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是BC的心臟

荒野是BC的心臟

來自專欄星球研究所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歡迎關注!)

正文:

加拿大是狂野的,這個佔據北美大陸半壁江山的國家遠比中國東北的緯度更高。

(加拿大與中國位置、緯度關係,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高緯度造就了藍色星球上最狂野的景象,每年冬季,數萬億噸冰雪從空中傾瀉而下,使得加拿大許多地區降雪量超過1000毫米,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數十倍。

(中國東北年降雪量在30-60毫米之間,1毫米降雪量帶來的積雪深度約為7-10毫米;下圖為2002年2月2日到9日積雪覆蓋全境的加拿大,圖片源自@NASA)

大雪紛飛之中,1800億株針葉喬木,頑強生長,形成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的冰雪森林(Snow Forest/Boreal)。

(樹木數量依據2015年《自然》雜誌上發表的《Mapping tree density at a global scale》一文推算,面積數據源自@加拿大自然資源部;下圖為極光下的加拿大育空地區泰加林,攝影師@Peter Mather)

荒原上成千上萬頭北美馴鹿頂風冒雪每年跋涉5000千米,只為尋求一線生機。

(風雪中遷徙的北美馴鹿,攝影師@Norbert Rosing)

然而,加拿大狂野的外表之下卻孕育出了極為溫和的國家氣質,尤其與它咄咄逼人的南方鄰居相比,加拿大更顯得與世無爭,在全世界好感度爆棚。

2017年,益普索(Ipsos)的調研顯示,高達81%的全球受訪者對加拿大持有積極評價,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列第一。

(2017年主要國家全球好感度排名,數據源自@益普索,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它的各大城市,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渥太華等,也都以溫和包容的多元文化著稱。以溫哥華(Vancouver)為例,該市人口中少數族裔佔比近60%,華人更是高達26%,各族裔和諧共存,自然博得了來自不同國家人民的好感。

(2016年溫哥華的人口構成,數據源自@加拿大統計局,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更何況,溫哥華的緯度比哈爾濱還要高出4度,冬季最低氣溫居然在0℃以上,夏季則基本在20℃左右。

四季溫潤如春,狂野蕩然無存。

(溫哥華各月氣溫,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狂野?溫和?什麼才是真正的加拿大呢?

今天,星球研究所就帶領大家,從加拿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區域著手,一探究竟。

Ⅰ 不列顛哥倫比亞

作為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加拿大被劃分為十個省、三個地區,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BC)便是其中之一。

(加拿大行政區劃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它位於加拿大西海岸,瀕臨太平洋,總面積94萬平方千米,超過中國東南數省之和。

(加拿大與中國東南數省面積對比,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其中,總面積的75%是崎嶇陡峭的山地,60%是茂密的森林,還有數千個無人荒島以及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可耕地只有少得可憐的5%。

(BC地形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但不列顛哥倫比亞,卻是加拿大最宜居的地方,虎鯨、座頭鯨、棕熊、黑熊、白靈熊在它的海洋與山地中覓食;鮭魚(Salmon,又音譯為三文魚)從太平洋溯流而上進入它的溪谷;人類居住的大都市溫哥華、首府維多利亞,兼具發達的經濟和優美的風景。

Ⅱ 狂野造山

1.5億年前,今日不列顛哥倫比亞附近,大洋板塊持續向大陸板塊俯衝。地表之上,火山接連噴發。

(板塊俯衝示意圖,源自紀錄片@《地球的力量》)

島嶼山脈、海岸山脈、落基山脈三條大型山脈從西至東依次隆起,形成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基本骨架。

(BC地形剖面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海岸山脈(Coast Mountains)全長1600千米,因鄰近海岸線而得名。

(Howe Sound附近的海岸山脈,攝影師@Dean vant Schip)

從空中俯瞰,山入海中、海侵山下,橫無際涯。

(海岸山脈,圖片源自@123RF)

最高峰沃丁頓山(Mount Waddington)以海拔4019米的高度直刺蒼穹,至今仍在以每年5cm的速度抬升。

(從沃丁頓山拍攝周圍群峰,攝影師@Scott Markewitz)

山脈南段的加里波第省立公園(Garibaldi Provincial Park)距離溫哥華只有70千米,山峰聳峙、白雪皚皚。

(加里波第省立公園,注意左下方的行人,攝影師@Rich Wheater)

公園內的黑牙峰(The Black Tusk)尤其引人矚目,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山體鬆散易碎

歷經歲月剝蝕之後只剩下一顆「黑色獠牙」暴露在外。

(黑牙峰,攝影師@Chris Cheadle)

海岸山脈以東便是縱貫北美4800千米的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它由數條平行的山脊組成,高度多在2000-3000米之間,是北美最大的分水嶺。

(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加拿大落基山,平行山脊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最寬的一個為落基山地溝;加拿大定義的落基山範圍較小,不包括地溝西部的哥倫比亞山脈,本文為簡化講述不做細分;圖片源自@NASA)

其中阿西尼博因山(Mount Assiniboine)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部邊界,海拔3618米,標準的金字塔形山體形似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洪峰。

(阿西尼博因山,攝影師@John E Marriott)

加拿大落基山最高峰羅布森山(Mount Robson),海拔3954米,它由石灰岩、白雲岩構成,層理平直清晰,如同身穿橫紋T恤。

(羅布森山與公路,攝影師@Grant Faint)

現在,海岸山脈、落基山脈以及島嶼山脈群峰競秀,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狂野初具規模,

(2015年12月29日從國際空間站由南向北俯視BC省群山,左下方白色為溫哥華島上的島嶼山脈,中間最長的為海岸山脈,最右側為落基山脈,圖片源自@NASA)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加拿大落基山山勢比美國境內更加陡峭,大量山峰呈現鋸齒狀;

(Bugaboo省立公園的山峰Snowpatch Spire,注意冰面上小如「蟻」的登山者,攝影師@Kurt Werby)

面朝大海的海岸山脈則十分破碎,大海之中更是大小島嶼林立,似乎整個不列顛哥倫比亞被某種同樣狂野的力量施以千刀萬劍,這究竟是種什麼樣的力量?

(2015年12月31日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加拿大海岸山脈,藍色的太平洋在上方,圖片源自@NASA)

Ⅲ 狂野冰川

隆起的高山凝結了水汽,山地中降雪開始增多,降雪最多的地方一個冬季就可以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24000毫米,即24米,足以淹沒一切。

(該降雪量極值出現在1971年-1972年的哥倫比亞山脈的Mount Copeland,亦為加拿大之最;下圖為加拿大落基山脈被大雪包圍的樹,攝影師@Pete Mcbride)

大雪壘起高大的雪牆,

(惠斯勒的雪牆,攝影師@stockstudioX)

群山變成了純白世界。

(加里波第省立公園,攝影師@Rich Wheater)

260萬年前,大冰期來臨了,無盡的大雪開始更猛烈地撒落大地,經年累月不斷堆積、壓實,結構疏鬆的新雪圓化變成了緻密的粒雪,粒雪又重新結晶變成更緊緻的粒狀冰,粒狀冰進一步受壓,排出空氣,從而形成了一種更高密度的物質:冰川冰(Glacier Ice)。冰川冰層層堆疊,最終形成了冰川(Glacier)。

(冰川冰的形成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是地球上最狂野的力量之一,它從山上滾滾而下,把山體切割得嶙峋陡峭。

(羅布森山的伯格冰川Berg Glacier,攝影師@Chris Jaksa)

它在山谷咆哮流淌,撕裂、粉碎一切阻礙。

(沃丁頓的Tiedamein冰川,攝影師@Chris Harris)

它刨蝕、阻塞、融蝕出各種各樣的冰川湖,

(Bugaboo省立公園的冰面湖,攝影師@Heath Korvola)

到了距今2萬年前,冰川的勢力擴張達到頂峰,加拿大全境「淪陷」,冰川像蓋子一樣將加拿大徹底封死,高山眾多的不列顛哥倫比亞正是當時的冰原中心之一。

(當時加拿大被兩個巨型冰蓋覆蓋,即勞倫泰德冰蓋、科迪勒拉冰蓋,兩者大致以落基山大陸分水嶺為界;圖片源自@haikudeck.com

如此巨大的冰蓋,當它融化之時,整個不列顛哥倫比亞已經面目全非。

(冰川侵蝕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冰川在海岸山脈上切出深谷,之後又被海水灌滿,形成峽灣;

(豪灣,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數的峽灣從海洋深入陸地,構成了異常曲折的鋸齒狀海岸線。

(BC海岸線,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島嶼山脈被侵蝕的更加嚴重,它原本是連成一體的完整山脈,冰川重壓侵蝕之後,大部分山體都沒入海中,只剩下一些零落的島嶼突出海面,包括面積接近台灣島的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d)。

(溫哥華島一角,攝影師@Douglas Williams)

以及由150多座大小島嶼組成的海達瓜依群島(Haida Gwaii)。

(海達瓜依的海岸線鳥瞰,攝影師@DestinationBC/Owen Perry)

轟轟烈烈的造山運動,鋪天蓋地的冰川侵蝕,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狂野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什麼力量可以讓它改變嗎?

Ⅳ 溫暖大洋

當然有的。

太平洋上由西向東行進的北太平洋暖流(North Pacific Current)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南側與北美大陸相遇,從而分裂為南北兩支,南支水溫低於當地海水溫度,是為加利福尼亞寒流(California Current);北支恰好相反,是為阿拉斯加暖流(Alaska Current)。

(加拿大西海岸洋流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暖流與周圍環境進行熱交換,上方的大氣不斷被加熱、加濕,所謂萬事俱備,只欠「西風」。加拿大西海岸恰好位於盛行西風帶,強大的西風將暖濕氣團從海面吹向陸地,島嶼山脈、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又將它層層堵截,所經之處溫度上升

降水大幅增加,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降水形成過程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加拿大西海岸的島嶼、海岸山脈西麓,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海水不結冰、河流下游不封凍,冬季不冷、夏季不熱,人們得以在此廣植花木,四季鮮花盛開。

(布查特花園,攝影師@Wwing)

被海岸山脈環抱的溫哥華,也成為加拿大最宜居的大都市。

(溫哥華與海岸山脈,攝影師@Chris Cheadle)

加拿大西海岸的年均降水一般在2500毫米以上,是中國上海的兩倍多。落基山南部年均降水也類似,降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形成眾多瀑布。

(幽鶴國家公園的Takakkaw Falls,攝影師@Klaus Lang)

湖泊;

(加里波第湖,攝影師@stockstudioX)

河流;

(航拍Muskwa-Kechika保護區的河流,攝影師@Destination BC/Sherpa Cinemas)

最為獨特的當屬溫帶雨林,這是一種不同於熱帶雨林的高雨量森林,即便在最熱的季節仍然可以保持清涼,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海島以及海岸山脈上,幾乎都被溫帶雨林覆蓋。

(攝影師@Robert Postma)

甚至擴展到海岸山脈與落基山脈間的內陸地區。

(Mount Revelstoke國家公園,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內陸溫帶雨林之一,攝影師@Darwin Wiggett)

森林中苔蘚橫生、沼澤密布,宛如童話王國。

(海達瓜依的溫帶雨林,攝影師@David Nunuk)

現在,溫和壓制了狂野,為地球生靈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

大海中,鯨魚追逐著魚群;

(虎鯨,拍攝於馬爾科姆島附近,攝影師@Rolf Hicker)

密林間,西部鳴角鴞「怒目圓睜」;

(拍攝於Clowholm Lake附近,攝影師@Jared Hobbs)

激流中,鮭魚奮力一躍奔向產卵地;

(Cariboo瀑布附近的鮭魚,攝影師@Destination/Blake Jorgenson)

溪水邊,捕獵者白靈熊已經守候多時。

(大熊雨林的白靈熊幼崽,攝影師@Ian Mcallister)

有了食物,它們終於可以嬉戲打鬧,

(大熊雨林中的白靈熊和它的兄弟,攝影師@Ian Mcallister)

而居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人們,既可以泛舟翡翠之湖,享受它的溫和;

(幽鶴國家公園的翡翠湖和邁克峰,攝影師@Uwe Kazmaier)

又可以在冰雪地帶飛速滑下,感受它的狂野;

(惠斯勒黑梳山的一組滑雪者,攝影師@Destination BC/Randy Lincks)

這就是加拿大,狂野如山,溫和似海。

... The End ...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我在加拿大的陪讀生活
雙語或多語的現代國家裡,軍隊採用何種語言組織和指揮?
加拿大聯邦法庭裁決暫緩賴昌星獲假釋(圖)
國外醫療制度那麼好,為什麼海外華人依然攢病回國看?

TAG:加拿大 | 旅遊地理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