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醫藥史:老抄國外怎麼行,中國人也能做新葯
來自專欄雲鋒金融|行業研究面面觀
雲鋒導語
今年對於中國葯企來說,將面臨一個重大時刻——食葯總局要求289種仿製葯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有評論認為,此舉將大大刺激國內創新葯的發展,然而現實卻是期限將近,達標的葯企寥寥。
對於仿製葯佔9成以上的中國醫藥市場來說,為何一些葯企缺乏「達標」的動力?人們「國產葯不如進口葯」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中國醫藥,又是否最終能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目標?
1.抗生素大爆炸和中國三大神葯
對於解放前的中國人來說,得場癌症不容易——因為很多人還活不到得癌症的年紀。
民國時候,中國人均壽命只有可憐的35歲。除了戰亂,疾病是早夭的主因。
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人均壽命從世界吊車尾的水平穩步提升。
這首先跟新中國政府對全民衛生的重視分不開:
▍在1950-1952年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在城鄉開展了廣泛的愛國衛生運動。圖為人們上天入地消滅「四害」之一的麻雀。客觀地說,這批風風火火的運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廣大城鄉的衛生面貌。來源:華聲論壇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在醫藥上的重大突破。
青黴素在二戰戰場上的神奇表現,讓西方的製藥公司開始有意識地「篩選」抗生素。短短一、二十年間,人類相繼發現了金黴素(1947)、氯黴素(1948)、土霉素(1950)、制黴菌素(1950)、紅霉素(1952)、卡那黴素(1958),史稱「抗生素大爆炸」。
對人類文明來說,抗生素大爆炸不亞於「宇宙大爆炸」。就拿咱中國文明為例,從夏商到民國這幾千年歷史,中國的人均壽命只從18歲提高到35歲。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日常生活中若不小心弄得頭破血流,面臨的可能是感染致死——因為沒有抗生素!
抗生素爆炸,使得那些細菌相關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療,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破個皮流個血就一命嗚呼,整個人類的壽命一下子就上來了。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最難忘抗生素的是1950年誕生的土霉素。
▍一瓶歷史悠久的土霉素藥盒照片
土霉素作為四環素的一種,在「包治百病」這點上堪比LV。從痢疾、沙眼到肺炎、中耳炎、結膜炎……它都有顯著效果。
土霉素屬於「生物武器」,在消毒殺菌這件事上,當時還有兩大「化學武器」:紅汞和龍膽紫——俗稱紅藥水和紫藥水。
▍紅藥水和紫藥水
如今,這幾種葯在中華大地幾乎絕跡,原因很簡單——「有毒」:
- 土霉素吃完容易嘔吐,對腎臟毒性大,現在主要用來治療狗拉肚子和魚缸消毒;
- 紅藥水和紫藥水,消毒效果不咋滴,但一個含有毒性超強的汞,一個對皮膚染色的效果相當於紋身,還致癌。
可是,在建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土霉素、紅藥水和紫藥水,堪稱「三大國民級神葯」——因為人們沒得選。
《西安晚報》的一篇回憶上世紀50年代住院經歷的文章,生動描繪了當時人們住院用藥的情形:
「打過麻藥手術時,我感覺到提腸翻肚的陣痛,護士幫我擦頭上黃豆大的汗珠。做完手術,下午回到病房。那時住院做手術不打針不輸液,只吃消炎藥,土霉素四環素。由於那時做的是傳統張力手術,手術和患者恢復時間都比較長,疼痛癥狀也比較明顯。」
——《在五院第一次享受公費醫療》
那時公費醫療是有了,但新中國的現代醫藥工業幾乎從零起步,建國後各地開始興建一些小藥廠;而1957-1960年,蘇聯援建中國的三大抗生素企業東北製藥廠、華北製藥廠和太原製藥廠開始投產,一舉改變了中國「不能生產抗生素」的現實。
▍位於石家莊的華北製藥廠,曾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築之一。
但總的來說,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醫藥工業總體仍然擺脫不了缺醫少葯的窘境[7]。
2.改革開放帶來了合資葯
既然本國的不行,那就求助外國,畢竟人民群眾的健康才是根本。
1978年,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醫藥總局破天荒地跟國外先進醫藥巨頭接觸,嘗試在中國建立醫藥合資企業。而首次接觸的葯企,來自日本。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許多人仍然視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為洪水猛獸。很多幹部去深圳考察,看到深圳「除了紅旗,哪裡都像資本主義」的景象,都會嚇得差點暈厥過去——可見思想上的「開放」,很難。
於是,對於跟日本大冢公司的談判,有人批評為「漢奸賣國」。
但「漢奸」二字,對於中方負責談判的林棟,毫無殺傷力。
1923年,出生於台灣新化的林棟,在日本學醫時恰逢抗戰爆發。按捺不住愛國熱情的林棟,在畢業當天即離開日本,第三天後返回祖國。回國後的林棟,加入了八路軍,並利用醫學特長,在太行山區製藥廠擔任研究部主任。
所以1949年,北平解放的時候,年僅26歲的林棟,帶著他在太行山藥廠的40多名弟兄,來接管日本人留下的北平製藥廠。
1979年,精通日語、英語的林棟被派到剛成立的醫藥管理總局外事局工作。而他上任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跟日本大冢公司的合資談判。
從當年漂洋過海回國抗日,到如今重返崗位跟日本人談判,世事變幻、滄海橫流,不變的是林棟對國家的忠貞和奉獻。於是,頂著「漢奸胚子」罵名的林棟,不懼壓力推進跟日方的談判,終於「修成正果」:
1980年8月2日,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葯企——中國大冢製藥誕生,由此拉開了中外合資建葯企的序幕。
▍198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谷牧同志在本公司視察工作圖片 來源:中國大冢製藥有限公司官網
隨後,中外合資的上海施貴寶、無錫華瑞、西安楊森和蘇州膠囊紛紛建立並投產,跟大冢一起被稱為合資葯企的「老五家」。
外資葯企第一次讓國人感受到了原來「醫藥還可以這麼玩」:
- 大冢首次將PP塑料輸液瓶引入中國;
- 華瑞讓中國葯企真正見識到什麼是無菌生產;
- 楊森的醫藥代表模式對國內葯企無疑是商業上的啟蒙;
▍「兩片,史克腸蟲清」,靠這一洗腦廣告語,中國史克的阿苯達唑片迅速取代「寶塔糖」,成為驅蛔蟲藥首選。史克的廣告營銷,啟發了後來包括保健品在內的眾多公司。
3.老祖宗留下的寶貝
合資藥廠給廣大人民切切實實帶來了好處,但對於中國本土葯企來說,就不一定了。
原本在70、80年代,遍布全國的各地小藥廠,在面對合資藥廠的逐波來襲時,可以說毫無招架之力:
以往這些本土藥廠,在地方的扶持下,產品不愁銷路——生產出來拉給當地醫院藥房就行。但合資企業一來,無論從產品還是經銷渠道上,都形成了絕對的競爭力,導致國產葯淘汰率高,在同質競爭下,國產葯的價格一降再降——這也成為了日後人們認為國產葯「物不美價廉」的印象來源。
與其被價格戰拖死,倒不如破釜沉舟搞研發。
研發啥呢?這對於那時大多數藥廠的研究員來說,真是兩眼一抹黑的問題。
當時浙江一家小藥廠新上任的廠長李邦良,無奈之中開始翻看一份過去的卷宗——廠里有一批沉睡多年的藥品生產批文,也許能從舊物中淘到寶?
他選擇了最穩妥的中藥——冬蟲夏草菌粉,然後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膠囊,等到這款對咳嗽、腎病有顯著療效的「百令膠囊」上市時,距離最初的研發一共耗時了14年。
這時間是值得的。百令膠囊上市後,迅速佔據了浙江省醫藥銷售的榜首,這家小藥廠也從一眾藥廠里脫穎而出,成為杭州的明星企業。
接下來,這家藥廠屢次大膽「突破」:和美國紐約富春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合資企業,之後合資企業不斷大家研發投入、產品線日益豐富。
這家藥廠,就是今日擁有736億市值的華東醫藥。
但對於同時代大多數中國葯企來說,並不是每家都能幸運地從傳統中藥里「鹹魚翻身」,而從零開始的現代醫藥研發又難上加難。
那咋辦呢?
只有仿製一條路。
4.仿製葯心酸史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一方面鼓勵外資帶來先進位葯技術,一方面也大力扶持本土葯企發展——扶持的方式也很直接:葯企負責仿製,監管在審批標準上給予「寬進」。
客觀地說,這一戰略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了第一目標——從無到有。
在2000年前後,短短一二十年,中國通過仿製,完成了對常見進口葯的覆蓋,目前市場規模已超過5000億人民幣。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現在叫得上名字的葯企,都是靠仿製起家。
據食葯總局的統計,截至2015年中國已有藥品批文18.9萬個,化學藥品有12.2萬個,95%以上是仿製葯——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大部分都是國產仿製葯。
然而,國產仿製葯的名聲卻很差:在長期的「實踐」中,仿製葯被冠以「療效差」、「雜質多」等各種評價。
▍關於仿製葯「低仿」的報道常見諸媒體 來源:網易《另一面》第1163期
國產仿製葯質量真的這麼差?
某種程度上是的。2012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部分仿製葯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全文)》部分截圖 來源:國務院網站截圖
這部分歸因於歷史限制。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當時藥品監管部門對於仿製葯放鬆審批標準,是有歷史背景的:一直到2000年前,中國還是處在一個藥品緊缺的狀態,所以當時最緊急的任務是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
那時,地方的藥品監管部門就有發放藥品批文的權力,在審核標準上普遍低於國標。等到2000年,國家統一藥品審批權時,許多老的地方批文就「搖身一變地標轉國標」,這使得一批打著國標名號的藥物,質量並不那麼過硬。
後來,由於一些其他原因,中國藥品審批在2001-2007年存在一個「膨脹期」,也使得一些藥物「渾水摸魚」上市。
這確實帶來一些棘手的問題。
要知道,藥品跟一般商品不一樣。一般商品「一分錢一分貨」,越貴質量越好;但葯這東西不一樣,從化學理論和倫理角度,同一種葯甭管賣10塊還是100塊,藥效應該保持一致。
但拋開歷史原因,國產仿製葯為啥就是不太給力?中國人模仿能力之強舉世公認,為啥抄一個葯就是抄不好?
這就涉及到仿製葯的第二種特殊性:原料葯不是葯,會製劑才是王道。[3]
原料葯指的是化學合成藥的有效成分,這個相對比較容易做——因為只要知道了有效成分的分子式,用化學方程式教的方法合成就行,所以中國許多藥廠其實幹的是化工廠的活兒。
難就難在原料葯下一步的製劑——生產工藝。原料葯一般是結晶,而我們一般吃到的是藥片兒或膠囊,如何把原料結晶變成藥片兒和膠囊,就是製劑的精華所在。
講真,由於我國醫藥基礎薄弱,在製藥工藝上實在不擅長,因為這玩意兒需要一個很玄的東西——工業底蘊,短時間內想霸王硬上弓地提高,很難的。
▍仿製葯某種程度上就好比蒸饅頭,我們能造麵粉,能造蒸籠和酵母,但由於手藝不行,別人能蒸出蓬鬆的大白饅頭,我們這很可能蒸出一坨麵疙瘩
同時,過於寬鬆的制度環境,導致葯企沒有改進質量的動力。
一方面,中國的藥廠數量之多,遠超其他國家,醫藥生產許可通過監管發放批文來獲得,在之前地方保護主義的「加持下」,是個藥廠就有可能獲得大量批文,這個葯不行換個葯生產繼續賺錢;
另一方面,生產出來的葯是國家招標、醫保買單,而在國家標準不高的情況下,每個人都符合標準,既然「大家都一樣」,招標標準最終淪為「誰便宜買誰」。
兩方面疊加,出現的詭異情況是:葯企靠批文總能活下去,然後靠打價格戰掙營收。在價格過低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利潤,就只能犧牲品質。
甚至有地方食葯監系統的專家一語道破天機:
「要求20分可以及格,企業做到21分就可以,做多了就覺得是浪費。」
5.產業升級是王道
但事情永遠都在起變化。
時代在前進,當中國不再缺醫少葯,對藥品質量的追求必定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十二五」之初(2012年),政府就提出用10年時間推動仿製葯比肩原研葯質量和療效,實現仿製葯與原研葯互相替代。
直至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出台後,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才有實質進展,同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簡稱「CFDA」)公布讓仿製葯聞風膽寒的「289目錄」:
針對老百姓最常用的289種仿製葯,相關葯企必須要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完不成的將不準再生產。
關於一致性評價,類比理解就是,以前國家標準要求葯企有麵粉、有蒸籠和酵母就行,現在則要求蒸出跟別人一樣的大白饅頭,蓬鬆可入口。
然而,早有企業看清未來優勝劣汰的大勢,走在了政策和友商前頭。
1990年,江蘇某地一家小藥廠,來了位新廠長。
這位名叫孫飄揚[9]的廠長時年32歲,從技術員起家,歷任科長、副廠長,算是年輕有為。早在他當廠長之前,孫飄揚就愛琢磨醫藥製造,自然而然等他當上廠長,他就想著怎麼把廠子的研發搞起來。
在90年代的時候,癌症對中國人來說無異於不治之症,而對腫瘤的研究和醫藥更是極度缺乏。於是孫飄揚決定,從腫瘤類藥物的仿製研發入手。
這個轉變可謂極大。要知道在這之前,這家藥廠的最主要產品是紅藥水,在這之後,該廠獲得了強勁抗癌藥VP16針劑的專利,這款藥專攻肺癌,配合膠囊工藝療效更好。
於是,該廠的抗癌膠囊上市當年就帶來了34%的銷售增長。
之後,孫飄揚花費120萬元收購中國醫科院葯研所開發的一款抗癌新葯一環磷醯胺,三年後這款葯獲批上市,成為該廠擁有自主產權的第一款的新葯,一上市即成為抗癌新星。
接連取得成功之後,孫飄揚索性將研發進行到底:大量投入資金,建設更大的研發團隊,向創新葯領域進軍。
2014年10月,全球首個獲批用於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藥物-阿帕替尼。中國是胃癌大國,阿帕替尼的誕生解決了三線及三線以上的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難題。
阿帕替尼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創新葯,也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里程碑。而這家藥廠,也從40年前一個小小的紅藥水廠蛻變成了如今的「研發一哥」——恆瑞醫藥[8]。
中國醫藥原創,厚積薄發
中國的醫藥創新,更有來自學術界的推動。
改革開放之前的醫藥研究,主要來自軍事系統里的科研院所——軍事系統有提供藥物臨床研究方的環境。
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一大批中國的醫學生遠赴海外留學,帶回海外先進的藥物研發理念。跟前輩們相比,新時代的醫學生們更具商業眼光,在醫藥產學研上更具想法。
這兩股研發力量,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紛紛結出碩果:
2011年,浙江某葯企的肺癌靶向葯埃克替尼上市,療效超過國外母葯厄洛替尼,打響了中國仿製葯從「me too」到「me better」的第一槍,被譽為新中國醫藥領域的「兩彈一星」。這家葯企的負責人,即是學成回國創業的醫學生。
2013年,中國某葯企以2.33億美金的價格將某小分子抑製劑的研發銷售權(中國外)轉讓給德國Merck——中國在醫藥創新上難得的一次「逆向輸出」,該葯企的領導人為業內有名的生化系教授。
2015年,中國醫藥原創更是喜報頻傳。
深圳某葯企的西達苯胺(HDAC抑製劑,常用於淋巴癌治療)上市,算是中國醫藥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西達苯胺則是完全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和發現分子式的藥物,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具原創性的藥物。
▍西達苯胺結構式,跟國外原研藥物具有完全不同的「骨架」
而這年,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則將中國原創醫藥的「豐收」推向了高潮!
原本,青蒿素項目的發起是為了解決軍隊面臨的瘧疾問題。屠呦呦團隊從中國古代典籍中獲得啟發後,開始嘗試從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經過種種探索和失敗後,最終成功掌握了青蒿素的成熟提純和用藥技術。這種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全新藥物,一舉殲滅了橫行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瘧疾,是中國醫學界給人類的巨大貢獻。
屠呦呦獲獎的同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出爐,包含有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埃博拉疫苗、人造角膜和動物基因編輯等前沿成果。
中國企業界和學術界,對於醫藥自主創新的開拓和堅守,令人振奮不已。他們取得的成就,不僅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藥人不懈奮鬥、自主研發的創新精神,更昭示了中國藥物原創的未來。
最後說句特俗但真誠的話,中國醫藥史的前景,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游凡,陳薈竹。
封面:來自http://stock.tuchong.com
參考資料:
[1].《土摩托:國產葯的質量差在哪?》http://www.guancha.cn/TuMoTuo/2015_03_06_311249.shtml
[2].《聚焦|基葯一致性評價大限漸近,為何達標品種寥寥?》http://china.caixin.com/2018-04-16/101234879.html
[3].《仿製葯提效,一場攸關中國人健康的改革風暴 | <財經>封面》http://yuanchuang.caijing.com.cn/2017/1205/4372295.shtml
[4].《林棟,從抗日戰士到合資先鋒》,《中國醫藥報》2004年6月29日,作者王曉東
[5].知乎問答——「中國科技方面有什麼弱項?」來自Hansel 的答案
[6].《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rtemisinin》,《中國科學》雜誌社,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2/18/10.1360/N972017-00320?slug=full%20text
[7].《中國葯企管理協會紀念改革開放40年座談會舉行》,新華網,http://www.sd.xinhuanet.com/jkpd/2018-04/02/c_1122627062.htm
[8].《恆瑞抗腫瘤葯的開發和布局策略》,醫藥魔方,http://www.pharmcube.com/news/article/3051
[9].《把握命運,勇闖未來》,華商韜略對於孫飄揚的簡介,http://www.hsmrt.com/sunpiaoyang/6594.html
雲鋒金融港美股行業研究系列
消費:這屆年輕人究竟在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
半導體:日韓中的半導體「三國殺」
交易所:昔日改革路上的納斯達克曾漲十倍,今天的港交所可否複製輝煌?
物業:穩固的護城河與龐大的流量入口
餐飲:坐擁四萬億市場的中國餐飲行業,為何出不了一家千億龍頭?
食品:康師傅和旺旺們失去的,正是達利和周黑鴨們擁有的
酒店:消失的漢庭和如家
保險:今年平安翻一倍,大行喊你明年繼續買保險股?
製藥:除了騰訊內房,港股的另一個十倍股搖籃
能源:油價困局
零售:下一代零售
推薦閱讀:
※腎癌葯Cabozantinib和Lenvatinib獲得歐盟認證
※壟斷救命葯,漲到天價,吃人血饅頭的美國惡棍,終於要被判刑了!
※利民製藥 硝苯地平緩釋片(Ⅱ)說明書
※雷公炮製藥性解
※原研葯、仿製葯、創新葯、原料葯,「葯」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