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夢幻舞台,是這樣設計出來的:舞台設計師樂夢園

我們看到的夢幻舞台,是這樣設計出來的:舞台設計師樂夢園

來自專欄設計咖 | UX Coffee

如果你看過《獅子王》、《摩門經》等舞台劇,相信你會留意到它們的舞台布景。在這次採訪中,舞台設計師樂夢園用很多美麗的故事與設計與我們分享了舞台設計的過程、團隊溝通合作、抽象概念的視覺表達等等——原來我們看到的夢幻舞台是這樣設計出來的,而且其中有很多和用戶體驗相通的地方。

夢園從建築轉行舞台設計,通過布景、轉場和整個劇場體驗的設計讓觀眾走進一部戲的世界,甚至創造更深遠的社會意義。她對藝術的執著和美輪美奐的創造給了我們很多激勵和靈思,這大概就是設計師夢想中的職業了吧!


用一塊降落傘布變魔法

UX Coffee:給大家講一講你設計的舞台、簡單介紹一下舞台設計的概念吧!

樂夢園:可以舉個例子幫大家比較形象地了解舞台設計。我做過一部基於古希臘神話改編的現代劇,叫做 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在這部劇里,我用一塊降落傘布和燈光配合變了個「魔法」,使得轉場就像演出的一部分。

▲ 隨著海浪的起伏,Iphigenia 突然消失

這部劇由三個古希臘神話故事組成,它的文學性很強,三個故事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使得每個場景都很不一樣,加大了轉場的難度。而且當時在一個轉場本身就很困難的圓形劇場,如果按照常規做法利用旁邊四個通往出口的坡道,整個轉場就會變得非常不堪。

在第一個故事裡,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發動特洛伊戰爭,海神要求阿伽門農把自己的大女兒 Iphigenia 獻給他,才肯改變風向讓他們到達特洛伊,阿伽門農就找借口騙她來到海邊。我當時的設計是在整個地上鋪了一個降落傘,它在燈光下看起來就像是乾涸龜裂的土地,Iphigenia 就在中間。

▲ 被獻祭海神之前,Iphigenia 在乾涸的土地上

突然降落傘下面起了風,配合著燈光效果,它就像海浪一樣起伏。降落傘升起在半空中的時候,Iphigenia 突然消失了。其實,我在降落傘的中間切了個洞,當海浪一起一伏的時候,演員從中間的洞偷偷走進了舞台下面掏空的儲藏室(trap room),同時降落傘也被吸進了那個洞里,隨之就進入了第二個故事的場景——被詛咒的阿伽門農的家。

所以,轉場就是表演的一部分,它也表達了這部劇的一個 Metaphor(戲劇專有概念,近似於「隱喻」)—— 第二個故事的成立是在於第一個故事中 Iphigenia 被海浪吞噬,這個被詛咒的家才會展現出來。

▲ 演員在海浪起降的瞬間消失,降落傘也被吸進洞中,從而被詛咒的家在舞台上展現出來

UX Coffee:你是怎麼想到這個主意的?

樂夢園:對於怎樣表現 Iphigenia 被海水吞沒的那個瞬間,導演一直向我要求一個「魔法」,我就在想怎樣用簡單的舞台效果來實現這個魔法。我當時就在劇場里到處找材料,正好發現了一個很破的降落傘布,試了以後效果很不錯。後來才去繪製了新的降落傘布,讓它更能在燈光下實現從一個乾涸的環境變成一個你能感受到濕潤的水和風的環境。

和燈光設計師的溝通和嘗試很重要。當時我在試降落傘的時候就叫著他一起去了。那個空間的燈光比一般劇場離地板更近,顏色看起來更暖一些,所以燈光師特地跟我講,你應該要一個更加綠一些的顏色,她提了很多非常有用的關於顏色的意見。包括做另一部劇 Twelve Ophelias 時,我們在燈光實驗室里用各種不同的 lighting gel(一種透明的膠狀物,能夠實現燈光顏色轉換)來嘗試,當時試了大概不下 40 種布,發現只有一兩種能夠實現我們想要的綠色。

所以劇場的設計主要包括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音響設計和多媒體設計。我們的任務主要是支撐起一個「世界」,讓這個世界在故事中成立。世界可大可小,小到一個具體的景,大到對整部戲抽象的綱要性理解與轉譯。一個優秀的舞台設計師理應具備戲劇構作的能力,通過視覺來解剖與深度詮釋戲裡的故事,以便觀眾更清晰地理解導演和編劇想要表達的意圖

在舞台上創造故事裡的世界

UX Coffee:你是怎麼把故事裡抽象的「世界」呈現到舞台上的?

樂夢園:拿不久前的作品 Twelve Ophelias 來舉例吧。奧菲利婭(Ophelia)是《哈姆雷特》的女主角,她因為哈姆雷特而喪失理智,最後墜入水裡淹死。在男權社會中,哈姆雷特的故事沒有奧菲利婭也能成立,而奧菲利婭的故事沒有哈姆雷特就是一片空白。我們在努力挖掘奧菲利婭背後的故事,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去詮釋。

當時我在想,怎樣去構造這個世界,讓這個哈姆雷特世界的平行世界成立。我和導演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查找歷史上大家如何去理解奧菲利婭這個人物。19 世紀藝術家 Sir John Millais 畫過一幅奧菲利婭的油畫,從那以後,這個形象就在畫中和攝影中被無數次複製。我就想,可以讓觀眾走進劇場的時候看到被刻板定性的形象,最後讓奧菲利婭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

▲ Sir John Millais 的 Ophelia 油畫

所以我把當時所在的圓形劇場改成了半浸沒式的,觀眾等待入場的環形大廳被我改造成了一個圍繞藝術家眼中的奧菲利婭的主題展覽。大家在進劇場前會看到很多奧菲利婭在油畫、攝影、時尚雜誌上的廣泛演繹,而當他們通過唯一一扇門進入劇場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畫框里身著白色長裙的奧菲利婭躺在水中的形象。這部劇的最後一幕是奧菲利婭脫光衣服從畫框里走出來,用很女權的方式為奧菲利婭正了名。

至於怎樣把世界呈現在舞台上,我每次和不同導演的合作方式都不太一樣。這個導演很喜歡看到立體的空間,所以我們沒有做 Storyboard,而先是搭了模型。一開始我們想要整個劇場浸沒在水裡,因為一些技術問題,加上很多演員的走位都是圍繞著水來的,導演覺得沒辦法把抽象的水和現實的水結合在一起,這個 Metaphor 無法表達。所以最後我們放棄了這個想法,而是用一塊六十碼的半透明布來代替水,還拆了劇場中30多個座位,重新裝置了一下才變成了最後的樣子。

▲ Twelve Ophelias 劇照

雖然限制很多,我們仍然能做到最優化的設計

UX Coffee:舞台的模型是怎麼做出來的?需要多少時間?

樂夢園:做模型花的時間很難估計,首先是劇場本身,黑盒子劇場會快一些,而像 Twelve Ophelias 里的圓形劇場會有更多幾何形的模型要做,所以當時劇場的模型是做了一陣的。而實際上抽象舞台的模型,導演經常會來我的工作桌邊直接和我討論,我們有時候邊聊邊搭模型,可以很快地搭完。

▲ 正在製作模型的夢園

UX Coffee:我們作為 UX 設計師也會做一些原型,跟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解釋設計,給不同人去 critique。你們也會有類似的評價和迭代的過程嗎?

樂夢園:我們最開始要展示一個完整的設計概念,從那以後設計導向是不會變的,改變大都是為了平衡預算,包括金錢、人力、時間、安全性參數和可行性。經常會有導演在第一次評審之後有了新的想法,那也是我們會去修改的原因。我們創造的過程主要是從視覺上轉譯導演對這個劇的文學性理解並去完善它。我也會聽取很多專業人士的意見,但故事敘說的大走向是不會改變的。

設計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來評估我的這套設計大概需要花多少錢。我從來沒有見過不超支的設計,所以一般都要列一個優先順序表,根據優先次序來決定最後需要舍掉什麼、如何優化設計。雖然每次都刪掉了很多東西,但我覺得最後的設計和最開始的模型在概念上並沒有很大的出入,有時甚至能去掉多餘的部分,更直接地切入主題。

UX Coffee:做產品設計時,也經常因為各種限制要做一些捨棄。你怎樣保證在列出優先順序並有所捨棄後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設計?

樂夢園: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 Metaphor,確保跟導演溝通好這個故事敘說中最重要的語彙到底是什麼,什麼能夠讓這個故事成立。修改超預算的方案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舍掉一些零件,也可以用創意的方式去降低複雜性。

有時候我覺得很簡單的東西實際上會耗費很大,所以需要對工廠的能力有一個期許。比如 Twelve Ophelias 這部劇,我本來想用鏡子鋪滿圓形舞台邊緣的一圈,地上鋪一些墜落的花瓣,整個空間就會呈現出鏡像反射的感覺。但是後來我得知那裡都是插頭,有些凹凸不平,如果要實現我預想的效果,需要花大量的搭建的時間。當時我的想法是,它是否真的關乎我最後想要表達的這個概念。這個鏡子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奧菲利婭怎麼在相框中躺在水裡的概念,所以一些小的細節即使被犧牲掉也無傷大雅。

▲ Twelve Ophelias 模型效果圖

UX Coffee:你們是怎麼樣交付舞台設計的?

樂夢園:我們會做非常完整的模型,提供詳細的工程製圖,包括平面圖、剖面圖、各種視角和場景轉換,交付給工廠。每一個細節都必須仔細考慮才能讓工廠把設計精確地建造出來。很多舞台設計師的模型和最後搭建出來的場景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甚至工廠把它實現出來的程序和搭建模型的過程都是一樣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舞台設計師交付設計的時候有一個項目叫做 paint elevation,就是把地板按照比例尺畫出來;有一次一個設計師在交付圖紙上放了一杯咖啡,不小心留了個咖啡印,繪景師就把那個咖啡印在舞台的地板上也畫出來了。

另外的交付對象就是導演和演員,我們一般在第一次排練的時候會跟演員做一個設計展示,告訴他們怎樣轉場、演員需要怎樣參與,給他們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

邏輯性和藝術性的平衡

UX Coffee:你會在哪一步定義 Metaphor?

樂夢園:它其實在第一步就出現了。我覺得整個舞台設計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讀劇本,比如之前做過的那部基於古希臘故事的劇 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我大概看了二十多遍劇本,就是想摸透編劇背後的 Metaphor 到底是什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和導演溝通。我和不同的導演如果做同一部戲效果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基於他們對劇本的理解以及我和他理解的 Metaphor 之間的交流。

UX Coffee:如果你們理解的不一樣,你會妥協放棄自己的想法嗎?你的設計過程主要反映的是導演和劇情的邏輯性還是你自己的藝術性?

樂夢園:我經常遇到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時候,但我其實很享受能夠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這個時候我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他們是怎麼到達他們所理解的 Metaphor,從他們的角度去推演一遍。我必須說服我自己才能繼續做下去,如果他們強加一個我不能說服自己的 Metaphor,我是不會去做的。

我覺得邏輯性和藝術性是一個平衡的狀態,它絕對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理解,而是我和導演共同去理解這部劇,對它的展現有強烈共識的情況下才能做出來的,是一個相互升華的結果。導演都有不同性格、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不介意大家想法不一樣,只要能夠交流就好了。如果是他在你都不知道這部劇想要表達什麼的時候,就強制性地甩一些視覺上的想法,我是不太能接受的。

▲ 比起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把握這部劇想要表達什麼

作為設計師,切忌的一點就是太過沉迷於美感,失去了對劇本主旨的把握。如果導演非常喜歡研究視覺,我應該反過來幫助他們強化所表達的意圖方向。舞台設計師和導演的角色是經常互相融合的,有的時候我會做一部分他的工作,他來做一部分我的工作,我們的目標都是要保證這部劇在正確的航道上行駛。

UX Coffee:我們自己做設計有時候也會太糾結於美感, 但很多東西其實是高於美感的。對於舞台設計來說是 Metaphor,對於產品設計師來說就是商業價值、產品價值和用戶價值。

我的大腦里有一座圖書館

UX Coffee:舞台設計是一個非常需要想像力的工作,你們除了需要研究相關的藝術體裁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獲得靈感嗎?

樂夢園:我的導師教導過我,無論平時看到哪些引起靈思的藝術作品,都要記住那個藝術家本人以及作品的名字,於是我大腦里有了一個圖書館。具體到每部劇,獲取靈感的過程都不太一樣,如果是很寫實的作品,這個方法就非常明顯。比如我之前做過一部劇叫做 Jitney,講的是某一個特殊時代紐約的一個黑人區的士司機的故事。我當時把能找到的所有關於這個社區的攝影記錄全部挖掘出來,把當時的建築,人的生活方式全部琢磨透,因為我必須要確保我做出來的舞台能夠說服大家相信這個世界的建構。

如果是抽象的劇,我一般會在看劇本的時候就有一些想法和導向,順著這些去找靈感,可能是裝置藝術家、油畫家、動態視覺藝術家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大的主題比如女性主義。我喜歡把我看到的很多圖像拼裝成一些有意思的構圖,對應不同場景用我想要的方式蒙太奇一下,從那開始找靈感。

▲「我很喜歡拍照,生活中的空間會給我很多想法」

UX Coffee:會關注哪些領域的藝術家?

樂夢園:專業領域的藝術家肯定會盡量關注,能看多少部話劇音樂劇電影我都會去看,去剖析設計師是怎麼思考一部劇並把它做成最後的樣子的。平時生活中,我覺得一切都可以是靈感,比如我早上起來看到陽光射進窗子里的角度,也會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很喜歡拍照,生活中的空間會給我很多想法,我也經常會去看裝置藝術展覽,冥冥之中它就會變成我的圖書館的一部分。所以我好像沒有碰到過沒有靈感的時候,有時是想法太多了。

UX Coffee:現在是不是有很多新的科技元素融入到舞台設計當中呢?

樂夢園:是的,比如有一部劇《深夜小狗離奇事件》,它的舞台設計就用了很多燈光和投影的結合,主角是一個智商超高的數學天才,他在舞台上用粉筆畫一些圖形,它們就瞬間點亮了,然後一扇門突然就開了。也歡迎大家來看新版本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我當時助理設計過這部劇。它裡面也用到了很多非常厲害的投影設計,彷彿你眼前的時空突然被打亂了。

▲ 《深夜小狗離奇事件》劇照

從你踏入劇場的第一步開始,就是一個立體完整的體驗

UX Coffee: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我們不禁好奇,舞台設計需要考慮觀眾的反饋嗎?

樂夢園:我們更像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雖然經常會寫 theater review(對一部劇的評論,可以看到觀眾後期的反饋),但是我的理解是,作品在被創造出來的那一瞬間就不屬於我了,觀眾的理解是在我的創作和他自身體驗的化學反應之後產生的另外一種回饋,等於是二次創造。一般我只想讓我的第一次創造以一個非常清晰的、基於整個團隊對這個劇的理解做出來,而觀眾的反饋可能對我以後其他的劇更有幫助,一部劇的結束應該算是另一個開始吧。

UX Coffee:你怎麼衡量你的設計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呢?

樂夢園:我評價一部劇好壞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喜不喜歡哈哈。當然如果說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評價,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 Metaphor 是不是能夠讓觀眾理解,看一些 theater review 和跟觀眾交談確實可以感受到。很多時候我很喜歡觀眾臨時的即興反應,在一些我們覺得應該不會有什麼反應的時候,他們突然笑了,我就會覺得挺驚喜的。有很多觀眾的反應和劇的語言述說是有出入的,這些出入不一定不好,我也並不覺得觀眾哭就是一部劇成功的代表。

UX Coffee:舞台劇跟電影這種熒幕類藝術有什麼相通和不同的地方?

樂夢園:我覺得電影很大程度是對故事的解構吧,因為可以剪輯,而且鏡頭非常豐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個故事。而一個舞台劇的呈現是非常完整的,整個故事的呈現更挖情感層面,是更基於人本身的故事。尤其是那種很親密的小劇場環境下,觀眾和演員之間的關係是電影里不可替代的。

現在劇場的方向是更往浸沒式發展,我在設計的時候會想觀眾在這個劇里是什麼角色,浸沒的體驗會讓你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員。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我當時的設定是,觀眾就是那些古希臘的男人世界裡注視著 Iphigenia 被海神吞噬的角色。之前做的一部音樂劇 Pippin 里,主演也是從觀眾席走向舞台最後回到觀眾席的。另外也經常會有演員和觀眾互動,讓觀眾參與到戲劇當中。其實也是一個 Metaphor 的問題——觀眾里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這個人。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模型照片

從觀眾踏入劇場的第一步開始,就是一個立體完整的體驗。任何細節以及觀眾都是劇里的一部分,比如我們設計哈利波特舞台劇的時候,整個建築物都被重新設計,包括所有的地毯,吊燈和扶手,劇中還有攝魂怪飄向觀眾這麼一幕。

遊走於精神與現實世界

UX Coffee:舞台設計讓你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什麼?

樂夢園:我特別喜歡靈感突然迸現的時候,特別是在前期研究過程中對劇本或者音樂的理解。比方說我最近在做的一個歌劇叫做《魂斷威尼斯》,當時聽到音樂的時候,我腦子裡就已經有空間怎樣展開、場景怎樣轉換的印象。突然產生音樂、視覺和文學上的一種通感、一種靈思,讓我覺得特別美好。

▲《魂斷威尼斯》模型效果圖

UX Coffee:有沒有讓你覺得不喜歡的地方?

樂夢園:我覺得這個工作需要的不只是作為設計師的能力,還必須要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難點就是既要處理精神世界和藝術設計上的靈感和創意,同時也要做一個非常商業性的人,懂得怎樣去跟導演、工廠溝通。尤其是意見不合的時候,怎麼用委婉又有說服力的方式去把想法有力的傳遞出來。

我覺得每做一部劇,我都在提高溝通技巧,是一個跟導師和同行不斷學習切磋的過程。我有一位獲過四次托尼獎(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最佳設計的老闆,還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對任何人都以一種非常真誠、謙遜的方式溝通,設身處地的為每個人著想。也很感謝我的幾個導師,他們真的是語言藝術的專家,能以幽默的方式去化解很難溝通的事情,用一種讓人難以拒絕的婉轉把自己的想法植入進去。關鍵是通過語言藝術建立導演和設計師之間的信任感。

▲ 每部劇都是團隊溝通合作的成果

UX Coffee:舞台設計中會有很多是你個人風格的東西,當你做了好多劇之後會覺得有重複感嗎?

樂夢園:我覺得一個優秀的舞台設計師可以有審美取向,而不應該有個人風格。確實有很多風格化的設計師,他們的作品我覺得你看幾部可能會很震撼,但我會質疑他是把強烈的藝術風格加諸於每部劇。一部劇的風格應該從那部劇出發而不是從設計師本身出發。我特別反對重複自己,在努力讓我的每部劇都不一樣。

所謂審美取向也是可以從思維方式表現的。像《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這部如此商業化而且有電影版本珠玉在前的作品,仍然能看出非常 Christine Jones(舞台設計師)的思維方式,完全能理解這是她才會做出來的劇。我能看到他是怎麼去思考每個細節、場景的轉換,而並不是用很平面的視覺效果傳遞出來的。

UX Coffee:戲劇謝幕後舞台設計會被處理掉,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樂夢園:我其實沒有很貪戀這些所謂的場景,如果我真的很迷戀一個永久存在的東西, 我會希望做一個建築出來。但我覺得就是因為短暫,它才這麼美好吧。

離開建築,我用短暫的舞台創造長遠的影響

UX Coffee:你的背景是建築,為什麼轉到舞台設計呢?學習舞台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樂夢園:我對空間特別感興趣。 2011 年開始學建築,它的很多思維方式是無可替代的經驗。之後我覺得自己其實對文學戲劇非常感興趣,也更想去跟比較創造性的東西結合起來。後來打聽到有舞台設計這個專業,在加拿大交換的時候就上了舞台設計的課,覺得非常有意思,然後就直接來讀舞台設計了。

我是在華盛頓大學讀的 MFA 學位,專業是三年制,每年會收 1-2 個舞台設計師,以及同樣數量的燈光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幾個設計師和導演共享一個 studio 一起來設計。我們第一年更偏重概念化的訓練,比如其中一門課里我們每兩三個星期就會做一部話劇的設計。也有很多技術課,包括建模型、服裝史、燈光設計等等。第二年開始主要就是做一些實際的劇,話劇音樂劇都有。第三年的時候會選一部大的劇去做自己的畢業項目。

▲ 華盛頓大學戲劇學院

中間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大型項目,比如所有的演員、導演和設計師花一年的時間自己去創造一部劇。我當時被分到了一個收留無家可歸女性的庇護所組,我們要先做義工去了解她們,根據對她們的理解自己劇本,創造這樣一個故事。真正體驗故事主角的生活特別有意思,我們也會在工作坊中根據導演提出的問題交流感受,劇本是就是在互相交流中構建出來的。最後我們還到她們的空間去表演過,這些無家可歸的女性告訴我們,我們的劇給她們帶來了希望。

UX Coffee:如果想學習舞台設計需要有什麼基礎嗎?

樂夢園:我們學院很多人的背景都不是舞台設計,甚至有讀政治哲學、新聞和 IT 的。首先你必須要對這個行業非常有熱情,經常願意去看戲,最好還是有一些實踐經驗。但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而不是技巧的成熟度,因為這些都可以後期訓練。

研究生第一年的時候我們每兩三個星期就做一部劇,是對快速思維很好的訓練;後期跟導演合作的時候,經常是他提出一個概念就馬上需要你回饋。另外我覺得可能真的要多讀書、多想,真的深入挖掘劇本。就算是五十年前的作品也有很多讓我覺得很震撼的地方,啟發靈思的湧現。比如說有一個設計師叫 Josef Svoboda,他已經去世了,但是我今天去看他的作品仍然覺得很多想法非常大膽前衛。

▲ Josef Svoboda 的設計

UX Coffee:你現在是在哪個階段?今後打算怎樣?

樂夢園:我剛剛搬到紐約開始工作。之所以會選擇紐約,是因為我覺得它是唯一一個把戲劇行業做的淋漓盡致又非常規範化的城市。我很享受做一些大的百老匯劇,能夠真的去看不一樣的設計師是怎麼思考的,幫他們去構造不同的世界。同時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小劇,基本上還是一個半自由職業的狀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UX Coffee:舞台設計之外,你在業餘時間喜歡做什麼?

樂夢園:我會儘可能地多去看展覽、話劇、電影以及多去旅行,其實也是更好地跟周圍的人溝通。很多時候對周圍的世界、人和自然的理解其實是有助於我對劇場設計的理解的,任何能夠豐富閱歷的事情可能都是值得一試的吧。

可能有一種刻板印象是,藝術家是那種孤獨的靈魂,總是與世界保持距離。我覺得思考的時候是自由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要能夠換位去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其實戲劇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種探索吧,像人類學家一樣深入了解這個世界怎樣的;戲劇也是可以影響生活的。

▲ 看展、旅行、溝通、探索

本期編輯:范宜嘉Clare、荊泓博、後方的厚Summer、yueranz、大兒童西歪、張撓撓

舞台、模型與個人照片由樂夢園提供,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鏈接

夢園的個人網站:lemengyuanisabel.com

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 降落傘布變魔法視頻:vimeo.com/188605954

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 劇照:lemengyuanisabel.com/ip

Twelve Ophelias 劇照: lemengyuanisabel.com/tw

Josef Svoboda 作品: svoboda-scenograf.cz/en

關於 Josef Svoboda 的視頻 The Phenomenon of Scenography: vimeo.com/171784005


我們最近在微博、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都開通了賬號,我們會在這些平台上發布節目的更新信息,平時也會分享一些和設計有關的資訊,我們在這些平台上的 id 都是 ux_coffee,希望你可以來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戴夫:他跑了41場紐約馬拉松
每月花10刀就可以在AMC看30部電影?!
美國亞裔:永遠的外國人 | 譯讀紐約客
紐約民眾午夜聚集世貿中心遺址哭著笑著歡慶打死拉丹
紐約時裝周之霓裳艷影

TAG:舞台設計 | 紐約 | 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