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老照片:百年泰山一覽

丁酉正月十二,在泰安岱廟,我瀏覽了《泰山舊影》圖片展,從1907年到2017年的百年泰山容顏,讓我大開眼界。我隨手翻拍了一些,在此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

1、岱廟

岱廟又稱東嶽廟,泰廟,位於泰山的南麓,泰安市的鬧市區,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舉行祭祀典禮的場所。岱廟始建於秦漢,拓建於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改革開放以後再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現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

岱廟建築是按照帝王宮城的形制營造的,可謂城堞高築,殿宇巍峨。周辟八門,四角有樓,前殿後寢,廊廡環繞。岱廟的城牆在1908年還稱完好,我猜想是民國時期遭到嚴重毀壞,50年代初城樓坍塌,門禁不存。現在的模樣是80年代以後按舊制重建的。

岱廟主體建築稱「天貺殿」,採用中國古代建築最高規格建造,重檐廡殿頂,為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

天貺殿內繪有宋代大型壁畫一一《泰山神啟蹕迴鑾圖》,保存尚稱完整,是珍貴的文物瑰寶。

天貺殿的殿前有宋代所鑄鐵缸兩口。

岱廟內碑碣林立,今存歷代碑碣石刻300餘通,最為難得的是存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一一秦李斯小篆碑(十個字);有充分體現漢代隸書風格的「張遷碑」、「衡方碑」; 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來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制碑等。

岱廟古木參天。存有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的「漢柏」和「唐槐」。

岱廟正陽門前有個大石坊,造型端莊繁複、工藝精美。

2、泰山遙望

站在岱廟城牆之上,是遙望泰山的最好位置。上個世紀30年代在這裡看泰山,就像一幅雲遮霧障的山水畫。

60年代,泰安城內遠望,一水的平房鱗次櫛比,只有幾十年前建造的泰安火車站,鶴立雞群地豎在那裡比較扎眼。如今那個泰安站鐘樓依然健在,只是有點老態龍鍾了。

現在站在岱廟城頭向北面望,泰山有些迷朦,從山腳到岱廟都被樓房包圍起來了。

3、岱宗坊

岱宗坊是登泰山的起點。凡是從泰安北關登山的人,都以這裡為起點向上攀登。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雍正年間重修時,由內務府大臣丁皂保題寫篆額。

1907、1908年的岱宗坊還處於泰安城外,矗立在田野之中,顯得荒涼。

大革命時代,岱宗坊上書寫著「努力國民革命、促進世界大同」與「總理遺言」,貼上了孫中山遺像,成為一個時代的宣傳欄。不久大潮很快退去,1937年的岱宗坊已經恢復了舊日的本來模樣。

1959年,岱宗坊額上丁皂保題寫「岱宗坊三個」篆字貼上了金箔,有舊貌換新顏的感覺。但是,坊前東西立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字跡已模糊不清。

走過岱宗坊,泰山的面貌就會漸漸清晰起來。

4、一天門

一天門是登山石階的起點。在大革命時代,同樣書寫上了「革命不易、建設尤難」的口號。但是1930年代的一天門邊上,只有衣衫襤褸的乞丐了。

5、孔子登臨處

6、關帝廟

關帝廟是登山途中第一個廟宇,廟裡的漢代柏樹還生機勃勃,強於岱廟裡那行將枯萎的「漢柏」,無怪乎人們在這棵漢柏樹邊立了一石碑「漢柏第一」。

7、紅門宮

8、萬仙樓

萬仙樓是進泰山風景區收驗門票的入口,門口的鐵柵欄在60年代以前的畫面中還不存在,這說明進入泰山收取門票只是市場經濟年代的事情。

9、斗母宮

10、柏洞

從斗母宮到壺天閣的幾里路上,滿山都是柏樹,道路都被茂密的柏樹濃蔭所覆蓋,所以那段路被人稱為「柏洞」。

11、壺天閣

12、步天橋

13、回馬嶺

14、中天門

15、快活三里

翻過回馬嶺,進入黃西河谷,這裡路平景幽,林茂風輕,遊客到此頓覺快活,這段路故稱「快活三」。

16、雲步橋

雲步橋是黃西河谷中一座石橋。三十年代以前為木橋,1936年秋天,山洪暴發沖毀了木橋,遊人登山不便。中國旅行社出資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橋,在橋頭的山崖上刻了橋名並且記載了這件事。

17、五大夫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途中遇上大風雨,一時無奈,就在大松樹下躲避。而後居然念那棵松樹護駕有功,封大樹以「五大夫」爵位。我們看到的兩棵大松樹,是1736年乾隆時代補栽的,至今也將近300年了。

18、對松山

19、萬丈碑

萬丈碑是乾隆皇帝手書詩作《朝陽洞》巨幅摩崖石刻的俗稱,高25米,寬13米,共60個字,每個字寬1米,內容為「回巒抱深凹,曦光每獨受;所以朝陽名,名山率常有。是處辟雲關,坦區得數畝;結構寄幽偏,瀟洒開窗牖。歷險欣就夷,稍憩復進走;即景悟為學,無窮戒株守。」此前泰山上的摩崖石刻,以唐明皇李隆基手書的《紀泰山銘》為最大,高13.2米,寬5.3米。乾隆在這個山坡上刻25米的摩崖,有一點想在氣勢上蓋過唐明皇的意思。

20、十八盤

十八盤是泰山景觀中最為險要的一段,全長800米,共有1600級台階。兩側懸崖如削、題刻遍布,遠望如天梯高懸。明代人曾詠嘆「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

21、升仙坊

22、南天門

南天門是泰山標誌性建築,元代道士張志純1264年建,至今800餘年。民國年間的南天門蕭條破敗,如今是人潮洶湧、有如鬧市。

23、天街

24、西神門

25、碧霞祠

碧霞祠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禪泰山時,開始鑿窟供奉玉女神像,次年敕建玉女祠,金代時改稱昭真觀:明朝嘉靖年間擴建時,改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年間重修後改名「碧霞祠」,並沿用至今。

碧霞祠現存的建築保留了明代的銅鑄構件和清代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建築面積4000餘平米大殿是祠內最高大雄偉的主體建築,殿堂五楹,飛檐畫棟,宏偉壯麗.殿頂由360壟銅瓦組成,象徵「周天之數」。殿內正中懸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福綏海宇」匾,殿外為乾隆皇帝「贊化東皇」御匾。東西配殿及山門均為鐵瓦覆頂,蔚為壯觀,充分體現了碧霞祠建築規制之高。

院正中為香亭,前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皇帝《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啟皇帝《救建泰山靈佑宮碑記》,形制雄偉。院東南、西南是御碑亭,保存有乾隆皇帝登岱詩作碑刻。

本來祠里還有一座明萬曆四十三年鑄造的銅亭,設計巧妙、工藝精湛。因為在戰亂年代屢被人盜走銅製構件,後被移下泰山,放置在岱廟。

整座碧霞祠古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周密,殿堂錯落有致,風格獨特,是我國高山古建築的傑作。明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在《東嶽碧霞宮碑》中描繪說:「瓊宮銀闕,連嶺背麓,丹青金碧,掩映層霄。香煙燭焰,若雲霞蒸吐碧落間。」

26、大觀峰唐摩崖

唐摩崖石刻《紀泰山銘》,高13.2米,寬5.3米,共有1008個字,是唐玄宗李隆基於公元726年登泰山所寫。文章記述了他登泰山封禪的緣由,歌頌了唐初五個帝王的功績。「其書法遒勁婉潤,端嚴渾厚,是我國帝王摩崖刻石中的傑作」。那1008個字在1959年被貼上了金箔,至今仍然金光閃閃地,保存完好,老遠就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27、仙人橋

28、無字碑

漢武帝登泰山,在泰山極頂的邊上,樹立了一個五米多高的方柱帶頂無字石碑,作為其封禪泰山的紀念標誌,與秦始皇、唐太宗、宋真宗等人洋洋洒洒撰文刻碑不同,他的石碑沒有一個字,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思。

29、玉皇頂

泰山極頂是秦皇漢武封禪祭天的地方,又稱岱頂,海拔1545米高程。人們在這面積只有籃球場大的山頂上,建了一個道觀玉皇閣,所以岱頂人稱「玉皇頂」。這是所有登泰山者都要到達的地方,從孔子、秦始皇到蔣介石,概莫能外。

30、日觀峰

日觀峰是看泰山日出的最佳處所,民國時期,大學生們可能是那個時代富有閒情逸緻的最大群體了,登泰山看日出自然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今天在泰山極頂看日出的遊客工農商學兵官各色人等無所不有,幾乎站滿了瞻魯台與日觀峰,泰山正迎來最熱鬧的時代。


推薦閱讀:

廿四山五行、八煞、黃泉等基本情況一覽表(十六)
空客a320座位分布圖一覽
中國各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一覽
婚慶司儀出場費一覽
常見兒童禁用或慎用藥物一覽表 !

TAG:照片 | 老照片 | 泰山 | 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