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職業化的本質是掙錢

職業化的本質是掙錢

本文是「職業化」專題系列的第一篇,之所以寫這個專題是因為我覺得缺少職業化是阻礙個體和企業發展最大的因素。從職業化的角度來說,所有公司其實都在爭奪為數不多的同一類「人才」;而大多數職場人對於自己的職業化程度低於企業和市場期待卻不自知,更別提系統地規劃和提升;其實,針對職業的思考過程,也是對職業所需能力的鍛煉過程,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對你有啟發。

1

「職業」和「不職業」的人有什麼區別

先來看段影片。

微課堂《穿普拉達的女王》菜鳥職業化蛻變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w0117lduvvl/w0117lduvvl.html

這段影片節選自《穿普拉達的女王》,安妮.海瑟薇一個人把標題提到的兩種狀態演繹地淋漓盡致。

不職業的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還認為自己遇人不淑、受盡委屈的菜鳥;

職業化的人: 反求諸己,從技能到與整體環境融合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的達人

如何成為像安妮.海瑟薇一樣掌控職場、讓老闆喜歡離不開,讓同事們佩服的職場達人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職業化

韋氏詞典是這樣定義的:職業化是一份職業或者一個職業人身上所特有的行為、目標或特質

我把具備職業化行為特質的人總結了一個「KASH」模型, 跟"CASH」(現金)同音,職業化做的好的人,跟錢往往更有緣

2

職業化的特質—KASH模型

K: Knowledge 指專業知識

這是職業化的基礎,任何一個要在職場上立足的人一定要擁有自己所屬領域的專業知識。很多人錯把專業知識等同於學校或培訓機構里獲得的學歷、證書。其實對於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進行持續自主的學習、復盤、思考總結,才是專業知識積累和精進的前提

舉栗子: 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前些日子出了一本寫互聯網運營的書,叫《運營之光》。書的序言中有一段羅輯思維CEO脫不花寫的話,她說:「我想這麼優秀的年輕人,又有驚人的鑽研能力,去BAT或者一個成長性的互聯網公司,一定能坐上一個不錯的職位,順便拿不少期權,但他似乎想的很明白,要沿著互聯網運營專業研究這條路走下去,並藉此開始他自己的創業事業……

黃在做「三節課」之前,在運營的崗位上積累了8年左右的時間,他利用自己在運營工作上的積累和思考、總結成了這樣一本互聯網產品運營方法論的書,把在大家眼中瑣碎、沒有門檻的運營工作用賦予了價值和意義,影響和幫助了很多門內和門外的人,要知道黃是一個高中肄業生……但是他的專業知識和底層學習能力的積累比很多高學歷的人不知道要強多少。

作為一個職業規劃師,經常被人問:「工作好幾年了,在專業上沒什麼積累,是否應該去讀個研究生?取個學歷?…….事實上,任何沒有想清楚學習目的的學習過程都不值得開始。而有著清晰、長遠學習和成長目標的人,不論有沒有學歷那一紙證書,專業知識的積累都是不會停息。

在職場中,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是讓我們去承擔更有挑戰性工作,從而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的前提;相反,沒有專業知識積累,一旦超出原有崗位的能力要求就搞不定,於是自信不足,工作受挫,遇到瓶頸,惡性循環……

A:Attitude 指職業態度

職業態度容易讓人覺得務虛,比如:誠實正直,言出必行,信守承諾,極度自律等等。但事實上,認為職業態度務虛的人往往沒有弄明白職業態度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

職業態度的形成往往是一個職場人對於自己職業理想追求和職業價值的堅持,這種態度會反應在我們每一個大的決策和小的做事細節之中,最終形成我們的做事原則。

比如,成甲老師在他的《好好學習》一書里就提到自己對於反思原則的看重,他在過去7年的時間裡,無論多忙,都會堅持寫反思日記,反思的形式和方法就經歷了從1.0到3.0的更新,不光他自己做,還要求和帶動他團隊的小夥伴一起做,最終這些也成為他做知識管理專業研究的積累,有了後續羅輯思維的《成甲說書》等等。

所以,有時我們的真誠、努力和堅守的價值原則甚至比知識和技能更容易獲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這些都是我們獲得職業資本的基礎。一個在職場中缺乏態度和原則的人,不僅難以獲得他人的信任,自己也會逐漸失去進取的動力,最終被快速運轉/更迭的職場拋棄。

S:Skill 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區別是什麼?

知識代表我們懂得的東西,技能代表我們能完成的事情。因此知識的獲取能通過看書、參加學習和培訓獲得,但是技能的提升是必須靠刻意練習和不斷反饋來提升。

一個優秀的職場人的專業技能通常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 結果導向,使命必達。凡是交代給的工作不僅能完成,甚至還能積極主動超預期地完成。

第二, 提前預判,確保發揮。一個專業技能過硬的人在業績表現方面不會有太大起伏。首先他們會通過刻意練習、專註解決問題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其次他們根據經驗對很多問題提前思考和進行預判,儘可能防止意外出現。

當然,專業技能的修鍊不是短時間可以迅速解決的事情,後續我們詳談。

H: Habit 職業習慣

最後一個,是良好的職業習慣。研究表明,我們每一個人一天的行動中95%是習慣性的,只有5%是非習慣性的。在研究個人成長領域達人們寫的書中時發現一個規律:凡是在職場中成長快或取得成功的人,都有著非常好的習慣,比如:目標清晰、善用時間,勤於反思,終生學習、堅持鍛煉等等。

總結一下:一個職業化的人所具有和展示出的行為特質應該包括:

第一, 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一定是廚子做飯,裁縫做衣,講師授課的純手藝活,而是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能對自己專業知識領域不斷追求和精進,並總結出理論和方法論的專業素質;

第二, 有讓人信任的,形成自我價值主張的職業態度;

第三, 勝任工作的專業技能,根據自己的經驗預判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 良好的職業習慣。

大家可以按照這樣的標準,在這四個維度上,0到10分打分,反思自己在不同維度上的職業程度,以及需要彌補的差距。

3

如何培養和修鍊職業化?

實話說,職業化是一個從理念到行為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對人,對己,對事情」的綜合能力範疇,有些內容甚至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和修鍊。所以,一篇文章很難談透這個話題,這篇我們先為大家提供幾個實用小建議,接下來的分享里還會陸續展開討論。

一個職場人如果能具備以下三種行為,不僅可以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同時還能與周圍的世界良好互動,成為值得信任,受人喜歡的職場人。

1. 結果導向:因為職業的原因,我曾經採訪過很多經理和高管,當問到他們最喜歡什麼樣的員工,幾乎90%的回答都是能按質保量、使命必達完成工作任務的員工,尤其是那些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超預期完成工作任務,呈現結果的,通常會獲得老闆的信任和重用。最反感的就是那些眼高手低,執行力差的員工

Tips:學習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學會用SMART原則(明確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相關的和有時間限制的)給自己制定目標和行動計劃。

2. 團隊合作:《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一書里提到了一個人的成長是從「依賴「到「獨立」,最後到「互賴」的過程。一個善於處理職場人際關係,能及時發現他人優點,甚至懂得影響和激勵團隊更好作戰的人在職業中會有發展空間。

Tips:團隊合作本質上依賴於懂得「邏輯」和「價值」基礎上的高效的溝通,這個話題我們後續專門聊。

3. 環境融合: 真正的職業化,不光是西裝革履、商業套裝這種外在形象上的職業,它包括一個人的說話、做事、思維模式、管理方法都要讓自己看起來像這個行業的人。這種職業化,也叫個人與環境的融合。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招聘大量應屆畢業生的公司在對新人培訓時都有一個「入模子」,這其實也是在幫助新人快速適應,進入狀態。

Tips:自發或藉助外部資源讓自己的行為舉止跟環境產生融合,比如開頭的影片里《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安妮.海瑟薇求助資深同事幫助自己改變形象;麥肯錫還發行過的」新人十字軍規」 去完成對新人在工作習慣上的要求(點擊查看)

結尾互動

在寫文章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看到的關於職業化的數據比我想像中的更震驚:

據調查,90%的公司認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高素質的職業化員工;在對300名中層經理的調查中,有86%的人認為企業領導者的職業化素養急待提高......

所以,今天給大家留兩道思考題:

1、為什麼職業化對於企業和個人如此重要?

2、你同意KASH模型的說法嗎? 打算如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答案,如果對我有啟發,說不定又多一篇乾貨文章呢~

推薦書單

《12個工作的基本》作者:大久保幸夫

《做事的常識》 作者:小倉廣

《好好學習》作者:成甲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

《溝通的藝術》 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

推薦閱讀:

你以為「職場天花板」離你很遠嗎?
駱永華:職場小說還會走多遠
如何提高職場適應力
如何贏得職場好人緣
職場相處之四大「不懂事」行為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