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幾大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最終拖垮王朝?

1912年, 統治中國 260 多年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打擊下宣告滅亡。清王朝的覆亡, 固然是由於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長期努力鬥爭的結果, 但如果從其滅亡的內因來分析, 統治階級內部自身矛盾的發展才是導致其政權移鼎的主要原因。貫穿宣統朝始末, 在統治階級內部, 利益集團的爭鬥十分激烈。他們是皇族親貴派、政治中心的漢族官僚派、地方實力派、國內立憲派四個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團。正是這幾個代表著不同利益的政治派別的變化發展與力量頡頏, 讓清王朝最終滑進了覆滅的深淵。

皇族親貴內部的劇烈爭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日,太和殿上舉行了清入關後的最後一次登基大典,溥儀登基。清代歷史從此進入了以溥儀臨朝、載洋攝政的宣統朝。載洋監國攝政後,皇族親貴內部的權力爭鬥日益激烈,逐漸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皇族親貴們主要結成以下幾黨:孝欽訓政時,就已形成氣候的奕黨貝勒總持海軍,兼辦陵工與毓朗合為一黨,濤貝勒統軍咨府, 侵奪陸軍部權, 收用良弼為一黨; 肅親王善耆好結納勾通報館, 據民政部, 領天下警政一黨; 溥倫陰結議員為一黨; 隆裕以母后之尊, 寵任太監張德為一黨; 載澤是隆裕的姻親, 握財政全權, 創設監理財政官鹽務處為一黨; 監國福晉雅有才能, 頗通賄賂, 聯絡母族為一黨。

中央統治集團內部滿漢聯盟的最終破裂:在清朝歷史上, 滿漢地主階級聯盟是這個王朝得以發展壯大及其統治穩定的基礎。清朝入關前, 皇太極重用範文正、洪成疇等漢人官僚, 使得這個初興的王朝得以迅速發展; 重用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漢人官僚, 清王朝最終進關奪得了全國政權。康、乾、雍、嘉、道時期, 清政府一脈相承, 滿漢並重、以漢治漢。到了咸豐時期, 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 瓦解了清王朝賴以維持統治的八旗、綠營軍事力量, 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力量就落在了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官僚的勢力派的手中。慈禧太后掌握清政府政權後, 繼續重用和依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張之洞等漢人官僚以維持衰弱已極的王朝統治。載灃攝政後, 一改慈禧的以漢治漢、重用漢人官僚的政策, 極力排斥朝中擁有權力的漢族官僚, 罷黜袁世凱、冷落張之洞, 最終導致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滿漢聯盟的徹底破裂, 造成了漢人官僚在辛亥革命中的相繼背叛。

中央與地方之間矛盾日趨尖銳:1851———1864 年的太平天國運動, 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為了渡過嚴重的統治危機, 清政府不得不改變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 將權力下放地方,允許地方進行自救。地方督撫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 逐漸擁有了相對獨立的軍權、財權、行政大權。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以後, 清政府雖然渡過了統治危機, 但流失到地方的國家權力卻未能再收歸中央政府所有。19 世紀 60 年代以後至清末, 清廷雖繼續擁有皇權的名號, 地方督撫卻擁有實際的權力與利益。慈禧太后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時, 雖然恩威並用, 用清議與權術成功地駕馭了地方, 使督撫們俯首帖耳, 但對於地方督撫在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形成的實際利益則深懂其中的奧妙, 始終沒敢越雷池一步。雙方都小心翼翼, 彼此維持著平衡的利益和君臣關係。監國攝政王載灃卻對此薨然無知, 一上台便打破了其間的平衡。

清政府與立憲派的衝突和鬥爭:中國社會進入 20 世紀以後, 一個新的政治勢力———紳商開始崛起。這一階層主要由這樣幾部分人構成: ( 1) 取得功名的未仕士子; ( 2) 退職在籍的官員, 因軍功緻顯或保存虛銜的還鄉人員; ( 3) 因捐納而獲得職銜的商人和舉辦實業的人士。1903 年商部的建立及此後不久《商律》的頒布, 就是清廷不得不改變國策, 提高士紳地位的結果。隨著紳商經濟地位的提高, 他們又開始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向政治舞台進軍, 謀求得到更大的發展。到宣統朝, 代表地方士紳利益的國內立憲派與清廷中央的矛盾和衝突更趨激烈, 二者鬥爭不可避免。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清末的三位漢人大臣,左宗棠、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功過?
清朝最為被寵幸的太監,因為一樣獨門絕活,慈禧離不開他!
南明江北四鎮真實戰鬥力究竟如何?
楊秀清是天生的軍事家,楊秀清不死太平天國能推翻清朝統治嗎?
甲午戰爭滿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當時滿清的 GDP、海軍及陸軍實力是否超過日本?有哪些相關學術著作?

TAG:清朝 | 王朝 | 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