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喊改變,到底應該朝哪個方向改變?沒人說的上來
來自專欄未來社會形態
我很敬重的一位哲學老師喜歡用導航儀比喻老方法,老師說:生活在2018年的今天,很多人卻用著2012年的導航系統,能準確到達目的地嗎?
在這個城市化進程快速增長的時代,基礎設施建設倍道而進,如果用2012年的電子狗導航上路,其結果會有三種情況:1)越走越遠(背離方向)、2)走入死胡同(陷入停滯)、3)百轉千回後到達目的地(消耗大量非必要成本)。
4月份在望京參加了一個線下講座,講座的核心主題是「改變」,to change、Change of time,每位分享者都談到:想要適應眼下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必須學會的基本技能就是時刻改變,去改變固化的思維模式、去改變處事的方式方法。
我當然同意他們的觀點,但這樣的說辭總給我一種站不住腳的感覺,人人都在喊著改變,到底應該改變什麼?應該朝著哪個方向改變呢?好像還真沒有多少人回答過!
其實,改變的目的不就是尋找導航的第四種結果嗎——在可控的成本下順利到達目的地!
近期在讀《領導力與新科學》,本書讓我對改變的內在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或許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改變的是世界觀。
談到世界觀,人們第一時間想到是牛頓定律,那麼新時代下的我們改變的方向是儘可能的跳出牛頓世界觀去思考問題,這聽起來有點離經叛道,但我認為這恰是新時代改變的元起點。
中國人講求陰陽、矛盾,萬事萬物兼具兩面性,牛頓定律告訴世人,只要掌握足夠全的信息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運動軌跡都能被準確計算、準確預測,我們稱它為陽,但是起源於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則更傾向於事物的隨機性,我們稱它為陰。
今天很多科學家主張將量子力學作為新時代的基礎科學,並鼓勵徹底摒棄17世紀的牛頓世界觀,這一點我不能苟同,不過我們能否根據中國文化中的兩面性來構建一個新的科學基礎,這也許就是我們改變的第一步。
牛頓世界觀將組織系統看成一個機器,由大大小小的零部件組成,我們只需要保障所有零部件的完好無損,就能實現高效穩定的運營狀態。量子力學則將組織看成「蓋亞」-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圈,每個原子、亞原子必須與其餘所有原子、亞原子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才能讓系統保持在一個穩序的發展狀態。
管理領域的一些專家也夢想著能實現對組織的控制,他們期望預測將來,但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管理者開始提倡用整體性思維看待系統,主張未來的不可測性和事件的隨機性。
當下,摒棄牛頓世界觀的聲音呼之欲出,各界學者津津樂道的談論著該怎樣改變思維模式,他們告訴大眾要用整體的、生態的眼光看待事物,努力培養概率思維,相信事件的不可測性等。
在今天拿這些與牛頓世界完全相悖的觀念,作為改變的元起點,一定不會有實質性產出,我到認為改變的方向可以是:尋求陰陽之間的平衡,既要有自下而上的自組織能力,也要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
自下而上的自組織能力需要我們理解及運用量子新科學,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仍需借鑒牛頓定律,這將是今天這個時代的改變核心,探求混沌與穩序間的平衡點才是這個時代的改變方向!
切記戰略一定要有,但戰略不可能一層不變,改變內心的世界觀,摒棄極端思維,牛頓定律也好、量子力學也罷,結合使用是否會更有成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