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傷害:別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06-26
愛的傷害:別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有一些年輕人分享他們離家在外求學的心路歷程時,說過類似的話:「終於離開老爸老媽了!」然後他們大大鬆一口氣,在沒有父母「監視」的大學生活里自由自在,把所有以前父母反對的事都做一遍,好像一種無聲的示威。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父母還都一直在自己安慰自己:我為孩子付出的愛夠多了!他沒理由不爭氣!可事實卻常常讓為人父母者大跌眼鏡。《愛的傷害》一書的作者提到:100個不良少年之中有39個自認為今天的行為是因母親的嘮叨造成的。嘮叨其實是從嫌棄來的,嫌自己所愛的人達不到自己的希望。一次、兩次的嫌棄,它的傷害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經常被嫌棄,其傷害的後果卻令人害怕。就好比一個人縫衣服的時候,偶爾被針刺到,痛人心扉,嘖嘖有聲;可是,不到三分鐘,他又繼續縫縫補補了!
其實,這種愛傷害的是雙方,父母和孩子可謂兩敗俱傷,孩子陷入難以擺脫的情緒問題,父母收穫意想不到的後果。要避免品嘗這種苦味,父母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就要深刻地意識到,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上蒼所賜的產業,父母只是管家,忠心盡本分。但孩子的道路究竟如何,父母不可能握在手中。不要認為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敗就是父母的失敗。父母的職責是教導孩子走當行的路,但孩子的路究竟怎樣走,還在於他自己的選擇。當共同的方向和使命將孩子和父母緊緊連在一起,一家人就彷彿在同一艘船上,向著既定的方向前進,這個過程中船長、大副、水手各司其職,誰有失誤其他人對之絕不放棄,以忍耐去包容和相愛。
在家庭之船帶著使命向著目標前行的過程當中,不是某個人的成功算是成功,而是全體的成功才是成功。上蒼把爸爸、媽媽和孩子放在一個家庭當中,是要每一個人在其中磨練成長,學習在真理中彼此相愛、彼此饒恕。當父母作為管家向上蒼交賬的時候,要交待的不僅是孩子如何,更是自己如何——有沒有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學習到愛、忍耐、公正、良善、恩慈等等功課。可見,一個家庭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在其中陶塑出美好的品格,受教的不只是孩子一人,是全家每一個人;同時,不是知識、不是才能,這些或許能夠給父母裝點門面,但具有優秀品行的孩子,才會成為父母老年時的榮耀。不要用內疚感轄管孩子有一些父愛缺失的家庭,母親很容易用自己的辛苦來控制孩子,以此換取孩子的報答。有的孩子,看起來的確是被母親的辛苦所感動,發誓要發憤圖強,但是這種立志卻是畸形的,是一種拯救者的形象,背上擔負著與年齡不相稱的重擔。一些名人的家庭,孩子的成長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在美國,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的大名人人皆知,他是美國六十年來最受敬重的男人。可是他的兒子葛福臨(Franklin Graham)年輕時卻是一個浪子,他抽煙、喝酒,甚至被逐出校。
他在自傳《反叛有因》中描繪自己的處境和心情:「我內心交戰。一方面,我願意為了任何原因離校;另一方面,又不想叫爸媽失望,也不想損害爸爸的名聲。結果,我天天都在走鋼絲。明知隨時會闖禍,但又難以抗拒反叛之心。」所幸的是,浪子葛福臨的父母沒有用「損害父母聲譽」為由給他施加任何壓力,相反,他們給他成長與反省的空間,不予強制。他們無條件地接納兒子的本相,用愛與耐心去等待他迴轉。葛培理夫婦沒有以任何理由要求兒子改變,但兒子卻最終心甘情願地迴轉,脫離了狂傲和敗壞,成為回頭的浪子。葛福臨說:「我從沒想到,自己也能像父親那樣工作。」真愛是按本相來接納孩子,並且不求自己的益處。當我們成為父母,我們是從上蒼那裡接受了一份禮物,這禮物是要雕琢我們的生命更成熟、更豐盛。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在愛的基礎上管教孩子,這一切都是出於本分,不是出於勉強,也不需要回報。成為父母讓我們更明白愛的真諦,而不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在愛的真諦里,孩子永遠不會逃離。
推薦閱讀:
「你這孩子能不能爭點氣,讓老爸老媽也有點面子?」「爸爸媽媽為了你上個好學校,拼死拼活賺錢,還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做父母的你,有沒有在嘴上或是在心裡反覆向孩子嘮叨這些話?你以為孩子聽了會深感內疚,從而發奮圖強,可誰知他(她)開始逃避與你交談。在你們面前,孩子可能會裝得若無其事,可是你萬萬想不到,一旦條件允許,他(她)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從你們身邊逃開……
被針刺一下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他每次縫衣服都被刺到,不需幾次,他可能就要放棄,視縫衣服為可怕的事了。
同樣的道理,不論我們做什麼事,若是經常被人嫌棄,就會失去樂趣、衝勁或耐心。你看,醫生為病人打針是為了醫治病人,可是若技術不好,左挑右刺,試了多次還找不到血管,弄得病人幾乎精神崩潰;第二天當病人再看到那位醫生來打針時,可能就嚇得雙手發抖、臉色發白了。雖然不至於死,但是卻能令人膽戰心驚!同樣,為了愛,一直嫌棄所愛的人,同樣能叫他灰心喪志,急著從你面前逃離,能說不可怕嗎?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父母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歸根結底還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延續、自己的門面,把所有自己達不到的目標轉移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失敗就會有強烈的受挫感,進而把失望不滿的情緒一骨腦兒傾倒在孩子身上。結果呢?孩子成為被父母的愛傷害的對象,在這種持續不斷的傷害中孩子逐漸表現出種種問題。例如:自卑感、不能肯定自己;緊張、敏感、鑽牛角尖;不敢做輕易做得到的事;過分的自我保護,善講道理;因怕輸而產生強迫行為等等。推薦閱讀:
※通過劉鑫的回應我們應當反思的是什麼
※教育孩子的方法全在裡面了!看看這精心挑選的32個案例
※嬰兒應該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才能跟母語沒區別?
※家校衛兵進校園 讓笑聲傳遞平安
※有沒有可能讓頂尖的人才去當老師做教育?(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