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君門九重:女皇和她的摩訶契丹南京宮闕(上)

021,君門九重:女皇和她的摩訶契丹南京宮闕(上)

來自專欄摩訶契丹國家地理

本來打算一次完成,但是發現哪怕是最簡略的描述也會很長……所以分上下。

這次是畫圖最用力的一次!

提示1:本系列為Paradox歷史遊戲系列(P社四萌)衍生的架空歷史和設定集

這個世界線與我們的世界線分支時間大約在1130年秋天。

提示2:本系列的講述重點不在政治史或者軍事史,儘管這兩者是P社四萌的重要內容。而且本系列不是戰報。

提示3:本系列將嘗試還原一個架空歷史中的東亞-南亞融合佛教文明,以及推演(創造)它可能發展出的視覺藝術,建築,文學相關的遺(nao)產(dong)。

(本篇是在1563年追述1470-1510年的故事。。女皇時代之後是018提到的癸未之亂(1526-1545),之後是019提到的國禮復古運動。大概如此。以後還是會順著時間線來吧。)


遼平等三年(1563)秋天,新皇帝打算南巡,作為繁多的準備事項之一,工部派了上百匠人赴南京修整行在宮闕。

這座皇宮當時已經建成逾九十年,在它的主人去世後被冷落,又在嘉祉十四年、二十年(1523年和1529年)兩次南京變亂中遭到劫掠荼毒,還被急著充實國庫的先帝在內戰年間剝去了金飾和銅瓦去鑄幣和鑄炮。

這個灰濛濛的剪影,如今俯瞰著南京府的西港,在帆桅之間一言不發。自詡熟習營繕司里所有的原始圖籍的我知道它有許多故事要講。

南都留守司的十幾個小夥子一起推開銹澀的雲和門,開始清掃長滿駱駝刺的香水海,我所讀到和見過的故事碎片立刻涌了上來,將自己徹底淹沒。


九十多年前,

寶永十三年(1467)四月,遼熙宗在中都北苑打獵,一場徹夜的宴會之後,皇帝突發心絞痛駕崩。11歲的公主耶律雲慧聽到噩耗,已經是一天以後了。皇帝的兩個弟弟已經去世,僅有的兒子在出生後夭折。

不知道同去的王公們如何爭鬥和交易,也不知中都三衛為何來回調動,反正,歸來的貴族們,不管平時怎麼互相仇恨,也不管都城裡的可怕消息怎麼滿天飛,最後在紫宸殿下的動作是一樣的。

跪請公主登基。

於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忽然成了摩訶契丹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叨叨著祖宗法度的人很快就被封了口。太后被公推為攝政,不管她如何悲痛欲絕也得擔起這個名義上的責任。一個瘦弱且悲傷過度的泰米爾女人和一個小姑娘,簡直是再好控制不過了。

然而這兩位哪個都不是能隨便操縱的主。建昌二年(1468)春三月,太后在一次朝會上用不予質疑的語氣宣布小女皇已經定親了——在這些封建貴族們還在商議推舉誰家給女皇提親的時候,太后已經先行動了,而且以「我的獨生女兒的終身大事只有我說了算」的強硬態度打回了所有勸諫。

讓這些蠢蠢欲動的百里侯們更驚訝的是,訂親的對象是山陽王世子。古老的波羅王朝山陽王家(統治山陽道,今孟加拉、阿薩姆地區)是帝國數一數二的強藩,在東國擁有極高的威望,也一直是有野心的公侯們巴結串聯的對象。

到幾年以後小女皇親政以後,契丹貴族們更是發現自己當年迎來的是個大麻煩。一個精明的年輕人加上一個不擇手段保護她的注輦母獅,再加上一群低賤出身的忠誠文臣,這個組合讓這些公侯開始悄悄討論廢立的可能性——畢竟她還有幾個堂弟的嘛,再不濟,可以把寒山王迎進京來,但是大家都明白現在再做這些有點兒晚了。

端寧四年(1474)正月十五,女皇和山陽世子大婚。這一天啟夏門外皮室軍的萬歲山呼和山陽軍護送世子進京的七百頭戰象列在千步廊上的景象,讓契丹公侯們徹底死了心。

大概就是這樣,這些內地封建領主們最後一次架空皇室的嘗試就破產了。


自從14世紀以來,摩訶契丹皇帝一直努力的目標就是改變皇權虛弱的局面。當年被蒙古擊敗南遷作為權宜之計的分封,造成的副作用持續了幾百年。各地契丹和漢人王公擁有獨立的兵權和財權,爭鬥不息。之前的皇帝們已經加強了特務機構,丈量了全國土地,慢慢收回了一些兵權,又重建了一支強大的禁軍——那支打著黑地海東青旗號的烏鶻皮室軍。

現在,年輕的耶律雲慧,或者被按梵文名字叫做摩耶挪羅底伐一世,她決定證明自己不比祖父和父親差,她要完成重建這個中央帝國的最後一步。

移駕避開這些盤根錯節令人窒息的老貴族,把朝廷搬遷到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就是18歲的她考慮的重要議題之一。

南京德布府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新鮮空氣」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帶來整個世界的知識,帶來大明和泰西的美好的東西,南都和蘇羅市舶司還帶來源源不斷的可以被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錢賦。女皇南巡了一次就迷上了這個地方。

端寧五年五月,從南京歸來的女皇下旨修建南京宮闕。女皇覺得南京本來留給皇宮的土地大而無當,專門挑選了南京西南角西港邊上,可以俯瞰印度河三角洲而且遠眺大海的高地作為宮殿的基址。這裡原來是南京城西南角樓和駐軍城堡的地段。

這兒。

做修建宮殿的決定之前,像是不信任工部匠人一樣,她先僱傭了一大票信德、波斯和古吉拉特的工匠和畫師回東京,還帶回來南京畿附近很多建築的圖樣。在把任務交給深覺折辱的工部之後,她還隔三差五地過問行在宮殿的設計。

而且不是召人進宮奏對,而是在正午剛退朝、我們工部一票人正在煮羊肉吃的時候,忽然一頭扎進工部問著問那,還常常越俎代庖親自畫一部分圖樣。有時候御膳來不及送來,她便在我們的戰戰兢兢里蹭些我們吃的羊肉湯餅,然後順便下口諭把御膳房挖苦一番,說工部的伙食更好吃云云。

咳咳扯遠了,但是這就是我親眼見到的她的樣子了。


宮殿落成是五年後的臘月的事情。當看到南京行在宮殿的金頂和琉璃天際線的時候,女皇已經當媽媽了。在臣子面前也不再是那幅機靈刁難的樣子,她現在無時無刻不和丈夫——剛繼位的山陽王殿下黏在一起。

山陽王長女皇五歲。剛開始,女皇陛下對這場政治聯姻毫無熱情,對這個直到婚禮當天才見面的遠房表哥也是十分冷淡,但是斗轉星移,直到有一天,他們忽然發現再也和對方分不開了。

(這裡面的故事就太多了,嗯……到現在都是我國浪漫文學取之不盡的寶庫,到未來還是被帝國電影工業的浪漫歌舞片用濫的故事呢)

新宮殿的正殿雲和殿在設計的時候出過一件事兒。女皇堅持要在中心放一個寬闊的御座,她和山陽王殿下並坐其上。但是這個主意遭到了包括太后和平章在內的所有人的反對,理由不外乎不合君臣之禮。皇帝應該居於這個須彌山殿宇的正中心,而合坐不僅會坐偏,而且以親王的身份非常不合適。女皇堅持到最後還是聽了太后的提議。最後殿中央的高台上大鵬屏風前仍然是轉輪聖王仿照菩提伽耶金剛寶座的御座,一側以稍低規格設了山陽王的御座,鎏金須彌台,錦茵,御帳一應俱全。

就算這樣,當女皇懷孕不能常朝的時候,還是會讓山陽王殿下坐在中央的帝座上。這時候山陽王膝上會放一個小枕,上面放著女皇的頸飾。「見瓔珞如朕在。」 她會這麼說。

南京西內雲和殿剖面。請放大看……


而在女皇親自在的時候,雲和殿的這個御座是席捲帝國的一系列風暴起源的地方。對所有人開放皇家驛路系統的詔書、對所有人開放科舉並允許以梵字作答的詔書、收回各州各道人事權的詔書、命令康州和寒山王上繳關稅的詔書、建立第一支農民組成的火銃軍的詔書,無不在這個象徵神化的皇權的傘蓋藻井下宣讀出來,讓殿上殿下的人們震驚到下巴落地,無論最後有沒有達到女皇的預期,都影響到未來許多代人的命運。

這個雲和殿又是女皇每次迎接遠航歸來的舟師使臣的地方。第一次到達君士坦丁堡的消息、回訪大明國兩京的見聞、遼水師探索契丹故土海岸見到女真人和科爾沁蒙古人的故事、發現東南方傳說中的毗提訶洲(今西澳大利亞)的報告,都是在殿上公布出來,讓遼人對世界其他地方的財富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在她的時代,舊貴族慢慢做起了自己曾經不屑的海外貿易,菩提道的僧團試著開始了原始的金融業務,曾經不相容的階級似乎在慢慢融合--


回到眼前的樣子。

這座外朝正殿前的庭院已經雜草叢生。中間的十字形水池——那個池底雕著游龍的波斯樣的「香水海」早已乾涸了,五十年蓄積的黃塵遮住了直延伸到殿前玉階的龍首。須彌山形狀的台基兩人多高,砂岩的雕飾仍然完好。走上殿,蓮紋地磚上面的塵土揚起來讓我們咳嗽不止。

一群匠人和衛軍花了小半天時間,挑掉了石柱上的蛛網,掃清了落葉和碎木。雲和殿的御座已經不見蹤影。大概被剝完了金葉子,在某個庫房裡扔著呢吧。帷幔大約在動亂的時候被搶完了。雕著大鵬的背屏倒是堅不可摧,金翅大鵬犀利的眼神似乎逼著旁邊石柱上的盤龍閃到一旁、把壓抑的脾氣發泄在當年朝臣的臉上。

「龍最怕大鵬金翅鳥的呀,」有誰說了一句,「不知道女皇為什麼會把它們雕在一起。」

只有她敢無視舊的禁忌,也就她有魄力讓原本互相不對付的勢力和平共處的嘛。

我倚在盤龍柱上,看著衛軍們推開殿後長慶門的朱漆門扇。 隆隆聲里天花格落下了更多灰塵。

(待續)

附表:參考建築:猜猜我都在哪一部分參照了哪座建築。。而且都沒有硬傷,都是平行世界很可能出現在摩訶契丹的樣子。

下華嚴寺大雄寶殿

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山門

遼慶陵地宮

伊斯法罕四十柱宮

大馬士革bait al-mal

菩提伽耶大菩提寺

佛光寺東大殿

京都御所紫宸殿

大昭寺中心佛殿

夏魯寺夏魯拉康

Tarakeshvara Temple. Hangal

Hoyaleshvara Temple, Halabid

Siddharameshvara Templpe, Niralgi

Khandariya-Mahadevi, Khajurajo

...和其他記不得名字的西印度寺廟。

Takht-i-Sulaiman,Iran

Fondaco del Turchi, Venice

……以及來自美國北方各博物館的南亞佛教造像收藏。

其實可以一個一個攤開講到底怎麼參照的,然而…我還要以最高效率繼續寫下去不是……

推薦閱讀: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漢末農民起義(一)》
【劍與魔法】已死且永生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八章 壞消息
018: 亂世里的契丹軍隊,1529年

TAG:建築史 | 架空歷史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