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ack to Stage One:遊戲研究,從「我」做起

Back to Stage One:遊戲研究,從「我」做起

來自專欄遊戲研究與遊戲化

最近一段時間,針對遊戲研究究竟能做什麼,而我又沒做什麼,我進行了一些痛切的反思。

自07年以來,我投入遊戲研究,已有十一年。這十一年中雖然包括早期艱難探索而少有收穫的五六年,沉迷於各種遊戲化設計的五六年,但在把遊戲研究融入傳統學科、尋找恰當的對話方式這一點上,我確實投入了不少心力。在遊戲研究方面,我開了遊戲研究和遊戲化的研究生課程、組織了促進產業與學界、國內與國外對話的國際會議,參與組建了chinese digra和遊戲與社會影響協會,也積極與研究遊戲的國際國內同僚互動;我設計了能造成影響的遊戲化產品,教育、管理、醫療等等各種方面嘗試著發揚遊戲的積極社會影響;我接受各大報紙的採訪,宣揚遊戲作為一種媒介的積極社會作用的潛力,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回應家長、政府部門、開發者和社會各方提出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建議。在出國前,我覺得自己已經做了我能做的和應該做的,甚至有些超出我能力或職責範圍的事情也做了—比如始料未及的與獨立開發者們的種種精彩聯繫與交互。

但是回國後,我不這麼確定了。

最近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些採訪,讓我意識到,雖然我覺得自己挺努力的了,但我確實不可原諒地漏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比如更加重視「什麼是遊戲研究,為什麼我們應該研究遊戲」的科普。

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第一次組織遊戲研究的國際會議之前,一家遊戲媒體的編輯就曾經問過我。而過去幾年間,一同探索遊戲研究在中國的可行性及邊界的許多學界、媒體、開發者小夥伴們都曾經問過。這其實是個會影響大眾對遊戲,對遊戲研究認知的重要問題,能夠極大地提升社會的平均遊戲素養,然而我卻沒有能夠給出大家滿意的答案。我總覺得,我的學養不足夠就這種基礎問題給出答案—基礎的問題才是最難回答的問題—總有人能夠比我答得好,答得貼切,答得清楚明白。

然而最近我覺得,雖然我仍然沒有能力或者資格就這個問題給出標準答案,但我至少可以把它山之玉搬過來。

我在很多演講中都說過,中國的遊戲研究需要尊重知識產生的機理,尊重歷史,尊重西方學者在同一個問題上的早期探索,而不是自立為王,一下子靠自己創造出一整個宇宙來。

但是我很慚愧的是,我只將這種認識落實在了自己的課程和研究中,卻沒有做什麼工作增進大家對於遊戲研究這個問題的認識。在「行勝於言」上,我做得不夠;我確實應該做更多的基礎工作,讓大家能夠有一個討論的基礎。indienova所做的國內外開設遊戲設計的專業狀況的系列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行勝於言」的建立基礎的開始。我覺得,在大家都心浮氣躁的當下,像這樣的工作,才是我們應當切實開展的:遊戲研究想要在中國有發展,最重要的一步,是先做好基礎的教育工作,幫助大家把共識建立起來

我沒有能力做媒體的專業採訪,但我是一個有經驗的譯者,也是一個探索中的學人,我想翻譯一些我們目前關心的遊戲研究的問題的西方經典,還是可以的。

我想先從自己起,編譯一些遊戲研究的重要科普性文章和書籍評介發在專欄。之前我也曾做過遊戲研究的書單發在澎湃,在豆瓣還有不斷更新,但光有書單似乎還不夠,一定程度的導引仍然是必要的。我打算以大概每周一篇的速度,在專欄翻譯我認為有價值的文章,聊聊最近看過的有意思的遊戲研究的專著(不一定是新書),介紹一些遊戲研究的出色學者/學人及他們的研究,分析及分享一些遊戲化相關的實踐,並且針對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組織一些線下的讀書會或討論會,邀請一些遊戲研究的國內外學者來更好地參與。

文章的體例我還在考慮,但很可能會和之前我與何威老師共同翻譯的那篇網癮文章一樣,先有一個比較容易懂的導語,後附譯文及原文鏈接。但學術文章大多艱澀,雅是不用想的了,如何在信與達間做好權衡,我還在考慮。如果不全文翻譯,直接總結和概括文章大意,並後附原文的話,是否對於讀者的理解更加友好?這也是一種選項。如果還有其他想看到的方式,也歡迎大家留言。文章的選擇當然會受到我個人偏好的影響,也歡迎各位在評論區分享觀點、提出建議和意見—更加歡迎各位的參與和投稿。

我選出了幾篇想要翻譯過來,應該會對大家認識遊戲研究有幫助的文章,第一篇翻譯就會從這其中選出。

  • wikipedia的game studies條目
  •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Studies》的導論
  • Ian Bogost 「Videogames are a mess" 或「"Game Studies, Year Fifteen"及其他同主題文章中的一篇
  • Dmitri Williams「Why Game Studies Now? 「

我作為譯者和作者的稿費標準都很高,但是專欄這個科普系列的文章,我會免費寫。除非原文版權所限,否則大多數文章都遵循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可不受限制地在任何媒體上出於非商業的目的來使用、分發、複製,但要提供原文和譯文的作者信息和來源信息。我明白付費了的知識會令讀者更重視這些文章,但為了遊戲研究這樣前途長遠但路途艱辛的領域,一點點奉獻的精神是必要的。希望屏幕前的你們在閱讀和轉發這些文章的時候,能夠尊重一個譯者和學人的心血,附上出處;也希望你們在評論時,能稍微建設性一些,少談些主義,多談些問題;少發泄情緒,多尊重彼此;在妄下定論之前,先把你要攻擊的文字多讀幾遍,看看你所攻擊的,是否真是人所遺漏的,還是不過就是另一個,由於誤解和誤讀立起來的稻草人。

一個領域的創建與發展,需要的不僅是高屋建瓴的觀點,也不僅是開拓者的心力和精力,而更加需要一個可以容納討論,使核心議題能持續得到交流與發展的場地,來讓這一切得以發生。

遊戲研究需要一片遊戲場。

大軟、電軟這樣的遊戲紙媒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曾經是中國遊戲研究萌芽的遊戲場,但他們無以為繼了;國內由於網癮及關於遊戲的偏差性認識,導致可以聚攏地刊登遊戲研究的期刊長期缺席。沒有固定的討論場域,意味著學術成果也好,業界心得,開發者經驗也好,都難以積累起來發揮作用。而在遊戲的問題上,我們又有如此多文化偏見與短視造就的糟粕與雜音,使我們無法中性地正視遊戲,更不用提積極地看待它的影響;而前人進行過的探索,無論成功或者失敗,我們也許都不知道。這種無知造就的偏狹與自大,以及奠定於此的鄙視鏈,才是對於遊戲研究或者遊戲業界的長遠發展影響最惡劣的毒瘤。

願我翻譯的這些文章,能夠成為在瓦礫中清出一小塊空地的開始。也希望對這個事業感興趣的朋友,能夠各盡所能,一同奮進。

p.s.我弄了個「遊戲研究中文wiki」的維基站作為目前各位願意參與翻譯的小夥伴的工作平台,目前開放共同翻譯的是英文維基翻譯的這一篇,我已經完成了前幾段,權當拋磚引玉。感興趣的小夥伴請移步

http://zh.gamestudies.wikia.com/wiki/遊戲研究中文站_Wiki?

zh.gamestudies.wikia.com

這個站是一個大家共同建設領域知識的實驗與嘗試,歡迎各位多提意見,共同建設。

(題圖來自aap.cornell.edu/news-ev

推薦閱讀:

淺談徽章體系的使用形式(附案例)
幼兒園音樂遊戲化歌唱活動小班《小小蛋兒把門開》教案
棉花糖挑戰:從建一座塔來看團隊協作
教育數字化的趨勢之一:教育遊戲化(2)
如何設計遊戲化?一種設計遊戲化軟體的方式

TAG:遊戲 | 遊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