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碎片,可能會因為我們,赫然連成一體
來自專欄祖先
我在知乎大約消失了三個多月,祖先也一直沒有更新,特發文一個昭示回歸。
不知道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有什麼學科不擅長?有人說我數學學得不好,這裡面的一個個數字、一條條直線、一個個解析幾何讓我完全摸不清;有人說我物理不好,我是說什麼都搞不明白這受力分析亦或微觀粒子;也有人說我最頭疼的還是英語,這一個個單詞都是什麼鬼,英語聽力是我最好的催眠曲。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另外一個感受,那就是如果這些課程的某個老師非常招人喜歡,往往你這門課就會突飛猛進。然而細細想來,難道真的是老師言傳身教得特別好么?或許也不是,就像如今充斥耳目的各種「5天學會經濟學」「10天背會2000」個單詞裡面的「名師」們,他們除了段子有趣外,講課的結構方式也可謂是引人入勝,環環相扣。不過只要你心滿意足聽完課之後去趟廁所,可能這些好玩的東西就隨著濁流滾滾而去了。
那這歸根結底是什麼呢?從我個人來講,正是你學生時代的那個老師,帶給了你某個學科所必要的——溫度。
啥是溫度呢?其實當你打開一個課本的時候,這些內容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說,都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公式,一個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小車和光滑的斜面,一個個不知道因為啥組成出來的字母編碼,甚至還讓你提煉八杆子打不著的人的「內心活動」。如果不是你個你喜愛的老師加上升學的壓力,抑或是你天生而來極大的興趣,我們一般都很難對這些玩意持之以恆刨根究底。
不過我到了這裡,可能會來一些奇怪的排比,大家可能並不知道:我們就算大學學的數學,很多也都是乾隆時代的玩意(牛頓和萊布尼茲);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原子核和電子(盧瑟福衍射實驗);DNA結構被發現已經是抗美援朝的時候(沃森克里克)。而我們同時也不知道,其實地球是圓的、勾股定理、無理數等等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原子的假說更是源於同時期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而這些玩意的出現,則都是源於埃及人對被尼羅河淹沒的土地的一次次測量,那大約是我們的商朝。
那麼再追溯久遠一些,我們可能從沒意識到,我們現在學習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個英語單詞,並不是有著那些望文生義的猜測,如俞敏洪不明所以的「聯想記憶」,而是有著它本身實實在在的淵源流變。
北大校長把「鴻鵠「讀成了「鴻浩」,我們在嘲笑他的同時卻不知道,其實這兩個字的上古讀音非常接近(*ku:g鄭張尚芳),「鍋」和」蝸「同音,」生「、」性「、「姓」同源,甚至「行」的兩個發音,無非就是一個古音的微妙音變而已。這一系列本在學術圈討論很久的玩意,很多卻並不為人所知。拿英語來說,如over和super的同源,pro和for的同源,甚至shit和science的同源,而我說的這幾對中都有一個並非「英語單詞」,甚至你看的ABCD也並非「英文字母」,就是這些奇奇怪怪的字母組合,每一個,對,是每一個,背後都回蕩著從遠古草原而來的「史詩」。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非常不喜歡被稱為是一個「歷史作者」。且不說我不是科班出身,就包括我寫的很多歷史知識,其實都是有著相當多的不嚴謹性和個人傾向的。而從我本身而言,我甚至從來都不認為我寫的東西屬於「歷史」。歷史學科發展至今,是一個和諸多自然科學一樣,有著多年的假設、論證的人文科學,說得戲謔一點,在無限細分的歷史學中,學者可能就對北魏孝文帝的儀仗隊的毛氈子到底是啥顏色研究一輩子,結果沒準某天真挖出來一個孝文帝的毛氈子,發現老人家一輩子都研究錯了。其實所謂「科學」,就是這麼個玩意,你一輩子研究的結果可能被輕易證偽掉,但是你所走過的路,卻成為後生都會蹚過的康庄大道。
所以,對於我所寫的玩意來說,以及我們要創業搞的東西來說,它本身就和「歷史學」千差萬別,我一直想強調的,是一種所謂「歷史方法論「。
啥叫歷史方法論呢?我上本科的時候曾腦抽選修過一門課叫「化學工程概論「,裡面的內容大抵都忘卻了,然而老師一開始說的一句話卻一直記得:「這個化學工程是工科,化學是理科,我們和機械的關係都比和化學近,所以我們從根上就和化學不一樣。」所謂歷史方法論大概也是如此,歷史對於我們而言,更多是作為一個認識世界、認識學科的工具。對於各個學科而言,你學數學有數學史,學藝術有藝術史,學建築同樣也有建築史、設計史,學法學當然也要有法制史。
正如化學要成為化學工程的工具,那千年來歷史學家研究的各個方向的歷史,也理應成為我們的一種工具。藉著這一方法,我們會感覺到如今紛亂繁雜的知識中,竟然有一條如此連貫的通路,從上古的刀耕火種延續至今,你會感覺所有的公式,就像你我身邊的一個個普通人,為了解決某種實際問題而被假設提出,你會發現每一個單詞也都是從那些從放羊大漢直到羅馬會堂中的一個個故事,你很可能會發現,甚至你必然會發現你所學知識中,那些看似非常遙遠的存在、冷冰冰的東西中,開始有著前所未有的溫度,溫暖得就像午後陽光。
這種溫度在激發我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我們在這個時代對於碎片化知識的整合。其實從我個人來講我是十分支持碎片化地閱讀的,這不是反智。因為學習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個「不舒適「的過程,當你感覺的」舒適「的時候,你就很可能要停滯不前了。
按理說,學習的最佳狀態更像是大樓的建造,更應該像是在一個大樓的鋼筋框架上,澆築混凝土的過程。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別說框架,就連一堆碎磚都算不上整齊。所以對於我們來講,在這個時代的不舒適多來自於外部的壓力和內心的焦慮,比起書籍的整體性和複雜性,我們更願意打開知乎、得到,甚至刷一刷抖音,像抽一根煙一樣彌補暫時的疲乏。
那麼,歷史方法論,就像是一個大樓最中間的核心筒,它以一個最明顯的脈絡從地基打到半空,讓你激發出內心中最本質的強迫症,去把這個半成品構建成廣廈萬間。你會發現你不知道從哪裡學到過的知識,開始補位到你的框架中,框架缺失的部分。你會發自內心地徹夜不眠,將其補充。
不過談到「歷史」,肯定有人會講,你說要用歷史去穿上碎片化知識點的線索,然而你讓我去讀什麼學科史,這也實在是折磨人的很。其實經過我對部分人群的調查,大家不僅僅知識體系是個碎片,就單純講歷史知識,也更是一個碎片。我們對於北京市的大學生抽樣調查中,問到「唐朝」是什麼時候、「羅馬」相當於中國什麼時候這種問題,所能答對的人只有5%,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嚴肅一點的歷史無非是一個長河滾滾的時間線。讓我學習這種非常抽象的東西,還不如讓我去聽幾個袁騰飛的段子。
那麼這個時候,就又要搬出一個新的理論了。那就是比起「歷史作者」,我更願意被成為「地圖愛好者」。前幾年我姥姥坐火車去海南度假,老媽和我開心地說:「你姥姥已經到湖南了,估計要到山東了。」正是因為我老媽對地圖幾近於0的認知,她深怕這個東西」遺傳「給我,於是從小就給我掛了一牆的地圖以及買了厚厚的地圖冊讓我學習。這些玩意給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雙全新的眼睛,我沒事就愛泡在地圖前看呀看,看到這些奇奇怪怪的國家、山川、河流,我開始越來越好奇這一切到底都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地方的人又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的歷史知識,大概就是對地圖一究再究的結果。
在我看來,如果說要把「歷史「這個線性的東西加以串聯,那就只能拜託地圖大哥,這個二維的平面了。一幅世界地圖,其實就是我們這幾千年發展的高度濃縮,在這個平面上,遠古至今的興衰輪替都發生於此。如今人類的主流文明,幾乎都誕生在一塊巨大的島嶼——亞歐大陸——上,這個中間高四邊低、有大河有內海、有密林有沙漠的島嶼,孕育了我們人類最早的生活方式,以及各地輝煌燦爛的文明。我記得我當時剛到日本京都的時候,連著看了一晚上京都地圖,第二天就可以騎著朋友的自行車到處亂跑了,那種發自內心的探索,是吵嚷的旅行團根本不能給予的。
地圖源自我們對世界最早期的觀察、探索,並以測繪的方式凝結而成。地圖的偉大就在於《海賊王》里的娜美,要跟隨路飛完成的那個one piece。我們從生活中最切實的感受出發,我們一起探索神奇的地圖,以及地圖背後厚重的歷史。你會發現世界各個民族的遷徙演變;你會發現西方的凱撒遠征高盧的時候,漢朝的陳湯也即將發出所謂「明犯強漢,雖遠必誅「的口號;你會發現一個黑龍江上游的蒙古部落,百年之內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歷史好像從一個無聊的時間線,變成了一個你意想不到的畫卷。
按理說,寫到這裡,這個問題其實就算是簡單的回答了,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問題實在是過於龐大,又怎麼可能用這麼點字寫完?更何況,我還沒回答(做廣告)呢。
不要恐懼於探索未知——以二維的地圖串聯線性的歷史,以線性的歷史串聯紛亂的碎片,這就是我目前在做的創業項目的宗旨。(簡稱「面、線、點宗旨」。)
那麼我就用我得「歷史方法論」,來介紹一下我的這個年輕的公司——
知道人文,本是一個一群熱愛東西方經典的學生組建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是一個以「1461天,帶你通讀東西方經典「為核心的知識平台,一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學生,意氣風發、探古論今的樂園。
我個人其實是在這個平台「創業未半」之時,加入進來的一個旁聽生。從我個人來講,本身是不看好一個所謂「人文古典「的付費讀書會能有多少受眾和多大發展的,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些先秦如何如何、希臘如何如何的東西,和我們實在相隔過於遙遠。不過對於我前面所說的」歷史方法論」而言,這可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了。所謂東西方的經典,本身就是我們在人類第一次智慧萌發期的一種「歷史終結」,也是我前面說的大樓框架的扎入基岩的地基。
這群優秀的古典學、語言學、藝術、計算機專業的年輕人,雖樂於在小圈子把酒暢談,但也真心希望這些可以作為基石的東西,這些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常識」的東西,可以覆蓋到更廣的中學生、大學生以及社會諸君的世界,可以讓我們在爽得不得了的智商稅課程中,看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從本質化解這種焦慮。
於是我開始受發起人之邀,暫以帶頭人的身份,來和這群青年學者們,一同去做一件更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在許久的碰撞中,得出了前面那個「面、線、點宗旨」。我們有北京最會搞平面設計的程序員以及最會說相聲的古典學學生,以及在忽悠圈頗有聲望的我,來為大家構建出一種交互性更強的、系統性更深的以及最有溫度的學習讀書平台。
我們以「知道經典」模塊為核心,以《論語》《道德經》《詩經》甚至《周易》等東方經典,以《荷馬史詩》《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理想國》等西方經典,加上諸多波斯、印度經典為課程核心,以人大、北大古典學學生為講師進行講解和討論。
我們以「知道歷史」作為「歷史方法論」的重要載體,用精心設計的地圖,帶領大家去用從未有過的視角來看這貌似「漫長」的歷史,讓你發現在空間和時間內,你到底處於何處。
我們自然還將很快有「知道語言」「知道藝術」「知道哲學」包括「知道科學」等諸多門類,我們都將從「面、線、點」出發,讓你從焦慮而來的被動不舒適,變為構建系統的主動強迫症。你將很快明白我們在學習諸多語言的時候,卻對他們背後的故事一無所知。我們會很快明白所謂藝術的內核,從上古的線條,從希臘的多立克、愛奧尼克、直到羅馬的拱券以及後來的包豪斯、柯布西耶的高度一脈相承。用莊子的一句話說,你會發現所謂「天地大道」,它在天上,也在屎尿里。
我們正在做這一件事情,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以各種身份,和我們一起走下去。
第三期報名即將開始,我主講以及參與的「知道歷史」概論課正在上線中,我們這裡相見。
相關事宜,也可加微信takeSaku。
如果這個碼沒被和諧,也可保存然後長按識別,如果和諧了,下面還有鏈接。
http://zhidaorw.com/m/about/course3/intro/?source=zhihu-an (二維碼自動識別)
報名、關注入口:東西文明經典共讀|知道人文第三期閱讀推動計劃報名火熱進行中(進入頁面可選擇發給自己或分享朋友圈。)
當然,公眾號直接搜索「知道人文」,不過我們自然不滿足於只做公眾號以及線上的教學。
就這樣吧,有漏西褲。
附贈我在公眾號寫的小騷文,和知乎不是一個風格。你所好奇的一切,在這裡都能知道答案
推薦閱讀:
※10句勵志經典,看完振奮一整年
※朋友間經典簡訊總匯(很實用)
※風水經典天玉經之四
※【佳片U約】義大利.法國二戰經典:《羅維雷將軍》
※勵志人的經典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