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地區居住生活的人,有區域性特點么?
我是坐5號線去天通苑朋友那裡,發現車上的人聊的話題、乘車的狀態、甚至著裝風格都好像有一種共同的說不出的感覺。我住在望京,在高碑店工作。這種感覺好像和這兩個地區的人們都不一樣,高碑店那邊的人是一股勁兒,望京的又是一股勁兒。我就在想,北京是不是已經大到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風格,比如順義人都是什麼樣的,或者通州人什麼樣的?
三里屯的瘋,工體的浪,國貿的裝逼不重樣; 東三環的富,中關村的魯,亦庄的員工最命苦; 東直門的飯,天通苑的床,上地的加班最他媽長; 金寶街的洋,木樨園的亂,望京的棒子滿街竄; 西三旗的灰,回龍觀的土,北六環的空氣好飛舞; 南三環的窮,德勝門的堵,擠地鐵的孩子得練武.
倒不是說北京大,而是人口複雜化帶來的後果。歷史角度講,有土著北京人,明代北京人,清代北京人,民國北京人,大院北京人,工人子弟北京人,新北京人。文化角度講,有官宦北京人,有商人北京人,有學術北京人,有工人階級北京人,有農民階級北京人。民族上講,有滿人,有皇漢,有蒙古族,回族等等。所以價值觀略有不同。
所以各地發展就不太一樣,北京的區域性,是zf和民間的雙重努力的結果。
比如花鄉新發地,當地村民想出了賣菜掙錢的思路,於是有了新發地,有了花卉市場。
再比如南苑鄉,當地村民和浙江商人倒騰服裝比較拿手,於是成了北方最大服裝市場。
然而呼家樓,十里堡住的都是內燃機車,京棉二廠的職工,所以當地老百姓覺悟高了那麼一點(主要是好拆),於是就有了CBD商務區的基礎。
海淀鎮周邊校園多,於是有了中關村,有了IT業,有了西二旗後廠村。
而亦庄,本身就是皇家獵場無人區。歷史不長,村民缺乏團結性,拆遷更順暢。所以可以拆出大片土地,建設高科技新區和公園。
酒仙橋,東高地,雲崗等地,都是老工業區,電子廠,航天部,核工業這些居多,所以本身居民素質就相對高一些。
北京很多規劃,看似嚴謹,其實更類似於順水推舟,只不過是讓合適的地方,建設了合適的東西。所以,所謂的風格又是什麼呢?
現有產業後有人,一個外地人來北京打工,不能當無頭蒼蠅亂撞,一個是找工作方便的地方,一個是找老鄉多的地方。東X老鐵搞直播,不可能租閔庄路的回遷房,他去那地方幹嘛呢?他要去天通苑帝國。一個IT宅男,在X度工作,也不可能租舊宮的房子。
所以各產業集中地較方便的居住區,風格就會產生傾向性。而北京作為首都,嚴肅的機關大院,接地氣的老百姓,慾望橫流的娛樂業,科技前沿IT業,冰冷的製造業,竟然同時存在。也就顯得北京比其他城市更矛盾一些,區域性特點更明顯一些。
我對其他城市不太了解,只是據聽說,上海的製造業,大多數都在城外。上海的城裡城外交流沒北京這麼深。還有就是一個福建的朋友說福州全都是zf機關,是靠這個生存的城市。
我想這些地方可能和北京都不太一樣吧
沒有什麼北京人了,只有其他人印象中的北京人。
就我的觀察,無論你怎麼說,總有人跳出來說:「不對吧,我印象中的北京人是()樣子的。」
括弧內自行填寫。
這是我在其他題目的答案。不過更適合這題。
對口音敏感的北京人,比如我,能聽出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的口音不一樣。(這四個地兒現在被合併成東西兩城,加一塊兒可能比很多縣城小,土著人口也沒有一些縣城多)
大張偉是典型崇文口音,含混不清,帶市井氣很重。楊立新是東城口音,有書卷氣。
大冪冪宣武的,有很濃的鄉土氣。英達西城的,有貴氣(他家老爺子英若成文化部前部長,《我愛我家》的胡伯伯)。海淀簡直是另一種方言。高曉松基本上一句北京土話不會說。一個字兒都說不準。很多外阜朋友認為的老北京,六爺馮小剛。也是滿嘴沒有一句老北京話。他們是軍隊大院的,父母都是解放時期進的北京城。姜文,夏雨,張一山也是。說老北京話很尬。關曉彤倒是一嘴正經的老北京話。(不是北京人,聽不出來區別吧?)通州,朝陽,丰台,石景山。。。乃至於延慶。平谷。房山。昌平。呵呵。真的跨省的感覺。當然,大家說普通話的時候都差不多。
石景山為代表的西邊還有過去事業單位的穩定沉悶,東邊CBD、酒仙橋的躁動,通州早期野蠻發展引起的雜亂之感,北邊奧體的片區的穩定成熟、回龍觀IT圈無法描述清晰的迷之氣質。丰台南二環的低購買力,南三、四環的亂。大興、亦庄整體規劃的新城有一種區別於北京的新感覺。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人比較少的石景山、亦庄。推薦閱讀:
※記錄那些北漂之旅用過的數碼寶貝(第2章)
※你拼過嗎,哪怕只是為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如果一直買不起房子,你還會留在北上廣深嗎?
※你來北京是為了什麼?
※有美高G20微型投影機伴 我北漂生活不再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