因而可以變化無方,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一步一步所走的歷程,正是人類完善自我心性的表現。他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家心性,所以能戰勝難關;唐僧愚迷,所以總向身外求法,結果步步遭難。悟空在大鬧天宮時有一段描寫:「圓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學?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顆摩尼珠,劍戟刀槍傷不著。」正是《蟾光說》的「性之初見,圓陀陀,光灼灼,狀似流星」。亘古常存的是人的本性,根本無法可學。只有去掉一切妄想,本心靈性才會現前。西天路上,孫悟空總要變成女的,八戒卻常要招親做郎,其根據就是《日烏月兔說》的:「日者,陽也,陽內含陰,象砂中有汞也。日中有烏,卦屬南方,謂之離女,故曰日居離位反為女。月者,陰也,陰內含陽,象鉛中有銀也。月中有兔,卦屬北方,謂之坎男,故曰坎配蟾宮卻是男。無漏云:鉛求玉兔腦中精,汞取金烏心內血。只驅二物結成丹,至道不繁無扭捏。」孫悟空來自於東方象徵日,所以反而是女,因此要承擔女性角色;八戒在西方坎處得,所以象徵月,他要配蟾宮,故而要調戲嫦娥,招婚做郎。這弟兄兩個,一男一女,一鉛一汞,一烏一兔,一精一血,一日一月,所以各有許多名目,但和合起來才能成就金丹大道。《西遊記》中有個非常受人喜愛而且舉足輕重的人物就是觀音菩薩,她的形象本來為男性或者中性,但到小說中卻成了一個女性,其原因就是她在東方,日居離位反為女;她與釋迦牟尼相對,佛祖住西方,所以成了男子,因為坎配蟾宮卻是男。釋迦佛祖用六個金字就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六個字就是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其原型就在《觀音密咒圖》中,而《念觀音咒說》云:「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心印。若人書寫六字大明咒者,即同書寫三藏法寶。若人持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諷誦七軸靈文。又能開智慧門,能救百難苦;三世業緣,悉皆清凈;一切罪障,盡得消除;解脫生死,安樂法身。」這六個字的意義就是要孫悟空開智慧之門,解脫一切災難,從而成就自己的安樂法身,所以他見到觀音菩薩的時候說她是「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天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曾收伏過一個妖魔紅孩兒,並且要他做了善財童子,其原型在第七節《嬰兒現形出離苦海》中。小說回目為「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歸木母空」,正好這位妖怪是個小孩,名為金聖嬰。他變成一個七歲兒童,赤條條無衣服,正象徵著赤子嬰兒,是人心臟,與孫悟空的身份相同,只不過火氣太大而已。他住在枯松澗火雲洞,枯松是乾柴能生烈火,所以他能生三昧真火,故而稱做火雲洞。妖怪要悟空背他,使重身法壓他,卻又怕悟空傷他,故而屍解出了元神,悟空果然把他碎屍萬段。這是《現形》一節說的:「蓋溫養育嬰乃做仙之一大事,若養育失調,嬰兒就有棄殼離窠之變。」正因為悟空縱摜了妖精,所以唐僧被風攝去,正是「此時著實提防,不可輕縱出去。恐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無歸。」他的山名鑽頭號山,是《現形》中說的「緣此嗔火非有實體,皆從無明而來,猶《寶積經偈》云: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鑽木能夠生火,所以名為鑽頭;風聲呼呼,火聲呼呼,所以叫號山。嗔火就是三味真火,是禪定之火。火由五臟煉出,所以他要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五輛車兒。他與哪吒一樣都長不大,而且比哪吒更富態,就因為他是赤子元神,又叫丹元童子。打起仗來,他用拳頭捶自己的鼻子,然後口裡噴火,鼻里濃煙滾出,大火燒空,火雲洞煙火瀰漫,正是《真空鍊形法則》說的:「世尊教我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悟空找龍王救火,結果是心猿遭火敗,正是《現形》說的:「《聖胎決》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馬。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於廬舍。宋儒亦曰:忿火不懲,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豈無潰川之災。」妖怪變成菩薩騙了八戒,是《現形》說的:「諸魔平等,煩惱為先。……現住菩薩魔,煩惱無所有。」說的是禪宗的命題:煩惱即菩提,妖魔即菩薩,二者本無別。觀音用天王刀變蓮台降了妖怪,即「以智慧刀裂煩惱網」。菩薩慈悲,收他做了徒弟,正是「更須慈母惜嬰兒」。給他盤了三個窩角,正象悟空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樣,不男不女,無陰無陽,乃元神赤子之象。正是「若此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靈。」給他套上五個金箍,是在鍊形。《真空鍊形》云:「真空鍊形法,五蘊空非空。非以五蘊空,五蘊悉皆空。……雖曰鍊形,其實煉神,是修外而兼修內也。」金箍是在煉神而套嬰兒,緊箍是在煉心而套悟空,禁箍是要煉精而套黑熊精,各有妙用。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人物是哪吒,因為他與以往傳說中的形象完全兩樣。在小說中,他生時左手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所以取名哪吒。他又割骨剔肉還了父精母血,一靈真性投奔西方,被釋迦佛祖用蓮花化身重塑了一個永遠如小孩赤子的哪吒,這是作者自己的創造,其原型就在《圭旨?卯酉周天口訣》中。丹道修鍊講卯酉周天,是一種循行路線和方法,為左旋右轉。哪即是挪動的挪為旋,吒諧轉折的折為轉,亦即左手為旋右手為轉。更妙的是此節有一段話:「蓋坎中之鉛原是父之真情,離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體一破,二物遂分兩弦。是以常人日離日分,分盡而死。所以,至人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奪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鉛制離中之汞,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陰盡陽純,復成乾元本體。」離為東方,坎在西方,所以他死後一定要投奔西方才能重生。能得純陽而成乾元本體,所以永遠是個赤子小孩身。不僅大人物可以從《性命圭旨》中找到出處,就連那些小妖禽獸們也有其來歷。比如悟空第14回「六賊無蹤」中殺的那眼耳鼻舌身意六賊以及第27回「屍魔三戲唐三藏」中三次打殺的白骨夫人、第63回「群聖除邪獲寶貝」中的九頭蟲等,正出自《圭旨?許棲岩胎息訣》的:「遣去三屍,驅除六賊,納氣于丹田,定心於覺海。」以及《卧禪圖》中的:「三屍自滅,九蟲自出,所謂睡魔不知從何而去矣。」第70回里有個「有來有去」被悟空一棍子打成個「有去無來」,有來有去是生死輪迴,有來無去是死而無生,無來無去才是超越生死,正是《圭旨?性命說》中的「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性常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何死何生!」以及《達磨祖師胎息經》說的:「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因此,可以說《西遊記》中無一人無來歷,這是從人物的角度看,《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三 結構論如果說《性命圭旨》僅僅從主題和人物方面是《西遊記》小說的文化原型還不夠,那麼我們還能舉出更加有力的證據來:小說的結構也是按照《性命圭旨》安排的。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西遊記》就是一個典範。先說第1回,石猴由進入水簾洞到祖師洞前共走了一個十二辟卦的周天。《易經》64卦,其中有12卦因為陰陽爻的規律變化而圓如滿月: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石猴進洞,幾次反覆,不傷身體,又見到心山心洞,正是《復卦》的「一陽來複」、「出入無疾」、「復其見天地之心」等;他引大家進洞,自己卻端坐上面,最後說服眾猴做了美猴王,即是《臨卦》的「履正位」、「以剛感順,志行其正;以斯臨物,正而獲吉也」等;進洞以後,「三陽交泰產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尋諸果」、「秋收芋栗」、「冬覓黃精」,正是《泰卦》的「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勿恤其孚,於食有福」等;猴王忽然憂惱,害怕死亡,正是《大壯》的「悔亡」、「尚往也」等;通背猿高叫說有法可以躲過生死,猴王便發心去訪道而得長生,正是《顒卦》的「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利有攸往」等;猴王上坐,然後編筏離開,說我將去也,使群猴無王,正是《乾卦》的「以剛健而居人首」、「見群龍無首吉」等;他駕筏「乘天風」來到南贍部洲,正是「總之天風姤」的《姤卦》;到了岸上,他嚇跑了人,而且找不到仙道,但卻堅定信念不回頭,正是《遁卦》的「物皆遁己」、「執之用黃牛之革」等;南贍部洲無緣得遇,而且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正是《否卦》的「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等;他飄洋過海來到西牛賀洲的一座山上觀看,正是《觀卦》的、有孚顒若」、「觀國之光」等;遇到一個樵夫,說只他一男侍奉老母,即一陽五陰的《剝卦》「不利有攸往」等;來到祖師洞前而洞門緊閉,正是「闔戶謂之坤」的《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等。也就是說這第1回演繹了12辟卦,讀者可以參看拙文《美猴王與易卦》(《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關鍵是《性命圭旨?死生說》在講人生之後的發展變化時正用了這一形式,略引如下:「赤子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坤卦》;自一歲至三歲,一陽生乎《復卦》;至五歲,二陽生乎《臨卦》;至八歲,三陽生乎《泰卦》;至十歲,四陽生乎《大壯》;至十三歲,五陽生乎《夬卦》;至十六歲,六陽是為《乾卦》。此時純陽既備,微陰未萌,精氣充實,如得師指修鍊性命,立可成功矣。自此以後,欲情一動,元氣即泄。不知禁忌,貪婪無已,故由十六歲至二十四歲,應乎《姤卦》;一陰初生,若勤修鍊,可謂不遠復者矣。至三十二歲,應乎《遁卦》;二陰浸長,陽德漸消,欲慮蜂起,真源流蕩。然而血氣方剛,志力果敢,若勤修鍊,則建立丹基亦易為力。至四十歲,應乎《否卦》;陰用事於內,陽失位於外。若勤修鍊,則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歲,應乎《觀卦》;二陽在外而陽德微,重陰上行而陰氣盛。若或修鍊,則可抑方盛之陰,撫向微之陽德。至五十六歲,應乎《剝卦》;五陰並升乎上,一陽將反乎下,陰氣橫溢,陽力僅存。若勤修鍊,如續火於將窮之木,布雨於垂槁之苗。至六十四歲,卦氣已周,復返於《坤》。純陰用事,陽氣未萌,若或修鍊,時時採藥,時時栽接,則陰極而能生陽,窮上而能反下,革柔為剛,還老為強矣。於此時不遇至人汲汲修鍊,雖保餘年,皆借谷精以培後天之精氣,無復先天之元氣矣,安能長生不死哉!」由此可見,《西遊記》小說是在演化丹道學經典之作的《性命圭旨》。不僅如此,小說的整體結構也是依照《圭旨》而來。我們以孫悟空故事的前八回與《圭旨》的關係為例。《圭旨》除了元集講宗旨外,亨、利、貞三集主要講修鍊丹法的過程和火候。亨集三節講煉精化氣:第1節是《涵養本源救護命寶》。石猴進水簾洞而心居心窩稱美猴王,「靈根育孕源流出」,是《涵養本源》;他怕死而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是在《救護命寶》;悟空得法學成變化,是《退藏沐浴》,「悟徹菩提真妙理」;東歸後掃滅混世魔王,是在《玉液鍊形》,「斷魔歸本合元神」。第2節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悟空堅守水簾洞,修整兵馬,是《安神祖竅》;到傲來國竊兵器,是《法輪自轉》;由洞中直下至水晶宮,是《龍虎交媾》;得到金箍棒,是《翕聚先天》而「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節是《蟄藏氣穴眾妙歸根》。悟空醉後進入幽冥界,是《蟄藏氣穴》;消掉群猴的生死籍,攝歸1350魂字型大小,即是《眾妙歸根》而「九幽十類盡除名」。利集三節講鍊氣還神:第4節是《天人合發採藥歸壺》。孫悟空想上天,太白金星下來招安,即《天人合發》;做了「弼馬溫」嫌官小又打下天宮,二獨角鬼王(圭)獻上「赭黃袍」,是《採藥歸壺》,「官封弼馬心何足」;眾天神圍困花果山,是《聚火載金》。第5節為《乾坤交媾去礦留金》。天神哪吒等與悟空戰鬥,是《乾坤交媾》;打敗諸天,卻獨留太白金星飲宴,是《去礦留金》;做了「齊天大聖」卻周遊諸天,是《卯酉周天》,「名注齊天意未寧」。第6節為《靈丹入鼎長養聖胎》。悟空在天宮偷桃、偷酒、偷丹,返歸水簾洞中,是《靈丹入鼎》,「亂蟠桃大聖偷丹」;被諸天神圍困,是《長養聖胎》,「反天宮諸神捉怪」;觀音菩薩赴會,是《火候崇正》;她令木叉去打仗放火,《內觀起火》,「觀音赴會問原因」。貞集三節講煉神還虛:第7節為《嬰兒現形出離苦海》。觀音推薦二郎與悟空賭鬥變化,讓天王用照妖鏡逼悟空現形,是《嬰兒現形》,「小聖施威降大聖」;被太上老君用金琢擊中天靈,擒上天不再返回,即《出離苦海》;眾天神雷將用火燒雷打,地使悟空成為「金剛不壞」之軀,是《真空鍊形》。第8節為《移神內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把悟空領入自己的「八卦爐」(頭顱上有八片頂陽骨)鍛煉,即《移神內院》;悟空蹬倒八卦爐是《陽神出現》,「八卦爐中逃大聖」;但他要做玉皇大帝,就是流連自己的內院不出神而入虛,是修道者的大忌,所以要請代表寂滅心的如來佛。如來伸出右手跟他打賭,他收了鐵棒站在佛祖手心,是《端拱冥心》。第9節為《本體虛空超出三界》。悟空始終跳不出如來佛掌心,是《本體虛空》;佛祖一巴掌把他推出西天門外,是《超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由地界打到天界,最終被如來壓於五行山下,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回到西天便造出佛經,「我佛造經傳極樂」,就是《毗盧證果》。總之,從結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源流關係來。最後,我們還必須交待一下這兩部著作的版本情況。《性命圭旨》是最早刊本是明萬曆乙卯(公元1615)年由吳思鳴和豐干居士刻的,余永寧的《刻性命圭旨緣起》云:「里有吳思鳴氏得《性命圭旨》於新庵唐太史家,蓋尹真人高弟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豐干居士。」王重民先生《中國善本書提要》云:「《性命圭旨》四卷,明萬曆間刻本。按是書相傳為尹真人弟子述其師說,舊藏唐新庵家,其甥吳之鶴為付剞劂。」由刊刻前的「藏之有年」來看,至少也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可見吳氏從唐家取得時在萬曆二十年前後。而且,唐家藏此書又有幾多年?那麼是做過太史之官的唐新庵所作的嗎?都是謎。但是,因為書中引用的有嘉靖中的羅念庵的言語,可見此書的成書年代為嘉靖末年、萬曆初年。《西遊記》現存的最早刊本是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書名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書前有陳元之的《西遊記序》云:「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歸有序,余讀一過,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祿既購是書,奇之。」可見唐光祿所購的書,應該是手稿或者「舊刻無像私板小字西遊記」,因此這部書稿的成書年代也應該在嘉靖末年、萬曆初年。從版本學的角度講,這兩部書的年代非常接近,內容又如此吻合,不過一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論體系,一為其文學藝術的表現而已。由此,我們不難想像這兩部書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個人,或者至少應該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推測,還有待於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和考證。但是《西遊記》演繹了《性命圭旨》,或者說《性命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的確是不容置疑的。

二、《西遊記》與全真七子糾纏不清的關係文章來源:山東牟平全真文化研究中心發布者:劉學雷節選自《歷史密碼:揭秘歷代懸案疑案》,中國工人出版社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誰,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胡適與魯迅根據清代學者吳玉搢的《山陽志遺》、阮葵生的《茶餘客話》和丁晏的《石亭記事續篇》等書的考證結合天啟年間《淮安府志》的記載,得出了《西遊記》的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的結論。這以結論為後人所接受,成為了當今關於西遊記作者之爭的主流觀點,從近百年來所出版的《西遊記》署的作者名來看,也是吳成恩為主。而且在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歷史教材中也直接採用了《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成恩的說法。但是,從今天學術界的考證來看,這一結果是存在爭議的。在比較著名的幾種明清刻本《西遊記》如明刻本《新鐫全像西遊記傳》、《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等均未署名作者吳承恩。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比較古的《西遊記》版本看,沒有一部是署名為吳承恩的。《西遊記》作者署名為吳承恩,是從近代以來的事情。《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是胡適先生的一個考證結果。但是,由於材料的局限和胡適先生在利用材料時的一些先入之見,導致胡適先生的考訂結果不可避免的實存一些常人很難發現的疏漏之處。他們認定《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成恩,主要是基於歷史典籍的記載和《西遊記》中大量的淮安方言的出現。吳承恩是明朝山陽人,也就是今天的淮安。他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小商販家庭。父親吳銳,原為是一個讀書人,喜好讀書,凡是經史百家,沒有不看的;而且還十分的喜歡談史談政。後來為了養家糊口,被迫棄文從商,販賣綢緞布匹。卻不善經營,樸實木訥,以致家境清寒。到了吳承恩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但在父親的影響下,吳承恩從小聰慧敏捷,博覽群書,尤其喜愛看稗史小說,矢志奇鬼怪一類的書籍。後來,吳成恩進了私塾讀書,怕老師看到,便偷偷地把這些閑書放在桌子底下來讀。積累了不少關於民間神話方面的故事。嘉靖八年(1529),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葛木見他有下筆立就之才,很賞識他,。但是由於吳承恩不善於做八股一類的死文字,因而屢試不中。一直到了四十歲左右,才補為貢生,在長興縣做了一個縣丞之類的小官。他生性倔強,恥於官場的各種周旋應付,因而時常與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壚,跅弛自放,寄趣於詩酒之間,來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吳承恩自己的仕途雖然很不順利,但是因為他自幼就有文名,所以交往了一些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例如他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都是摯友。這也說明雖然他科舉不成,但還是一個非常有才的人。科場的失意,同時也使窮困潦倒的吳承恩有機會回復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說上來,由於吳承恩從小就讀了大量的鬼怪誌異一類的小說,心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並具有詼諧戲謔的文人氣質。他對宋元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元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等形象發生濃烈的興趣。同時,他還對唐太宗時僧人玄奘西行取經,歷盡千辛萬苦,耗時十七年,終於從天竺取回佛經的有關民間傳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他這一生有才能、有條件、有時間的情況來看,《西遊記》確實很有可能是他所作。而且在他去世後四十多年編的天啟朝《淮安府志》中明確記載了《西遊記》是吳承恩的作品之一,學者們通過分析書中的語言,認為太多數都出自淮安的俚語,以此推斷作者應該是淮安人無疑,清代的大學問家紀曉嵐也從書中提到的司禮監、錦衣衛、兵馬司等機構設置推測其應為明代人所作。綜合以上這種種條件,似乎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已經成了必然的答案。古版畫西遊記人物-孫悟空本世紀20年代,魯迅根據前輩學人的記載和有關文獻,在其專著《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了《西遊記》作者為淮安人吳承恩的觀點;同時,胡適、董作賓及稍後的鄭振鐸、趙景深等人也開始了對吳承恩的研究,趙景深還於1936年首次撰成《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年譜》。至此,原本在清代學人筆下尚且模糊的吳承恩的輪廓逐漸被勾勒出來。但是,這一系列的考證似乎也存有可疑之處。一是從現存的吳承恩詩文以及他同文友交流的的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的事情。二是《淮安府志》中雖然記載了吳承恩著《西遊記》,但書中沒有說明這本《西遊記》是什麼類別的書,是演義小說還是地理方誌。還有學者認為「《西遊記》很多地方寫到是金丹大道,但是吳承恩根本就不懂煉丹術,不可能寫出這麼一部奇書。此外,先前我們證明《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成恩的最大的證據就是大量淮安方言的出現,但是書中同時還存有許多其他地方的方言。這個問題又如何解釋。由此可見,《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成恩一說也還不能說就是定論。丘處機畫像丘處機又作邱處機,寧通密,號長春子,元棲霞(今山東棲霞)濱都里人,生於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公元1227年)仙逝。在此之前曾有人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丘處機說法。丘處機少年出家,自號長春子。從師於王重陽,是全真七子之首,他在南宋末年名氣很大。元太祖鐵木真也慕名請他去蒙古傳道。據說,丘處機抱著「入世」的想法,率領十八個弟子前去蒙古草原,朝見鐵木真大汗,並講解道法,使鐵木真十分欽佩。後來,他又遊走於蒙古各地,宣揚道教真義。他的弟子李志常曾以此為題材,寫了本《長春真人西遊記》,簡稱《西遊記》。漸漸地,人們把《長春真人西遊記》與小說《西遊記》混同,並認為邱處機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因為《西遊記》風行明代之後,各種版本都不署作者名。所以即使當時的人也無法弄清楚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到了清代汪象旭著《西遊證道書》,卷首有《邱長春真君傳》一文,提出了《西遊記》的作者就是丘處機的說法。他還提出在,《西遊記》的原書中曾附有元虞集所撰寫的序,序中記載著紫瓊道人請他為《西遊記》寫序,並說這個道人就是丘處機。但問題是,這本《西遊記》到底是不是記載有孫悟空、唐玄奘的《西遊記》,是不是人們將丘處機的弟子所作的《長春真人西遊記》等同於了小說《西遊記》。因為在小說《西遊記》中寫到明代之事,而丘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根本不可能知曉明代之事。二是《西遊記》中很多地方出現淮安方言,邱處機一輩子生活在華北,不可能會使用淮安話。由此,汪氏所提出的《西遊記》的作者是丘處機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最近又有人提出了《西遊記》的作者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的說法。在吳承恩的詩集中有一首《贈李石麓太史》的詩,而李春芳的號就是石麓。李春芳是江蘇興化縣人,嘉靖年間中狀元及第,因善於撰「青詞」而累升至宰相。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這就與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卷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一句聯繫來。此外在《西遊記》的第九十五回還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迹,今喜明君降寶堂。」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正是暗含有「李春芳老人留跡」的意思。此外還有人人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開封地區周王府的藩王所作。在我們所能見到的《西遊記》中,有一篇署名陳元之的序:「《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國,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藩王自製。」也就是說這本書有可能是藩王自創。但我們看《西遊記》一書,可謂博大精深,無所不包,作者不僅要對佛學道學友很精深的研究,而且還要對歷史、對《易經》有很深的造詣。《西遊記》中很多地方諷刺道家皇帝,而讚美賢王,正是表現了地方藩王對嘉靖的不滿。《西遊記》中還有許多開封方言,也可證明此書出於開封人之手。而且當今所能《西遊記》版本正是從藩王府中刻印的。還有學者根據《永樂大典》殘本中發現的「夢斬河妖」一段文字,提出同上面積種觀點都不同的看法,他在《永樂大典》的殘存「游」字部里裡面,發現了到《西遊記》中「夢斬河妖」中的一段,同《西遊記》中記述的一模一樣,大約有八百多字。其中的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情節十分生動。因為明朝初年就已經有《西遊記評話》面世,而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出現在一百年之後,這說明了《西遊記》的作者,也許並不是明朝晚期的吳承恩,而是另有其人。《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誰,也許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推薦閱讀:

世界客家人中心_廣東梅州自助三天游-廣東遊記
遇見/珠海.唐家
豫園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全文翻譯及相關知識
溪口

TAG:文化 | 西遊記 | 原型 | 西遊 | 全真七子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