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五節 波斯帝國

第五節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的建立者居魯士大帝在他的人權憲章中廢除了奴隸制,而這本憲章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並在帝國建設及軍隊中使用有償勞動力的文明。由此可以說明整個波斯帝國的文明理念,與其他文明存在巨大的差別,其文明在尊重每個人其個人價值上意識的獨立性,所獲得的文明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即個人價值意識覺醒上的影響,這源於宗教理念對後世造成巨大作用,這種影響在其文明時期影響較弱,直到近代才被人們發現其思想價值,1885年尼采所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被認為是人類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圖斯特拉」實際上就是「瑣羅亞斯德」的另一種音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說出他自己的哲學思想的,融合了詩與思索的作品,跟歌德的《浮士德》並稱的世界文學名著。而實際上,這本書的個人價值理念,也正是基於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及尼采著作理念而發展起來的,他們都強調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並不斷提升"人自身"的價值理念,而這些都表現在個人意志的提升,強調道德,提升「人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並沒有引起人們對於個人價值的覺醒,當卻是人類思想上的一次革新,同時也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古巴比倫。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前480年,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這也使其領土基本固定,而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的帝國在其死後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到了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瓜分。

直到226年後,薩珊王朝又一次統一了波斯帝國,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並與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長久的戰爭,使得波斯帝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王權與貴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銳。據《貝希斯吞銘文》記載,當岡比西斯在埃及時,人民開始叛亂。在國內、在波斯、在米底,也在其它各省出現了很多謠言。而當岡比西斯對利比亞和努比亞的征服遭到挫折時,終於引發了高墨塔暴動,前522年3月14日,暴動者打著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的旗號起兵。暴動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紛紛響應,於是所有的人民、波斯人、米底以及其它諸省都騷動起來,從岡比西斯轉而傾向於他。高墨塔奪取了王國,高墨塔自立為王,號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和各被征服地的人民)擁戴他而拋棄岡比西斯。他還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賦稅。從「貴族」手中奪取「牧場、牲畜、奴僕、房屋……。」而這些制度都嚴重侵犯了貴族的利益。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六個波斯貴族一起密謀,殺死了高墨塔及暴動的其他領導者,鎮壓了各地起義。暴動歷時7個月。隨後,波斯帝國從內亂中恢復,又開始了進一步擴張,並最終在公元619年,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 薩珊帝國帶來了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

波斯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而這不僅僅表現在軍事上,還表現在制度上,全國劃分20個省。總督,駐軍統帥直接受命於君主,制定各省每年的貢額,貨幣和度量衡標準化,並以高效率的交通系統維持國家的統治,創建了海軍及郵遞制度。奉瑣羅亞斯德的祅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

而對於征服的國家,波斯人在行使其權利權時,寧願使人們最低限度地感到他們的存在。他們給現存的地方政權以行政自由。波斯省督的作用只是監督而非取代地方政權的工作。最為重要的是,波斯人使大家感到他們尊重、保護其臣民的宗教信仰--這項開明的政策的確換來了對波斯人統治的承認。在埃及保留原有行政機構,以傳統法老姿態出現。在巴勒斯坦重建聖殿,指派以色列長老負責秩序。在兩河流域重建巴比倫神廟,維持大祭司的地位。只有下述令人沮喪的情況除外,即當一個已俯首稱臣的社區被宗教紛爭所分裂,而波斯當權者又很難在其中保持中立之際,他們卻並不能像羅馬帝國那樣能妥善處理。但波斯帝王們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權與敘利亞各民族的關係融洽起來。敘利亞各民族曾頑強不屈地先後反對過亞述和巴比倫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眼中,波斯人簡直就是大救星。

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創立於公元前7世紀,而我們對瑣羅亞斯德的生平情況知之甚少。他大概於公元前628年出生在今日伊朗北方,成年時他宣講自己所提出的新教,起初遭到反對;然而到了四十歲左右他取得了成功,使伊朗東北地區的一個君主維斯塔巴國王改信了他的新教。從此以後,維斯塔巴國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和保護人。根據伊朗的傳說,瑣羅亞斯德活到七十七歲,但是在瑣羅亞斯德在世期間它卻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到了公元六世紀中期,大約在瑣羅亞斯德死去前後,他所居住的地區被塞魯士大帝吞併入波斯帝國。在隨後的兩百年間,拜火教為歷代波斯王所接受,贏得了許多信徒。在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即在公元前四世紀後半期,拜火教遭受到嚴重摧殘。然而波斯人最終又贏得了政治獨立,希臘的影響霎時低落,拜火教即刻復甦。

瑣羅亞斯德提倡宗教的道德改革,其主張為一神信仰:宇宙間有一個叫馬茲達的主宰,是唯一的真神,勸人接受一神信仰,馬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即「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把拜火作為他們的神聖職責。而宇宙中同時存在「善」與「惡」兩股力量,善神馬茲達代表光明,真理與正義,惡神阿利曼代表黑暗,邪惡,兩者不斷鬥爭,最後善神獲勝,使宇宙脫離黑暗進入光明。而瑣羅亞斯德教也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又稱《波斯古經》。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教義概括為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戰時衝殺勇猛,意志堅定,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因為瑣羅亞斯德教的真諦是戰鬥性,而非寬容性的。強調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強調道德,提升「人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含有人文道德精神,稱得上是「思想上的革命」其後世的價值意義產生了影響。

瑣羅亞斯德在其教義上承認了個人價值的作用和影響,主張提升人的獨立意志,而這直到兩千年後的文明才做到這一點,而他們的宗教理念也讓人讚歎,其宗教信仰光明神,然而其並非讓你完全虔誠的去信仰它,而是在善與惡的鬥爭中,人們站在哪一方面具有個人的自由意志。每個人都有選擇善惡的權利,它的教義更注重個人意識的選擇,尊重個人意志的獨立性。而非是強制的,同時強調提升"人自身",而超人在其教義中,指的是道德破壞者。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其教義並非是如同大多數宗教那樣,依靠道德和神的威嚴來傳教和統治,而是充分尊重個人的價值理念,鼓勵人們不斷創新,沒有道德對天性的約束,而火正是象徵著人類天性中不滅的創造欲與活力的象徵,是人類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個人價值的原始慾望,火中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人正是需要從火中獲得個人意志與價值的提升,而這種理念即便今天。也很難做到。

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同時波斯帝國對臣民橫徵暴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了暴動,在629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鐘,兩大帝國被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最終崩潰。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向唐王朝請求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在今伊朗一帶建立波斯督護府,但不久終為阿拉伯所滅。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整個輝煌的波斯文明消失了, 而瑣羅亞斯德教的宗教文化對於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羅馬國內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該教的一個分支,而《懺悔錄》的作者奧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後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瑣羅亞斯德教徒。史學家因其在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今天的伊朗境內尚保留有5座寺院,但規模都很小,也舉行宗教儀式,內有長年不滅之聖火。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瑣羅亞斯德教至今約有10萬人,一部分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另一部分堅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不願改信伊斯蘭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帶。他們首先到了印度西部海岸古吉拉特,這裡的印度土邦王賈迪拉納,提出了兩個接納他們的條件:一是必須放棄波斯語;二是婦女必須穿印度紗麗。教徒答應了這兩個要求,於是就在當地定居下來,被稱為「帕西

推薦閱讀:

蘇格蘭裙裡面的大英歷史
讀《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
312.讀歷史8~金屋藏嬌
歷史上五位大權在握有能力謀反自立的,最後卻死也不反的臣子
歷史的巧合令人驚嘆,儒釋道各有八大流派!

TAG: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