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齋答客問 | 對於甲骨文、金文線質的把握可以參考誰?

鈍齋答客問 | 對於甲骨文、金文線質的把握可以參考誰?

來自專欄至到(文學與藝術)

作者 | 謝俊峰(鈍齋)

封面圖是美院老院長潘天壽先生關於治學的七點要求。作為國美的學生,我秉持著「如哲人一般思考,像匠人一般勞作」的精神,在書法的道路上,積累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不是要教諸位以種種教條,只是給諸位一個切入的角度。

這個問題是回復 @大蔥 的

金文進入學術的時間早,進入書法領域是在清中晚期;甲骨文之進入書法,則更加晚要到晚清民國。二者的線質我們可以參考誰?

晚清民國就有好的書家可以借鑒。在此之前我們深入探討一下「線條」這個的概念。

線條是書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書法是抽象的藝術,沒有具體的自然物象來參照是好還是不好。線條有新舊,有方圓,有厚薄,這幾個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搭配。

新→方

新→圓

新→厚

新→薄

舊→方

舊→圓

舊→厚

舊→薄

方→厚

方→薄

圓→厚

圓→薄

新舊、方圓相對而言是中性的,而厚薄中厚是人們所追求的,薄則往往是要避免的。因此而言就有以上幾種組合的方式。

在方、圓、厚三個評價標準裡面,有互相疊加的部分:厚中有方圓之別,方而厚可,圓而厚亦可。

書法的線條是被賦予生命的,有生命,就應有不一樣的生命形態,而好的生命形態一定不是單一或者唯一的。書法的線條也是這樣,大的講(從審美類型上)有碑的線條和帖的線條。

《張遷碑》,其線條是舊而且方、方而且厚的。與此類似的如龍門石窟的造像刻石,也多是舊而方的。

東漢《楊淮表記》拓片 其線條則是舊而且圓的,又如《石門頌》其線質也是如此,如綿裹鐵,如屋漏痕。

圓而且厚的線條可用作金文書法,而甲骨文書法方圓皆可,審美上來說線條有厚度即是可以的。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碑的線條多舊多方/圓,帖的線條多新多圓,碑的線條多模糊不清,讓人懷揣著自己的經驗去揣度。對於學習者,這樣的線條有著天生的開拓性,因為沒有現成的東西來照搬照抄。

帖的線條多是精緻而清晰的,沒有想像的餘地,這樣的線條似乎有些天生的控制欲,你得按照它的樣子來寫,沒有更多選擇。

這樣的講法有點意思。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模糊伴隨著風險和不穩定性,同時它又有開放性和可能性。精準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故可以說是相對程式化和保守的。

具體到金文的線條,鑄造的線條大抵是相同的,同中求異。鑿刻的線條也如是。後世書家去用毛筆寫金文,本身就隔了一層,沒有辦法按照原來的樣子去寫,要寫那就一定會參雜著其他的東西,碑的也好帖的也罷,總之到了這裡,臨摹就是創作,再不是單純的模仿。其實書法臨摹和創作之轉換也是從參雜和個性化開始的,丟掉一些東西,加入一些東西,因而得到一些東西。以舊換新也好,融合變化也好,有了變化就是好的。

線質沒有一定之規。這涉及到對「金石氣「的把握。有人以為,斑駁殘損是金石氣,有人以為銘刻之初就是嶄新的,斑駁原非本來面目,故他們認為,還原最初的狀態才是金石氣。這樣的書家印人前者如李瑞清以抖筆模仿殘損之線條,後者如黃牧甫潔凈如新的篆刻線條。

羅振玉的金文線條就很好,很靜氣。他的甲骨文和金文的線質是類似的,沒有煙火氣,多文人氣書卷氣,可取法參考。羅的甲金文書法,非常值得學習,在晚清民國羅在這兩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可觀的,既做學術又探索書法藝術的並不太多。我認為他和王福庵在金文上的成就是比較高的。其他的人趙之琛、徐桐柏、吳大澂、容庚、商承祚等都有金文書法的作品,為拓寬視野可以找來看看,至少知道清代以及老一輩書家是怎樣寫的。

又如王福廠的金文也寫得不錯,他是以玉箸篆的線質來寫的,比較拘謹,不可全學,可作一觀。

吳昌碩《石鼓文》的線條也可用作金文,吳也寫了一些金文,其線質古拙渾厚,都可以借鑒。

往近了說,沈樂平老師的甲骨文是可以參考的。

沈樂平老師書法

金文上,韓天雍老師的線質你可以去體會一下。陳大中老師的線質也很好 ,與韓天雍老師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你看更喜歡哪一個。此外,叢文俊先生的金文書法也不錯,可以借鑒。

韓天雍老師作品

陳大中老師作品

歡迎關注《至到》(文學與藝術)專欄。


推薦閱讀:

關於書法氣韻的理解
【幹掉常用字】(第四十六期)「所」
歷代書法名家作品大全
今日書法展賞析:賈島
湯永華金文書法《毛公鼎銘寫真長卷》

TAG:古文字古漢字 | 金文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