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錶成為吸費電錶的奧秘及對策
06-27
一、不少地方用戶反映,供電部門強行免費給他們安裝智能電錶後,大部分用戶在負荷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每月電費立馬增加百分之幾十以上,有的甚至翻番;更有誇張的,有個用戶說,他鋪面有一個電錶即使全月不用電,月電費也達到130元,實在可怕!在用戶的質疑下,智能電錶經技術監督局檢驗卻是合格產品,這使用戶有苦說不出。 面對電費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供電部門給出的解釋是: 1、原來的電錶計量不準; 2、原來的電錶不能計量各類電器空載時的電量; 3、可能有人偷你線路的電。 上述第1點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因為原來的電錶都是經過供電局或技術監督局檢驗合格的,哪來不準確之理? 上述第2點好像有一定道理,但經計算也不成立,因為空載電器的耗電量是很少的。如:假設一個家庭有5台電器空載,平均每台空載功率為6瓦,總空載功率30瓦,則每天24小時耗電0.72度,每月耗電21.6度,電費不到10元。 上述第3點更不成立,因為基本每個被強行安裝智能電錶的用戶都出現電費大幅度增加,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那麼多小偷。 二、吸費的原因就在智能電錶本身 安裝智能電錶後,負荷不增,電量卻猛增,造成電費猛漲,電錶送檢卻合格,究竟問題出在何處?網上查了一下,知道智能電錶現在還沒有自己的檢定規程,現在智能電錶是參照《JJG 596-1999 電子式電能表檢定規程》進行檢測的,這個規程規定在檢測時間內被檢測電錶合格,它就是合格的,沒有考慮智能電錶的特殊性,比如檢測過後在工作中它是否還合格?電錶內部監控程序是不是也應該接受審查?等等,這個規程沒有條文涉及,可能因為智能電錶出現比較晚,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 普通機械電能表或普通電子電能表一經校驗調定,在額定電壓下電流變化時,其計量誤差都在國家標準規定值之內,不會相差太大,並且不具智能,因此這兩類表不容易作弊。 智能電能表非常靈敏,非常準確。由於它是採用單片微機程序控制,就具有智能作用。所謂智能,就是通過編程序,使之達到無所不能的地步:好功能能做到,壞功能也能做得到。因此,個別不良電錶廠家可能為了增加銷路,完全可以設計出能躲過技術監督局檢測的智能吸費電錶,就象國產手機大多是吸費手機一樣,專門坑害用戶。在智能電錶上,要達到躲過技術監督局檢測和具備吸費功能,實在是易如反掌的事,只需要在編程上動一點點心思就可以了。 那麼,智能電錶是如何躲過技術監督局檢定的呢?方法其實很簡單: 智能電錶是單片電腦設備,具有斷電、上電時間記錄功能。電錶送檢,其總有一個從斷電到上電的過程,一隻電錶檢測試驗所需時間不長,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夠了,因此,程序設計中只要讓電錶在上電開始的一定時間內進行正常的正確計量,就可躲過技術監督局的檢定,超過這個時間,電錶就可以胡作非為了。 智能電錶是如何變成吸費電錶的呢?猜想其技術思路是: 1、首先從電能量計算公式找出可以動手腳的變數,我們從《電工基礎》知道: 電能量計算公式: 電能量=電功率X時間 電功率計算公式: 電功率=電流X電壓X功率因數 在智能電錶中,每隔一定時刻的電流、電壓、功率因數三個基本變數及眾多參數都要取樣作為歷史數據記錄在案,以方便電錶內部程序或外部設備隨時取用,因此,選擇適宜作弊的變數,必須是隨時變化無常的變數。 上面公式中的電流、電壓、功率因數三個基本變數,其中電流是可以從零變化到額定值,變化幅度最大,後二者正常情況下是基本穩定不變的,因此電流參數最適合作弊。 2、智能電錶中電流的測量,要經過模擬/數字轉換器將電流變成數字形式。電流轉變為數字形式後,要在這個環節作弊就很容易了,比如,取得真實的電流數字後,這個數字不是直接拿去進行功率運算,而是先乘一個等於1或大於1的可變係數後才進行功率運算,這個可變係數有什麼用處呢?這個係數就可以用來作弊! 3、作弊過程:電錶程序在取樣時間內從電錶的「通電時間存貯器」中提取數據,判別本次上電一共連續通電了多長時間,如果連續通電時間小於電錶原先設定的門檻時間(門檻時間可能在1——10天,可以有效避開用戶送檢或自檢所需時間),就可以判定電錶有可能處於檢測狀態,那麼這個可變係數就設定等於1,即電流數值以真實值參與運算,此時的電錶處於標準計量工作狀態。 如果判別到連續通電時間大於電錶原先設定的門檻時間,就可判定處於用戶用電狀態,就將可變係數調整為大於1(如1.5——2.0),這時的電流就是一個大於實際值的虛假值,這個虛假電流經運算後,就得到大於實際值的虛假的電功率及虛假的電能量,電錶就處於神不知鬼不覺的作弊吸費狀態。以上是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不是專業人員難看懂,其實可以通俗地表述如下: 使智能電錶躲過技術監督局檢定,簡單方法就是: 電錶上電一定時間內(1——10天),內部智能程序使電錶處於標準計量狀態。 使智能電錶變成吸費電錶,簡單方法就是: 電錶上電一定時間後(1——10天),內部智能程序使電錶處於非標準計量狀態。 以上闡述了一種最簡單的作弊方法,其實在智能環境下,什麼作弊辦法都可以想出來並且可以做出來。 以上是比較「文明」的吸費技術手段,也可能有的電錶採用「野蠻」的吸費手段,比如每天下半夜直接跳字,誰能看到? 三、智能電錶的個人自行檢測 要想確切知道你的智能電錶是否吸費,方法簡單,花錢也不多(200元以下),就是到市場上購買一隻普通機械電能表或電子電能表,送技術監督局檢驗合格後,串聯在智能電錶之後(這一步要由電工操作),然後每隔一定時間(從安裝通電當天開始,每天記錄一次,最好定時)對兩個電錶的讀數進行記錄並比較,連續記錄一個月,如果有多次誤差大於20—30%,則肯定有吸費嫌疑。 本次用電量計算公式: 本次智能電錶用電量=本次智能電錶讀數-上次智能電錶讀數 本次普通電錶用電量=本次普通電錶讀數-上次普通電錶讀數 兩電錶誤差計算公式: {(本次智能電錶用電量-本次普通電錶用電量)/本次普通電錶用電量}X100% 注意:記住誤差增大是從第幾天開始。 四、委託技術監督局進行「智能電錶和普通電錶長時間連續運行時與標準電能表對比試驗」 這個試驗必須在上述個人自行檢測成功,證明智能電錶確實是吸費電錶的基礎之上做,這個試驗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權威部門的證明,以作下一步**之用。 試驗前要先到供電部門索要本智能電錶的合格證,如有檢測報告更好,複印備用。 記住智能電錶不要在技術監督局再做檢定了,否則檢驗合格後可能不給你們做對比試驗了。 這個試驗可能要花比較多的費用,具體可與技術監督局商量,因為開支較大,同一小區的受害者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出錢出力**。本試驗技術實施方案: 1、電錶數量:標準電能表(技術監督局可提供)1 個、上述自行檢測用過的智能電錶和普通電錶,共三個。 2、電錶接法:上述三個電錶串聯連接,具體接法:220V不間斷交流電源—>標準電能表—>普通電能表—>智能電錶—>總開關—>分路開關—>負載(燈泡)。 3、開關數量:6個單相小開關; 4、開關接法:1個作負載總開關,接在智能表之後(總開關絕對不能用電源端的開關代替);5 個作分路開關,各串聯一個燈泡; 5、負載數量:5個220V、60——100瓦的燈泡。 6、負載接法:每個燈泡串接一個開關後,再並聯接到總開關的輸出端。 試驗方法步驟: 1、在負載總開關斷開狀態下,接通220V電源,記錄各電能表的初始讀數; 2、然後合上負載總開關及全部分路開關; 3、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數據,具體操作:斷開負載總開關(使電錶讀數具有同時性),記錄各電錶讀數後,再合上負載總開關,同時用分路開關改變負載(燈泡數量); 4、下班時間就不用記錄了,可只留一個燈泡,或斷開總開關,使電錶空載,但電源不能停,電源中途停止可能使試驗不準,因此要使用不間斷電源; 5、試驗天數:前面自行檢測時從上電至誤差增大的天數+3天。 智能電錶誤差計算公式: {(本次智能電錶用電量-本次標準電能表用電量)/本次標準電能表用電量}X100% 普通電錶誤差計算公式: {(本次普通電錶用電量-本次標準電能表用電量)/本次標準電能表用電量}X100% 試驗報告:由技術監督局出具試驗報告,對兩電錶長時間連續運行時的計量準確度作出結論。 五、**建議 智能電錶一般用於三相大用戶,價格昂貴(2—3000元以上/台),現在居然用於用電量很少的單相居民用戶,並且免費強行安裝,自然引起懷疑,這是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 **們每月要多交電費百多幾百元,一年就是幾千,十年就是幾萬,比手機吸費嚴重多了,實在可怕,再不起來**,更待何時?如果取得了試驗報告,**就容易了,同時建議將試驗報告發表在網上,揭穿智能電錶的真相,擴大影響力,使更多人起來**受益。 對於沒有條件作上述試驗的用戶**建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46) 【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之規定,可以到消協要求供電部門更換經技術監督局檢定合格的其他類型(非智能)電能表。 建議用戶在**時,應該依理依法理智進行,不做過激行為,自覺維護來之不易的社會穩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