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從漢族衣冠,看華夏(漢)民族文化精神所

丙申年 癸巳月 乙巳日 四月十七 亥時

PS:本公眾號(漢族 / 原漢網訂閱號)已通過認證,請認準微信號:HanCHCIM。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我們(關注後,長按公眾號名稱,可以置頂我們的公眾號),獲取興漢知識。


  若論及民族衣冠,只怕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比漢族更悲哀的了。一、漢民族最重視自己的衣冠,她是華夏民族自信與認同的標誌。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視覺表現之一。古代漢族的科技水平、文化禮儀、物質財富等等都遠遠優於周邊民族,在其服飾自然也有所表現,漢族服飾較之周邊部落,美而豐富,並且有禮儀文化作為依託,所以更加深遂,華夏(漢)族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春秋左傳正義》云:「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謂中國。」 這一「美」、一「大」兩字,充分表現出「華夏」人對自己民族服飾、禮儀文化的自信。其實,古漢人將衣冠視為民族禮儀文化的承載,認為「定禮之大莫要於衣冠。」將「棄華服以就胡」看成是道統淪喪的表現。所以,」華夏」的」夏」字,即是「禮儀之大」的表述,同時也是對「衣冠文化深遠」的進一步闡述。  可以說,漢族的族稱、源於漢族服飾「華夏」二字,本身就帶著漢族與生俱來的自信;可以體會,而當古漢人說出「冕服采章,對被髮左衽,為有光華也。」這句話時,又是怎樣的驕傲!  有此自信,所以漢族人就把華(漢)服看作是本民族區別於周邊部落的突出標誌,所以華服就有了「齊民心,別夷狄」的作用,而「被髮左衽」則被看成是亡國的標誌。   可以肯定,最遲在周代,華(漢)服,就已成了華夏人民自尊、自信與相互認同的標誌。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需要自信和自我認同,民族也是一樣,只有自信和自我認同的民族才有凝聚力,才能健康快速的發展。而漢室衣冠,正承載了華夏民族自信與認同。  ——華夏精神:自信與認同二、在面對異族的易服暴政時,漢族人民保衛自己衣冠文化的英勇行為,實際就是在維護自己民族尊嚴,是民族氣節的體現。  也許就是因為漢族人太過看重自己的衣冠,以至遭人妒恨在所難免。歷史上,每當漢族處於低谷時,漢服就常常淪為異族奴役漢族時的毀滅對象,一再上演被迫易服的慘劇,歷史上的每一次對華夏衣冠的摧殘,都伴隨著侵略者狂暴囂張的暴力脅迫和血流成河。  盛唐時期,吐番人就曾令其統治下的漢人「左衽而服、辮髮紋身」。宋時,金人天會間下令削髮,「不如金人式者死。」蒙元時,蒙古人明令禁止過華夏衣冠;而在明未清初,最震憾中國大事非剃髮易服莫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對漢族服飾的摧殘最堅決最徹底的一次。  ——「剃髮、改裝是新朝第一嚴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 」  ——「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  ——「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  以多爾滾為代表滿洲貴族發布的「屠城令」後,有蓄髮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之上示眾。時人陳確記:「去秋新令:不剃髮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這些侵略者的做法,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通過摧毀華夏衣冠來毀滅漢族互相認同的標識,造成華夷類同的視覺現象,混淆華夷界線,使漢族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優越感失去物質依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以此達到弱化華夏民族的反抗意識,及其「長治久安」的目的。  然而,易服嚴旨和武力威脅,換來的不是華夏人民的畏懼,而是頑強的反抗鬥爭。知真定李邈等堅決不從金人「削髮」令,反抗而死。  到了清初,滿洲的「剃髮易服」令更是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就連一向「民風柔弱」的江南民眾的也立刻掀起了反抗的怒火,在松山、崑山、蘇州、嘉興、紹興、江陰等地熊熊燃燒,很多城中的民眾不分男女老幼,紛紛投入了抗清行列。  漢族對剃髮易服暴政的反抗,不僅是為了保存自己的風俗,更是為了維護本民族的尊嚴。  華夏--漢民族不是一個愚訥保守的民族,而是善於吸收他人長處的民族。自古至今,漢族常常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來充實、發展自己,對於衣冠也是如此,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最好的一例。(注:胡服是指借鑒了胡人服飾中窄袖的特點,而當時,胡漢服飾的主要區別是左、右衽,而趙武靈王所著之服仍是右衽,是典型的漢服) 學習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是華夏民族包容與自信的表現,然而被人脅迫而放棄本民族服飾卻是奇恥大辱。民族的尊嚴,是這個民族強大凝集力的核心,更是促使其生存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對於一個民族,連穿什麼衣服都不能自主,還有什麼尊嚴可言?外族統治者要把漢族人民的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踩在腳下,以暴力變我風俗習慣,毀我文化傳統,是可忍孰不可忍,必然遭到華夏民族的強烈反抗,在「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顧炎武《斷髮》詩)」的氣節感召下,華夏人民的反抗悲歌感天動地。  以清初的江陰為例:江陰人民壯烈的據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縣宣布剃髮之後,相率「拜且哭曰:頭可斷,發不可剃」的情況下爆發的。從閏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兩個多月期間,清軍對江陰屢攻不下,喪亡「三位王爺和十八員大將」,而江陰城中糧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戰士們卻士氣越發的激昂,高唱著「江陰人打仗八十日,寧死不投降」的雄壯軍歌。清軍又調來西洋大炮轟城,八月二十日,江陰城被清軍攻破。清軍攻進江陰後,十分痛恨江陰人民的頑強抵抗,就下令屠城,「滿城屠凈,然後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為幸,無一人順從者。」大砍大殺了三天,被屠殺者達17.2萬人,未死的老小僅有53人。江陰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達80多天之久,打敗了清軍二三十萬的大軍,殺死了七萬五千多清兵,使滿族侵略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中國通史》,丁文主編)。同樣,在嘉定三次屠城後,當滿清統治者「如願以償」的將「削髮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頭的時候,滿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載:在滿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者。  這時的華夏衣冠,對於漢族人而言,何止是一種服飾,她實際已經成了民族尊嚴的象徵,堅持華夏衣冠,正是民族氣節的體現!


承揚中華傳統文化,復興衣冠禮儀之邦!

推薦閱讀:

迷失的精神病人
每個女人都應該精神單身
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為同性之愛
雪漠:也算是精神健康學——《真心》代序

TAG:民族 | 文化 | 精神 | 漢族 | 華夏 | 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