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 | 中國二十七大劇種是指?國內戲曲劇種知多少
前言
中國曲藝
過去半個多世紀,國內專家在對中國戲曲劇種門類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曾出現過「四大」、「五大」、「八大」和「十大」說,知名劇種如京劇(平劇)、崑曲(崑劇)、黃梅戲(黃梅調)、豫劇、越劇、潮劇(潮州大戲)、秦腔(西路梆子)、粵劇(廣東大戲)、評劇、河北梆子、晉劇(中路梆子)、川劇都曾上榜。目前國內「倖存」的劇種有三百六十餘種,其中崑曲、粵劇、京劇和藏劇先後成功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而黃梅戲和潮劇則正處申報階段。
2018年3月27日(「世界戲劇日」),在揚州舉辦的《中國戲曲劇種叢書》研討會宣告迄今為止中國戲曲界最大規模的劇種文化編撰、出版工程編寫完成。《中華戲曲》叢書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揚州古籍線裝科技文化公司編輯、印刷、發行。該叢書是一部全景式、多視角介紹中華戲曲各劇種淵源由來、經典劇目、名家大師、當下狀況的大型系列叢書,這套叢書由每個劇種單獨成冊,注重編寫的學術嚴謹性和讀者閱讀的可讀性,延請各劇種研究的資深學者撰寫。該套叢書從全國360多個劇種中精選了38個「中國著名、地方有名」的劇種予以介紹,首批27大劇種:京劇、錫劇、秦腔、淮劇、揚劇、漢劇、越劇、歌仔戲、贛劇、高甲戲、梨園戲、閩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湘劇、潮劇、晉劇、蒲劇、滇劇、滬劇、粵劇、川劇、柳子戲、呂劇、紹劇、崑曲的典籍已於2013年出版。新近刊發的隴劇、淄博五音戲、雲南花燈劇、龍江劇、新疆曲子戲、泉州傀儡戲、花鼓戲、河南曲劇、甬劇等11個特色劇種也即將上線面世,至此,歷時六載,三十八套已全部刊出,這套叢書目前已被CSSCI來源集刊收錄。
《西廂》可謂是流行音樂與傳統戲曲結合的典範
本篇共分四部分:
1.廣東地方劇種的生存現狀
2.戲曲聲腔系統簡介
3《中華戲曲》叢書27大劇種簡介
4.我國各省地方劇種名單
5.《中華戲曲》附序
在了解《中華戲曲》叢書所指27大劇種之前,先介紹下廣東地方戲曲劇種的生存現狀和國內戲曲的聲腔系統
1.廣東地方劇種的生存現狀
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東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以下括弧內容為「申報單位」):
粵劇(廣州、佛山、香港、澳門和廣東省文化廳)
潮劇(汕頭、潮州)
正字戲(陸豐)
西秦戲(海豐)
白字戲(海豐)
陸豐皮影戲(汕尾,潮州皮影唯一遺存)
花朝戲(紫金)
潮州鐵枝木偶戲(潮州)
高州木偶戲(高州)
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劇(揭陽)
廣東漢劇(廣東漢劇院)
五華提線木偶戲(梅州)
第三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雷劇(雷州)。
▲粵劇欣賞 《搜書院》名段《比翼雙飛》
▲粵劇風采
▲潮劇欣賞 《辭郎洲》唱段《罵狗官》
▲潮劇風采
2.戲曲劇種的聲腔系統簡介
聲到心到,腔至情至。聲腔是劇種的區別,更是劇種的靈魂。同時,也是一個戲曲劇目的重要表現手段。全國戲曲計有十二大聲腔系統三百六十多個劇種。
明代有弋陽、崑山腔、海鹽腔、餘姚腔等四大聲腔。
至清代形成十二大聲腔系統:高腔(弋陽腔)系統、崑曲系統、梆子腔系統、皮黃腔系統、打鑼腔教系統、梁山調系統、調子腔系統、灘簧調系統、鼓腔系統、弦索腔系統、歌舞腔系統、古南曲系統。
當代戲曲「四大聲腔系統」:
1、崑曲古老聲腔系統:崑劇、潮劇、梨園戲、莆仙戲。
2、皮黃調系統(包括西皮、二黃二個聲腔):京劇、粵劇、漢劇、滇劇、西秦戲、桂劇、瓊劇、邕劇等
3、高腔系統:川劇、湘劇、贛劇、閩劇、青陽腔、徽劇、婺劇、弋陽腔等。
4、梆子腔系統:豫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淮調等。
其他聲腔系統系統例舉:
民間歌舞類型諸腔系統:高甲戲;廬劇;華北的秧歌;江西、湖北、廣東、廣西等的採花戲/採茶戲:湖南、安徽等的花鼓戲;貴州、雲南、四川等的花燈戲;雷劇;閩西、梅州的山歌劇;花朝戲;粵西白戲…
民間說唱類型系統:越劇、西路評劇、呂劇、(山東)琴戲、歌仔戲、曲劇、(陝西)眉戶、(山西)道情、竹馬戲、杭劇、甬劇、湖劇、姚劇、廣西彩調戲…
弦索腔系統:柳子戲、絲弦、西調、哈哈腔…
亂彈系統:紹劇、甌劇、浙江的亂彈…
花鼓系統:楚劇、文曲戲…
肘鼓子系統:五音戲、茂腔、柳腔、柳琴戲、泗州戲、淮海戲…
多聲腔類型:正字戲、白字戲、吉安戲、撫河戲(後兩者均已失傳)…
3.《中華戲曲》叢書27大劇種簡介
《中華戲曲》叢書 中國27大劇種國內影響區域分布圖
《中華戲曲》叢書簡介這套叢書每個劇種都分古籍線裝宣紙印刷和當代平裝印刷兩種版本,以便於不同讀者閱讀。線裝宣紙印刷版售價高達,適合收藏閱讀,當代平裝印刷售價僅,適合普通閱讀需要。古籍本裝幀古色古香,採用宣紙手工線裝、圖片彩色印製,正文雙色印刷,錦綾封面,函盒包裝,內容與形式交相輝映,充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實現了「戲劇文化」與「古籍印刷」兩大文化遺產的完美結合,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叢書編排過程中,為了不遺漏任何一個劇種的精彩章節,作者、編輯、設計人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每個劇種都儘可能找到珍稀劇照,其中不少尚屬首度公開發表。在裝幀方面,為凸顯叢書的戲劇色彩,對傳統的錦綾生產工藝進行了大膽革新,在加工過程中,製作了花版,把戲劇中的「生、旦、凈、末、丑」五個字編織到錦綾畫面中,使封面具有鮮明的戲劇特色。
1.京劇
▲京劇選段
▲《one night in 北京》,京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典範
▲《粉墨是東方》專輯-京韻
▲京劇《大登殿,穆桂英挂帥》梅蘭芳精彩唱段
京劇,是中國「國粹」,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經典劇目有《霸王別姬(折子戲)》、《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定軍山》、《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甘露寺》、《秦香蓮》、《打漁殺家》等。
京劇名家有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譚鑫培、楊小樓等人。
京劇以北京為中心,主要流行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東北三省等地區,在我國各大省會城市、北方各地級市和南方主要城市都基本成立有京劇團。
2.崑曲
▲崑曲選段
▲《在梅邊》,崑曲、京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典範
▲《粉墨是東方》專輯-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經典劇目有《玉簪記》、《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鳴鳳記》、《占花魁》、《十五貫》、《牆頭馬上》等。
崑曲名家有魏良輔、沈自晉、俞振飛、周傳瑛、張嫻等人
崑曲以蘇州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的廣大區域。
3.越劇
▲越劇名段
▲《你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是越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典範
▲《粉墨是東方》專輯-越劇韻
越劇,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
經典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五女拜壽》、《柳毅傳書》、《孟麗君》、《碧玉簪》、《荊釵記》等。
越劇名家有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等人。
越劇以杭州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蘇南和福建北部地區。
4.黃梅戲
▲黃梅戲名段
▲《黃梅戲》的流行音樂唱腔
▲《粉墨是東方》專輯-黃梅情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經典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槐蔭記》等。
越劇名家有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潘璟琍、黃宗毅等人。
主要流行於以安徽安慶為中心的皖南、湖北西南部和江西省北部邊界區,亦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沿線城市。
5.豫劇
▲豫劇名段
▲《朝陽溝·人也留來地也留》,豫劇與通俗音樂的結合
▲《粉墨是東方》專輯-中原味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
經典劇目有《穆桂英挂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花木蘭》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豫劇代表名家有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李樹建等人。
豫劇以鄭州、洛陽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及魯西南、冀南、鄂西北、皖北、蘇北、晉南等與河南省臨界的地區,亦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
6.秦腔
▲秦腔選段
▲流行音樂《大秦腔》,唱出秦腔的豪邁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亂彈」,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
經典劇目有《火焰駒》、《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三請樊梨花》、《三回頭》、《八義圖》等。
秦腔名家有魏長生、王湘雲、陳媄碧(良官)、申祥麟等人
秦腔以西安為中心,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五省區: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7.評劇
▲評劇選段
▲《愛情買賣》,評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
評劇,又稱「蹦蹦戲」或"落子戲",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經典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小女婿》、《杜十娘》、《花搶緣》(對花槍)等。
評劇名家有成兆才、月明珠、倪俊生、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人。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地。
8.粵劇
▲粵劇選段
▲《帝女花》是粵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典範
▲《粉墨是夢》專輯-粵韻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其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
著名劇目有《帝女花》、《搜書院》、《關漢卿》、《紫釵記》、《蝴蝶夫人》、《分飛燕》等。
粵劇名伶有薛覺先、唐滌生、紅線女、馬師曾、任白等人。
粵劇主要流行於兩廣的粵語區(珠三角、粵西和桂南地區)以及香港、澳門,此外,此外,在東南亞、美洲和澳洲的粵語華僑相對聚居區,亦有不少粵劇受眾。
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從此粵劇便有「南國紅豆」的美譽(「紅豆生南國」,紅豆概為相思意,意即讓人看後念念不忘),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19世紀40年代中,廣府戲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廣府戲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10月2日,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9.潮劇
▲潮劇選段
▲陳小奇所創作的《一壺好茶一壺月》是潮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典範
▲《粉墨是東方》專輯-潮情
▲潮劇是我國唯一國際劇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潮劇迎來發展黃金期,當時在內地、香港、新加坡、曼谷和台灣等地拍有潮劇電影一百多部,此是拍於1965年的經典劇目《劉明珠》。
潮劇,又稱「潮州大戲」、「潮州戲」、「潮調」,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
經典劇目有《陳三五娘》(即《荔鏡記》)、《掃窗會》、《楊令婆辯本》、《蘆林會》、《辭郎洲》、《蘇六娘》、《劉明珠》等。
潮劇現當代名家有姚璇秋、鄭舜英、張怡凰、鄭建英、范澤華、方展榮、張長城、洪妙等人。
潮劇是我國唯一的國際性劇種,其以汕頭為中心,在內地主要流行於粵東和閩南南部的潮語區。其在港台地區、東南亞(新加坡、曼谷、新山、檳城、清邁、古晉等市為主)、歐美(加州、溫哥華、巴黎、曼谷等市為主)和澳洲(墨爾本、阿德萊德、惠靈頓等市為主)等潮人相對聚居區亦廣受歡迎並成立有潮劇團,清末民初,潮劇、潮箏等潮汕文化還隨著大批潮人的遷徙登陸上海灘,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今日珠三角的改革窗口城市深圳、廣州、珠海、惠州、東莞等市。
曾名動海內外的古老戲曲藝術
潮劇有"南國鮮花"的美譽(奇葩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或非常出眾的人物)。明末已在閩南的雲霄、南靖等閩南南部地區廣泛流傳,起發展的黃金期是清末民初到1965年這段時間,歷來深受專家名流讚譽,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在北京觀看潮劇《陳三五娘》和《掃窗會》演出後,讚嘆不已並作詩:"爭說多情黃五娘,璇秋烏水各芬芳。湖邊細柳迎環佩,江上名橋走鳳凰。法曲久曾傳海國,潮音今已動宮牆。難忘花落波清夜,蕩氣迴腸聽"掃窗""。1962年,田漢在廣州觀看了潮劇《彩樓記》、《柴房會》等劇目演出後,十分高興,即席揮毫賦詩三首以贈,其一為:"熱情如火藝生香,古調新聲再發揚;鼓舞東南來洲氣,劇壇應共謝潮陽。"其二;"患難相從卻見嘲,潮人古曲楚人騷;人民自是憐芳潔,看罷龍舟看破窯。"其三:"新翻南國百花譜,絕妙人間鬼趣圖;地下故人應額手,老麟雛鳳好工夫。
著名作家老舍曾評價道:"中國戲曲最大的缺點是音樂拿不出去。京劇出國就不大唱,只能演武戲。潮劇就不同,潮劇的音樂很豐富,恐怕還保留有唐宋的音樂,這些東西就得好好發揚它,將來在國際上可以有地位的。"他還非常熱情地寫了兩首詩讚美潮劇:"莫誇騎鶴下揚州,渴慕潮汕幾十秋。得句馳書傲子女,春宵聽曲在汕頭"、"姚黃魏紫費評章,潮劇春花色色香。聽得汕頭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
著名劇作家曹禺曾激動地說:"看了潮劇之後,就有了個感覺,為什麼那麼多的華僑愛好潮劇呢?原因就在於潮劇的地方色彩非常濃厚,看了使人念念不忘。這是個了不起的劇種,它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懂潮州話的人,沒有看過潮劇的人,比如我看後就感到很合胃口,就被吸引住了。"
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張庚也賦詩抒懷:"願將此生潮汕老,好將良夜傍歌台。"
此外,周恩來、陽翰笙、李健吾、張庚等名人亦曾對潮劇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國外,潮劇以其精湛的藝術和獨特的風格也深受好評。如世界影壇藝術大師卓別林1931年在新加坡觀看潮劇《楊家將》演出後,感嘆地說:"我雖不懂得中國語言和它的傳統戲劇,但中國戲劇的程式和表演手段,十分有助於我理解戲劇的內容。他們每一個角色的眼神和動作,都是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還有那清亮的樂調,如泣如訴的絲弦,扣雷般的銅鑼,都同樣迷人和震撼人心。整個舞台就像一幅色彩斑讕的活動的油畫,潮劇美極了!"
10.川劇
▲川劇選段
▲《粉墨是東方》專輯-蜀風
▲川劇變臉視頻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
經典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以及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川劇名家有鄧先樹、許倩雲、陽友鶴、曉艇、任庭芳等人。
川劇以成都為中心,主要流行於四川、重慶及其周邊地區。
11.晉劇
▲晉劇選段
▲山西民歌《南泥灣》里的晉劇風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
經典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晉劇名家有丁果仙、牛桂英、郭蘭英、劉仙玲、程玲仙、王愛愛、侯玉蘭、張鳴琴、馬玉樓等人。
晉劇以太原為中心,主要流行於山西中部和北部、內蒙古中部、陝西榆林、河北的張家口和石家莊、保定局部、延安部分縣市。
12.呂劇
▲呂劇選段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
經典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金鞭記》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呂劇名家有劉玉鳳、楊春梅、高靜、李肖江、董家嶺、胡錦華、李萍等人。
呂劇以濟南、淄博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魯中地區。
13.歌仔戲
▲《身騎白馬》可謂是流行音樂與傳統戲曲(閩南歌仔戲)結合的典範。
「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後經200多年的發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地區傳統民間歌舞,如"採茶調"、"平鼓"等曲調的唱曲,糅合了台灣地區傳統民間的"七字四言"小曲,至20世紀20年代開始融合為小戲演出。後受潮劇、正字戲、高甲戲、京劇的影響,逐漸豐富定型,搬上舞台。
歌仔戲以台北為中心,主要流行於台灣省和閩南地區。
經典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等。
14.滬劇
▲滬劇名段
▲《粉墨是夢》專輯-上海風
滬劇,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
劇目多為現代題材,經典劇目有《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主要流行於上海和蘇州的太倉、吳中等地。
15.蒲劇
▲蒲劇名段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
經典劇目有《掛畫》、《三家店》、《意中緣》、《燕燕》、《趙氏孤兒》等。
蒲劇以臨汾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晉南,在豫西、陝西亦有受眾。
16.淮劇
淮劇,又稱江淮戲,江蘇省地方劇種。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
經典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淮劇以淮安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江蘇省中北部的淮安、鹽城、泰州三市,在上海和江蘇其他地區亦有不少受眾。
17.紹劇
▲紹劇名段
紹劇,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
經典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紹劇以紹興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浙江紹興和杭州的蕭山、寧波的餘姚和慈溪,在浙滬其他地區亦有不少受眾。
18.閩劇
▲閩劇名段
閩劇,流行於福建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扳歌五種。
經典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閩劇以福州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州方言區,在南平、三明、尤溪、順昌等閩北市、縣亦有不少受眾。
19.揚劇
▲揚劇名段
揚劇是發源於江蘇省揚州市,成長於上海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維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維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
經典劇目有《香羅帶》、《玉晴蜓》、《喜娟》、《修匾記》等。
揚劇以揚州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揚州和蘇皖交界的南京浦口和滁州天長等地。
20.錫劇
▲錫劇名段
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端於古老的吳歌。經過民間的演唱流變衍化,一代代藝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藝術的借鑒融合逐漸形成錫劇的雛形,錫劇最早出現於無錫東鄉的羊尖嚴家橋一帶。主要表現形式有山歌小調、彈詞、宣卷、花鼓灘簧等。
經典劇目有《雙推磨》、《庵堂相會》、《珍珠塔》、《雙珠鳳》等。
錫劇以無錫為中心,流行於蘇南地區的無錫和常州。
21.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近幾十年亦有劇種被命名為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經典劇目有《草場會》、《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
漢劇以武漢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在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亦有一定的受眾。
22.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經典劇目有《陳三五娘》、《董生與李氏》、《蘇秦》等。
梨園戲以泉州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閩南的泉州和廈門。
23.高甲戲
▲高甲戲名段
高甲戲,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
經典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高甲戲以泉州晉江、龍溪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泉州和廈門。
24.滇劇
滇劇,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
經典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滇劇以昆明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雲南東北部,及四川、貴州與四川交界的部分地區和雲南省其他地區。
25.贛劇
贛劇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
經典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贛劇以南昌為中心,主要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
26.湘劇
▲湘劇名段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
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經典有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生死牌》等。
湘劇以長沙和湘潭為中心,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婁底、株洲、衡陽、郴州等地。
27.柳子戲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有「糠窩窩」、「百調子」、「吹腔」之稱呼,是中國傳統戲曲古老聲腔之一。中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經典劇目有《孫安動本》和《風雨帝王家》等。
柳子戲以濟寧為中心,主要流行於山東濟寧、菏澤、泰安和與山東交界的江蘇、安徽、河南和河北交界區。
這套叢書每個劇種的典籍售價相同,市面上分收藏版和平裝版兩個版本,內容完全相同,不過前者比後者貴得多,如圖:
新華博雅軒售價,潮劇和粵劇的套裝本共需1061元,而平裝版則分別只需18.5元,粵劇的kindle版更只需不到10元——
5.我國各省地方戲曲劇種名單:
目前各大劇種的發展中心所在地如下(按省份排列,黑色加粗部分為藝術價值和知名度較高的劇種):
北京市
?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保定老調? 哈哈腔
?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隆堯秧歌
? 唐劇? 深澤墜子? 安國老調? 上四調? 保定皮影
? 賢寓調? 碰板調? 十不閑蓮花落? 固義儺戲? 海興南鑼
? 定州秧歌戲? 蔚州梆子? 高腔? 唐山皮影? 冀南皮影戲
? 張家口賽戲? 臨漳西狄邱落子? 南辛庄木偶戲? 新穎調? 橫歧調
? 東路二人台? 詩賦弦? 邢台弦子腔? 邢台墜子戲? 邢台淮調
? 邢台西調? 肅寧武術戲? 懷安軟秧歌? 肥鄉羅戲
吉林省
? 黃龍戲
遼寧省
?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阜新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二人轉
黑龍江省
? 龍江劇
內蒙古自治區
? 內蒙大秧歌? 漫瀚劇? 二人台
山東省
? 呂劇? 柳子戲? 五音戲?山東梆子? 棗梆
? 大弦子戲? 羅子戲? 茂腔? 柳腔? 萊蕪梆子
? 柳琴戲? 四平調? 燈腔? 東路肘鼓子
? 墜劇? 漁鼓戲? 八仙戲? 藍關戲? 東路梆子
山西省
? 晉劇? 蒲劇? 北路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
?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鳳台小戲? 河曲二人台
安徽省
? 黃梅戲?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目連戲
?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宿州墜子
?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鳳陽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
?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江蘇省
?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 淮紅劇? 蘇州評彈
上海市
?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 越劇? 紹劇?甬劇? 婺劇? 新昌調腔? 寧海平調
? 松陽高腔? 永康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台州亂彈
?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福建省
?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 詞明戲? 莆仙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布袋戲
台灣省
? 歌仔戲
河南省
?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 大弦戲? 羅戲? 羅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宛梆? 二夾弦
? 河南墜子
湖北省
?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 遠安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湖南省
?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巴陵戲? 湘昆
?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 新晃侗族儺戲
廣東省
? 潮劇? 粵劇? 白字戲 ? 正字戲? 西秦戲
? 雷劇? 粵西白戲? 廣東漢劇
? 花朝戲? 樂昌花鼓戲? 粵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
? 邕劇? 桂劇? 絲弦戲? 師公戲? 彩調
?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
? 瓊劇? 臨劇
四川省
?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戲? 傣劇
? 白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
? 儺戲? 黔劇? 貴州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 布依戲? 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 藏戲
甘肅省
? 秦腔 ?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陝西省
? 秦腔? 漢調二黃? 合陽跳戲? 線腔? 眉戶戲
?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漢調桄桄
青海省
?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新曲子戲疆
末,來一曲蘇州評彈吧:
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漢族說唱藝術。
代表劇目有:《楊乃武》《啼笑因緣》
5.《中華戲曲劇種叢書》附序:
王力宏的《花田錯》,京劇音符?
附序:
《中國戲曲劇種叢書》
中國戲劇協會秘書長 崔偉
中國戲劇家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揚州古籍線裝產業有限公司聯手共同推出線裝本的《中華戲曲》叢書,眾多專家學者熱心參與,共襄盛舉,充分體現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精粹的珍愛與責任感。
戲曲藝術影響了中華民族多少代人,熔鑄了千百年來無數中華百姓人生觀、是非觀,是培養中華兒女愛國、愛民情懷的重要文化哺育。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和民族創造智慧的重要源泉。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許多顯赫一時、喧囂一時的東西都煙消雲散,歸於沉寂,惟有文化,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長留世間。它是一個民族身份的憑證,也是一個民族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牢固根基。中國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時期,它關係到民族精神的繼承,關係到民族文化傳統的賡續和民族身份的記憶,保護傳承這份遺產是中華兒女的職責。只有我們將戲曲藝術與中國歷史、社會和百姓之間的關係上升到一種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高度,我們才會對這項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產生應有的認識。這部叢書,將會增進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認同,並且通過對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力的了解,增強我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屢受欺凌,動亂頻仍,政權和朝代更迭不斷,是什麼能使得我們國家與民族生生不息、歷劫不滅?是什麼維繫著中華兒女血脈傳承的認同與凝聚?是什麼支撐著國家和民族的不屈與堅韌?只有文化,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而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有賴於兩個重要的渠道。一是官方渠道,主要是四書五經等正宗典籍及其以科舉為槓桿的教育制度;另一個就是民間傳承,主要靠民間說唱、民間戲曲傳播普及,代代相傳。這其中戲曲藝術更是功不可沒。它以極強的生命力始終活躍於民間,無論是改朝換代的兵燹戰亂,還是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戲曲沒有斷絕過其活躍在民間的頑強生命,更沒有停歇過其內容與形式不斷發展的腳步。它和民眾像不離不棄的患難兄弟,同喜同悲,休戚與共,相依相伴,千百年來始終成為歷朝歷代華夏子孫賴以慰藉心靈的精神依託與藝術依賴,這在世界藝術史上也堪稱奇蹟。正因為如此,中國廣大的民眾對於戲曲藝術懷有深厚情感。戲曲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人生目標。戲曲藝術本身就是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千百年來,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文化之所以得到飛速發展,關鍵就在於它應和了人民大眾對從戲曲藝術中沐浴倫理教化,獲得歷史文化,滿足藝術欣賞的情感渴望、思想訴求和文化需求。在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中國百姓對於傳統美德的養成和延續靠什麼?一靠長輩的言傳身教,更普遍的則是從以民間戲曲、說唱等為主的文藝作品中去汲取與獲得。戲中的忠臣良將,勇御外寇,英勇不屈,自然成為大眾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的楷模;戲中的忠正義士,披肝瀝膽,中正剛直,自然成為大眾是非曲直和道德行為的榜樣;戲中歷經磨難的悲歡離合,感天動地的忠貞愛情,贏得觀眾淚水與欣喜的同時,也為他們面對生活的磨難,增添了樂觀,為他們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動力。事實上,中國人歷代就是從戲曲藝術中樹立道德標準,汲取人生智慧,了解歷史發展,獲得人生經驗的。中國戲曲對於民族文化的延續和民族精神的弘揚發揮了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宣傳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下,中國戲曲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愛國意識和傳統美德,理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我們大力提倡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下,通過這部叢書,了解和感受傳統戲曲藝術中承載的具有普世價值和當代性的思想、文明、倫理、道德,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總之,對於戲曲藝術的價值,理解了才知道珍惜,珍惜,才會自覺地傳承,傳承中便會有新的創造與發展。
編輯叢書是一項非常浩繁的工作,也是一項需要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認真的寫作付出心血與汗水的勞動。我國戲曲劇種和理論研究中具有高深造詣和廣泛影響的眾多學者專家參與此事,或親自擔綱撰寫,這就保證了這部叢書的學術嚴肅性和內容的翔實可信。同時,這又是一個面對大多數讀者,甚至國際性讀者的戲曲普及性工作,因此這些專家們的寫作便需要深入淺出地表述。這部叢書還有一個值得肯定的特點,那就是書中不僅對各劇種的傳統和過去有著圖文並茂的豐富記述,更可貴的在於還將目光關注到當代戲曲的現狀和發展上。叢書對如今活躍在各劇種舞台上的中青年名家,以及近年來創造的新的經典劇目、形成的新的風格特色、做出的各種創新探索,也作了生動、全面的介紹,這不僅使讀者能感受到戲曲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延續與取得的新發展、新成果,也從一定意義上改變了以往這類圖書多注重對過去的記述,缺少對當下戲曲成果與發展的梳理評判的不足,從而形成了這部叢書的又一寶貴的特色和價值。
古籍線裝的形式與古典戲曲讀物,都是中華古代文明的成果,兩者的結合,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協調之美。當我們手捧散發著傳統墨香的線裝讀物領略和感受古典戲曲的藝術芳馨的時候,我相信,所獲得的閱讀感受和心情自然是會更愜意、更獨特。黨的十八大要求,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藝術是這一傳承體系中的重要方面。通過這部叢書我們會更生動和深刻地感到,中華戲曲是世界藝術遺產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財富。文化藝術固然有其經濟方面的意義,但從本質上說其核心價值從來在於精神層面。一個民族,只有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戲曲是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當倍加珍惜。
鳴謝:歐陽生 2018.04
推薦閱讀:
※崑曲王子張軍:我們從廳堂唱到萬人會場,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
※精美的戲曲歷史人物形象
※大C的聽戲筆記(05)兩出新戲——淮劇《千古韓非》和滬劇《敦煌女兒》
※大C的聽戲筆記(03)怎樣優雅地撩妹
※戲曲中的各種角色分別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