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是「別人家的」好?

為什麼老是「別人家的」好?

來自專欄科學新發現

認識不認識「臭臉」 Grumpy ?它的「不開心臉」在網上賺足了人氣。

可要是家裡真有這樣一隻貓,吃你的、喝你的,卻不給你好臉色,你能保證自己不發飆?

距離產生美,這距離該多遠?


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個複雜而有趣的概念。它最初是由心理學家、語言學家Edward Bullough提出的一個美學概念:「美感的產生,取決於觀賞者和所觀賞的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

觀賞者在心理上表現出的對待藝術品內容的某種態度情感。」這種「距離」來自於觀賞者對作品消除了實用態度而產生的嶄新體驗——藝術品很美,是因為你不以貼近自己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它。

後來,心理學者們發現,「心理距離」現象不只存在於審美活動中,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它的內涵也因此得到了擴展。所以,你明白了吧?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乖、「別人家的狗」這麼聰明、「別人家的爸媽」這麼開明……心理距離以自我為中心,其參照零點是此時此地自己的直接經驗,並沿著不同的維度向外擴展。

一般認為,「心理距離」的概念包含了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以及假設性等很多方面,這些因素會影響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決策。時間距離,指的是對象離你所處的當下時間有多遠——你對古人的感受和對同時代的人自然有所不同;社會距離,指的是對象與你之間的關係親疏程度——你對公眾人物的態度會與身邊的同學不同;而空間距離能比較直觀地顯示你和某人的心理距離。


你我的結界

我們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個警覺區,它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蛋形心理防禦空間。一旦外人進入這個範圍,就立刻會引起你的緊張、警戒。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心理距離越遠,身體之間的空間間隔也就越大,反之,心理防禦空間距離就會越小。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這些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也非常小,互相靠得很近也沒問題。

有趣的是,有研究發現,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防禦空間形狀還略有不同:女生的「結界」偏向於向肩膀兩側擴展,所以戀愛中的女生喜歡男朋友並肩散步的感覺;男生的「結界」偏向於向臉正面擴展,所以不良少年打架前,老愛湊近去互相威脅

如果警覺區比較大的A和警覺區較小的B說話,很可能不知不覺中A就會被B趕到牆角——B老覺得不夠近,而A則為了維持自己的區域不被入侵而不斷後退……


速效提升創造力

我們總喜歡靠近去觀察事物,總覺得湊得越近,獲得的信息越準確。可在我們需要思考問題時,「近」卻未必是好事。近距離看一個蘋果,蘋果本身的形態、顏色、氣味以及味道的信息會更容易佔領你的大腦,而遠距離看它時,腦海中卻更容易跳出諸如:「可以用它來做個水果電池玩兒」等一些更有趣的點子。

大家都嚷嚷著要提升創造力,以下我們就介紹幾個惠而不費的好辦法。2009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實驗志願者分成兩個組,要求第一組的人想像自己在一年之後處理一個棘手問題;第二組的人則被要求想像自己在第二天處理這個問題。結果發現,第一組在描述自己處理問題時表現出了更大的創造性。這是通過拉開時間距離,給自己和問題之間人為地增添一段心理距離,以使自己能夠更抽象、更宏觀地考慮問題。

還有呢,改變「人稱」也有相似的效果!美國紐約大學管理與組織學教授Evan Polman和康奈爾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生Kyle J. Emich通過實驗來驗證這一點。他們要求參與者畫外星人,一組被告知,他們畫的外星人是給別人寫故事用的,另一組則被告知是為他們自己接下來要寫的故事而畫。「作業」交出來一看,前一組的創造力顯著比後者高,畫出的外星人更「非人類」。

在第二個實驗中,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任務是想出五種生日禮物:一組給自己、另外兩組分別是為親近他人(與參與者的生日在同一月份)和生疏他人(與參與者的生日在不同月份)的生日派對出謀劃策。你猜結果如何?三組的創造力依次遞增,越是給生疏的對象策劃禮物,越是「腦洞大開」。

甚至是僅僅身體離問題遠點,也會有神奇的效果!通過讓參與者回答電腦呈現的問題時,把身體盡量往座椅後背靠,以此來拉遠與任務的距離,結果也顯示參與實驗的志願者發現任務不再那麼困難了。

在上面說到的「蘋果事例」上就是如此:空間距離的拉大,暗示我們去拉大與蘋果之間的心理距離,而「遠觀」幫助我們把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特徵結合在一起,激發創造靈感。


大決定與小細節

用調節心理距離的辦法改變創造力,這可用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rrory,CLT)來解釋。

這一理論認為,人們對某一事物的心理距離,取決於人們對它的心理表徵,而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表徵又會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所謂的「解釋水平」。高水平的解釋比較抽象,關注的是事件本質、核心的信息;低水平的解釋比較具體,更多關注事件的細節信息。

心理學者Yoav Bar-Anan、Nira Li-berman和Yaacov Trope曾用內隱聯想測驗來檢驗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的關係。他們在電腦上給被試呈現4種單詞刺激,比如:喝(抽象概念,代表高解釋水平)、炭(具體事物,代表低解釋水平)、我們的(代表近心理距離)、他們的(代表遠心理距離),然後讓被試對單詞配對做出反應。結果,被試對高解釋水平和遠心理距離的配對反應最快,這說明人們更傾向於將這兩個聯繫在一起。

https://philpapers.org/rec/BARTAB-9?

philpapers.org圖標 Yoav Bar-Anan, Nira Liberman & Yaacov Trop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PhilPapers Yoav Bar-Anan, Nira Liberman & Yaacov Trop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PhilPapers?

philpapers.org圖標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Jens F rster教授認為,我們對於事物的熟悉程度,是造成我們對事物認知方式差異的原因。在他的實驗中,他們向參與者多次呈現幾個完全陌生的圖形。參與者無法仔細看清圖形是什麼,但是他們可以判斷出圖形在屏幕中出現的位置。他們需要對於呈現的圖形進行快速的「整體-局部判斷」。下圖中間的圖形是參與者看到的圖形,他們需要回答它與左右兩個圖中的哪個更相像。

如果回答是左邊的圖形,那說明他根據整體的特徵(高解釋水平)進行判斷,而如果回答是右邊,說明他在根據局部的特徵(低解釋水平)進行判斷。實驗結果發現,圖形呈現的次數越多(熟悉度越高),參與者根據整體做出的判斷越少,更傾向於根據細節特徵進行判斷。

高解釋水平並不是絕對優於低解釋水平的。低解釋水平有利於我們了解事物——在做決定前,我們必須要掌握足夠的信息才行。

撰文/胡伶平


推薦閱讀:

話嘮,暴露了一個人的低情商
職場新人如何正確地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資源多人脈廣卻最不成功,社交型人格如何價值最大化?
愛佔便宜,是一種最吃虧的社交方式
以後可千萬不要找熟人買東西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