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我剖析帖!iRobot掃地機器人性能大集合

自我剖析帖!iRobot掃地機器人性能大集合

在入手新物件前,大眾習慣去各平台調研產品、性能、性價比,想在購買前做足功課不走彎路。特別是面對掃地機器人——理想中我們對掃地機器人的定位,一要乾淨,二要省心、三最好能智能、更智能一些。可當我們看了一篇又一篇帖子卻發現,導購宣傳上的廣告語看不懂,同一個品牌同一款產品,有人唱好有人唱衰,甚至糾結到某一個功能,大家的評判標準各不同,答案自然也參差不齊。

今天,iRobot自我剖析,為大家帶來iRobot性能大全,中肯評價,理性分析,為你解開各種關於iRobot掃地機器人的迷思:

首先,我們來看看知友對iRobot掃地機器人,都在討論啥?

Q:買了吸塵器是否還需要掃地機?

Q:iRobot掃地機型號差別和體驗?

Q:iRobot噪音擾民?

Q:路徑規劃差,同一個地方來回掃,覆蓋率不高?

Q:毛髮纏繞,越障能力差?

歸納一下,大家買機器人的考慮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首要的便是:掃地機的清潔力、智能程度;

同時,一部分童鞋還關註:掃地機的工作聲音。

針對這些大家所關注問題和心存疑慮的點,下面就讓iRobot來一一剖析。

1. iRobot掃地機器人清潔力到底如何?

掃地機器人的清潔能力是所有消費者首要考慮因素,包括:地面清潔力、邊角清潔力、毛髮清潔力等多重維度。幾乎絕大多數帖子都反映iRobot全系產品地面清潔力強大,邊角也能清掃乾淨。而對於毛髮的清潔力度,iRobot 8系和9系產品,比6系更受肯定。

在此我們拿6系和9系做個對比:

6系和9系的不同,主要來自9系所擁有的進階版三重高效清潔系統,包括經過專門設計的旋轉邊刷、可反向旋轉的兩個清潔主刷和強勁的真空吸污能力。

經過專門設計的27度工作角度的旋轉邊刷,當邊刷開始工作,可以有效將碎屑從牆壁邊緣和角落掃入機器人的清潔路線。這時可反向旋轉的兩個清潔主刷可攪動地板上的碎屑,然後有效的將碎屑掃入,以便強勁的真空吸塵裝置將它直接吸入集塵盒。9系的強勁吸力相較於6系/7系可達5倍,有效地提高了清潔能力。

同時自8系以來(當然也包括9系),針對毛髮容易纏繞在掃地機毛刷上的問題也進行了改進,其胎紋設計的雙膠棒主刷,能夠反纏繞,避免毛髮的纏繞,同時其經久耐用的橡膠材質擁有足夠的彈性,能夠在旋轉時零距離貼近地面,更好的避免傳統吸塵口吸力多處散失的弊端。

看了這麼多,眼見為實才是硬道理。來自iRobot的「機」限挑戰1.0,實證掃地機的清潔力,到底表現如何,讓我們下方視頻里見!

https://www.zhihu.com/video/983047145720635392

2. iRobot掃地機器人智能度怎麼樣?

知友熱議對iRobot的智能度褒貶不一:Roomba 6系防纏繞能力不足;8系路徑規劃成謎,同一塊地方反覆清掃,清潔覆蓋力一般等情況;9系的情景規劃導航等功能。

那麼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iAdapt多重模式智能切換

作為掃地機器人的關鍵技術之一, Roomba 6系、8系和9系在核心演算法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採用了iAdapt多重模式智能切換技術。

那麼什麼是iAdapt多重模式智能切換技術呢?這個可以應對複雜家居環境的清掃技術,是iRobot所獨有的專利:擁有著60次/秒的智能決策,40多種反應動作,4000次/秒的感測器數據讀取。當面對不同的家居環境時,基於iAdapt多重模式智能切換技術的核心演算法,Roomba 6系、8系和9系能實現以下幾種運作模式:

污垢探測模式:通過光學、聲學,探測污垢、灰塵和毛髮,以便對最需要清潔的區域進行集中清潔。

防纏繞模式:檢測到捲入線纜或繩子時,雙主刷會反向旋轉,將其吐出。

脫困模式:在椅子或傢具下面時,計算出脫困路線,避免卡住。

越障模式:前方有地毯,低門檻等,順利攀越。

邊角清潔模式:需要清潔牆壁邊緣和角落的灰塵和污垢時,仔細地沿著邊清掃。

防碰撞模式:檢測到前方有障礙物,減速前行,輕觸以保證清理到障礙物邊的死角。

防跌落模式:探測到前方有明顯高度落差時,迅速撤回,防止跌落。

自動回充模式:電量不足,自動回去充電。如果是間大房子,出現單次充電無法清掃完成,9系更能做到完成充電後、自動啟動,並回到剛才清掃到一半的位置繼續清潔。這個技術,我們稱它為「斷點續航」。

可視化全景規劃導航

Roomba 9系掃地機器人搭載了三重感測系統:Wheel Odometry(輪胎里程計),Floor Tracking Sensor(地面追蹤感測器)以及vSLAM?視覺運算處理技術。斜向上拍攝的攝像頭,能夠精準捕捉充足的牆面信息,感測系統則收集周圍其他環境信息,先進的軟體能做到每秒超過60次的決策。三者結合使掃地機器人在複雜家居環境中可以準確的進行定位,判斷家居環境,從而在您家中實現全景規劃導航,跟蹤已清潔的區域和尚未清潔的區域,更高效地解決了地面清掃需求。

這就如同人的眼睛。假設你希望快速從客廳走向廚房,開始行走時,你閉上了眼睛,前四五步或許能走直線,但很快會偏離路線。這時如果你睜開眼睛,查看周圍就能迅速調整路線,更快速、高效地到達廚房,這就是我們的可視化全景規劃導航技術。

75分鐘*(僅適用於Roomba 980)的工作時長能滿足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日常基本清潔,如果在打掃過程中陷入低電量,9系掃地機器人能自動回充並斷點續航,也就是說在9系掃地機器人滿電復活後,會自動回到剛剛沒電的點,對未完成清掃的區域繼續清潔,而這也是因為iRobot擁有可視化全景規劃導航技術的原因。

污漬探測:像人一樣重點清掃

打掃過程中,我們常發現Roomba掃地機器人在同一塊地方來回清掃,對此,iRobot需要正名——這一現象始於Roomba掃地機器人的設計邏輯:對於比較臟或比較乾淨的區域,不應該是無差別的清掃,而要有所區別。而實現這一區別的就是高級Dirt Detect污垢探測模式,Roomba全系掃地機器人使用先進的光學和聲波感測器來檢測污垢、碎屑、灰塵、和毛髮非常集中的區域,並集中清掃。光學感測器會「看到」污垢灰塵進入集塵盒,聲波感測器可讓Roomba掃地機器人「聽到」自己收集的污垢增多。在這些感測器的觸發下,機器人自動切換到Dirt Detect污垢探測模式——對比較髒的地方反覆清掃。清掃完畢後,iRobot會繼續打掃你的家,最終完全覆蓋。

防纏繞

6系掃地機上配置了「膠棒+毛刷」組合的雙主刷,通過膠刷卷、毛刷掃的工作模式,一氣呵成的清潔贓物。在完成清潔工作的過程中,由於毛刷的特殊性,在實際的使用中,可能會出現毛刷防纏繞能力不足的問題。

而Roomba 9系列及8系產品之所以防纏繞能力提升,是因為配備了專利自清潔雙膠棒主刷,能實現正向吸取毛髮塵屑、反向釋放電纜。滾筒材質為鋸齒狀胎面耐磨橡膠,正向旋轉時零距離貼近地面,這種設計可將長長的毛髮捲入吸取器而不是纏繞在刷子上,解決了麻煩的刷頭清潔問題。如果感應到電纜和繩子吸入清潔系統,Roomba掃地機器人就會自動切換至防纏繞模式,逆向旋轉清潔主刷釋放電纜,繼續清潔。

對於較粗的電線、網線等,不用擔心纏繞問題,但對於較細小的如耳機線,在實際的工作中,偶爾會出現被旋轉的邊刷所纏繞的問題。這裡需要提醒大家,耳機線記得不要隨地亂扔,最好及時收納。

夠不夠智能,光靠說當然不夠。來自iRobot 的「機」限挑戰2.0,快戳下方視頻,感受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983043426455019520

3. iRobot掃地機器人工作起來聲音很大?

對於部分網友關心的掃地機聲音問題,這裡也要做個小科普。Roomba掃地機器人的聲音問題,究竟與什麼有關呢?

掃地機器人的清掃工作主要是由三個模塊組件來完成,那就是掃、卷和吸。

這些滾刷清潔模組的高速轉動是保證清潔效果的前提,當高速運轉時就會發出聲響。以iRobot 旗艦產品980為例,在常規清掃模式下,掃地機器人的聲音會保持在正常範圍內,一旦開啟「勁吸模式」或探測到地毯,進行「地毯增壓式」清掃時,清潔效力提升到6系/7系的十倍;聲音就變大了,這時可能讓網友覺得「噪音擾人」。

有知友戲稱,運行時的Roomba像一台「小火車」,但也有網友表示聲音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其實,若對於聲音比較敏感,你可以在外出時設定掃地機器人預約清掃,來避開清掃過程中的聲音干擾,讓你一回家就能享受安靜清潔的家庭環境。這樣的智能小招數,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

看了這麼多關於iRobot掃地機器人的答疑解惑,讓我們回到你看測評、刷知乎、查資料的初衷上來:到底哪一款掃地機器人才是你家的最佳之選呢?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和判斷,下面就來做個關於iRobot掃地機器人各型號優勢的小總結:

Roomba6系,預約清掃,適合工作繁忙且追求簡單潔凈的單身貴族,定時預約清掃的功能,省心省力。

Roomba8系,毛髮剋星,適合擁有寵物的家庭,能夠解決繁瑣的動物毛髮清掃困擾,保持家庭的清潔舒適。

Roomba9系,頂配旗艦,適合大戶型家庭或是對清潔體驗要求高的用戶,擁有斷點續航、地毯清潔等優勢。

看完這些,找到你的掃地機器人理想型了嗎?讓iRobot為你一掃和理想家的距離。關於iRobot掃地機器人你還有哪些疑問和顧慮,也可以在評論中一起分享。

irobot旗艦店?

irobotdq.tmall.com圖標iRobot旗艦店 - 京東?

mall.jd.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直接遠程到伺服器上寫代碼有什麼好處?
什麼是RISC-V,它為何能改寫物聯網市場秩序
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自動化工程師?
新視野號 (New Horizons) 抵達冥王星具有什麼重要意義?
GeekPwn 安全極客嘉年華是個怎樣的活動?

TAG:機器人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