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八公分的腫瘤赴美救命,美國醫生一句話讓我瞬間淚奔…

帶著八公分的腫瘤赴美救命,美國醫生一句話讓我瞬間淚奔…

來自專欄 Dr. X 外科醫生的日常

轉自公眾號:stluciabj

「癌症,從某一層面來說激發了人們探究未知世界的潛能。中國癌症病人到海外尋醫問葯,就像打開了一扇尋求世界頂級醫療資源的窗。有時,他們所得到並非他們所預想的那樣順理成章,但是他們一定能感受到另一種文化和制度在對抗癌症、挽救生命時的態度與努力。」

36歲的季潔,是一位來自上海的高知女性,也是一名Ⅲ級腦膠質瘤患者。在堅持了四年的保守治療後,最終她還是決定接受國內醫生的建議,手術取出腦內已經有拳頭大小的腫瘤。

患病後的季潔,暗黃、虛弱的面色掩蓋了往日清秀的面龐,更讓人震驚的是她幾乎像「紙片人」似的消瘦身材,身高1.7米的她,體重只有80幾斤,這是疾病和錯誤的治療帶給她的雙重磨難。

半年前,她從國內某個專家口中獲得了足以讓自己振奮的消息「手術可以切除80%的腫瘤」,帶著這樣的心理預期,她來到美國這座「現代醫學聖地」找尋能為她開刀的權威醫生,以期獲得更理想的手術效果。

一場手術的較量

2017年8月5日,巴爾的摩。在經過了各項檢查和化驗之後,季潔終於見到了自己的主治醫生,美國顱腦外科專家約翰遜教授。

季潔就診的美國醫院

「經過我和腫瘤內科、放射科、外科專家們的共同商討,我們認為手術只適合切除15%-20%的腫瘤。我們分析了你的腦部MRI報告,有15%-20%的腫瘤處於前顱部位,也就是接近額頭的地方,這部分腦組織比較少,手術可以摘除得比較乾淨。然而,剩下的腫瘤與你大腦左部和後部的組織、神經緊緊相連,不能強行拆除。」

從80%到20%,聽到美國專家的話,季潔的心瞬間涼了一大半,眼淚奪眶而出。

她花費重金、跨越重洋,卻沒有想到會遇到如此巨大的落差。

在獃滯了幾分鐘後,她和家人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不解,「為什麼只能切除20%,這和我在國內的評估不一樣?」

這是一場關於中美醫療間的博弈,醫療技術、理念、文化的較量。

美國專家再次確定了自己的觀點,「目前的情況下即使強行摘除,也最多只能摘除60%的腫瘤組織,但這樣,勢必會導致嚴重的手術後遺症如行動障礙、智力障礙、視覺聽覺障礙等。我們認為採用手術結合放化療的治療方式,是目前更適合、更安全的方法。」

治與不治,季潔陷入了沉思…

一場癌症患者的「賭局」

季潔所患的大腦膠質瘤是常見的原發性顱腦腫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但較之在我國發病率極高的肺癌52.8/10萬(男性),仍是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

2013年的一天,季潔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倒。頭顱MRI顯示,季潔的左島葉出現了一個大小在6公分左右的腫瘤,醫生判定低級別膠質瘤可能性大。

此後,季潔被顱內腫瘤引發的癲癇折磨了數年之久。有時一天發作幾次,每次發作都會突然暈倒,喪失意識、四肢抽搐,持續幾分鐘後又自行緩解。

為了照顧她,季潔的家人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不敢讓她獨自一人待在家裡,請了阿姨24小時看護。先生減少了工作量抽出時間帶她四處尋醫,連年幼的兒子都被送到親戚家,母子二人思念彼此卻時常見不到面。

很多時候,癌症的治療更像一場賭局,治療伴隨風險,重生與幻滅只有一線之隔。她可以選擇去醫院切開腦袋,也可以選擇呆在家裡,作為一個五歲孩子的媽媽,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季潔賭不起。

由於低級別腦膠質瘤進展緩慢,季潔除了服用常規抗癲癇藥物以外,並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一向理智的她,做出了別人看來極不理智的決定——尋求中醫藥方治療腫瘤。

由於聽信了某種抗癌偏方,季潔已經多年沒有吃過造血的食物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餓死」癌細胞。然而,幾年來癌細胞仍在頑強地長大,她卻因為長期的偏食,導致身體缺鐵、缺血、骨質疏鬆,身體虛弱更加重了癲癇的發作。

到2017年,她顱內的腫瘤大小已經達到了8公分,而身體瘦到只有80斤,國內醫生只能建議她儘快手術,此時,季潔的身體和心理負荷都已經到了極限。

癌症治療,兩害之中取其輕

季潔的主治醫生約翰遜教授,美國權威顱腦外科醫生同時是美國腦膠質瘤研究學者,在過去20-30年中,他跟蹤了35例和季潔一樣的腦膠質瘤患者,他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通過手術、結合放化療的治療方式,這類患者的長期治療效果更好,同時也能保持著更高質量的生活。

約翰遜教授所在的醫院不僅是美國聞名的綜合性醫院,曾23年霸佔著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美最佳醫院」排名第一的寶座。同時,它是與美國哈佛大學齊名的醫療教學與科研體系,將臨床教學與實驗室研究相結合,使這裡誕生了3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湧現了眾多世界醫療領域裡程碑式的新研究、新發現。

季潔所就診的美國醫院

人體是最複雜的生物結構,癌症是不斷進化的可怕惡魔,因此,醫學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科學研究對醫學戰勝病魔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中國火箭軍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段偉宏曾在2013年到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學習。對於中美醫療間醫學科研的差異,有著自己的一番理解:美國非常重視基礎科研,每個稍微大一點的醫院都有跟臨床幾乎等量相當的基礎科研大樓,而且科研的實效性非常強,非常重視科研與轉化的關聯。

因此,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指導醫療實踐,這並非在醫學雜誌上發表幾篇sci文章能夠替代。

醫院放療室的天花板,讓人感到溫馨

季潔所在的這家美國醫院,每年的醫學科研經費高達22億美金,醫院裡的醫生,同時也是醫學院的教授和科學家,而她所就診的頭頸科,以治療各種複雜性、難治性腫瘤而聞名。1900年,「神經外科之父」Harvey Cushing在這裡成功實施了第一例腦瘤手術。如今,來自全球的腦瘤患者不僅可以接受標準的治療,還可以接受包括放射、化療、疫苗和基因療法等新型治療。截止目前,這家醫院仍保持著世界上低死亡率的記錄。

醫院待診室外擺放著漂亮的小石頭,在外面等待的家屬可以在石頭上畫畫、寫字為患者送出祝福

首診見過約翰遜教授之後,季潔陷入了糾結中,是選擇回國手術還是選擇在美國手術?是冒著偏癱、半身不遂、甚至變成傻子的風險,摘除更多的腫瘤?還是穩妥起見,先摘除最好摘除的一部分,然後再通過後期的放化療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

癌症治療,就像在兩害之中取其輕。患病後不可能什麼都不失去,每一種選擇,似乎只能試圖減少損失。

最終,經過和家人的斟酌,季潔決定在美國接受手術。

比癌症更可怕的原來是…

美國時間2017年8月9日凌晨四點,季潔做著手術前的最後準備,而她接下來面對的中美醫療差異,更可以用嘆為觀止來形容。

手術非常成功,按計劃摘除了18%-20%的腫瘤組織。三天後,由ICU轉入普通病房,五天後,出院。季潔說這在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像她這樣的腦部手術,在國內最少也要住院兩周。

美國醫生認為,病人在醫院期間會有各科醫生和護理人員來探視,病人很難獲得真正意義的休息。加之季潔雖然在手術過程中實施了輸血,但術後各項指標都很正常,出院休養是更好的選擇。

按照計劃,放化療將在季潔術後兩周後開始,然而,在治療前夕的檢查中,化療科醫生髮現,季潔的血檢中多項指標異常,白細胞低、血紅蛋白低、鐵、鈣等微量元素都很低。這意味著季潔目前的身體條件無法耐受化療。

化療會影響人體脊髓的造血功能,而對本身就貧血的患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美國放療科和化療科醫生會診後建議季潔先提高體內的造血功能,補充一個月的鈣、鐵、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依據身體的改觀再實施放化療。

這對於歸心似箭的季潔來說,無疑是太過漫長的等待。然而,讓她走上彎路的不是別人,正是當初做了選擇的自己。

在抗癌的漫長經歷中,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捷徑,不想經歷放化療的痛苦,而相信某些「藥到病除」的偏方;盲目跟風於新葯、新技術,而忽略它可能隱藏的風險;不相信醫學和科學,轉而追求所謂的「抗癌偏方」。

其實,真正通往康復之門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標準化治療。

喬布斯傳記作者艾薩克森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喬布斯曾在9個月里無視家人反對,拒絕接受手術等常規醫療手段,堅持選擇替代療法治病

在2017年8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由耶魯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傳遞了明確信息:癌症的替代療法不能取代常規療法,儘管仍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但常規療法,即手術、放療、化療和激素治療,仍比包括草藥、飲食等在內的替代療法要有效得多。

這項研究顯示,四種癌症的患者(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結直腸癌),如果摒棄常規療法而使用替代療法,5年生存率變得更低,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提升至2.5倍。

而我們熟知的喬布斯、演員徐婷等都輸在了這一點上。

見證生命再次起航!

終於在四個星期之後,季潔的血項指標達到了放化療的標準。

她總計進行了28次的放療和六次化療,通過美國多學科團隊的緊密配合,季潔的治療過程在醫生團隊的監控下進行著。每周季潔都要進行一次血液檢測,一旦季潔的身體出現變化,放療科和化療科的醫生會共同為她調整方案。在治療的同時,醫生指導季潔進行各營養元素的補充。

在整個治療期間,她除了出現了一兩次白細胞降低的狀況以外,一切都很順利。

放療期結束的病友帶糕點,飲料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放療結束的喜悅,愛和溫暖充滿整間醫院

同時,放化療科醫生還為他約見了手術醫生,幫她修復了手術時留下的疤痕。

疤痕去了,人也胖了,滿色紅潤、光彩照人的季潔與初到美國時判若兩人。

一個月後,季潔再次見到了約翰遜教授。看到她的變化,這位頭髮花白的美國老教授露出了由衷地微笑,「祝賀你,你的治療非常成功。一個月以後來美國複查,我們會為你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幫你徹底消滅癌細胞。現在,你可以回國,回到家人的身邊了!」

腫瘤科敲鐘儀式,宣告癌症患者的康復

這是季潔期盼已久的時刻,結束最後一天的治療,腫瘤科醫生團隊為她舉行了敲鐘儀式,從這一刻,季潔可以向全世界宣告:

我有信心戰勝病魔!從今天開始,我的人生將再次起航!

醫院腫瘤科的「敲鐘儀式」

譯文:快來敲響鐘聲吧!

你沉默的心需要傾訴,需要為這令人自豪的新一天鳴鐘。

完成治療,即刻踏上你的燦爛人生之旅。

不同文化、制度下碰撞再所難免,但值得欣慰的是,疾病不分國界,對抗癌症的每一點進步,都將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福音。

推薦閱讀:

世界上將不存在近視眼:做近視手術需具備四個條件
盆腔膿腫引流術 手術庫
述評|兇險性前置胎盤伴穿透性胎盤植入手術方法的改進與評價
圍手術期動態營養支持
糖尿病人做手術,怎樣控制血糖?

TAG:腫瘤 | 美國 | 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