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歷時 11 年的《經濟學人》閱讀馬拉松教會了我什麼?

這場歷時 11 年的《經濟學人》閱讀馬拉松教會了我什麼?

本文首發於專註於英語寫作的公眾號「孟慶偉英文寫作」。

今年是我讀《經濟學人》的第 12 年。

我現在可以毫不費力地品讀《經濟學人》,寫出《經濟學人》風格的英語文章,有時甚至能準確預測下一期的某個板塊會寫哪個人哪個話題。但是這「毫不費力」其實來之不易。從「啃」到賞析,從賞析到內化,我不知不覺跑了場 11 年之久的閱讀馬拉松。

1. 「啃」

2007 ? 天津

2007 年我在天津讀大一,認識了一個叫 James 的華裔英國人。有一天他遞給我一本印刷精美、手感絲滑的雜誌,說是文章寫得很棒,幽默講究,有趣有料,是英語學習的上佳素材。我在紅橋區的一家麥當勞邊啃漢堡,邊聽他講《經濟學人》獨創的購買力指數 Big Mac Index。

Big Mac Index

第一次翻開《經濟學人》,滿眼都是生詞,沒有生詞的地方也因為不熟悉句型而似懂非懂,迷迷糊糊。至於為什麼寫得好,哪裡寫得好,我一點概念都沒有。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經濟學人》對我來說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每次去 James 家,我都會和他借一兩本《經濟學人》,回到學校後一個人慢慢啃。當時主要讀 Leaders 板塊和關於中國、美國的文章,因為相對而言我對這些話題更熟悉,主要目標是讀懂。至於 James 說的「幽默講究,有趣有料」,我一點也沒讀出來。

2. 從「啃」到賞析

2008.04 ? 香港

大二考完專四後,我去了趟香港。在旺角商務印書館買到 Michael Chugani(褚簡寧)的暢銷書《不中不英》(Double Talk) ,附有陶傑的評註。褚簡寧是香港知名英文記者,常年在英文報紙《南華早報》)上寫政評專欄文章。陶傑是香港作家和媒體人,在 BBC 任職 8 年,中英文造詣深厚。

《不中不英》第一冊封面

這本書的序言是這樣介紹的:

本書是褚簡寧近年專欄的結集,以中英對照方式編排,並邀得陶傑為每一篇文章加插評註,或點出用字精警之處,或欣賞意境、氣勢和布局,或借題圈點香港政壇,或遠距延伸至中西文化比較。全書之精細巧妙,猶如陶傑個人的讀書筆記,為的是帶領廣大中文讀者,尤其是學生,從中文翻譯進入英文原作,深入體會語言之精妙。

我之前從沒見過英文文章加評註這種獨特的編輯設計,如獲至寶。在深圳回北京的飛機上,我一口氣讀完了《不中不英》,意猶未盡。褚簡寧筆鋒辛辣、用字精準、寫法高超,很多地方經過陶傑的賞析我才讀出來,至今仍從中受益。

10 年過去了,我還記得裡面有這麼一處表達「from bullet to ballot」。假如我們要表達「從專政到民主」,多半可能會說「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這沒問題。但 bullet 和 ballot 有如神來之筆,前者顯示了專制的暴力和壓制,後者則體現了選舉的有序與溫和。此外,兩個詞不僅押了頭韻 b,還押了尾韻 t。從詞形上來看,兩個詞也長得很像。這樣來看,想要如此巧妙貼切地表達「從專政到民主」這個意思,恐怕沒有比「from bullet to ballot」更好的選擇了。

《不中不英》讀書筆記

回到學校後,我把自己喜歡的文章作了「二次讀書筆記」,充分挖掘英文背後的美,對照陶傑的批註,read what I had been missing。回過頭來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一本教你「如何欣賞英文」而非只教你英文的書

也正是這個時候,我不再滿足於讀懂母語英語人士寫的英文,我的英語學習開始了從「能讀懂」到「會賞析」的質變。

3. You are what you read

2008.05 ? 人人網

從最開始接觸《經濟學人》到大二考專四,我一直在保持閱讀,只不過還不會欣賞其中的文采和寫法。

2008 年 5 月,兩個英文非常好的人人網好友給了我急需的反饋。一個是當時就讀於美國 Williams College 的周天岳,一個是當時在 UC Berkeley 讀本科的寧湖。他們都是高中就開始在英語母語環境生活、學習,養成了良好的英文讀寫習慣,寫作功底比很多美國人都好。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多年的《經濟學人》閱讀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英文讀寫能力,也向我力薦這本英文讀寫進階必備雜誌。

人人網截圖

讓我非常感動的是,寧湖在我沒有提出需求的情況下,主動給我寫了一封長長的站內信。他選了我在人人網上寫的一些英文,給出高質量的優化反饋。比如,汶川地震之後,我給幾十個外國朋友發了封籌款郵件,其中有這麼一句: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the earthquake. We have dogged determination, intense patriotism and we act boldly.

寧湖的反饋是,第二句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不夠整齊,因此表達效果較弱。他建議我注意句子結構的一致性,改為:We are doggedly determined, intensely patriotic, and taking bold action. 他還從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中選了幾處工整、漂亮的排比供我對比參考。

那封站內信給了我巨大的啟發。那是第一次有人給我指出英文寫作進階的方向:如果能寫得出語法正確的英文,可以繼續嘗試寫修辭講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

加上不久前我在《不中不英》中跟陶傑學到了如何賞析英文修辭和寫法,很快我就開始用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來閱讀《經濟學人》。一年之後,我的《品<經濟學人>,習上乘寫作》賞析專欄就在人人網誕生了。

人人網截圖

讀《經濟學人》還幫我收穫了第一份工作。通過這個專欄,我結識了當時老羅英語培訓的教師團隊負責人許可老師。大三暑假,他邀請我去北京做分享,很快就給我發了工作 offer。我沒有參加學校的招聘會,沒有寫簡歷,沒有寫求職信,我的職業生涯是從和許可老師的一次面談和新中關負一層的一碗雲吞面開始的。

也可以說,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2010 年月薪 5 位數的工作就是因為賞析《經濟學人》而獲得的。

4. 能內化就能有「談資」

2010 ? 北京

在老羅英語培訓工作期間,我和幾個朋友(其中包括「英語高分高能牛人訪談」第二期嘉賓查敏)組織了個英文讀書會,每周五晚在萬聖書店或五道口的中東餐館聚會,吸引了很多外國老師和學生參加。

這個讀書會一點都不尬聊。很多話題我都有話可說,原因是我在閱讀和賞析《經濟學人》中內化了其中的分析和觀點。當時我們經常會聊到多元文化和國際化,由於在那之前我仔細研讀過 2009 年《經濟學人》Christmas Double Issue 中題為 The others的一篇長文,裡面的很多觀點和例子我可以隨手拈來。

我們還會經常討論到外語學習,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對不同母語的人來說學哪種語言最難,在不同的國家學習什麼外語經濟回報最大,學習過程中最好玩兒的是什麼等等。我可以直接分享之前閱讀《經濟學人》Johnson 語言專欄時收穫的心得。

《經濟學人》文章 The others 插圖

我意識到,自己最早完全是在「啃」《經濟學人》,後來慢慢地學會了賞析,但直到自己能夠內化《經濟學人》,輕鬆駕馭裡面的內容,讀完一些文章之後能夠用英文總結其中的觀點,複述裡面的例子,使用地道的表達,在讀書會上能和朋友侃侃而談,我才真正意識到了《經濟學人》的價值。

俗一點來講,就是積累「談資」。我對這個詞的理解是,「談資」不能有太強的目的性,不能是為了顯示優越感,而應該關乎真正的好奇心、智識增長和自我成長。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去閱讀,順便吸收一些觀點,積累一些表達,在恰當的時候自然發揮,告別「尬聊」,和外國友人談笑風生。

5. 從《經濟學人》到它背後的人

2017 ? 香港 / 2018 ? 北京

絕大部分《經濟學人》文章是匿名的,但時間長了如果特別喜歡某一個板塊的文章,就想知道背後都有哪些編輯和記者。

我會去《經濟學人》官網 Media Directory 頁面了解一些記者的背景,比如前面提到的 Johnson 語言專欄的作者 Robert Lane Greene, 前《經濟學人》上海分社社長、中國商業觀察家 Vijay V. Vaitheeswaran,Books and arts 板塊的名筆 Fiammetta Rocco,《經濟學人》記者公認的最出色的作家、Obituary 板塊編輯 Ann Wroe 等。我也會關注推特上比較活躍的《經濟學人》記者和編輯。

Books and arts 板塊的名筆 Fiammetta Rocco

由於痴迷《經濟學人》,去年夏天在朋友的邀請下我拜訪了《經濟學人》亞太辦公室,和新興市場編輯(Emerging Markets Editor)Simon Cox 聊了 40 多分鐘。後來還在北京的線下活動結識了三名《經濟學人》編輯和記者,參加了一場《經濟學人》新書發布會,接受了 The Economist Radio 的採訪。

接受 The Economist Radio 記者 Anne Mcelvoy 的採訪

現實中的《經濟學人》記者風度翩翩,談吐幽默睿智,用詞生動講究。他們有各種各樣關於中國的問題,比如去年在香港時,Simon 就說自己對《我是范雨素》一文和那篇文章的社會意義非常感興趣;今年初在北京遇到 Mark,他表示自己不太能理解區塊鏈的火爆程度。

慢慢地我發現,閱讀和學習最大的價值是能夠給我賦能,讓我開闊眼界,不畏懼陌生的事物,在社交場合可以從容自如,認識各種我想要認識的人,不管是某個領域的大牛,還是《經濟學人》記者,從而 connecting the dots.

6.《經濟學人》不止是一場馬拉松

2018 ? 北京

事實上,在多年堅持閱讀《經濟學人》的過程中,我還在不斷地臨摹它的文風、用詞、句式等,比如上個月寫的這篇

我發現在閱讀《經濟學人》時會情不自禁問自己這些問題:

  • 這篇開頭句為什麼要這麼寫?
  • 這句話用倒裝具體是為了什麼?
  • 這裡為什麼是短句?
  • 這句的平行結構是怎麼實現的?
  • 這段為什麼故意不用同義替換?
  • 這個標題為什麼使用了德語單詞?
  • 這個標點有什麼邏輯含義?
  • ......

提這些問題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時間長了,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而且這些答案總會在我用英文寫作時指引我。

「如何提高英文寫作?」 這個問題在長期堅持閱讀《經濟學人》,有意識地賞析、內化、臨摹中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我在《經濟學人》官網文章評論區寫的英文評論

我想起了 10 多年前,現在早已塵封的人人網上,寧湖寫給我的那封長長的站內信。我拿著那份進階英語寫作路線圖已經跑了 10 年了。

有人會問,用 10 年的時間經歷這些會不會太久了?有沒有更好的路徑呢?如果重新開始,回到 2007 年的天津,回到 James 遞給我的第一本《經濟學人》,我希望有哪些不同呢?

可能是一次《經濟學人》閱讀馬拉松( Read-a-thon )吧。

我希望自己在一開始跑的時候可以快一點,強度大一點,有人指引,最好還能有一群志同道合、不斷上進的同行者。我希望從那之後自己可以跑得更穩,跑得更快,節奏更好,更容易堅持下去。

一個月前,我和創業夥伴 @張海露Eric 一起設計了一場《經濟學人》閱讀馬拉松。五一三天,27 個學生從香港、成都、煙台、江蘇、洛陽、石家莊、天津等地拎著行李箱,乘飛機或搭高鐵來到北京,一起跑了場 24 小時的馬拉松。

這些人中有國際學校高二學生,也有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的學生;有雅思 7.5 的老師,也有馬來西亞國際學校教學主管;有拿到醫學博士的科研搬磚工,也有旅居澳洲的工業設計師;有英語十年前是四級水平的公司職員,也有 25 年前勉強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風險投資公司董秘。

課程快結束的時候,兩個學生湊過來問我問題。我發現她們手裡 90 頁的講義足足有新講義的兩本厚,上面擠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滿是紅藍黑三色波浪線和下劃線。後來一個學生說,她上一次這樣做筆記還是在十幾年前的高考衝刺階段。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這 11 年來自己走過的路。

結束後,我和幾個學生一起吃晚飯,一個北京姑娘分享說,她讀了這麼多年英文從來沒有被英文打動過,直到她在課上讀到寫美國詩人、民權鬥士瑪雅?安吉洛的這段:

我感到特別欣慰。因為對這個學生來說,英文已經不再是若干年前名義上學過、早已還給老師的科目,不再是陌生的外語,不再是辭彙量、語法的代名詞。英文還可以引起共鳴,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這種體驗在中國英語學習大環境中是缺失的。不論初學者,還是中高階英語水平者,英語學習好像永遠圍繞著背單詞、學語法、分析句型周而復始。

我相信英語學習者應該也能夠跳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來審視英文。我相信教授英文應該不拘泥於文字表面,而是文字表達的用意。我相信英文應該成為跨文化談笑風生的得力工具。我相信學習英文的終極目標是開闊眼界,增長智識,表達自己,影響他人。

這也是我和 @張海露Eric 共同的激情所在,是我們一起從零開始創業的動力,也是我們想要在 5 年、10 年後看到的現實中活生生的改變。

就眼下來說,這個夏天,我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別帶著 50 名《經濟學人》迷,一起淋漓盡致地跑一場馬拉松。

如果你相信我們相信的,想要和我們一起繼續這場我跑了 11 年還沒到終點線的《經濟學人》閱讀馬拉松,歡迎點擊這裡了解詳情。

We are thrilled to have you on board and run a Read-a-thon with you!

推薦閱讀:

MWRP讀物推介|神奇的奧茲巫師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MWRP讀物推介|波莉安娜Pollyanna
在信息時代如何避免被誤導?
MWRP讀物推介| 黑駿馬Black Beauty
Why does cracking fingers make sound & will it be bad or good for them?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英語閱讀 | 雅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