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資料012
全球化升級需要大國擔當
鄭石溪
去年以來,「逆全球化」成為一個熱詞。一部分人將經濟失速、貧富分化歸咎於全球化。一些政客迎合和利用這種思潮,在政治上奉行民粹主義、經濟上推行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全球化列車駛入分岔路口。
全球化究竟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還是「潘多拉的盒子」?面對國際社會的迷茫和疑慮,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提出化解全球化負面影響、促進全球化健康發展的中國方案,引起國際社會熱烈反響。我們不能因為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否定全球化本身,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要引導全球化在更高水平上發展,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全球化的好處。
應該看到,全球化進程的大方向不會動搖。受益於本輪全球化,全球20億人口脫貧,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實現利潤倍增,發展中國家以此開啟本國工業化進程。學者研究表明,如果逆全球化大行其道,到2035年全球人均GDP將比全球化狀態降低23%,屆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蒙受損失。
全球化矛盾的解決呼喚公平普惠。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增長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也更加突出。數據顯示,過去30年,全球化由6萬家大企業控制,絕大多數是西方企業,西方跨國公司賺走了全球68%的經濟利潤,世界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超過其餘99%的人口財富的總和。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受益更多,富人賺得缽滿盆滿。這就要求通過制度設計,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進行改革。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應齊心協力,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爭取更多發言權,發達國家也應拿出改革的勇氣和魄力,向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讓渡更多制度性權力,推動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世界各國應該完善制度設計和發展模式,讓發展更加平衡,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
全球化發展需要提質升級。21世紀初,中國勇敢投身於全球化大潮,通過苦幹實幹,成為全球化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今天,面對全球化的瓶頸,我們不能退縮,必須通過提質升級解決問題,打造新引擎、新動力。我們要通過技術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全球化升級。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大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中國將致力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共同繁榮。
全球化升級需要大國擔當。今年達沃斯年會主題是「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時代呼喚有遠見的大國領導人當好舵手,帶領大家迎難而上、共克時艱。
在達沃斯,習近平主席將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緊密聯繫在一起,指出面對困難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逃避責任,呼籲一起戰勝困難,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世界情懷和大國擔當。各國領導人也不應被民粹主義綁架,應敢于堅持正確的歷史方向,敢於推行正確的政策措施,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共同校準全球化發展方向,激發全球化發展活力,引領全球化不斷提質升級,為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更好的成果。
(作者為國際問題觀察員)
軍民融合發展緣何上升為國家戰略
——軍民融合發展系列談之一
姜魯鳴
習主席指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任何富有生命力的發展戰略都是國家戰略需求與歷史規律相結合的產物。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國安全和發展相統一的戰略需求,是與戰爭形態信息化、技術形態軍民通用化、經濟形態高度市場化的時代條件緊密結合的產物,對於破解諸多發展難題、實現民族復興意義重大。
安全之盾
當近幾場信息化戰爭的硝煙漸漸飄逝之後,人們開始冷靜思考一個問題,即在當今信息化戰爭時代,世界各主要國家為何都在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這一問題隱含著今日戰爭與昨日戰爭的根本區別,也促使人們不斷探尋當代中國國防安全背後的深層問題。
現代國防安全,本質上是靠國家整體實力支撐起來的大國防體系安全。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所要維護的國防安全,集中表現為應對當前安全威脅的現實國防安全、具有可持續性的基礎國防安全和在軍事革命競爭中能夠贏得戰略主動的動態國防安全這三者的統一。由此決定了維護現代國防安全必須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對我國而言,國防安全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態勢,可以概括為:國家領土主權安全與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相互交織;國防安全與國內安全穩定相互交織;傳統領域安全與新興領域安全相互交織;軍事安全與其他安全相互交織;現實安全與潛在安全相互交織。這說明國防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我們必須用軍民融合發展的方式獲取和保持相應的戰略能力。
用軍民融合發展方式全面提升國防安全能力是世界大勢。在信息化時代,安全與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軍與民、平與戰、前線與後方、軍用與民用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呈現不斷融合的趨勢。近些年來,美、英、法、德、日等主要國家軍事專用技術比重越來越低,目前已不到15%,軍民通用技術已超過80%,軍隊信息化建設主體技術均來自民用信息系統。世界各主要國家更加註重利用國家資源和社會力量實現戰鬥力的整體躍升。美國F-16戰機訓練模擬器原價3500萬美元一台,利用好萊塢的電影拍攝和多媒體等技術後,單價成本下降為原來的1/12,性能卻顯著改進。
今天,現代軍事體系能力生成主要集中於軍事信息系統、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信息化支撐環境三大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幾乎覆蓋了整個國家的戰略資源。人類創造財富的活動與捍衛自身安全的活動水乳交融地融合到一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其根基已經深深植入經濟社會的沃土之中。信息化戰爭的體系對抗,已不僅僅是兩大軍事體系的直接對抗和較量,而是基於網路、信息主導、跨域聯合、軍民協同的整體性對抗,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支撐的大體系對抗。面對戰爭形態的深刻變化,只有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充分挖掘使用經濟社會母體中蘊含的巨大經濟、技術、信息、人才等能量,才能有效解決我軍現代化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用融合之力鑄就現代國防安全之盾。
發展引擎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儘管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收入仍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依然徘徊在世界第70位至80位之間。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面臨趨勢性下降危險,亟須找到新的內生增長動力和經濟發展新引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新思路。
制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國防建設在刺激增長、促進轉型、增加就業、孵化高新技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強大動能。我國船舶製造業為什麼在船舶載重噸總量上會超過韓國、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一?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軍用船舶業幾十年的持續拉動。「北斗系統」為什麼能產生數千億元的產業帶動效應?為什麼能帶動智能汽車、物聯網、車聯網等一批新業態?根源在於它對國民經濟技術產業群所產生的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的帶動效應。「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等大型國家工程,也都有力拉動了相關高端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的源泉在創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全球科技創新異常活躍,3D列印、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深海深空探測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2016年3月的「人機大戰」舉世關注,展現出人工智慧應用於經濟社會領域的無限空間。世界軍民融合發展正進入一個「創新引領、多點突破、體系重塑」的全新階段。各主要國家力圖通過有效的戰略運作加速軍民深度融合,以最快的速度把新科技革命成果應用於經濟社會領域,從而搶佔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這對我國形成了持續的動態競爭壓力。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國家戰略,我們就能集中全社會的力量、共用一個經濟技術基礎進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就能極大地提升綜合國力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
復興基石
人類社會進入近代以來,一幕幕大國興衰的歷史活劇不斷上演,看似混沌無序的治亂興衰背後,蘊藏著一個亘古不變的鐵律:大國崛起,成於經濟和軍事的協調;大國衰敗,敗於經濟和軍事的長期失調。一個大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劇烈的權力格局變動中贏得主動,關鍵是實現經濟系統和軍事系統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鬥力的雙向躍升。
當前我國正處於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中國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崛起過程。在這個進程中,我們將始終面臨種種制約國家安全和發展統籌協調的難題。解決這些難題,應對嚴峻挑戰,特別需要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框架下統籌安全與發展,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深入一步看,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相比,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還有更為迫切的特殊需求。現階段我國軍民融合的微觀主體、技術起點、經濟體制、法治環境以及國際環境與發達國家均有較大的差異性。發達國家的軍民融合,總體上是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規範的法治環境為平台的,因而與社會經濟轉型之間不存在較大矛盾。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儘管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上是在社會經濟體制轉軌環境中進行的,經濟環境、法治環境和政策環境還不完善不健全,現行體制中仍存在著明顯的「碎片化」傾向,軍地之間缺乏有效的體制聯接整合,軍地兩大系統內各自為政,「多張皮」「多龍治水」的現象十分突出。這些問題加劇了軍民融合職能「缺位」「越位」「失位」的現象,造成了「多頭提需求、分散搞對接、各自抓建設」需求對接障礙。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就會陷入「指頭硬、拳頭軟」「要素強、系統弱」「有資源無力量、有實力無能力」的境地。今天,要實現軍民之間「車同軌、書同文」,形成強大合力,必須制定和實施更加堅強有力的戰略規劃,建立更為強大的戰略執行力和政策推動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安全與發展相促進的戰略紅利。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
勇立排頭,別因走樣亂了隊形
徐國岩
越是關鍵時刻,越能凸顯領導幹部主心骨、定盤星的作用。站在一支隊伍排頭的人,就應當挺胸、收腹、抬頭,帶著隊伍為改革拓荒開路。
軍之大事,命在於將。改革當前,將穩則軍不亂,將立則兵不散。
龍頭怎麼擺,龍尾怎麼甩;兵頭怎麼站,兵尾怎麼看。指揮員之于軍隊,如同舟行之羅盤,夜行之明燈。領導幹部擺正了位置、把准了方向,披堅執銳、奮勇當先,才能帶出威武之師、勝利之師,才能確保隊伍打不垮、走不散。
改革攻堅,同樣如此。置身改革大考場,部隊能否考得好,關鍵要看領導幹部能否考得好。領導幹部不丟分,官兵就不會失分,改革大考就能取得高分。
越是關鍵時刻,越能凸顯領導幹部主心骨、定盤星的作用。當年南昌起義後,部隊轉移到天心圩,在面臨潰散的緊要關頭,朱德同志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振臂高呼「要革命的跟我走」「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我黨我軍之所以能歷盡坎坷卻始終向前,就是因為黨員領導幹部抱有一往無前之志、胸懷百折不回之氣,點燃了官兵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確保隊伍始終攏得住、過得硬。
如今,「脖子以下」的改革已全面展開,涉及部隊多、人員多,觸動利益既廣且深,很多領域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種情況下,領導幹部篤定前行,官兵才會心神不亂;領導幹部聚焦主業,官兵才願盡心履職;領導幹部主動作為,官兵才會不等不靠;領導幹部胸懷全局,官兵才能提高覺悟。領導幹部要帶著一支隊伍為改革拓荒開路,任重如山。
領導帶頭,萬事不愁;幹部不領,水牛掉井。在歷次改革中,領導幹部都作出了表率。某師改為旅級單位,師政委馬寶川成了旅政委。面對現實考驗,馬寶川進退走留一切聽安排,困難面前決不講價錢,他說:「改革當前人心思動,我更得給大家帶好頭。」今天的改革,呼喚更多的「馬寶川」用實際行動交出合格答卷。
不可否認,當前也有個別領導幹部站在排頭卻不能帶好頭。有的怕擔責任,遇事不是往前一站,而是往後一縮;有的不肯出力,不敢喊「跟我上」,只會喊「給我上」;有的打小算盤,有盼頭就好好乾,沒希望就站著看。如果讓這樣的人站在排頭,就無法確保隊伍的高度穩定、集中統一,反而可能把隊伍帶亂、帶散、帶「跑偏」。
站在一支隊伍排頭的人,不能總想著職級升了還是降了、官位保得住還是保不住,而應當捫心自問:大是大非面前,能不能堅定立場?現實考驗面前,能不能擔當重任?解決矛盾問題,有沒有實際成效?工作破局起勢,有沒有思路辦法?這些,才是領導幹部應當認真考慮、做好解答的問題。
雞年春節剛過,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央視春晚播出的情景劇《將軍與士兵》。它講述的是抗戰勝利日大閱兵中,一位軍長在膝蓋積液的情況下仍刻苦訓練的故事。在那場閱兵中,50餘名將軍領隊站排頭、當先鋒,擺臂踢腿,昂首闊步;揮手敬禮,剛勁利落;呼喊號令,山嶽震動。
時代呼喚這樣的雄師陣列「排頭兵」。站在排頭,就應當挺胸,拿出破釜沉舟的膽魄、逢山開路的勇氣;應當收腹,放下個人的私慾;應當抬頭,找准既定的目標、前行的方向。有了這樣的「排頭兵」,就一定能形成勠力同心推進改革的強大勢場。
(作者單位:武警上海市總隊)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
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任賢良
我國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推進力度大、發展迅速。20多年來,網路已走入千家萬戶。目前,我國有7億多網民、357萬家網站,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路大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輿論環境和傳播格局,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深刻改變了定時、定媒體、定口徑的傳播模式,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各種信息傳播更快、影響更大、覆蓋更廣、社會動員能力更強。網路已經成為輿論主陣地,網上輿論工作已經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能不能有效引導網路輿論,關乎人心安定、社會和諧,關乎事業成敗。如何有效引導網上輿論,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發揮網路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
什麼是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為什麼要畫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信息社會,「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媒體人應當成為中堅力量,新媒體應當成為最強動力。新媒體工作者要找准自己的歷史坐標,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搞好「公轉」,同時立足職責定位搞好「自轉」,尋求「最大公約數」,聚合發展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半徑」可有長短,「轉速」可能快慢,與「圓心」可分遠近,但「圓心」只有一個,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何畫好同心圓?關鍵是始終堅持正確導向。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反之則是黨和人民之禍。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首先要正確理解黨管媒體原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管媒體是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管技術如何進步、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都不能變。當然,黨管媒體並不是要求所有的媒體都「姓黨」。「黨媒姓黨」,指的是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這些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姓黨」,必須嚴格按照黨的要求辦事,不折不扣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做好動員、宣傳、批評監督的工作。而對那些有社會資本、外資參與的媒體,包括伴隨著互聯網興起的新媒體、自媒體,可以在黨管媒體的大原則下,有同「黨媒」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在主旋律下有不同的聲部、不同的曲調,但總原則是不能離開「黨管媒體」這一大前提和「圓心」。一方面,我們不能將「黨管媒體」簡單等同於「媒體姓黨」,否則就容易犯簡單化、教條化錯誤,也不利於畫好「同心圓」,調動所有媒體工作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黨管媒體也不是只管黨和政府辦的媒體,新聞輿論陣地在哪裡,黨管媒體就應該落實到哪裡。各級各類媒體,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傳播平台都應置於黨的領導之下。在這個原則之下,具體管理方式可以有所區別。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必須守住新聞真實性底線。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事實是新聞的本源,虛假是新聞的天敵。新聞的真實性容不得一丁點馬虎。當前,一些虛假新聞、反轉新聞屢屢發生,不僅嚴重損害媒體公信力,而且在社會上造成了恐慌、撕裂和對立。許多網站為了搶頭條,把真實性原則拋諸腦後,不求真實,但求最快,不求客觀準確,但求語出驚人。殊不知,媒體在為假新聞「背書」「傳謠—闢謠」的輪迴中耗損了自己的公信力。群眾的信任易失不易得,失信的代價往往是不可逆的。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任何新聞報道,都有導向,報什麼、不報什麼、怎麼報都包含著立場、觀點、態度。我們既要報道國內外新聞事件,也要傳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激發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社會積極正面的事物是主流,網上輿論面貌應當與社會主流態勢保持一致。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反映社會健康向上的本質,客觀展示發展進步的全貌,這不但沒有背離新聞的客觀性,而且是新聞輿論工作與社會主流相契合的體現。當然,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不是說只能講正面,不能講負面。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關鍵是要從總體上把握好平衡,不能把點上的問題說成是面上的問題、把個別問題說成是整體問題、把局部問題說成是全局問題,要在保證新聞事件微觀真實的基礎上追求社會全貌的宏觀真實。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路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有人認為,娛樂類、社會類等非時政類新聞不必過於強調導向,尺度可以寬一些。這種認識是偏頗的。如果網上大量非時政類新聞中充斥著紙醉金迷、花天酒地、勾心鬥角、炫耀財富、移情別戀、殺人越貨等內容,充斥著有關大款、老闆、名人、明星等人物的八卦新聞,就不能對人民群眾起到正面引導作用。所以,要把正確導向要求貫穿網上輿論工作各個環節,時政新聞要講政治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社會價值導向。
在堅持正確導向中畫好同心圓,就要適應分眾化傳播趨勢,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當前,媒體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因此,不同媒體要有自身特色,有精準的受眾定位。要善於把握不同對象的思想動態、行為特點、利益所在和信息接受習慣,既加強面的廣泛覆蓋、線的分類滲透,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個點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實教育引導群眾,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要根據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用戶中心、個性化需求、即時傳播等特點,把握好網路輿論傳播規律,更加主動地做好宣傳工作。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 以德服眾
張偉 胡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幹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這既是對歷史和現實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對廣大黨員幹部的諄諄教誨。
正人先正己,心正則身修;德高則望重,德高以率眾。我國傳統文化特彆強調「修身正心」「德行天下」。如《禮記·大學》中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貞觀政要》中也提出:「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重視道德修養的作用,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鬥確定為自己的綱領,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奮鬥目標,把對黨忠誠作為黨員黨性修養的根本要求。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同志要向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講話中,引用王陽明「身之主宰便是心」和龔自珍「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佳句後,精闢指出:「『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進一步明確了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黨員幹部立根固本之道。
以德修身,培養高尚情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想要成為好乾部,首先要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一個黨員幹部若是自己缺少誠信、無德失德,又怎能引領和團結群眾幹事創業?品德不僅是黨員幹部立身做人的根本,也是黨員幹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作為黨員幹部,以德修身就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爭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只有堅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做到以誠信為本、以正直為貴、以律己為要、以寬厚為德,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自覺為人民干實事、辦好事。
以德立威,彰顯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於個人來講,只有修身正心,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受人尊重,樹立威信。黨員幹部的威信,既是自身人格魅力的真實體現,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黨員幹部發自內心的崇敬佩服。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擁有群眾信服、稱讚、敬佩的威望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誠實信譽,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職責。因此,以德立威應成為黨員幹部道德實踐的努力方向。作為黨員幹部,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不可懈怠的人生必修課,堅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遠離低級趣味、抵制歪風邪氣,真正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
以德服眾,凝聚民心民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表明,力、才、德都可以服人,但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真正使人心悅誠服。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充分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要想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絕對不能以權壓人,而是要慎獨自律,注重修身養德,堅守為民情懷,這樣才能以德服人,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影響力,真正受到人民群眾擁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在實踐中錘鍊黨性、端正作風,以良好品行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
「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官德不僅影響民風,而且關係國家的興衰。作為黨員幹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堅決用黨紀國法嚴格約束自己,自覺守住信念防線、道德防線、法紀防線,真正做到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物不拿,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真正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乾部。
「一帶一路」戰略與新發展理念的契合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胡建華
「一帶一路」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的重大倡議和構想。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則是基於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治理需要提出的整體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筆者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思想中蘊含著的包容性、聯動性、互惠性等核心發展理念與新發展理念在內容上高度契合、邏輯上相互關聯,實踐中相輔相成,共同統一於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統一於國家治理完善和國際秩序優化的實踐中,統一於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全人類福祉之中。
創新:動能源頭上的高度契合
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低效供給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此經濟發展形勢下,依託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第一引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優質產能國際合作,推動中國經濟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成為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為落實和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提供了重要平台,依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接,使國際產能合作成為可能並助推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使國際市場由被動利用轉向主動對接。而國內創新性發展方式的轉變,新舊動能的轉換,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更多的產品、技術、模式借鑒,極大夯實了戰略實施的實踐基礎,確保了戰略實施的能力再造。可以說,創新理念是國內創新元素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推動「一帶一路」創新實踐的動力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那樣,要「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扎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同時,「一帶一路」戰略中的「綠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思路之一的「智力絲綢之路」更彰顯了創新的活力和動能,為推進戰略實施提供了智力支撐和智庫合作。
協調:目標指向上的「無縫對接」
協調理念,旨在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各區域、國際各地區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區域協同、政策協調、發展協作上。在區域協同層面,「一帶一路」戰略將有效推動我國西部大開發向縱深發展。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效銜接的重要門戶,廣大中西部地區和邊疆地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的短板,推進「一帶一路」有利於助推這些地區加快發展。在政策協調方面,「一帶一路」建設,主要是為了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能夠使我國在實現國內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促進國際各區域、次區域的經貿往來和經濟融合。作為「一帶一路」戰略五大重點任務之一的政策溝通,就是秉持政策協調的目標指向而設計並實施的。在發展協作方面,「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加快東西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以及東西部經濟、文化和技術等方面的互動協作;同時,「一帶一路」還將在國際層面促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G20、亞信峰會、中歐合作、中非合作等雙邊和多邊領域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使國內協調發展和國際均衡發展方面實現了「無縫對接」。
綠色:發展理念上的「知行合一」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對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莊嚴承諾。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國內發展和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和一致選擇。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將綠色發展理念變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實踐。無論從生態產業化到產業生態化,從《環保法》修訂到中央環保督查整改,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推崇綠色GDP等等一系列的改革舉措,無不彰顯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前所未有的「綠色」決心和行動。作為我國「十三五」時期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更是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一帶一路」中的「綠色絲綢之路」同樣彰顯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全球生態治理中的大國擔當。中國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體現大國擔當,順應全球發展需要,力促《巴黎協定》生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沙漠治理、資源節約、能源合作、生態修復等方面都主張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連接成片,充分運用好綠要素,使整個世界都綠起來。
開放:國內國際間的「志同道合」
經過近40年的對外開放實踐,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需要有一個質的轉變和型的重塑。「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從重視出口的「量」向提升開放的「質」轉變,從東部開放為主、中西部開放為輔向全方位開放格局轉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了對外開放國策和「一帶一路」對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堅定立場。推動「一帶一路」,不僅能夠深化同周邊國家合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還可以把廣大的西部地區從開放的末梢變成開放的前沿,形成東部與西部兩翼齊飛的區域開放開發新格局。此外,對內對外開放的重大平台和措施之間也是相互支撐和相輔相成的。「一帶一路」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繫的。目前我國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處於「一帶一路」沿線上,尤其是新設立的第三批自貿區中,重慶、四川和陝西三個自貿區將重點在內陸開放高地、亞歐物流通道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必將極大促進西部開放開發進程。因此,承載著中國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開放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和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往來,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戰略意圖更可謂是「志同道合」。
共享:發展成果上的福祉普惠
共享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黨執政為民理念的嶄新表述,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服務於民的政策基點和時代命題。「十三五」時期,中國將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贏脫貧攻堅戰、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一帶一路」戰略更是秉承「達則兼濟天下」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理念,準確對接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回應沿線國家人民的現實訴求。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給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同時也將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連線成片,構建公正合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王建強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是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必然要求。河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推動轉型發展,基礎在教育,根本在人才。」深入學習貫徹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必須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人才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使各類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為走好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提供人才支撐。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必須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是構築人才制度優勢、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戰略之舉;著力破除人才體制機制障礙是增強人才內生動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加快我省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必須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
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撐。隨著我省人才興冀工程的大力實施和深入推進,科學的人才觀深入人心,全省正在加快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強省邁進,人口紅利正在逐漸轉變為人才紅利。但也要看到,受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我省的人才效能不高,人才優勢並沒有得到充分轉化和體現,領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足,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已成為制約我省創新驅動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突出瓶頸和關鍵制約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關鍵是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只有通過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才能使各類人才放開手腳大顯其能,使創新成果得到應用、創新意識得到肯定、創新能力得到支持,從而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不斷提高人才創新能力和水平,進而為我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
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通過分類施策,構建起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
一是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保障用人主體自主權。事實表明,政府部門對用人主體干預過多,人才管理部門職能重複交叉、政出多門,人才引進流動中的行政審批事項過多過濫,用人主體缺乏相應的自主權,會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為此,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一方面,要強化政府人才宏觀管理、政策法規制定、公共服務、監督保障等職能。根據我省各區域自然資源稟賦、人才工作基礎及發展潛力,結合產業轉型升級開展人才工作,逐步實現人才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動人才管理部門簡政放權,消除對用人主體的不合理約束,放手讓用人主體充分發揮作用,促進人才創新創造。
二是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人才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構建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體系,利用市場機制對人才進行調控,以較小的人才資源投入獲得更大效益,使人才配置更加合理,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人才的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得到充分體現。積極培育各類專業社會組織和人才中介服務機構,使這些機構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在市場競爭中為用人主體和人才提供社會化的、高質量的服務,為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提供保障。
三是加強人才管理法制建設。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加強人才管理法制建設,既是立足於解決改革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於長遠的人才發展戰略謀劃。加強人才法制建設是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立足點,也是必然要求。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可以釐清市場和政府職能邊界、規範市場行為、平衡市場主體利益、保護人才合法權益等,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
實施更具靈活性、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必須破除人才培養、流動、引進、使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實施更具靈活性、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一是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教育強省和人才興冀工程」,要求加快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應用型、技能型現代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目前,我省產教融合度不夠的問題比較突出,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數量偏少,一流學科建設落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既要突出我省轉型發展需求導向,又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要改進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對企業家隊伍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工程師和創新團隊,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二是引導人才向企業、產業合理流動。提高政策的引導性,解決對人才流動限制過多、渠道不暢問題。人才只有流動起來,才能被不同部門和區域有效利用、發揮作用。當前,人才區域間流動中的限制主要在戶籍、社保、人事關係等方面。為此,要破除區域間人才流動中戶籍、地域、身份、學歷等方面的制約,打破體制壁壘,尊重人才流動規律,因勢利導、把握主動,根據轉型升級和創新創造實際需求,引導、鼓勵人才向企業和產業流動,充分釋放人才活力。
三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機制,促進海內外高端人才、創新團隊和高技能人才向河北匯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要充分發揮好現有人才作用,同時敞開大門,招四方之才,招國際上的人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各國都在從全球聚攬人才。我省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一趨勢,不斷擴大國際國內交流,加強國際國內人才合作,在合作中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創新海內外人才引進方式,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及配套政策,力爭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
四是以多種分配激勵制度增強人才的獲得感。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最現實的方式就是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以多種分配激勵制度和方式增強各類人才的獲得感。首先,加大人才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一定意義上說,知識產權不僅代表著重要成果的歸屬,更主要的是通過成果的轉化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體現人才的價值,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人才的利益。因而,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使人才能夠通過知識產權獲利是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重點。其次,建立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創造價值的多種分配製度。實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比如,通過專利權、科技成果入股,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逐步建立秩序規範、激發活力的工資制度,崇尚實績、注重貢獻,對關鍵崗位和急需緊缺人才制定特殊分配政策,實行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同時,推動建立市場化、多樣化的激勵機制,使各類人才獲得優厚待遇,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
金融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吉林省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胡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金融作為經濟運行血脈的作用,對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吉林省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一年多來,吉林省堅持務實進取的改革作風,通過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科技金融深化應用、綜合配套集成推進、體系化金融風險防控建設等途徑,有效發揮金融的市場化精準支持作用,引導社會資源投入「三農」領域,初步構建起普惠型共享發展模式,形成了農村金融供給擴規模、補短板、提質量、防風險的良好發展態勢,積極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第三季度末,全省涉農貸款餘額6011.6億元,同比增長21.8%。
推進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擴大農村金融供給總量。金融服務具有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的雙重屬性。以金融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發揮好政府作用,推動建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又要發揮好市場作用,有效拓展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空間。為此,吉林省系統推進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以引導性基金、購買保險服務、政策性擔保、融資租賃等金融手段配置財政支農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和金融的精準槓桿效應,促進財政、產業、金融政策協同發力,擴大「三農」領域的金融供給規模。整合48億元財政性資金,設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公司、物權融資服務公司、政策性信貸擔保公司、涉農引導基金等財政支農金融化運作平台。統籌安排近10億元財政性資金,構建涉農信貸周轉、貸款貼息、農業保險等風險分擔補償機制,有效提升了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投放的積極性。
推動科技金融深化應用,補齊農村金融供給短板。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置於農村金融渠道鋪設、客戶發現、信用建設、風險防控等各項業務的突出位置,不僅可以迅速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而且能有效降低服務成本、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破解傳統的金融城鄉二元結構。2016年以來,吉林省切實加強互聯網技術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滲透,創新推出「e農管家」「網貸通」「郵掌柜」「農民錢包」等涉農網路金融服務,農戶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信貸融資、電子商務等便捷服務。深入實施「四個一」「金穗惠農通」工程,布放各類電子機具1.6萬台,覆蓋8589個行政村,占行政村總數的92%以上。
實施一攬子綜合集成改革,提升農村金融供給質量。農村金融發展滯後是土地物權不活、農業利潤不高、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民金融意識不強、農村信用環境不優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只有堅持以金融改革為突破口,加強農業、財政、國土、民政、社保等領域的政策協調與改革協同,深入實施一攬子綜合集成改革,才能有效提升農村金融供給質量。吉林省以公主嶺市為先期試點:啟動實施以「一平台、六功能、四提升、三轉型」為重點的一攬子集成改革試點,組建「土地資產管理公司」平台,引導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發揮規模流轉、集中整理、價值發現、融資增信、產業對接、安居保障六項功能,推動土地資源價值、農業產出效益、農民收入水平、農村公共服務四個提升,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發展方式、農民生活方式的轉型升級。
全面強化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保障農村金融供給行穩致遠。風險與創新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經濟下行的宏觀背景下,農村地區更須守住金融穩定的底線。吉林省把風險防控放在農村金融改革的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線上監測預警平台和線下巡查機制,前置風險防控關口、創新風險防控方式,實現風險防控內容從防控非法集資風險向防控全面金融風險轉變、風險防控著眼點從事後向事前事中轉變、風險防控手段從線下向線上轉變,全面提升風險監測處置水平。
外貿新階段要擺脫「速度情結」
馮其予
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產業互補優勢沒有改變,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的趨勢沒有改變。須充分考慮這些基本情況和形勢變化,夯實持續發展基礎,擺脫「速度情結」「數字情結」,把工作著力點從短期的增長快慢轉移到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來,更加註重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43344億元,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8409億元,下降2.0%;進口104936億元,增長0.6%。這表明,在全球市場需求疲弱,外貿轉型壓力增大的不利局面下,我國外貿在2016年實現了回穩向好的目標,成績來之不易。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外貿發展進入新階段,應擺脫「速度情結」和「數字情結」,更加註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衡量我國外貿發展的歷史階段,不僅要考察進出口數據情況,也要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過程之中、大宗商品價格變化以及我國貿易結構與全球貿易結構的差異等諸多條件中觀察。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長周期繁榮已轉變為當前的中低速增長,總體復甦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放緩,發達國家正大力推動「產業回歸」和「再工業化」。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經貿摩擦政治化傾向抬頭,部分區域局勢動蕩,使得對外經貿關係更加複雜。從國內情況看,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製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
基於以上情況,我國外貿發展已出現「一慢、一快、一多、一升、一降」的態勢——國際產業轉移放慢、產業和訂單向周邊國家轉移加快、貿易摩擦增多、企業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下降。可以說,外貿已經進入新階段,困難不是短期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國外貿發展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首先,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持續上升,比以往更有條件為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我國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產業具有較強互補性,世界市場對我國產品仍有巨大需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產業創新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為外貿發展和結構調整增添新動能。第三,我國工業體系較為完整、行業配套能力強、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高,綜合競爭優勢依然明顯,並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第四,我國已培養出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和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隊伍,積累了開拓市場和國際化經營的寶貴經驗,為外貿持續發展奠定了寶貴基礎。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黨中央、國務院對外貿高度重視,出台多項政策措施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自貿區、「一帶一路」等戰略加快實施,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總的來看,我國外貿有「三個沒有改變」: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產業互補優勢沒有改變,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的趨勢沒有改變。
今後一段時期內的外貿工作,須充分考慮這些基本情況和形勢變化,夯實持續發展基礎,擺脫「速度情結」「數字情結」,把工作著力點從短期的增長快慢轉移到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來,更加註重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雖說2017年的外貿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但只要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深化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努力促進外貿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相信外貿工作一定能繼續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做大分好全球貿易「蛋糕」
陳建
世界經濟越困難,各國就越應加強團結,堅持走開放、包容、聯動的發展道路,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各國應兼顧當前和長遠,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有效性。打貿易戰、搞對抗沒有贏家,只能是兩敗俱傷,殃及各方
新年伊始,中國頻頻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措施。隨著「反全球化」思潮蔓延推動各國貿易政策進一步內顧,貿易保護主義或將成為2017年危及世界經濟的最大系統性風險。在此形勢下,世界各國更應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發展。
華盛頓時間1月5日,美國商務部就進口自中國的雙向土工格柵產品、1月18日就非晶織物和普碳與合金鋼板和硫酸銨、1月24日就卡客車輪胎,分別發布終裁結果,決定徵收高額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無獨有偶,1月24日和27日,歐盟委員會也分別就原產於中國的鋁輪轂反傾銷措施日落複審調查,以及不鏽鋼管件產品反傾銷調查作出高稅率終裁認定。
中國是近年全球遭遇「雙反」措施最多的國家,美國、歐盟都是對中國採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一。2016年全年(截至12月21日),共有27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7起,涉案金額139.8億美元,涉案數量和金額分別同比上升34.5%和71.5%。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從開年來看,2017年中國很可能仍是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目標國。
毋庸諱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逾8年,世界經濟依然在層層迷霧中艱難前行。當世界經濟處於下行區間的時候,全球貿易的「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但世界經濟越困難,各國就越應加強團結,堅持走開放、包容、聯動的發展道路,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各國應兼顧當前和長遠,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有效性。打貿易戰、搞對抗沒有贏家,只能是兩敗俱傷,殃及各方。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的各國、各地區經濟聯繫已然變得更加緊密,相互依賴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各國、各地區由於優勢領域不同,客觀上要求加強全球經濟合作。為克服國際經濟或金融危機,更需要加強全球經濟合作。
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經濟全球化時代,若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潮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閉關內顧、只求自保的貿易救濟手段不是美國和歐盟經濟的「救命稻草」。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僅會損害別國的經濟利益,引發別國的報復性措施,而且也有損其自身的國際信譽和法治精神,有損國際社會對多邊貿易規則和體系的信心,對於正在惡化的全球貿易環境無疑是雪上加霜。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期限的到來,世貿組織成員本應立即停止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不公平、不合理的「替代國」做法,但美國和歐盟迄今仍然沒有履行這一國際義務,對中國相關行業出口和就業造成了嚴重影響。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國際貿易規則的嚴肅性,中方已就此正式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美國和歐盟應儘早認清形勢,同其他世貿組織成員一道,履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共同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甘肅省副省長 夏紅民
最近幾年,我國遊客境外消費每年都超過一萬億元。很多人還遠涉重洋,去國外購買電飯煲、馬桶蓋等日常生活用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一些產品質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為此,必須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在實際工作中應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強化理論支撐、加強頂層設計,將質量強國建設置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統籌謀劃、形成國家戰略,使之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行動指針;「立地」就是明確具體實踐路徑,構建系統完備的工作機制,保證質量提升行動落細落實。
開展政策理論研究,解答好「為什麼建」的問題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和指南。當前,對質量強國的理論和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強調提高質量方面,需要講清楚如何通過質量提升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強大,儘快構建起質量強國建設的邏輯框架、理論體系和政策體系。需要解決對以質量促發展、促轉型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夠深刻、行動不夠自覺的問題。因此,應強化對質量效益的統計分析和深層次研究,講清楚質量強國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地位,並形成以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的理論框架和政策體系。注意統籌謀劃和系統研究產品、工程、服務、環境等領域的質量問題,形成較為全面的質量理論體系和工作體系,使人們尤其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認識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提高質量與轉型升級的內在聯繫,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發揮質量的支撐作用,認識到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必須圍繞質量尋找突破口,認識到參與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必須走以質取勝之路。
形成有效推進機制和政策合力,解答好「怎麼建」的問題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需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探索科學方式方法、構築有效工作平台,形成系統有效的推進機制和政策合力。
完善質量法規體系。加快質量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構建系統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推動質量強國建設有法可依、依法實施。同時,完善質量強國建設考評機制,將質量考核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統計指標,列入對領導班子和幹部的考核要求,加大對考核結果的綜合運用,切實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將發展的立足點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健全品牌培育和激勵機制。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積極實施標準化行動,研究制定加強品牌建設的制度文件、激勵措施、支持政策等,形成政策疊加效應,促進資本、技術、人才、資源向品牌集聚,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全面強化企業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解決一批影響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加強商標品牌法律保護,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切實加大對質量品牌的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信任和選購國產品牌,樹立「中國製造」的良好形象。
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推進質量強國建設,離不開資金投入和政策保障。當前,建設質量強國面臨資金、人才不足和技術不強的短板,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質量強國建設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各級政府也應建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質量提升投入保障機制,協力推動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邁上新台階。
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教授 史晉川 董雪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區域發展戰略,譜寫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篇章。區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增強發展動力的基礎條件,對於實現新常態下的更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優化發展舉措,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我國區域發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層次邁進。
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布局中謀劃區域協調發展,將為我國發展開拓新空間、注入新動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區域協調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不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到2006年,我國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基本形成。黨的十八大把「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作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習近平同志指出,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平均發展、同構發展,而是優勢互補的差別化協調發展,「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走活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這意味著未來5年我國區域發展將更加註重統籌協調,通過培育若干增長極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開闢廣闊空間。
區域協調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差異顯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仍然滯後。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必須通過協調發展來克服。應從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入手,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平衡的發展結構。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發揮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採取有力措施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縮小的發展格局,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先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理念遵循。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各個區域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完善政策,將極大推動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方位的平衡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應積極構建發展新體制。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有利於本地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通過促進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板塊之間的合縱連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和增長點;通過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構建產業新體系。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應促進實現區域整體平衡發展。針對薄弱環節補齊短板,順應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加快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應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快探索建立區域生態環保合作機制,合作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打造能夠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的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應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支持中西部地區形成沿江沿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與協調發展,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塊短板;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讓全國各地區、各族人民都能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在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客觀反映。習近平同志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把區域協調發展與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資源等傳統要素投入。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發展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因此,在新常態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必須重構和完善區域發展的激勵機制,調整地方考核體系,深化行政管理、財稅、區劃、投融資、環保合作等體制改革,允許因地制宜探索,鼓勵地方創新發展,實現產業、項目、資金、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新常態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當前,中西部地區生產要素相對低廉,具有成本優勢;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潛藏大量投資機會;擁有廣袤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這些後發優勢將使中西部地區成為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高原」。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主動適應新常態,應更多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應通過深化大範圍、跨區域的經濟合作和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打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促進區域之間互聯互通;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促進東部產業有序向中西部轉移,加快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完善區域分工、優化空間布局、加強優勢互補,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在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時期協調內外、統籌陸海、兼顧東西的重要舉措。習近平同志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也有助於帶動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在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使區域協調發展具有更廣闊的騰挪空間,為區域協調發展帶來了新的重大契機。
「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重點在沿海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受制於高山荒漠阻隔,對外開放相對滯後,經濟發展缺乏外向動力,與東部的發展差距逐步拉大。「一帶一路」建設將加快中西部地區向西開放、推動東部地區深化向東開放,使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極大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催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中西部地區能夠進一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集聚要素資源、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若干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東部地區能夠加強沿海城市港口建設,積極推動海上經濟合作,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形成了一批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優勢突出、要素集聚能力較強的區域和重點城市群,具備了成為戰略性增長區域的有利條件。
「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還有利於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深入實施,將加快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的形成。中西部地區依託「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本地的交通、通訊、電網、管道等基礎設施水平,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促進國際與國內經濟發展互聯互通,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帶動「一帶一路」周邊地區及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攻堅開拓之年
──外交部長王毅談2016年中國外交
記者 吳綺敏 吳樂珺 趙成
記者:您認為今年的國際形勢有哪些主要特點?今年的中國外交又有哪些精彩亮點?
王毅:2016年國際形勢最大的特點是動蕩多變,各種意外頻頻發生。與此同時,恐怖勢力蔓延擴散,「逆全球化」思潮日益顯現,當今世界正面臨開放與保守、合作與封閉、變革與守舊的重要抉擇。在此形勢下,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在全球治理變局中引領方向,在國際形勢亂象中把握大局,在激烈複雜博弈中維護利益,在世界經濟轉型中助力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的新局面。中國正在以更為成熟、穩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為亂局中的穩定器、變局中的正能量。
回顧一年來的外交成就,我們深深感到,中國外交之所以能夠開新局、譜新篇,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的科學引領。事實充分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外交方針政策符合中國根本利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契合世界前進方向,彰顯出獨特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記者:當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在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面取得哪些積極成效?
王毅:面對世界力量對比呈現的歷史性變化,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黨中央主動謀劃,積極運籌,及時提出加強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推動國際政治經濟體制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過去一年裡,中央政治局兩次就全球治理進行集體學習,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作出頂層設計,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首次把創新作為全球恢復增長的新動力,首次把結構性改革作為解決世界經濟難題的主方向,首次把發展置於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有力推動G20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取得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的重要成果。
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利馬會議上,習主席站立時代潮頭,把握歷史方向,發出反對保護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向更加包容普惠方向發展的中國強音,提出推進亞太自貿區、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的中國方案,推動會議專門通過《亞太自貿區利馬宣言》,起到了穩定人心、增強信心的重要作用。
李克強總理今年赴紐約出席聯大期間,系統闡述我國可持續發展觀,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引領了全球推進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方向。
記者:今年我國同各國關係取得哪些新進展?
王毅:面對亂象紛呈的國際形勢,我們牢牢把握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穩定外部環境這一根本目標,加強引導塑造,拓展深化布局,我國與主要國家的政治關係更加穩定,務實合作進一步深化,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一年來,我國同大國關係穩中有進。習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在杭州峰會期間舉行「西湖長談」,開展了又一次增信釋疑的深度戰略溝通,雙方同意繼續擴大共同利益,建設性管控分歧,確保中美關係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美國大選後,習主席很快同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雙方都表示願推進中美關係取得更好發展,為中美關係的平穩過渡發出了積極信號。當然,中美關係今後會面臨一些新的複雜和不確定因素。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美兩國只有相互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才有可能長久穩定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大勢,也是中美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
中俄元首年內5次會晤,雙方就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發表聯合聲明,雙邊務實合作和國際戰略協作深入推進,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向更高水平。我國成功主辦第十八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英關係實現平穩過渡,中國─中東歐合作邁上新台階,中歐陸海快線建設及產能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習主席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果阿會晤,推動金磚國家在逆境中攜手同行,保持了金磚合作發展勢頭。
我國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進一步鞏固。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總統後,改變了前任政府與中國對抗的做法,主動同我們改善關係,把中國作為東盟以外的首訪國家。習主席熱情接待了杜特爾特總統,中菲關係的華麗轉身不僅驅散了多年籠罩在中菲上空的陰雲,也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化合作掃除了障礙。今年周邊外交的進展還有很多,比如習主席的柬埔寨之行,發出了中國重視老朋友、珍惜老朋友、力挺老朋友的明確信號,對在涉華問題上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的國家是一個很大鼓舞。再比如,以昂山素季為首的緬甸新政府把中國作為東盟之外的首訪國家,願意續寫中緬「胞波」情誼。斯里蘭卡新政府也意識到中國才是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真誠夥伴。在地區合作方面,習主席成功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李總理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5周年紀念峰會,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正式啟動,中國對周邊區域合作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在熱點問題上,我們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不動搖,推動對話談判解決的努力不放棄,反對在半島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決心不改變,堅決維護家門口的和平安寧。
我國對發展中國家布局更加完善。習主席首次訪問中東地區、4年內3次訪問拉美,深化了我國對中東、拉美戰略布局。「中非十大合作計劃」成效充分顯現。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合作風光正好,大有可為。
記者:請問今年外交工作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方面採取了哪些重要舉措?
王毅: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外交工作的神聖使命。今年,我們對菲律賓前政府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予以堅決回擊,有效揭露了臨時仲裁庭越權、擴權甚至濫權的非法行徑,讓陰謀和謊言無處遁形,讓事實和真相大白於天下,推動南海問題重新回到直接當事國對話協商解決的正確軌道,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維護了民族尊嚴,維護了地區穩定。此外,我們還紮實開展涉台、涉港、涉疆、涉藏外交,堅決反對和抵禦外部勢力的干涉破壞,顯示了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堅強決心。
我們把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國際公共產品不斷向前推進,又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進展。在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沿線各國戰略對接、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碩果累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絲路基金正在開花結果,中國─海合會、中以自貿區談判持續邁進。「一帶一路」如同一列高速列車,載著沿線國家駛往光明未來;就像一條康庄大道,吸引沿線國家走向共同繁榮。此外,外交部始終不忘服務國內發展,我們啟動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今年為中西部5個省分別舉辦了推介活動,架起中國地方和世界各國直接對接合作的便捷橋樑,得到了地方和各國使節的一致好評。我們還積極配合做好國際追逃追贓,在全球編織反腐敗的天羅地網,今年共追回19名「紅通」人員。我們心繫國內民眾,今年又同1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便利人員往來新安排,持中國普通護照可以免簽或落地簽前往的國家和地區已達57個。
記者:您對明年外交工作有何展望?
王毅:2017年我們將迎來黨的十九大,「十三五」規劃也進入深入推進的重要階段。展望世界,和平發展大勢沒有改變,但各種亂象仍將持續。新的一年,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亂局中保持定力,在變局中抓住機遇,繼續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項重要任務:一要增強大局意識,全力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二要繼續積極進取,精心辦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兩大主場外交。三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中美關係平穩過渡並開闢新的合作前景,構建更加健康穩定的大國關係框架,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聯繫。四要踐行為民宗旨,持續打造「海外民生工程」,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和改革開放。總之,中國外交將努力奪取新長征路上的新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虛實結合」
李敏
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屬於政治工作範疇,主要是對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的事業戰無不勝的銳利武器。表面看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作為對象,意味著重在務虛,有的人認為只不過是發發文件、開個會議、做些宣傳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其實不然,從內涵和方法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務虛和務實的統一體,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務虛更要務實,只有把兩種基本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虛功實做、實功落地,才能取得實效。
首先,必須重視務虛工作,體現在宣傳思想文化教育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讓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這些看似「虛」的「理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都是為了讓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日常宣傳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重視把這些「虛」的理論、「大」的道理讓學生理解、明白、消化、吸收,作為自身行為的導向。
在形式上看起來是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是必不可少、必須加強的。特別是在高等教育事業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在調整和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關係時,很可能會引起師生員工某些方面的抵觸情緒,處理不好,就會形成思想障礙、認識誤區,甚至導致話語失常、行為失范,進而影響校園和諧穩定和發展大局。要常用、善用思想政治工作這一利器,不斷加強正面宣傳、輿論引導、思想引領和文化熏陶,以對黨的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把虛的形,變成實的心,變成工作中的耐心、細心、熱心,起到解疑釋惑、端正認識、化解矛盾的功效。
其次,必須做好務實工作,體現在日常教學科研管理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圍繞教學科研管理和其他業務工作,圍繞「三育人」這一中心進行才有載體、有活力、才能抓得住。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動員、組織和教育師生員工,為學校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以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才能體現其價值和生命力,才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要緊密聯繫師生員工學習、工作、教學、科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細緻深入而且為之所樂於接受,以體現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力克「空對空」的說教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什麼方法管用就採取什麼方法,特別要下大力氣解決師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比如,高校特殊群體貧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克服其自卑心理,又要通過助學貸款業務解決經濟困難問題,還要通過勤工助學和社團活動來提升其綜合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如果離開各項具體工作,孤立地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會把思想政治工作架空,成為無對象、無內容、無基礎的「空頭政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變成了真正虛的東西。
第三,必須虛實結合,求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虛和實,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純粹務虛,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思想政治工作就會落空。而只強調務實,整天忙於業務,陷入事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就會造成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既腳踏實地又仰望天空」。一是要增強對虛、實結合重要性的認識。在這裡,虛與實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去其一而不可行,兩者有共同的目標、一致的歸屬,是方式方法上的互補,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最終結果是殊途同歸。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其他業務工作者要團結協作,「分工不分家」,遇事多商量、常溝通,相互多理解、多支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齊心協力、共同推動。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具體業務工作要融合貫通、同頻共振,做到同計劃、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避免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一句話,在思想認識、工作隊伍、體制機制諸方面都要虛實結合,多方發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要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為統領,始終抓住「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不放,在辦學中抓好抓實各項思想政治工作,讓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
記者 姜潔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推動這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和成效。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勝利、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要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補齊黨建方面的法規制度短板,力爭到建黨100周年時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國黨內法規工作會議24日至25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出席會議並講話。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為做好黨內法規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部署,要牢牢把握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正確方向,以黨章為根本依據,切實體現黨的意志主張,體現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強化「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推動黨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際效能。要突出工作重點,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抓緊建立和完善主幹性、支撐性黨內法規制度,健全相關配套法規制度,統籌推進立改廢釋工作,加快形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在解決突出問題、補齊法規制度短板上下功夫,提高黨內法規制度質量。要抓好黨內法規制度的落實,發揮領導幹部帶頭示範作用,加強監督檢查和追責問責,注重以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提升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影響力。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黨委要強化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把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安排,與黨建其他工作一同部署、抓好落實,為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供有力保證。
努力開創黨內法規事業新局面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要指示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為黨內法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內法規,是管黨治黨之重器。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重視發揮法規制度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出台一大批標誌性、關鍵性、引領性的黨內法規,推動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站在新的起點上,適應鞏固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服務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需要,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統籌推進、一體建設,進一步加大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力度。
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規劃計劃、起草審核、解釋評估、備案清理、理論研究、貫徹執行等整個工作鏈條。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統一,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堅持制定和實施並重,紮實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各項工作。
制度是前提,制度完備才能行之有矩。要主動適應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補齊黨建方面制度短板,不斷健全黨的組織、黨的領導、黨的自身建設、黨的監督保障4個方面的法規制度,加快構建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執行是關鍵,執行到位才能令行禁止。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狠抓制度執行,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法規意識,不斷強化各級黨組織的執規責任,加大督查追責力度,加快構建高效的法規制度實施體系,切實防止「稻草人」現象和「破窗效應」。
人才是基礎,人才興則事業興。要從黨內法規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以時不我待的意識加強人才培養,著力抓好黨內法規專門工作隊伍、理論研究隊伍、後備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構建有力的法規制度建設保障體系,為黨內法規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組織是保證,領導有力才能抓出實效。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須舉全黨之力加以推進。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強化「四個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強研究部署,完善體制機制,切實把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領導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法規制度建設各項任務,黨內法規事業必將開創新的局面。
一聲號角起新航
——寫在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一周年之際
解放軍報編輯部
(一)
歷史的天空,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
1955年,人民軍隊開始實行軍銜制、義務兵役制等改革。經毛澤東主席批准,9月28日,解放軍報應運而生,開始試刊。次年元旦,解放軍報正式創刊。
2015年,人民軍隊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一場重塑我軍力量體系的整體性、革命性變革拉開帷幕。12月25日,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並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解放軍報為黨和軍隊事業做出的成績和貢獻,強調新形勢下辦好解放軍報,必須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勉勵解放軍報要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
輿論歷來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領袖、軍隊統帥總是高度關注、親自領導推動新聞輿論工作。2016年2月19日,習主席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強調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今年11月7日,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習主席在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強調,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一句話,就是要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連續主持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站在維護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導。特別是習主席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歷史地位、重大作用、職責使命、目標任務和原則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是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的科學指南,是我們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戰勝挑戰、繼往開來的精神旗幟和思想武器。
櫛風沐雨征程遠,一聲號角起新航。一年來,全軍新聞輿論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關於新聞輿論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自覺用以指導軍隊新聞輿論工作實踐,忠實傳播黨的聲音,全面反映改革強軍進程,生動展示廣大官兵昂揚風貌,軍隊新聞輿論工作呈現出生機蓬勃的嶄新局面,軍隊新聞事業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創新發展。
(二)
習主席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六個方面、「四十八個字」,是對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最集中最鮮明的新概括,既堅持基本要求,又拓展新的內涵,賦予新聞輿論工作時代重任。
習主席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這些話語,語重心長,讓我們看到了習主席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地位作用的高度關切,把我們對軍事新聞輿論工作使命職責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用「黨在軍隊的喉舌」「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個特色」,對軍報的重要地位作了高度概括,用「三個不愧為」對軍報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褒獎,這是對軍隊媒體地位作用的鮮明揭示,彰顯了習主席對軍隊宣傳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注,飽含著對軍隊新聞輿論工作的殷切期望,體現了親抓實抓軍隊輿論宣傳的示範推動,具有深遠的政治考量和重大的引領作用。
習主席這些重要論述,是經驗的總結、規律的揭示、實踐的升華。歷史告訴我們,越是事業發展,越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越是攻堅克難,越要發揮正面宣傳增強信心、凝聚共識、鼓舞士氣的作用。習主席關於新聞輿論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奏響了為強國強軍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衝鋒號。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軍處在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向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邁進的關鍵時期。軍隊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牢記職責使命,緊緊圍繞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全面反映部隊鑄魂育人、練兵備戰、深化改革、正風肅紀、依法治軍的生動實踐,凝聚全軍共識、匯聚官兵力量。軍隊新聞工作者必須把自己的工作平台與黨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進一步認清新聞輿論工作是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重要依託,是實現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重要途徑,不斷強化做好本職工作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努力當好黨的宣傳思想戰線的生力軍。
(三)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解放軍報社聯合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組織大型融媒體報道「雄關漫道」。新一代軍事記者又一次踏上長征路,從開篇稿件《長征源頭探初心》到收官之作《行程萬里初心如磐》,「初心」之探,始終貫穿在一路風雨兼程的思考中。
軍事記者的初心在哪裡?根植羅霄井岡,脈承延河太行。追溯我軍新聞事業走過的光輝歷程,她誕生在閩西的紅土地上,她行進在長征的漫漫征途中,她成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她衝鋒在解放戰爭的凱歌里……我黨運用新聞輿論指導軍隊工作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軍隊媒體姓黨為黨的政治屬性源遠流長。
堅持姓黨為黨,必須不忘初心。回望紅軍血色征程,見證前輩一路坎坷,我們用腳步追尋著這樣的初心:當年,紅軍面對不知要到哪裡去、不知能在哪裡落腳的迷茫和隨時可能全軍覆沒的危險,黨的旗幟始終高高飄揚,黨的聲音始終嘹亮高亢。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新聞輿論工作喚醒民眾、凝聚官兵,就不可能成就紅軍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創造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詩。
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跨越雄關漫道,走過萬水千山,我們愈加懂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姓黨為黨,是軍隊新聞工作者永遠不忘的至誠初心、始終堅守的政治靈魂。必須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定維護核心,堅決聽黨指揮,確保軍隊新聞工作者一分鐘也不站在黨的隊伍之外,努力把軍隊媒體建成愛黨、護黨、為黨的輿論主陣地。
維護核心、聽黨指揮,是姓黨為黨第一位的要求。一年來,我軍新聞輿論戰線緊緊圍繞大力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做好貫徹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下篇文章」,紮實開展改革強軍主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徹底肅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響,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大項工作和大項活動,精心組織推出一系列在全國有影響的重大策劃、重要報道和重點文章。面對「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觀點,軍隊媒體敢於發聲、敢於亮劍,有力批駁歪曲歷史事實、抹黑革命領袖、詆毀英雄人物等錯誤思潮和奇談怪論,起到了正本清源、扶正祛邪的作用。
波濤遠引月華去,風雨常將月色來。回望一年來軍隊新聞輿論工作的生動實踐,習主席一系列重要論述讓我們更加心明眼亮、堅定自覺。當前,面對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尖銳複雜的嚴峻形勢,面對社會轉型、發展轉型、傳播轉型的挑戰考驗,軍隊媒體作為黨始終抓在手裡的有力武器,越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越要對黨絕對忠誠,不斷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於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困難面前不退縮,挑戰面前不畏懼,危急關頭豁得出,關鍵時刻頂得上,始終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充分發揮「定音錘」「壓艙石」「風向標」「助推器」的特殊重要作用。
(四)
寒冬凌晨,城市還在沉睡,軍營已經醒來。敬禮,告別,萬人千車靜悄悄出發。道路兩邊、小樹林里,站滿了離退休幹部、官兵家屬和孩子,他們一邊遠遠地目送,一邊默默地擦拭著眼角……
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兩天之後,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剛剛聆聽習主席重要講話的軍事記者,動情地寫下長篇通訊《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改革如大考,官兵用行動書寫答卷。從軍事記者的筆端,人們讀懂了改革帶來的陣痛,看到了軍人面對改革的毅然決然,也見證了軍隊媒體堅持強軍為本、為強軍興軍鼓與呼的火熱激情。
每逢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大關頭,軍隊媒體既是改革的參與者、記錄者,又是改革的促進者、引領者。今年,是軍隊改革的攻堅之年,軍隊媒體努力辦好改革強軍的專題專欄,策劃推出系列言論評論、訪談節目和重頭理論文章,深刻闡釋習主席強國強軍的宏闊運籌和深遠考量,著重回答為什麼改、依據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引導官兵進一步增強改革強軍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力營造了改革必成、強軍可期的良好輿論氛圍。
這一年,我們心中是星辰大海。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南海暗流洶湧,軍隊媒體義正辭嚴、響亮發聲、不辱使命。在沒有硝煙卻隨處可見刀光劍影的輿論鬥爭中,我們更加堅信中國夢也是強軍夢,軍隊媒體必須與國防和軍隊建設同步伐、共奮進。真正落實堅持強軍為本,軍隊媒體就要堅持以強軍目標為引領,宣傳強軍思想,激發強軍精神,匯聚強軍力量,助推強軍實踐,為引導全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作出貢獻。
這一年,我們眼前是激流險灘。縱觀歷史,改革從來都不是詩情畫意的田園牧歌,而是充滿風險和挑戰。矚望現實,為改革強軍鼓與呼,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們的頭腦需要十分清醒,行動需要高度自覺。只有緊緊圍繞黨、國家工作大局和軍隊中心任務,才能找准軍隊媒體的使命定位;只有善於洞察發展先機、捕捉時代脈動,敏銳發現和抓住強軍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才有資格當好「桅杆上的瞭望者」,進而吹響為強軍興軍開路引航的嘹亮號角。
這一年,我們時刻保持與官兵同呼吸、共命運。面對改革關口全軍官兵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無私奉獻,面對張超、申亮亮、李磊、楊樹朋、劉景泰、余旭等戰友的壯烈犧牲,我們與全軍戰友一起,經受了理智與情感的雙重洗禮,也進一步深刻體會到,軍隊媒體只有把「為軍隊服務、為軍人服務」作為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始終保持士兵情懷、軍人本色,才能時刻憂患著戰友的憂患,歡樂著戰友的歡樂,感動著戰友的感動。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今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正向縱深推進,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全面展開,範圍之廣、力度之大、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置身改革大潮,軍隊媒體同樣需要面對這場時代大考。作為黨在軍隊的喉舌,我們不但要與廣大官兵一樣,拿出擔當的勇氣和精神,做改革的堅定支持者,還要勇於站在時代的前列,做到思想更到位、認識更深刻、行動更自覺,為改革強軍奏響激昂的時代強音。
(五)
視察解放軍報社網路傳播中心時,習主席在「@軍報記者」發布平台輕按鍵盤,發出一條向全軍官兵問候新年的微博。這既是習主席對軍隊媒體融合發展的深情激勵,也是對軍隊媒體創新發展的殷切矚望。
新年將至,萬象更新。即將到來的2017年,解放軍報將全新改版。翻閱醞釀中「頂天立地」的新版面,一場軍事媒體創新變革的前奏已經鳴響。這場變革猶如一場戰爭,沒有敵人,卻有對手,對手就是自己;沒有戰火,卻需浴火,浴火才能重生。
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作為傳統媒體印記深刻的軍隊媒體,我們並非不知,轉型之路充滿荊棘,創新之花綻放不易。然而我們更深知,身處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信息網路時代,面對敵對勢力或明或暗的輿論攻勢,不創新、不轉型,無異於坐以待斃。
哪裡有改革,哪裡就有生機;哪裡有創新,哪裡就有活力。一年來,全軍新聞輿論戰線大抓網上正面宣傳引導,推動網路宣傳理念、內容、技術和傳播創新,整體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軍改一年間」網路輿論宣傳發稿10萬餘篇,覆蓋人群近12億次。中國軍網首次以軍營RAP為背景音樂推出的徵兵宣傳片《戰鬥宣言》,在國內外點擊量超過2億次,眾多外國媒體予以關注和好評。年終歲尾,全新的「VR頻道」又在中國軍網上線……
軍隊網路宣傳力量的異軍突起和蓬勃發展,啟示我們做好軍隊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直面短板和問題,靠創新求突破謀發展。
——突出內容創新這個根本。新聞宣傳永遠是內容為王,內容優勢才是根本優勢。要靠思想站立,用真理的力量提升說服力影響力;靠事實說話,以真實樸實打動人感染人;靠文化支撐,提升新聞作品的精神層次和文化含量。同時,要深化「走轉改」活動,改進文風話風,讓好的新聞作品接上地氣、撬動心靈,增強親和力感染力。
——改進軍事傳播方法策略。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根據不同媒體定位發揮特長優勢,構建形成內宣外宣結合、網上網下結合、軍內軍外結合的宣傳輿論新格局。要認真落實時度效要求,精準把握宣傳發聲的時機節點,準確把控信息釋放的力度分寸,抓住輿論關切有效增信釋疑。
——加速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以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努力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做大做強軍隊信息網路和新媒體平台,打通與部隊官兵、廣大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渠道。
新聞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新聞領域的創新最重要的是人才隊伍的創新。當前,在我們的軍隊新聞隊伍中,對新興輿論傳播規律的認識不深、運用新興媒介載體的能力不強等「本領恐慌」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跟不上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求我們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加強黨性修養,提高專業素質,弘揚戰地記者的優良傳統,強化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努力造就一支聽黨指揮、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軍事新聞采編隊伍。
「世界上一切都是變化的,惟有變化是不變的。」軍隊媒體創新的本質是改變,是創造,是發展;是回答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闢新路徑;是在因時而變、因勢而為中,尋找一條符合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創造性發展之路。
改革如同鳳凰涅槃、雄鷹換羽。建設具有我軍特色的現代軍事傳播體系,是適應當前和未來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和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在這場變革中,我們將牢記習主席的囑託,以崇高的使命、緊迫的步伐、如火的激情從自身變起,更好地承擔起推進軍隊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發展的時代重任,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為社會主義法治立魂
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既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樹立了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又實現了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向「硬性規範」的轉變,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創舉。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其實質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法治建設的靈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法治承載其理念,才能形成可靠有力的制度支撐。而法治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成其靈魂,方能成就良法善治。兩相結合,互融互進,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更是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需要協同發力,並在不斷的國家治理實踐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當前,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還存在不小差距。為此,我們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強化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依規治黨;用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完善司法政策,加強司法解釋,強化案例指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工作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要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發揮好法治的規範和保障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斷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從嚴落實換屆責任
仲祖文
明確責任主體、狠抓責任落實,是這次換屆風氣監督工作的重要要求和鮮明特點。《關於加強換屆風氣監督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在換屆中壓實黨委的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的第一責任人責任、紀檢機關的監督責任、組織部門的直接責任以及人大、政府、政協、統戰等方面的相關責任。一年來的實踐證明,圍繞責任設計制度、實施監督,抓住了嚴肅換屆紀律的「牛鼻子」,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保證了換屆工作有序健康平穩進行。但也應看到,仍有少數黨組織責任意識淡薄,個別黨員幹部紀律鬆弛,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衝撞底線。中組部最近通報的幾起違反換屆紀律的典型案例提醒我們,加強換屆風氣監督容不得半點閃失,必須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從嚴要求、壓緊壓實,做到換屆一天不結束、責任一刻不放鬆。
落實責任,自覺是基礎。思想松一寸,行動就會散一尺。反思湖南衡陽、四川南充和遼寧等地拉票賄選、破壞選舉案之所以發生,根源就在於當地黨組織和主要負責人在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這個根本政治責任上含糊懈怠、失職瀆職,有關責任主體敷衍塞責、視而不見,放下了黨性,逃避了責任。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從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的高度,對進一步嚴肅換屆紀律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要求上來,把嚴明換屆紀律、確保風清氣正,作為加強黨內監督、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實踐,作為應盡的政治責任。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始終繃緊責任這根弦,對照「責任清單」精準發力,把應盡的責任一項一項落實好、做到位,種好自己的「責任田」。
落實責任,擔當是關鍵。敢於擔當是領導幹部應有的政治品格,也是嚴肅換屆紀律的要害所在。現在,各項換屆紀律要求已經明確,各種監督制度機制已經建立,能不能發揮作用,避免制度空轉、破窗效應,關鍵要看各級責任主體是不是牢記使命、敢於擔當,是不是真抓真管、嚴抓嚴管。對換屆中的各種不正之風,要敢於較真叫板、敢於露頭就打,不搞好人主義,不搞下不為例,不管發生在哪,不管涉及到誰,一經發現一律從嚴查處,決不姑息遷就,真正以抓牢抓實換屆風氣的實際行動,把從嚴治黨的責任擔當起來、落到實處。
落實責任,監督是保障。確保換屆責任落實到位,必須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上級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在換屆風氣巡迴督查、現場督導及巡視檢查中,把責任落實情況作為首要內容,重點看責任主體是否履職盡責,認真把脈會診、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函詢、糾正偏差,督促各級領導幹部知責、盡責、負責。要嚴肅查處問責,在及時查處違反換屆紀律問題的同時,堅持「一案雙查」,對換屆風氣不正、監督查處不力、造成惡劣影響的,追究有關方面責任,真正以強有力的問責倒逼各責任主體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確保「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
潘盛洲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基礎上,對2017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繼續深入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切實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根據新情況、針對新問題完善相關措施,確保這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
多措並舉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
2016年以來,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並實施了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在條件比較複雜、困難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取得了較好成效,預計可以超額完成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年度目標任務。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017年去產能的任務仍然較重,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繼續壓減鋼鐵、煤炭過剩落後產能。
總的來看,2017年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難度比較大,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鋼鐵、煤炭的價格均有相當幅度的回升。儘管如此,必須確保完成化解過剩產能的相關任務。應抓住處置「殭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應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處置「殭屍企業」的關係,在設計實施去產能方案的同時,配套設計實施好企業人員安置方案,確保相關人員安置工作落實到位。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應儘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可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和優質企業對本行業的「殭屍企業」進行兼并,達到既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又提高產業集中度的目的。國內外實踐充分證明,無論什麼產業,在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有適當提高產業集中度,才能使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具備從事創新研發的力量和積極性。否則,企業只能把精力用在降低價格、搶佔市場份額上。應嚴格執行程序,堅持公開透明操作,儘可能讓債權銀行全程參與,最大限度地避免逃廢債。同時,允許和支持銀行與企業通過協商,按照市場化方式開展銀行債權轉股權,在轉股資產定價、資金籌集、管理和退出股權等環節切實尊重銀行債權人權益和選擇權,實現銀行和企業雙贏。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避免一個地方的產能減了、另一個地方又有新產能上馬或關閉停產的企業又重新生產的情況出現。引導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根據不同情況對不同企業做到有保有壓。切實搞好統籌兼顧,不要一方面辛辛苦苦地在某個領域去產能,另一方面又大量進口該領域的相同產品;對有關產品一時出現的局部供應偏緊現象,可採取精準供給等措施,確保供需基本平衡和價格穩定。貫徹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大力拓展產能國際合作新空間,圍繞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抓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拉美地區等發展中國家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機遇,積極引導產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同時,鼓勵支持國內相關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公開公平競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
分類調控化解房地產庫存
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分化狀態:一二線城市中的熱點城市房價較高且持續上漲,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仍然較多。針對這種情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這為做好下一步化解房地產庫存工作指明了方向。
對於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熱點城市,應適當調整土地政策,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同時注意盤活城市內的閑置和低效用地,以增加住房有效供給。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特大城市應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城市中心地帶的土地、人口等壓力,進而減輕住房供應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均有明顯改善的城市群。還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破除制約房地產業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可以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同時,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為實現城鎮居民住有所居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對於房地產庫存較多的三四線城市,應重點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渠道,消化房地產庫存。為此,需要採取以下思路和措施:一是按照發展城市群的要求,推進三四線城市與特大城市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其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二是研究出台配套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民到三四線城市買房。比如,可以設立住宅政策性銀行,為農民進城購房提供低息貸款;設立政策性住房擔保公司,為農民向銀行申請房貸提供擔保;等等。三是抓住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抓緊研究出台相關政策,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推動相關產業落戶中小城市,讓到城市購房的農民能夠儘快找到工作,在城市長期定居。有關調查表明,許多農民之所以對到中小城市買房猶豫不決,就是擔心在城市安家落戶後找不到穩定工作、沒有穩定收入;擔心城市的生活費用明顯高於農村,時間長了會支撐不下去,最後還得返回農村。因此,在積極幫助農民進城買房的同時,還應積極對進城農民開展培訓,幫助他們儘快掌握一技之長和相關知識,解決其進城定居面臨的就業困難等問題,讓他們儘快熟悉和融入城市生活。
綜合施策既穩增長又降槓桿
去槓桿的主要目的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我國許多生產力無法在市場上實現,導致產能過剩,而這些過剩產能中相當一部分對應的是銀行信貸。所以對我國來說,當前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在實體經濟領域去產能、在金融領域去槓桿。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去槓桿的主攻方向是在控制總槓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這一要求的實質是:去槓桿必須既有利於穩增長,又有利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貫徹落實中央的這一要求,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應精準適度。統籌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完善利率形成機制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金融市場體系健康發展,適時適當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有效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優化信貸結構,支持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小微企業發展;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取得更大實效。二是著力完善股票市場。這不僅關係金融和企業發展,而且關係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目前亟須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的形勢下,有效發揮股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應組織力量,加緊對股票發行制度、監管制度和風險防範機制等進行深入研究,儘快提出一些針對性強、標本兼治的政策措施。三是切實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工作。建立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控制地方融資平台債務過快增長。在採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應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全方位監管,防範可能出現的股市、匯市、債市、樓市風險,防止「交叉感染」。
大刀闊斧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對此,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的要求,大刀闊斧地幫助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需要綜合施策,打出「組合拳」。一是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應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特別是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可考慮適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提高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從長期發展看,應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可考慮從目前在生產環節徵稅轉向更多在最終消費環節徵稅,以促進企業稅負公平。同時,應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使消費稅、房地產稅等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引導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居住環境和教育條件上,以此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居住和就業,進而增加當地稅收。二是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現在企業辦事難、辦事貴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近幾年,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取消下放了大批行政審批、投資核准、資質資格認定等事項,效果是明顯的。但實踐中也發現,一些部門自行設置的這類事項依然較多,有的前面減了後面又以其他名目增加了。對此,應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緊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以清單管理推動簡政放權;大力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新模式;擴大市場准入負面清單試點,加快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儘快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促進市場活而有序。三是降低能源成本。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氣電價格聯動機制。同時,深化其他能源價格機制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四是降低物流成本。有關研究表明,目前鐵路運費僅為公路運費的1/3左右。可見,降低物流成本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大幅提高鐵路貨運量在全社會貨運量中的比重。但是,由於鐵路建設專線網路和「最後一公里」配套不足,鐵路運能還難以充分發揮。因此,應著力解決鐵路末端「最後一公里」運輸問題,通過加強鐵路與公路、水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的配合,儘快提高鐵路貨運量佔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從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五是降低人工成本。應出台相關政策,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保持有效投資力度補短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補短板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要求從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從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角度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補短板力度。一是補農業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成果豐碩。但應看到,目前農業中的短板仍然不少,如從供給側看,既有不適應需求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又有為了多種糧食而過度開墾林地、草原、濕地和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所帶來的嚴重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使資金和政策重點向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傾斜。二是補製造業中的短板。製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必須千方百計鞏固和擴大這一優勢。應著力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把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促進位造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模式變革,提高製造業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通過採取增加投入、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創新產品、服務和管理。三是補服務業中的短板。我國服務業已超過製造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但目前總體上層次較低,勞動生產率明顯低於製造業。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通過加大創新力度特別是加快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促進服務業實現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四是補基礎設施中的短板。應從軟硬兩個方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加快「最後一公里」水電氣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建設。五是補生態建設中的短板。應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目標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切實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這塊短板補上去。六是補扶貧和改善民生中的短板。「十三五」時期實現農村脫貧5000多萬人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應更有力、更紮實地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集中力量攻剋薄弱環節,把功夫用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落地生根。進一步加大對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六問: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從哪裡來
劉志彪
編輯同志:
您好!
我很關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我注意到會議把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來部署,那麼,怎樣糾正當前的資本的「脫實向虛」現象?應採取哪些措施來重振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北京西城區讀者 季真
特約請江蘇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解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來部署,一方面說明我國在新常態的政策框架下,已經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和行動序列;另一方面也客觀地表明,面對經濟緩中趨穩和不斷分化的趨勢,目前資本的「脫實向虛」傾向令實體經濟發展的挑戰加大,結構糾偏的任務重大而艱巨。在現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央提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要求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奠基作用,其相關的經濟政策也必然會產生綱舉目張的效應。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來源。現在虛擬經濟發展過度了,必須回歸它的原有功能。只有讓虛擬經濟回歸自己的基本功能,發展實體經濟的成本才能降低,發展環境才能優化,發展新動能才能形成。
提問1: 怎麼分類看待過剩產能以便做好去產能工作?
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去產能工作。去嚴重過剩的產能,是為了重新恢復實體經濟的正常供求關係,推動實體經濟企業持續復甦和振興。落後產能主要有三種:在技術層面,指以落後技術和工藝裝備為基礎的生產能力;在市場層面,指喪失了競爭力的生產能力;在政策層面,指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不達標、不合規制的生產能力。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去產能,就是要把前兩類落後產能全部交給企業和市場調節。而對第三種落後產能,政府應抓住處置「殭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以各種准入門檻來完成淘汰目標,加強規則意識,減少計劃意識;加強選擇意識,減少指令意識。這是良性產能治理的要件。
提問2:為什麼要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
在控制總槓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給實體經濟企業去槓桿,既是為其減負增利,也是為了防止出現金融風險。當下,由於地方政府債務與企業債務攪在一起,很難區分其邊界,因此重點去企業槓桿十分必要。另外,現在中國企業負債也很高。這樣下去必然會危及和掏空實體經濟,使我國經濟提前進入產業空心化的時代。維持降低企業槓桿率,一是要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二是要加大股權融資力度,降低銀行貸款比率;三是要加強對債務的軟性預算約束的管理,強化企業自身對債務槓桿的硬約束。
提問3:怎樣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要給實體經濟企業加大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降成本具有雙向調節供求關係失衡的政策含義。現在成本的高低問題,由於涉及產業轉移,已成國際產業競爭和國內經濟政策的焦點。從成本視角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發展效果。降成本包括降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兩塊。前者最重要的途徑是提升生產率,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如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單位產品的原材料成本等;後者就是要通過制度改革,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等等。
提問4:如何優化市場、產業組織等外部環境來振興實體經濟?
在提高質量、創建品牌、創新驅動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外,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了兩個振興實體經濟的直接有力的措施,它們是發展實體經濟的嶄新視角:一是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這是中央明確地把吸收FDI與發展實體經濟聯繫起來,對於促進引進外資工作具有「撥亂反正」的重要意義。二是從優化產業組織的角度,提出了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要求,即要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通過優化產業組織來振興壯大實體經濟,這個辦法有很多優越性,政策操作的空間也很大。如新日鐵占日本鋼鐵產量、浦項占韓國鋼鐵產量均是50%以上,而寶鋼和武鋼合併後,僅佔中國鋼鐵產量的7.6%。因此產業組織程度低,是我國各行業大規模產能過剩的根源之一。
提問5:怎樣從房地產角度為實體經濟創造低成本的發展環境?
通過抑制房地產泡沫,為實體經濟創造低成本的發展環境。一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讓其回歸消費品功能。這將為製造業降低成本、鼓勵創新創造良好氛圍。二是提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可用增加土地供應的辦法來緩解壓力的舉措。其實,這不僅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而且還要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這是降低這些城市房價上漲預期的根本辦法,將會對房價持續上漲產生重大的抑制效果。三是要求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這是要大力發展城市群的重要信號,不僅可以抑制這些功能過於密集的城市的房價上漲,也可以對三四線城市產生去房地產庫存的效應。
提問6:如何奠定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制度基礎?
通過深化國企改革,以及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為實體經濟企業奠定發展的制度基礎。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以此奠定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要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這對於穩定民營企業家的預期、提高近年來逐步下降的民營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也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以「召回制度」治理「為官不為」
熊正良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廣大幹部改作風、敢作為、有擔當,引領帶動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然而在現實中,「為官不為」的現象卻比較突出。一些幹部「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不僅傷害政府公信力、敗壞幹部隊伍形象,更會殃及群眾利益、影響發展改革大計。因此,實施幹部「召回制度」對治理「為官不為」就是一劑良藥。
根治「為官不為」,對幹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但僅從道德層面上進行約束是顯然不夠的,必須在制度上配套相應的強有力措施。2015年7月,中央辦公廳下發《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並要求各地出台實施細則。而幹部召回制度就是對這一規定的具體落實。幹部召回制度直擊幹部隊伍「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積弊,以制度的形式,向惰政問責,向懶政宣戰,對於整天無所事事的不作為「太平官」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震懾效應。
對「為官不為」的幹部實施召回制度並不是「一棍子打死」,永不啟用,而是對不作為幹部的一種關愛。在多數情況下,幹部之所以不作為,問題往往出現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是一種「思想病」。對此類幹部召回後,通過組織培訓、批評教育、書面檢查、誡勉談話、免職撤換等處理措施,對不勝任、不適合、不履職、不作為的幹部「回爐淬火」「補鈣加鋼」,可以倒逼責任歸位,激發乾事創業的熱情。對整改不合格者進行清退處理,給「庸懶散軟」的幹部敲響警鐘,讓幹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對推進作風建設,更是意義重大。
幹部召回制度必須實現常態化、科學化。目前,幹部召回制度本身還處於探索階段,一些具體細則和評判標準還需進一步完善。必須在組織管理、評價標準、後續安排等各個方面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安排。只有實現幹部召回制度的常態化和科學化,才能保證幹部召回制度良性運行,不至於流於形式。特別是在當前有部分幹部不願意在任務繁雜而又艱巨的一線工作,總想找個比較安逸的崗位過太平日子。對於這樣的幹部就應該實施召回制度,斷其後路,讓他們丟掉幻想。否則,幹部召回制度對這些不願作為的幹部就會失去震懾力。
在一定意義上講,失去監督的權力就會懶惰,進而形成「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當和尚不撞鐘。所以,實施幹部召回制度要強化外部監督,以權利制約並監督權力運行。權力來源於社會公眾授權,即來源於權利,權利高於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是減少「為官不為」問題的有效方法。現有的幹部召回制度,主要還是以黨組織內部監督為主,外部監督機制建設還有待加強。要建立系統全面的新聞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體系,讓輿論監督成為揭露「為官不為」及其懶政問題的重要途徑。
權力與責任是對等的關係,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因此,為官須有為,不為必問責。在治理「為官不為」上,以「召回」利器祛除不作為的「病症」,營造敢為的環境、提升會為的能力、形成想為的氛圍,我們的幹部隊伍才會永葆青春活力,我們的發展改革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才會牢不可破,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也才會順利達到勝利的彼岸。
(作者單位:河南省羅山縣人大常委會)
切忌無「知」無「畏」
岳石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我們黨建黨興黨、管黨治黨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深刻反思我們黨在前進路上出現的坎坷經歷和慘痛教訓,理直氣壯地直面新形勢我們黨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修訂、完善、出台了一系列黨法、黨規、黨紀,並以上率下正風肅紀,痛下決心整飭歪風,高位推動反腐倡廉,贏得了黨心軍心民心。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開創了新局面,進入了新時代。順勢應時,每位共產黨人當知法守規遵紀,做到中央有號召,黨員有行動,真正體現令行禁止。
令行禁止,必先知「令」。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做出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從此,黨中央以上率下,開展了一系列黨內教育和實踐活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繼開展,每一項活動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向問題聚焦、拿問題開刀,形成了一系列的長效機制,建立了一系列規範的制度。從《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出台,到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都是黨中央回應社情民意、凝聚全黨智慧形成的「鐵律」。作為共產黨員,必須認真學習新形勢下的這些「鐵律」,才能知為、知不可為,用「鐵律」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讓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用「鐵律」塑真身。
知「令」在學,當融會貫通。現在已進入由思想建黨向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相結合的階段,隨著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步伐的加快,規矩越來越嚴、制度越織越密、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共產黨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做到與時俱進,必須痛下決心、狠下功夫學習、宣傳和貫徹執行。在此過程中,不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知道有哪些律令,更要知道這些律令制定的背景、指向的問題;不僅自己懂,還要他人會;不僅自己執行,還要帶動和監督他人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遵守律令的意識,形成全黨動員、全黨號召、全黨看齊的局面。否則,將會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境地。
知「令」必行,當知行合一。明焦竑《玉堂叢語·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齊之於後。」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進一步提出,認識達到了真切篤實的程度,便是行動;行動到了明確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在實踐中,知與行本來就是不分離的,黨章黨規黨紀的生命在於執行。現在,黨中央站位全局、著眼長遠,出台了一系列全面從嚴治黨的黨法黨規,關鍵在抓落實、抓執行。守紀律講規矩,領導帶頭是關鍵,只有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帶頭模範的執行,才能以上率下,從善如流,使自覺執行黨章黨規蔚然成風。黨員領導幹部要以上率下,要求普通黨員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普通黨員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帶頭學習,帶頭遵章守紀,帶頭學用結合。把黨章黨規黨紀立起來、嚴起來,必須嚴肅查處違反黨章黨規黨紀行為,讓違紀違規者付出代價。要堅持抓早抓小,對黨員幹部身上的問題早發現、早糾正、早查處。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力度,對踩「紅線」、闖「雷區」的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搞法不責眾、不搞下不為例、不搞情有可原。要堅持從嚴問責,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對「四風」問題突出,發生頂風違紀問題,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腐敗案件的地方、部門和單位,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嚴肅追究領導責任,通過從嚴執紀問責,促進黨章黨規黨紀落實到位。
知行合一,切忌「無知無畏」。「心底無私天地寬」。無私才能無畏,這是鼓勵人們心底無私,才能做事情無所畏懼,一往無前。但是,無知也可以無畏,就是一些人做事情不知底線、不知深淺、不知後果,渾渾噩噩,因一無所知,而無所畏懼,這不值得提倡,而且要切忌。無私無畏者,值得敬佩;無知無畏者,讓人鄙視。過去,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國的革命的成功和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面對敵人昂首挺胸,英勇就義;面對險惡的環境和急難險重的任務迎難而上、奮不顧身,這是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而如今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貪圖享樂,為了既得利益,置黨和人民利益於不顧,逆行倒施、冒犯律條、徇私枉法,這些人無知無畏,實屬可恨,同時這些人又可憐、可悲、可嘆。
令行禁止,切忌「知而無畏」。敬畏之心是一個人對自然、社會規律、法紀、職業、他人等懷有的敬重、畏懼心理,有利於規範、約束個人言行。黨員領導幹部要常懷敬畏之心,這樣才會時刻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並自覺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確的人生航向。一個人如果缺少敬畏之心,為人處事就可能變得狂妄自大、肆無忌憚,甚至貪得無厭、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黨員幹部一旦失去敬畏之心,「思想防線」就會悄然失守、「精神堤壩」就會逐漸崩潰。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才能在權力面前不失節、在金錢面前不失足、在美色面前不失本、在法紀面前不失范。要正確行使權力。始終警惕「權力是把雙刃劍」,堅守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把行使權力作為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服務,自覺做到依法用權、秉公用權、陽光用權、廉潔用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要嚴守法紀底線。「無知無畏」必將產生「無比危險」。要自覺學法、懂法、守法,始終銘記「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訓,堅決做到不越法紀底線。要自覺接受監督。始終牢記監督是「安全閘」、「過濾器」,多一道監督就會多一分保險係數。常態接受組織監督、群眾監督,保持政治定力和思想道德純潔,多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還要自覺接受家庭的監督,純正社會交往,少些在外應酬,多些家庭生活,增進親人間的感情。
習近平同志指出,領導幹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台上台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切忌失去「敬畏之心」。如缺乏對人民、權力和法紀的敬畏,必將為人民所唾棄、為權力所累困、為法紀所嚴懲。「為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誰都不能心存僥倖,而應心存敬畏,敬畏人民,敬畏權力,敬畏法紀,靠紮實工作,靠優良作風,走好清廉務實為民的從政路,成就無怨無悔無愧的人生路。
(作者系雲南省曲靖市社科聯主席、社科院院長)
秉初心 行恆事
鍾亞輝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擲地有聲。今年以來,在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廣大共產黨員通過「學」與「做」進一步錘鍊了黨性,堅守了初心、躬身進行實踐。
對於「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闡釋。孔子認為是「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包拯認為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而共產黨人的初心,則是黨旗下的誓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是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還是楊善洲「幹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李保國「最見不得老百姓受窮」。表述不同,內涵相同。初心是什麼?是做一件事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是對真善美的不懈追尋,是對事業的信念與夢想,是對責任的恪守與堅持。革命年代如此,建設和改革時期亦是如此,無數優秀的共產黨人恪守初心、為民服務,始終牢記當初「為何出發,向何處去」,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戴,才演奏出了現在國家和民族富強和諧的「美妙篇章」。
能否秉承初心是拷問和檢驗黨員幹部的「試金石」。初心在,信仰就在;初心在,責任就在;初心在,信任就在。秉承初心,才能在「洪流」中時刻保持清醒,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前路的困難和挑戰,才能掙脫名韁利鎖不去計較得失,才能讓我們腳踏實地知行合一。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問:「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反觀現實生活中,少數黨員就是因為走得太快、想要的太多,而使靈魂落在了後頭,使「初心」無處安放。他們有的信仰不堅、精神缺「鈣」;有的紀律散漫、不守規矩;有的脫離群眾、漠視民生;有的不敢擔當、不願作為;有的不講奉獻,攀比享受。「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因為丟了初心,曾經要做一番事業的慷慨激昂變成了如今「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懈怠;因為忘了初衷,曾經面對黨旗許下的「為人民服務」的誓言變成了如今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丟了初心的幹部,就像少了舵的船、脫了韁的馬,終歸是走不遠的。
秉承初心不是說一說、談一談就可以證明的事情。初心體現在普通的工作生活中、在急難險重的關頭上、在為群眾辦的每一件好事實事里。秉承初心,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事,做恆事,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
行恆事,就是要保持對信仰的熱情。羅曼羅蘭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在於沒有堅定的信仰」。信仰,是一種力量。它抵得住「槍林彈雨」,也抵得住「糖衣炮彈」。因為有信仰,紅軍爬過了冰封的雪山,穿過了茫茫的草地,也有了一天只吃一顆黃豆的奇蹟。縱使自然條件再惡劣、敵人的攻擊再猛烈,也抵不過要解放中國的信念。如今,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今天,雖然沒有爬雪山的艱難,沒有過草地的兇險,但新一代的共產黨人同樣面臨著時代的嚴峻考驗,唯有牢記信仰,秉持對信仰的「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向時代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行恆事,就是要堅持對工作的激情。「激情是工作的靈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工作成績從來都不是等來的,更不是要來的,而是干來的。很多黨員幹部在剛剛進入工作崗位時,也曾帶著一腔的工作熱情。時間久了,對工作的激情散了,便開始懶散、懈怠起來,「得過且過」的混日子。行恆事、干工作,需要的是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標準,是善找短板、善抓關鍵的智慧,是追求細緻、精益求精的意識,是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更需要滿懷激情、奮發作為的狀態。始終保持對工作的激情,才能在「標準嚴」、「效率快」上爭一流,更在「質量好」、「服務優」上爭一流。
行恆事,就是要秉持對群眾的「魚水情」。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回顧歷史,是「小米加步槍」哺育了黨,是人民群眾選擇了黨。如今,很多黨員幹部卻將人民群眾「卻之門外」。下村走訪聯繫群眾怕髒了褲腿、群眾有事要辦卻推諉扯皮「神龍見首不見尾」、甚至讓低保戶請吃飯「管不住自己的嘴」。初心丟了,「魚水情」也沒了,人民群眾對黨員的信任就會消失。秉初心,行恆事,歸根結底就是要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就是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保持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常思百姓冷暖,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共產黨員在各項工作中始終秉持初心,定能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的作風,定能永於變革創新、永不僵化,定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收穫充實人生。
(作者:河北省正定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激活「黨建+」在發展中的源動力
曾義
當前,很多工作一提就是「黨建+?」,「黨建+」的提出無疑給黨建工作又一個靚麗的界定,談「黨建+」無非是證明了一個簡單而實際的問題,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為中心、加強黨的建設為重點。可以這樣說,抓「黨建+」與群眾關心的發展願景息息相關,是推動發展的基礎,但必須立足激活「黨建+」在發展中的源動力這個本源,才能有效發揮黨建作用,推動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首先,談「黨建+」要從「黨的建設」這個範疇說起,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而言,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時期黨建工作都是首要的,不能松、不可放。今年,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中組部經過深入調研和系統梳理,明確提出基層組織建設七項重點任務。從面上看,七項重點任務中組織關係、黨費收繳等都是比較常規的,但是把之納入七項重點任務不難窺見,當前黨建工作所面臨的不是一些簡單的問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想信念的缺失,連基本的義務與責任都不重視,如何能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路上精準發力,發揮關鍵性作用。要發展關鍵在於激活「黨建+」的源動力,要使我們的黨組織動起來、連起來,要讓那些理想信念缺失的黨員醒過來。因而,「黨建+」不僅僅是強調黨建工作在各項工作中的基礎性,也強調了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任何時候、任何工作只有圍繞黨建這一的中心工作才能談發展,才會真正有黨建促發展的源動力。
同時,談「黨建+」還應從當前的黨建形式分析開去,在工作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形勢下,一些基層組織的「三會一課」不常了,「常規學習」不動了,「述職述廉」形式化了。更有甚個別農村一線的村級黨組織,隨著黨員流動快、不易管,連各自的支部有多少黨員都統計不清,《流動黨員證》可有可無,甚至於把群眾會議當成基層組織會議,造成了黨員管理的隨意性,使其失之於常,極大的阻礙著黨建工作的正常化、常態化。在黨的建設缺失、黨員管理不規範等實際狀態下,自然就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工作中就會畏首畏尾,就會意志不堅,缺失動力。只有先激活「黨建+」在發展中的源動力,重申黨建工作常態化的重要性,才能讓那些意識模糊、理想信念不堅定的黨員重拾信念,在各級黨組織的帶領下,融入各項工作去謀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借勢「黨建+」談成果、談發展的典型,諸如一些典型的「黨建+X」之類的等,可見把抓黨建作為推動發展的基礎很是關鍵,足見其核心力。特別是當前全面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立足於「黨建」這個關鍵性的「根與魂」,才會有所謂的「黨建+扶貧」「黨建+安全」「黨建+發展」等等。因為黨建工作不僅僅是核心力的體現,也是凝聚力的體現、服務力的體現、發展力的體現,做好「黨建+」這篇文章很關鍵。實際工作中,我們大都強調「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發展」,只有激活其源動力,先耕種好、經營好黨建這個責任田,才會有「黨建+」與群眾發展渴求的「最後一公里」,使其相連互通。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黨建工作的「根」和「魂」在基層黨組織,只真正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就不難總結出「黨建+?」等模式,使其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西縣素樸鎮人民政府)
信仰堅定源於對黨忠誠
代明煒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堅定的信仰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黨忠誠,自始至終是共產黨人最純真的政治底色和紅色基因。
信仰信念引導共產黨人前進方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力量之「源」。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源於共產黨人發自內心對黨忠實虔誠,統一於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堅定的信念來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讓信仰信念深入骨髓、融入靈魂、銘刻於心,見於行動,形成推動中國深化改革的內在巨大動力。
堅定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一生的追求,加強黨性鍛煉,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一生的必修課。對黨忠誠就是要忠誠於黨的信仰,自覺為實現黨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鬥。堅定信仰信念就要把握好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各種思潮面前有政治定力和鑒別力,在關鍵時刻毫不含糊,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立場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堅定信仰信念,就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把提高政治理論涵養擺在突出位置,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系列全會精神,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思想,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推進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以改革的思路、良好的作風、擔當的精神,推動黨的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真正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
堅定信仰信念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對黨忠誠。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信仰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信仰信念能夠決定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方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堅定信仰信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缺失的客觀要求。堅定信仰信念就要對黨忠誠,始終做到在黨信黨、在黨言黨、在黨愛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把對黨的信仰信念植根於靈魂深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要求體現到履職盡責、愛崗敬業中,用行動書寫共產黨人的忠誠,用一顆「紅心」詮釋對黨的莊嚴承諾誓言。
堅定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內涵特質,是共產黨人的精氣神。是否擁有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區別共產黨人是否從思想上入黨的最重要標誌,是判斷一個共產黨人思想上是否純潔的首要標準。打鐵先得自身硬。共產黨人硬就硬在有著崇高的信仰信念。它決定著共產黨人的社會價值取向,關係著黨組織的純潔性和先進性,關係著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關係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
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追求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是共產黨人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指向標,是共產黨人為中國夢奮鬥的行進路線。共產黨人只有提高黨性覺悟,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在艱難險阻面前披荊斬棘,才能真正體現出信仰信念的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信仰和信念的力量引領中國夢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貴州省黃平縣第四紀工委)
莫讓組織生活在「等」和「請」中變味
李炳孝
黨章明確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
不可否認,一度時期,一些基層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不嚴肅、不正常、不經常,尤其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對「參加雙重組織生活會」的制度要求認識不到位、執行打折扣。有的要「等」,等領導有時間黨支部才開組織生活會,今天等,明天等,等來等去錯過了規定時間;有的要「請」,好不容易確定了組織生活會時間,還要左請右請才把領導請到支部過組織生活;有的領導幹部借口工作忙,乾脆把「雙重組織生活」丟一邊,「實在太忙,你們自己開就行了……」久而久之,黨員領導幹部缺席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成為了常態,黨支部不通知領導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會成為了習慣。
嚴格健全的黨內生活,是錘鍊黨性、改進作風、增強黨的生機活力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優良傳統。1944年,毛澤東同志身為黨中央主席,他恪守黨的組織生活制度,主動要求在黨小組會上彙報個人思想,並希望黨小組長監督。抗戰時期,朱德身為八路軍的總司令,每次過組織生活他都帶頭參加。一次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克服困難」號召的黨小組會,黨小組未通知朱德同志參加。朱德同志找到黨小組長強調:「毛主席號召我們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這麼大的事,也有我—份呀。」又親切地說:「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是普通黨員,黨內不能有特殊黨員。以後,這樣的會議都要通知我參加。」老一輩革命家帶頭參加黨內組織生活的事例不勝枚舉,值得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學習借鑒、身體力行。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中辦機關黨委直屬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時說:「參加支部生活會,我們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員,這也是作為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是一個組織稱號,在組織里的人,就要過組織生活,不參加組織活動的人,也就脫離黨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性基礎工作。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準則》指出,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黨員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應該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從嚴格黨內政治生活開始,從帶頭參加所在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開始,不能再讓組織生活會陷入「等」領導、「請」領導的尷尬局面中去。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離不開嚴格執行制度的黨支部書記。要讓各級領導幹部養成自覺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會的習慣,還需要各級黨支部書記敢於負責,每次組織生活會都提前「通知」到支部每一名黨員,有事的必須書面請假,無故缺席的一律通報批評,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能對支部中的領導幹部「另眼相看」、遷就照顧、「破」格以求,在「等」著領導、「請」著領導中讓組織生活變味走調、流於形式。
(作者單位:雲南省委組織部)
值得中華民族鄭重紀念的時辰
楊柏榕
2016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的日子。毛澤東同志和他所領導的人民革命,結束了一個時代,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和耶穌誕生的時辰是同一天的。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巧合。
當西半球是公元1893年12月25日,也就是地球的東半部公元1893年12月26日時,西方的基督信徒懷著虔誠的心情,慶祝耶穌誕辰的時候,在世界東方古老積弱積貧、腐朽不堪的中華大清帝國卻誕生了一個人類的偉人、中國命運的有力扭轉者——毛澤東。當然這件事本身並不能說明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因為在那個時間段內,全世界無論東方西方,都有許多孩子誕生。只是後來,毛澤東成長為世界歷史性的偉人,這個巧合就給我們引發了很多有迷信色彩的聯想。
相對於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歷史(即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尋找它與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深刻聯繫,從而揭示它的發生可能性與必然性),用迷信的假設聯想,以及已成為固定套路的因果報應循環說,來說明它們是最簡單、最容易、最省力氣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在社會各階層中有很大的粉絲,因而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力。究其原因,廣大民眾看到了這些歷史現象,也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但是從他們的思想意識和知識結構上,更通俗地講,從他們的思想層次和接受能力上,因果報應、苦樂循環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思想方法。這是人類傳統文化中已存在幾千的古老思想方法。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新的完全與傳統文化中各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相對立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它才產生不足二百年。這期間,它被各種剝削階級知識分子所抨擊歪曲抺殺,被民眾中的「阿Q」所輕視誤解。所以,直到今天真正能深刻理解並能正確運用這種思想方法的人並不多。正如馬克思所言:我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當今中國能深刻理解毛澤東、正確認識毛澤東的人也很少。高喊「萬歲」的人和惡毒詛咒他的人,都不一定真正認識了他。這兩類人的思想觀點雖然是完全對立的,但是他們的認識次層和方法卻區別不大。他們的觀點,大都來自個人經歷和主觀有限的感覺上,是不大全面、較為偏面和浮淺的認識,是容易動搖變化的思想判斷。因為只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研究毛澤東才能正確認識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思想,只有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堅固不倒的科學結論。而絕大多數人,包括現在的許多政治人物、知識精英、什麼意見領袖,是不具備這個思想條件的。他們的閱歷學識眼界和科學分析判斷能力,都達不到全面正確評價毛澤東的客觀要求。我們與其聽這些人夏蟲言冰、井蛙說海的胡言,還不如靜下心,讀一點毛澤東的著作,看看他說的那些道理是否正確的,和他交流一下自己的思想。這是目前我們認識他的最好方法。
在馬列主義者看來,對毛澤東的認識評價必須放在他出生並養育他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客觀背景和他終生信仰並為之奮鬥終生的共產主義思想和運動的發展中,才能認清他的偉大和不足,認清他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領袖人物,認清他生活在共產主義運動這個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他自身必然帶有這個階段的歷史局限性。毛澤東本人的言行和他的思想理論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中進歩和優秀的與馬列思想方法相適應的部分、馬列主義先進的世界觀方法論、中華民族文化的局限性、馬列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發展中必然存在的那些未知領域所組成的。他的局限性如日之斑,無需掩飾,這正是有待後人發展的地方。
毛澤東是以中國人的外表、語言、習慣出現在歷史舞台的。但他的頭腦卻是與馬列頭腦中的思想觀點方法一樣的。毛的所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方針政策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以馬列主義的中國風格、中國語言、中國氣派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些思想的源泉都來自於馬列。毛的許多名言名句、重要思想都在馬列著作中能找到出處。毛的偉大離不開馬列主義的科學理論和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它的局限也離不開馬列主義理論有待發展完善的方面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之處。毛澤東思想和馬列主義的蓬勃生命力,不在於它們已經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而在於產生它們、豐富滋養他們、壯大傳播他們的社會土壤和社會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深刻的質的變化,即私有制、剝削階級仍在人類社會佔統治地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主要的勞動成果不能被廣大社會成員普遍享有,仍存在剝奪者和被剝奪者、財富佔有者和財富生產者之間的巨大鴻溝,那麼它們就不會退出這樣的社會歷史舞台!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直至完全勝利,然後同他們的對立物一起走入人類社會歷史的博物館。
在當今世界,毛澤東作為社會正義公平進步的代表,他本人從來就不希望國人皆贊成他,他只希望中國絕大多數的有良知、有善心、追求社會公平正義進步的人來贊成他,跟隨他。那些生活在中國的惡人、壞人來仇恨和詆毀他,是因為這些人是毛澤東思想和理想的對立者。正因為有壞人恨他,有惡人像瘋狗一樣對他狂吠,恰恰從另一方面證明他的正確偉大!
在熱愛和擁護馬克思主義、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看來,毛澤東的誕辰日,也是中華民族值得鄭重紀念和熱烈慶賀的時辰。在西方社會在熱烈地歡度聖誕節的時刻,正奮進在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的華夏兒女,也應該熱烈慶賀毛澤東這個為我們復興之路奠定堅實基礎的偉人的誕辰,慶賀我們在「中國夢」引導下,離我們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
毛澤東與傘
朱有華
陝西洛河東岸燕窩梁下的新窯院南院第二孔窯洞,是當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到達吳起鎮後的住所。這孔窯洞很小,今年「五一」前夕,我貓腰進去參觀,一眼看到擺放在牆角的一把油紙傘。油紙傘棕紅色,有些分量,更有些年代。
導遊見我對傘有興趣,告訴我說,他們「叫它『一把舊傘』。」 「為什麼這麼叫? 」「毛主席的生日啊!」我一聽豁然開朗。毛澤東主席誕辰於1893年,這「一把舊傘」就是取毛主席生日年份的諧音啊!妙!
這把油紙傘是不是毛澤東從長征路上帶過來的,我無意追問,但由此想開去,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一把大傘,一把為老百姓遮風擋雨的大傘。
有「人民救星」之稱的毛澤東,一輩子像傘一樣罩著人民大眾。他這把大傘、巨傘,橫空出世,似乎就是為拯救中華民族而來的。近代以後,古老中國落入苦難深重之中,老百姓更是苦到了極點,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難保障。最後,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擔當精神,領導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從此站立了起來,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解放、人民當家做主。
建國後,進城了,毛澤東的心依舊火熱般地向著人民大眾。他念茲在茲的最是人民。他見不得群眾受苦,看不下庶民生病,「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總是緊貼著老百姓的生計和呼聲,強抓強推一項又一項工作和建設。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毛澤東膾炙人口的詩詞中也有記載。七律二首《送瘟神》就是其中之一,它形象直觀地彰顯了毛澤東為人民幸福安危而牽掛的心。新中國之初,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血吸蟲病一度還在傳染,江西余江縣更是全國血吸蟲病最為嚴重地區之一。1955年,毛澤東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余江人民積極響應,掀起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限期消滅血吸蟲病的群眾運動。經過兩年多的奮戰,於1958年在全國率先攻克了血吸蟲病。這年6月30日,《人民日報》配社論作了長篇報道。毛澤東看了報道後,極為興奮,揮起他那如椽之筆,一連填寫了兩首七律。在七律開篇時,毛澤東寫道:「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東升。遙望南天,欣然命筆。」這裡因為興奮,毛澤東連夜裡覺都睡不著的「沸點」也溢於筆端,盡情揮灑。試想,如果沒有為民擔當的責任感的驅使能喜不自禁、文如泉涌嗎?!能聲韻鏗鏘地流淌出有情感、有溫度的精品佳作嗎?!
和「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錚錚決心一樣,毛澤東還有一個「一定」,就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自古以來,在造福兩岸人民同時,還屢鬧洪災。1951年5月4日,毛澤東在翻閱當日的《人民日報》後,一篇有關淮河的報道讓他心情沉重起來,流下了眼淚。報道說,江淮地區又遭特大洪水,災民在爬樹求生中,被也求生上樹的蛇咬傷中毒而亡。老百姓遭了洪災,又亡於蛇口,這令毛澤東倍感痛心,也很激動,他揮毫題寫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個大字,並公開發表於《人民日報》上。正是在毛澤東的親自號令推動下,建國初期,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治淮工程。數百年來,多次泛濫的淮河漸成了造福人民的安瀾之河。今天,當你漫步於洪澤湖大堤周橋船塢旁,看到高聳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毛澤東那遒勁磅礴題詞時,能不油然而生一種敬意!正是毛澤東為民擔當、責無旁貸的偉大情懷,給淮河之水加了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鎖,給沿淮兩岸人民撐起了一方安居樂業的睛空。
傘,是為人服務的工具。毛澤東這把大傘,就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筆者曾參觀過很多毛澤東的住所,感覺他一生就沒有一個像樣的安逸的家,總是在為老百姓忙碌的路上,總是在為群眾出差的途中。毛澤東曾說:「一切幹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帶頭做人民的是勤務員,是真正的人民勤務員。從革命搖籃井岡山到中央蘇區瑞金,從革命聖地延安到首都北京中南海,所到之處,就是為老百姓做事。觀其一生,抑或可以說,他就干一件事,即:為人民服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感受是最真切的。群眾最講感情、最講回報。你敬群眾一尺,群眾還你一丈。所以,毛澤東在人民群眾心目中享有不爭的長久的無比深厚的威望和愛戴。
毛澤東這把罩著人民大眾的傘,最集中的思想表現、情感表達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不僅自己這麼做,還將其作為黨的宗旨固化下來,讓中國共產黨人都來當人民大眾的傘。1934年1月22日,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號召全體蘇維埃工作人員要努力做到「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他強調說,要「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只有這樣把這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使廣大人民認識到我們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把在中央蘇區提出的「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提煉升華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指出,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與群眾關係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機關、每個共產黨員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演說中,毛澤東開宗明義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更是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進行了系統化、科學化,他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毛澤東這把為民之傘,撐得有根有據有理,撐得博大而寬廣。
傘,不擇天候,越是雨雪越要撐起,縱然自己受苦受累也在所不惜、在所不辭。毛澤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著和傘一樣的品行。早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根據地物資匱乏,按規定他可以用三根燈芯讀書辦公,但他硬是和大家一樣,一塊苦、一道熬,堅持用一根燈芯。就是在這一根燈芯的昏暗光線下,他完成了著名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等光輝著作,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毛澤東曾說:「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他以一種革命大無畏的精神對待自己、對待家人。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毛澤東一家犧牲了6個親人,包括他的妻子楊開慧、兒子毛岸英、大弟毛澤民、小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侄兒毛楚雄。毛澤東在家是長子,母親病重時曾囑咐他,把幾個弟弟妹妹照看好,而他把弟弟妹妹們全引向了革命的道路,且都犧牲了寶貴的生命。1960年國家經濟困難,毛澤東帶頭節省,過緊日子,一連7個月沒吃一口肉,常常是一盤馬齒莧(一種野菜)便充一餐飯;一盤炒菠菜就支撐著一天工作。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致使他的身體多處浮腫。1976年唐山特大地震波及北京,中央考慮到毛澤東的安全,轉移了他的住所。正處於重病昏迷半昏迷狀態中的毛澤東一清醒過來,就十分關心震情,當秘書把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報告他後,毛澤東不禁淚流滿面,用手使勁往前揮著、搖著,那意思顯然是要抓緊組織力量救災,不要管他。毛澤東為民而呼、為民而慮、為民而勞,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直至終老。他的人民至上的崇高品德、政德,銘刻於浩浩史冊,更鐫刻於泱泱民心。
毛澤東這把為民大傘,是為民擔當之傘、服務之傘、奉獻之傘。這把傘,是楷模、是旗幟。作為共產黨人,理所應當地具有傘的使命、傘的品行。要有為民遮風擋雨的自覺。「鍋不熱,餅不貼」。你不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雪中送炭、兩肋插刀,老百姓憑什麼認你、跟你、擁戴你。踐行黨的宗旨從來都是具體的、生動的、可感可觸的。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軍中,也要像毛澤東那樣,真心實意地做一把人民大眾的傘,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用,切實落實好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薪火相傳,永做人民安全的守護神、永做人民福祉的守望者,讓人民大眾的天空始終飄動著溫暖明媚的祥雲。
(作者單位: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為社會主義法治立魂
光明日報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既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樹立了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又實現了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向「硬性規範」的轉變,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創舉。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其實質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法治建設的靈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法治承載其理念,才能形成可靠有力的制度支撐。而法治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成其靈魂,方能成就良法善治。兩相結合,互融互進,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更是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需要協同發力,並在不斷的國家治理實踐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當前,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還存在不小差距。為此,我們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強化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依規治黨;用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完善司法政策,加強司法解釋,強化案例指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工作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要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發揮好法治的規範和保障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斷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26日01版)
《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各方面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要看到,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還存在不小差距。有的法規和政策價值導向不鮮明,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保障不夠有力;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執法司法過程中存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不符的現象;部分社會成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不強,全民法治觀念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要從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切實發揮法治的規範和保障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融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
法律法規體現鮮明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自覺踐行。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到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立法需求,把法律的規範性和引領性結合起來,堅持立改廢釋並舉,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立法,使法律法規更好體現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權利,維護公平正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誠信建設。推進民法典編纂工作,健全民事基本法律制度,強化全社會的契約精神。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方面的立法,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扶貧濟困、社會救助、婚姻家庭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規範轉化為法律規範,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推動文明行為、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尊崇英雄、志願服務、勤勞節儉、孝親敬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推動設區的市提高立法精細化水平,促進社會文明建設。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定期清理機制,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不相適應的,依照法定程序及時進行修改和廢止。
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制定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與人們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和社會責任,注重政策目標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和利益引導機制。完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防止具體政策措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實現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
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完善黨內法規,健全制度保障,構建起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推動黨員幹部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從嚴治黨實踐成果轉化為道德規範和紀律要求,做到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統一,充分展現共產黨人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價值追求。
三、強化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既要靠良法,又要靠善治。社會治理要承擔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鮮明價值導向,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倡導和鼓勵,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和懲處。
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尊重和保障人權觀念,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推進平安中國建設。著眼維護健康市場秩序和公平市場環境,嚴厲打擊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行為。著眼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醫療衛生、商貿服務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依法查處有害文化信息、不良文化產品和服務,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嚴懲網上造謠欺詐、攻擊謾罵、傳播淫穢色情等行為,凈化網路環境。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依法嚴懲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犯罪行為,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尊重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準確把握適用裁量標準,實現執法要求與執法形式相統一、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要善於把握引導社會心態和群眾情緒,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調解、疏導等辦法,融法、理、情於一體,引導和支持人們合理合法表達利益訴求,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依法懲處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的違法行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線、喪失道德良知的現象,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激勵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加大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力度。完善科研誠信規範。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好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作用。深化政風行風建設,切實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引領作用、禮儀制度的教化作用,使社會治理的過程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
堅持依規治黨。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重點突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加強道德修養,堅持不懈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使黨的作風全面純潔起來。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嚴格依紀依法查處各類腐敗案件,建設廉潔政治。
四、用司法公正引領社會公正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要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和保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提高司法公信力。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照事實和法律辦案,確保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用公正司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司法保護,加大涉民生案件查辦工作力度,通過具體案件的辦理,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關係和社會氛圍。根據案件難易、刑罰輕重等情況,積極推進繁簡分流,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小額訴訟程序、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引導和鼓勵自主選擇調解、和解、協調等解決糾紛方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正和效率的平衡。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合法權益。嚴格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和制度,建立健全糾錯機制,有效防範冤假錯案。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嚴格落實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嚴禁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
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加快推動法律服務向欠發達地區、基層村(社區)延伸。暢通依法維權渠道,深入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訴訟服務設施,因地制宜推行預約立案、遠程立案、網上立案等制度,加強巡迴審判,方便群眾訴訟,減輕群眾訴累,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最大限度發揮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
完善司法政策,加強司法解釋,強化案例指導。遵循法律精神和原則,實行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司法政策,增強適用法律法規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為懲治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失德敗德行為,提供具體、明確的司法政策支持。準確把握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則,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實踐要求,發揮司法解釋功能,正確解釋法律。完善案例指導制度,及時選擇對司法辦案有普遍指導意義,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示範作用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布,通過個案解釋法律和統一法律適用標準。
五、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根植於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重要基礎。要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形成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社會氛圍。深入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點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公開審判、典型案例發布、訴前訴後答疑等方式,引導全體公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黨章和黨內法規學習教育,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範。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憲法意識、國家意識和法治觀念。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和實施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強化基層黨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職責,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開展普法益民和公益廣告宣傳活動,推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
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把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實踐,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努力形成中華兒女互有責任的良好風尚。廣泛開展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和身邊好人學習宣傳活動,積極倡導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美德善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六、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認真履職盡責,各領域各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主動開展工作。黨委宣傳部和政法委要加強工作指導,統籌各方力量、協調各方職能,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著力增強法治工作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在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努力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政法隊伍。按照重品行、講操守、守規矩的要求,加強律師隊伍建設,發展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隊伍。推動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堅持改革創新。按照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和辦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執法、司法的渠道和方式,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注重總結推廣新創造新經驗,不斷提高工作針對性實效性,依靠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良法善治,開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新局面。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26日01版)
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張國祚
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一些問題被逐漸聚焦。這就需要文化軟實力建設和研究及時跟進,為建設實踐提供智慧和助力。當前來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需重點關注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國家形象塑造問題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世界經濟增長與和平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大,但在國際敵對勢力的策劃掣肘下,中國的國際形象卻時常被抹黑、被污名。當此之時,我們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來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進一步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習近平主席在談到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時,從人類文明、綜合國力、世界大國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等四個維度闡述了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標準。他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依循這樣的標準,我們通過把握中國國際形象的歷史與現狀,運用詳實的國內外民調數據,分析海外公眾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認知情況,特別是通過分析國外媒體針對我國熱點事件的報道發現,近年來中國國家形象總體上呈現出穩步向好的趨勢。一些外國專家對中國形象的評價也越來越好。例如,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今年9月10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題為《美中這七年》的文章,充分肯定中國近七年來在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傳統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選賢任能等方面,在同美國競爭過程中漸漸贏得了優勢。必須強調的是,不同國家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判斷存在著較大差異。一些與中國外交關係發展良好的國家和地區,如非洲地區和俄羅斯的民眾對中國的國家形象普遍給予較高評價;而日本等與中國外交存在摩擦的國家和地區則對中國國家形象看法消極。因此,應積極開展親、誠、惠、容外交,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揭露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挑撥離間的伎倆,不斷改善中國國際形象。
二、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問題
實施「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藉助「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經貿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這「五通」藉助文化先行可以得以更好實現。因此,研究「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機遇問題十分必要。
自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他多次在重要講話中論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實,「一帶一路」在建設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長,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不斷從夢想走進現實。例如,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表示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提出,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提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的演講中指出,中國和南亞各國是重要的合作夥伴,願同南亞各國和睦相處,希望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雙翼,同南亞國家一道實現騰飛。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承諾,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時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我們歡迎沿線國家和亞洲國家積极參与,也張開臂膀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016年1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上致辭強調,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歡迎包括亞投行在內的新老國際金融機構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1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中國擁有廣闊市場、充裕資金、先進技術、優勢產能,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歡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快車,實現雙方協同發展和聯動增長。2016年8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總體原則和目標,闡述了包括「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重視人文合作」和「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在內的8項要求,使「一帶一路」建設構想更加系統完備。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普遍歡迎「一帶一路」建設。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伴隨我國文化交流、政策宣傳的不斷深入,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中國關注民生、睦鄰友好、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務實高效、互利共贏的目標和理念,樹立了極具吸引力的中國國家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三、發揮海外華人華僑作用問題
生活在世界各國的6000多萬華人華僑,是中國走向世界、聯通世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天然橋樑和紐帶,因此深入研究海外華人華僑在其中的作用,對於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意義重大。
海外華人華僑作為中國的海外移民及其後裔,與祖國人民根脈相連、血濃於水,是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窗口,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和紐帶。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貢獻。海外華人華僑和祖國文化有一種共生共長的關係: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是海外華人華僑與祖國價值認同的基石,海外華人華僑是中華文化國際化的有力推手,海外華人華僑社會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與祖國文化思想同根、精神同源:海外華人華僑愛國愛鄉源於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華人華僑對偉大祖國有一種天然的情感認同。海外華人華僑社會的「三寶」,即華文學校、華文媒體和華人社團,始終自覺承擔著延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
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的當代,隨著海外華人華僑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化,他們同祖國那種骨肉親情的關係、對祖國的親和力也在發生著變化。為更好地發揮海外華人華僑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必須關心關注海外華人華僑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困所急,讓他們能時刻感受到祖國的溫暖,始終心向祖國。
(本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項目編號:2015MZD04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文化軟實力
林煒 楊連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各國文化交流不斷加深,文化在國際政治交往和經貿往來中作用突顯。西方發達國家憑藉經濟、科技優勢推行文化霸權,加緊文化輸出,進行文化滲透,意圖消解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文化安全產生了直接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地位。他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為提高文化軟實力指明了方向。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大數據」,挖掘和傳承其精華,以其獨特的價值為提高文化軟實力、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重要作用。
一、兼容並蓄,促進文化的多元融合
文化有先進與落後、開放與保守、傳統與現代之分。由於人們對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求同存異、兼容並蓄的思想使「文化差異」得以延續,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體現區域差異的同時得以傳承保留。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精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大力發展多元、融合、開放的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群眾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1.在「多元一體」的文化中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各民族文化相互比較、借鑒、學習、競爭,是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進步的強大動力。因此,對「多元一體」文化的傳承成為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集中體現。要做好相關史料的整理,進一步理清國家歷史的發展脈絡及規律,澄清境外分裂勢力蓄意製造的所謂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澄清經濟發展了本民族文化就會消亡的誤讀誤解;防止把民族文化自覺變成盲目的排他和盲目的自大。在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和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激發文化活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主發展能力。
2.包容欣賞,使一體多元的中華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在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同時,必須致力於強化一體,凝聚共識。只強調「多元」,不講「一體」,是不利於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關係和諧的。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精華,以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和民族戲劇等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文化軟實力,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把蘊含在先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滲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各族群眾的生活工作中,努力開創文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3.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多元融合。世界是多元的,民族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中華文化是在多元文化的激勵中,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構成了中華文化安全的屏障,造就了世界文明史上文化數千年延綿不斷的一個奇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繼承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拒絕抱殘守缺,實現文化轉型中的「揚棄」;注重提升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創造力,反對自我封閉,努力探尋文化生命力的上升通道,使各民族文化不斷綻放光彩,使多元文化持久和諧共處、相得益彰。中華文化實現了文化的多元融合,有力回擊了敵對勢力宣稱的所謂少數民族文化「被同化、被消滅」的謬論。
二、立足國情,展現文化的絢爛底色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農業治國的傳統,農村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的發展,給農村社會環境帶來深刻變遷。由於種種原因,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觀念在農村肆意流行,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價值觀受到了質疑。立足國情,大力弘揚農村優秀文化,刻不容緩。這既是「接地氣」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引導群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展現中華文化絢爛底色的強大動力。
1.挖掘人文資源,打造農村特色文化。農村的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滯後,但農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揚農村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積極開展民俗活動,增強民間文化的吸引力,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使之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在新農村建設中相映生輝,滿足農民群眾內在的文化需求。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發展他們的「領頭雁」作用,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農村文化發展格局。
2.繁榮文化市場體系,推進文化創新。要加強文化市場建設,立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厚的人文精神開展文藝創作,將這些精神內涵以文化元素的形式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讓老百姓既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傳統節目,又能欣賞到符合時代精神、充滿時代氣息的特色節目。定期舉辦農民文藝匯演、手工藝比賽、國畫書法展覽、農民運動會等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業餘文化生活。引導相關部門在廣泛組織開展文藝創作的基礎上,加大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宣傳教育,凈化文化環境,提高人文素養。
3.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和引導。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村級文化建設在鄉鎮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中的比重,探索推行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同布置、同檢查、同考核、同驗收,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製度保證。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文化網路體系,在縣市一級,充分調動文化、科技、教育、婦聯、團委等部門和群眾團體的職能作用,形成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整體合力;在鄉鎮一級,積極健全組織,成立文化站,配備工作人員和基層文化輔導員,組織和指導農村開展文化活動;在村一級,健全村級群眾團體和各種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大院。同時,健全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管理機制,每年按一定比例預留出資金,用於文化廣場、圖書室等文化設施建設,以便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推陳出新,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發掘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有鑒別」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而不是以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看待傳統文化;「有揚棄」則是在「有鑒別」的基礎上,堅決剔除其中的糟粕後,積極繼承吸收其合理優秀的成分;「推陳出新」就是要求與時俱進,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進一步提高文化軟實力。
1.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歷史步伐。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既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又要立足於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深厚積澱和優秀傳統。大力發展一體多元、融合開放、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文化,實現文化資源富集的區域性向文化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是大勢所趨,是傳播現代文化理念和行為方式。倡導進步、開放、包容、文明、科學的理念,是引導群眾在精神和情趣上向現代化靠近的必然選擇。反之,必然阻礙文化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新疆宗教極端勢力為例,他們倒行逆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既反對一切現代文明成果,也排斥傳承已久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宣揚「不能看電視、聽廣播、讀報刊」,不許人們唱歌跳舞,「婚禮不許笑、葬禮不許哭」,強迫或變相強迫年輕人留大鬍鬚,婦女穿著蒙面罩袍,他們把「清真」泛化,不僅在食品上,而且在藥品、化妝品、服裝上都打上清真標籤,宣揚政府資助蓋的房子不清真、內地企業生產的生活用品不清真,極力阻礙人們追求現代文化、現代生活方式、現代服飾和真善美。如果聽任他們的說教蔓延,不僅會導致傳統文化的倒退、落後、被邊緣化,而且會弱化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互認同,造成民族關係與感情的裂痕。
2.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是實踐真理。傳統文化發展必須紮根本土,擴展根系,在融合中發展,在開放中傳播。文化的精髓在於傳承,傳承的基底是不斷創新。傳承,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是要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又要賦予傳統文化以鮮明的時代特徵,廣泛從其他優秀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取長補短,兼容並蓄,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改造創新,使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使民族文化融入一體多元化發展的大盤中。所以,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是統一的,它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通過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創造性吸收和融合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不斷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和交相輝映,在尊重多元的基礎上強化一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為各族群眾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為,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國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牢固樹立起作為中國人的光榮感和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的自豪感。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科部)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大勢所趨
12月26日,中國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簡稱「聖普」)簽署兩國復交聯合公報,宣布兩國正式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聖普在聯合公報中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聖普此前已於12月20日宣布同台灣當局「斷交」。
聖普宣布與台「斷交」後,中國外交部立即作出回應,歡迎聖普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12月26日,中聖普兩國在各自首都莊嚴宣布兩國從即日起正式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復交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順應了當今時代潮流,體現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現實和長遠利益。
眾所周知,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該決議所體現的一個中國原則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聖普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同台灣當局斷絕所謂「外交關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維護了國際關係準則,體現了國際正義。
一個中國原則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情,是中國同世界各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前提和政治基礎。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中方沒有任何妥協餘地。任何人或任何勢力企圖以任何方式想要改變一個中國原則或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或拿一個中國原則來做交易,都將遭到全體中華兒女和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
中國和非洲歷來是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功召開,開啟了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提出未來3年中非重點實施以助推非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十大合作計劃」,引起非洲各國強烈共鳴,讓非洲看到合作發展的新希望。當前,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融資來源國。非洲國家紛紛期待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實現經濟獨立和自主可持續發展;中國已成為非洲謀求自主可持續發展可信賴的主要外部力量。
聖普同台「斷交」完全是聖普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正確選擇,反映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歷史必然。台灣當局就此事搬出的百般借口,更加說明其沒有看清時與勢的實質。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非洲各國第一要務就是發展,期待國際社會真正幫助它們實現經濟獨立和自主可持續發展。非洲最需要的是增強「造血」功能,而非單純的援助。
當今世界已經並將繼續發生深刻而複雜變化,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台海兩岸力量對比也已發生根本變化,大陸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發展勢頭,都不是台灣可以相提並論的。回到「九二共識」的正確軌道,承認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歷史潮流面前,台灣當局尤需認清大勢,不要再自欺欺人。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重在增強「四性」
王庭大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遵循。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要平台,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性基礎性工作,是全黨的重大任務。認真學習貫徹《準則》精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在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上下功夫。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重要特徵,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95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增強黨員的黨性觀念。
我們黨早在1926年的中央文件中就開始使用「黨的生活」的概念。1929年的《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提出,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1935年遵義會議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集體討論、集體決策,黨內政治生活出現了新局面。延安整風後,我們黨形成了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確立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和「思想批評從嚴、組織處理從寬」的原則,為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指導原則和實踐形式。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目標。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正式採用「黨內政治生活」的表述,成為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全面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法規。此後的十二大黨章在總綱中明確提出,「黨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確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原則問題上進行思想鬥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以後的黨章都作了這樣的表述。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與黨內政治生活不斷增強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密切相關。
解決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增強「四性」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法寶,是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的「金鑰匙」,是廣大黨員、幹部鍛煉黨性的「大熔爐」,是純潔黨風的「凈化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既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習近平同志指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要管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這是對我們黨管黨治黨規律的科學總結,從中可以看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在從嚴管黨治黨中的重要地位。
新形勢下,我們黨的黨內政治生活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不可否認,一個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一些黨員、幹部包括高級幹部,理想信念不堅定、對黨不忠誠、紀律鬆弛、脫離群眾、獨斷專行、弄虛作假、庸懶無為;任人唯親、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現象屢禁不止,濫用權力、貪污受賄、腐化墮落、違法亂紀現象滋生蔓延;等等。這些問題嚴重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嚴重損害黨內政治生態和黨的形象,嚴重影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對我們黨的傷害很大。可見,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就沒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就沒有黨和黨所領導的事業的興旺發達。如果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認真、健康有序,黨和黨所領導的事業就會充滿生機活力;即使犯了錯誤、出了偏差,也能及時糾正。如果黨內政治生活遭到削弱和破壞,黨和黨所領導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那麼,如何才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重要的是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實踐表明,黨內政治生活只有增強「四性」,才能發揮教育管理黨員、幫助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作用,才能使我們黨不斷提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把增強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準則》,既是黨章規定和要求的具體化,也是近年來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規定和舉措的系統化。《準則》針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12個方面作出規定,既指出了病症,也開出了藥方;既有治標舉措,也有治本方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學習貫徹《準則》精神,把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落到實處。
著力強化黨的意識,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政治。黨內政治生活增強政治性,黨才能更好凝心聚魂、強身健體。黨內政治生活要為黨員堅守政治靈魂增強定力,使黨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不斷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要為黨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定力,使黨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為黨員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增強定力,使黨員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為黨員堅定政治立場增強定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達到這些目的,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強化黨的意識、增強政治性,使黨員、幹部做到堅守政治信仰、站穩政治立場、把准政治方向。黨員要通過參加黨內政治生活,自覺接受教育,加強黨性鍛煉,提高政治覺悟。黨組織要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時代性是我們黨黨內政治生活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潮頭,善於聆聽時代聲音,勇於回答時代課題,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作為領導這一事業的黨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內政治生活既要繼承又要創新。要在繼承和堅持黨內政治生活優良傳統和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立足新的實際改革創新,善於以新的經驗指導新的實踐,使黨內政治生活與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相適應,不斷豐富黨內政治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當前,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這也是黨內政治生活增強時代性的根本保證。
認真貫徹執行黨章黨規,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所謂原則就是說話、辦事所依據的法則、標準。原則問題必須堅持,不能讓步。黨內政治生活理所當然要強調增強原則性,在原則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敢於碰硬、激濁揚清。對一切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行,對一切違背黨的基本路線的言行,都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黨章黨規規定的原則,全黨都必須堅決遵守。比如,黨章規定的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這「四個服從」,是我們黨的重要原則,必須嚴格遵守、自覺執行。《準則》的12個方面內容也是原則問題,必須認真遵守、嚴格執行。比如,民主集中制原則就是黨內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黨員、幹部要嚴格按民主集中制辦事,對違反民主集中制的現象要做堅決的鬥爭。
開展積極的思想鬥爭,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鬥性。我們黨是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黨,是一支戰鬥的隊伍,需要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黨的戰鬥力同黨內政治生活密切相關,黨組織有沒有戰鬥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不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鬥性,就要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同違反黨的紀律的行為作鬥爭;就要堅決同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老虎」「蒼蠅」一起打。當前,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鬥性,特別需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開展積極思想鬥爭的有效方法,是解決黨內矛盾和保持黨的肌體健康的有力武器。黨內政治生活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用得怎麼樣。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用夠用好,使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
(作者為中央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原組長)
推薦閱讀:
※論文格式
※【論文整理】CVPR2018 人體姿態相關
※從心理辭彙理論看中式英語成因1學術英語論文
※自我校正練太極-經典理論文章列表
※《楚門的世界》論文
TAG: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