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隨意行走(2):消逝中的枕水人家
來自專欄子安的漫遊地圖
松江城區儼然是個自成體系的小城市,從北到南分成三塊,大學城,新城和老城。對於很多短暫停留的大學生朋友而言,松江無非就是文匯路和九號線,頂多加上新城裡的地中海和后街,再往南便是一片未知的空白。發現倉城老街對我來說也是偶然。閑暇時我愛坐車在松江到處亂逛,有一次在校門口坐5路,車開著開著,一下子鑽進這條狹窄而喧鬧的小街,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個地方。
倉城老街正式名稱叫「松江中山西路」,根據1991年出版的《松江縣誌》所述,這條街東起秀野橋,西到祭江亭,全長1.2公里左右。祭江亭這個地名已經湮沒,目前老街的西側到玉樹路為止。老街的東端,沈涇塘、松江市河和黃祥港呈兩個「T」字形分布,秀野、秀南和秀塘三座橋橫跨其上,稱為「三秀」。秀野橋處在大路上,目前尚能通車,其餘兩座基本只供路人行走。如果沿秀野橋下的沈涇塘一路往北,可以到達早些年松江的網紅景點泰晤士小鎮,那裡的華亭湖,主要水源就來自於沈涇塘。
「三秀」裡面唯一有建橋時間記載的是秀塘橋,據稱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原來是一座大型石拱橋。上世紀60年代,由於拱頂出現險情,拆除改建。其他兩座橋的形制也幾經更迭,現在都是普通的水泥橋。
在09,10年時,倉城老街還是個熱鬧的所在。狹窄的馬路來回都只有一根車道,兩旁滿是店家和居民住宅,幼兒園和小學上下學時,總是水泄不通。松江的4路和5路車從這裡經過,分別去往汽車東站和大學城地鐵站。有時從學校去9號線,等很久5路都不來車,我就想,可能是又堵在老街上了。這些年老街上的居民大量搬離,拆了不少房子,許多店鋪的門也被封了起來。一直傳出要改建成歷史文化街區的消息,卻遲遲不見有大規模的動作。這塊地方就這樣慢慢地冷清下來,只剩下少數老住戶和小門面還在堅守。
老街上時不時可以發現一些充滿年代感的東西。松江的發展一路向北,然後又沿著9號線往東延伸,一座座睡城在曾經的魚塘上拔地而起,與此同時老城裡昔日繁華的街道卻被隆隆作響的時代列車所拋下。
和其他江南水鄉一樣,這裡是前街後河格局。只不過北岸的部分房屋並不直接臨河,後門開在岸邊一條叫「秀野橋灘」的小路上。
年豐人壽橋和大倉橋跨過松江市河,連接北岸的中山西路,秀野橋灘和南岸的秀南街。年豐人壽橋的歷史不太長,民國19年,鄉人雷瑨為慶賀其母親八十大壽,建造了這座橋,至今仍保留原樣。
大倉橋建於明天啟年間,是松江現存最大的石拱橋,也是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大橋南岸建有大型糧倉水次西倉,因此得名。公交設有「大倉橋」一站,東向西開過這站,也就駛出了老街。大倉橋又名永豐橋。永豐小學,永豐路,永豐街道的得名可能都與此有關。
秀南街與老街一路並行向東,最後拐向秀塘橋與老街匯合。街上的很多房屋雖未拆除,但門已被水泥封上,不知道它們未來的命運如何。去的時候是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剛剛下過一點雨,一個人在空曠的巷子里行走,心想這是不是詩人筆下的「悠長而寂寥」。
街上有不少建築掛著「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時間都是清末或者民國初年。但保護狀況似乎非常一般。
秀南街盡頭有個小遊園,去的時候,玉蘭剛剛開放。繼續往前走,跨過河,就又回到了老街的入口秀野橋下。
老街上的杜氏雕花樓被改建成了松江非物質文化傳習中心,對一般遊客免費開放。有時候會有滬劇,中醫把脈之類的活動,但是去的人很少很少。
傳習基地里主要以農具和私塾陳列展示為主,展品有些單薄。平日里的來客一般是大爺大媽,過來唱唱紅歌,唱唱戲劇,自娛自樂。
嗯,就這樣吧。對這裡總體的感情是,希望所有老建築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修繕,希望這裡的旅遊資源可以得到有效開發,讓這裡被更多喜歡江南水鄉的朋友知道,但又不想這裡像其他一些老街一樣充斥著千篇一律的偽文藝小清新廉價店鋪。如果有朋友想去看看,可以坐9號線到醉白池站下車,換乘松江6路或9路,坐3站地,中心醫院下車,沿中山西路走進去就到了。逛完也可以去看看周邊的西林寺,醉白池,方塔園,泰晤士小鎮之類,都不算太遠。
推薦閱讀:
※你們對見網友什麼看法?
※住青旅才不是因為窮,而是一種旅行態度
※比京都更美的紫陽花,就在這個海邊小城
※釋源祖庭——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