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費德勒身上學到的「天分」與「野心」

我在費德勒身上學到的「天分」與「野心」

來自專欄費德勒

我也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網球人

hello,大家好。我是仔仔,我是一個網球人,一個因網球改變的人,一個因網球走出迷茫的人,一個因為網球而找到人生方向的人。我從12年跌入人生谷底,帶著壯志破滅、失戀、迷茫、自卑的自己從深圳灰溜溜的回到重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自學網球、做網球教練,慢慢通過網球結交朋友,找到人生方向,找到自信。這就是我過去6年的的縮影。(對我這段經歷比較好奇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看我上一篇文章)

2005年,那時我已經18歲,還隱約記得是為了熬夜等待看足球比賽,我看到了人生第一場網球比賽:溫網決賽費德勒VS羅迪克,那是我第一次真切的理解網球比賽是什麼樣子的。那時候我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足球迷,曼聯鐵杆、弗格森追隨者等都是我的標籤。這一場網球比賽,也為我後來拋棄足球移情別戀網球埋下了伏筆。而我真正開始走進網球場,拿起球拍開始學球的時候,已經是2013年了

前不久我的偶像羅傑.費德勒在一次專訪中說到:「網球大於個人,之所以現在37歲的高齡依然在競爭殘酷而激烈的網壇堅持,就是源於對網球的熱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羅傑深知,是網球成就了他,而不是他成就了網球,這是他的謙卑。而他能影響的、他能成就的,就是如何通過網球影響和成就全世界億萬粉絲和網球愛好者。我很幸運,能成為他影響和成就的其中之一,任何時候都不算晚,而且我為此而感到自豪。

2017上海勞力士網球大師賽

「白球練」是一種「天分」

我在眾多球友裡面有一個綽號叫:白球練。意思就是平時訓練有模有樣,比賽的時候人模鬼樣;場下一條龍,場上一條蟲,很少比賽,一到比賽就掉鏈子,失誤特別多,練了等於白練,所以叫「白球練」。然而「白球練」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狀態,為什麼呢?因為做一件事情,在普通人看來沒有成功、沒有回報、沒有物質上的反饋,依然能把這件事樂此不疲做下去的,才真的是難能可貴,因為這才是真的熱愛。我們都知道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問題來了,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一件事情上花一萬個小時?湖畔大學梁寧的《產品思維》里有這樣一段話:

發現你天分的密碼

我們一般認為的天分是顯性天分,比如長得漂亮、身體協調、唱歌好聽、智商高。其實還有一種天分,是隱性天分,他不會兩三歲展現出來,讓別人看得到。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裡,不厭其煩。時間久了,其實你就會與眾不同。

我們都知道天才的1萬小時理論。問題來了,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一件事上花一萬小時呢?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是多半人,是在深入體驗中,找到了滿足,找到了愉悅感。持續的滿足和愉悅,才能支撐一個人持續投入一萬小時。我們看到優秀的人才會有幾個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動手優化的能力。所以,你吸收誰的營養,你就變成誰。你靠什麼滿足你,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什麼東西永遠讓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你就想想為什麼每個人不一樣?為什麼讓有些人照著PPT練習3次,就會痛苦。而喬布斯為了蘋果大會對著PPT練習100次,依然樂此不疲。為什麼有些人打掃衛生很痛苦,而有人視打掃房間不厭其煩,一天掃三次?為什麼同一個點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悅?

所以,覺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厭其煩地一直做下去?這就是上帝給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統的密碼,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費德勒青少年時期會不斷的找各種人和他練球,如果實在找不到人,他就連續幾小時地對著牆擊球。儘管費德勒提高得很快,但他任然遭受了很多痛苦難堪的失利。達尼.施奈德,成為他主要的對手和他青少年網球生涯中的最大苦主。「我嘗試了所有方法,但結果沒什麼不同」,費德勒回憶道,「我總是輸,而且輸得毫無指望。」

年長費德勒6個月的施奈德成長於相鄰的村鎮伯特明根,他對少年時與費德勒的對抗有著美好的回憶。「在8~12歲之間我們一共對戰了17次,」他說,「頭9場比賽里我贏了8場,但後8場比賽我全部輸掉了。羅傑總是打得充滿進攻性,而我的風格基本上是將球回到對方場地就行。一開始他怎麼打都不對勁兒,他的賭博式打法無法奏效,那可能也是我總能贏球的原因。但突然之間,他的回球全部都能落在界內。」——《費德勒的故事:追尋完美》愛上網球的男孩。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費德勒的天分所在。

幻想與野心

有時候我會幻想如果我青少年時期就接觸到網球這個項目,現在的我會是怎樣的?我幻想過很多場景,我幻想過有可能我會成為一個職業球員與我的偶像費德勒隔網相對,然後爆冷擊敗世界第一,一舉成名;我也幻想過能在全英網球俱樂部過關斬將,猶如資格賽殺入決賽奪冠的伊萬尼塞維奇那樣捧起溫網冠軍獎盃。然而人生沒有如果,即使有如果也未必能幻想成真。作為一個對我們未來網球抱有希望的網球人,最擔心的是現在的孩子們連這樣的幻想都沒有。在費德勒的自傳《費德勒的故事:追尋完美》這本書上有過這樣一段話:卡科夫斯基說,費德勒總說他想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網球選手,人們總是一笑而過說,我也是。他說,「我想他可能會成為瑞士或者歐洲最好的球員,但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他(費德勒)就是會有這種想法,並且為之而付出努力。」

當時的費德勒才8歲,可以看出費德勒是一個多麼有野心的人。說到野心,我也想說說我對野心的理解,因為我也是個有「野心」的人。有一種人的野心,他們崇尚的哲學是掠奪、叢林法則、優勝劣汰。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比較、爭鬥、博弈。這種野心是建立在別人的傷心之上的野心、所以這一種野心是功利的,是一種損人利己的野心;另一種野心是崇尚共同創造、共贏、普世的野心,他們是通過自身對某件事或某樣東西的熱愛,團結在一起,用自己內在的想像力、創造力產出新的東西,不斷超越自己,與人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就自己,同時也成就他人。第一種野心能成為高手,如果想成為頂尖高手,需要第二種野心。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費德勒被譽為行走的網球教科書,被無數人學習,模仿。邁克.傑克遜、斯蒂芬.喬布斯等等都是這樣的人,他們都是這樣的頂尖高手。

一個網球人的夢想費德勒是一本行走的教科書,我的夢想是如何讓這本教科書變得更簡單,讓所有人都可以閱讀和理解這本書,讓網球優雅而簡單。

再說說馬雲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個世界就是那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敢於幻想、敢於想像、敢於行動,一切皆有可能。

之於這個年紀的我,可能那樣的幻想無法實現,但也總能從人生的眾多道路裡面另闢蹊徑,把自己的認知、思想、文化、知識、偶像的球技、精神品質傳遞給身邊更多需要的人,也有可能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成就。為什麼將這個公眾號改名為:「羅傑網球」,「羅」代表網羅,「傑」代表優秀的人,我想通過這個公眾號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另外一層含義是:羅傑也指「羅傑.費德勒」,我想通過這個公眾號為偶像接力,傳遞球技、傳遞精神、傳遞正能量。

網球只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傳遞網球所蘊藏的精神品質;網球只是一個起點,沒有邊界。這也是網球人的意義所在。所以內容不局限於網球,也可以是高爾夫、足球、籃球、人文社科、新奇特等等。任何正能量的事物我們都可以在這裡分享、交流、認識。我現在會平時兼職做一個網球教練、工作圍繞著體育行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和建立自己的系統資源和能力,我希望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互聯網產品。願網球優雅而簡單,願網球人無處不在,願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肩前行,把看似異想天開的事變成現實。感謝互聯網,讓分享和連接如此簡單。

(微信公眾號:rogerfederer2017,羅傑網球)


推薦閱讀:

老將歸來,卻物是人非
費德勒是誰?
網球肘治療方法大全
網球中的「凌波微步」 你有嗎?
怎樣學打網球

TAG:網球 | 體育 | 羅傑·費德勒RogerFeder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