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析集萃
06-27
人rén我們祖先是根據直立著的人側面形象來構造「人」這個字的。人作偏旁時也可作「亻」,用來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和活動。從cóng字形是表示兩個人一起走,這就有了一個跟著一個的意思,所以,跟隨他人的人也叫「隨從」。因為是兩個人,就產生了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繁體的「叢」表示植物(如小樹等)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所以,我們將其簡化作「叢」,其中,「一」為指事性符號,在這裡不表示任何意義;「從」既表示讀音,又表達意義,例如,生長在一起的草木叫「樹叢」、「草叢」,等等。三國時的曹操曾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詩句表現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觀。比bǐ古文是側立著的兩個人的形象。「比」和「從」在字形上的區別在於方向不同:「從」字兩人向左,「比」字兩人向右。「比」有兩人相靠近以示親密的意思。中國古代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詩句,其中的「比」就是「靠近」的意思。在深深的海底里,有一種魚:它們的兩隻眼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靠近,最後移到頭部的一側,我們稱之為「比目魚」。北běi兩個人背靠背是「北」。後來,「北」用來表示方向,它的本義就用「北」下面加了一個「月(肉)」的方法來表示,寫作「背」;讀音也和生了變化,讀作bèi。麗lì古文字形象兩個人並肩同行,是「成雙成對」的意思。後來字形加「亻」作「儷」,也就是「伉儷」的「儷」。「伉儷」指稱「夫妻」,用的是「麗」的本義。「麗」後來加「鹿」作「麗」,表示鹿的毛色華美,是「美麗」、「華麗」的意思。簡化作「麗」,但已不是二人並行的初義。眾zhòng文字形象三個人在太陽下從事勞動。古文中「三」往往是虛指,表示數量很多。因為耕地的人很多,所以有「眾多」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衆」;簡化作「眾」,是「三人成眾」的意思。化huà古文字形是一正一倒的兩個人的形象。變化之大莫過於顛倒,所以用人形正倒來表示變化的意思。斗dòu古文字形象兩人相鬥怒發上豎的形象。字形繁體楷化作「門」,簡化作「斗」。字形與表示度量糧食用的的容器「斗」相同,但讀音不同,爭鬥的「斗」念dou,車載斗量的「斗」念dou。千qiān古文字形在側立著的人身上畫一道,表示十個百的數量;畫兩道表示兩千……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上「十千維耦」的詩句描繪了萬人耦耕(兩人並肩耕作)齊作的場面,其中的「千」即「十個百」。屍shī屍是古代祭祖時扮成祖先接受祭祀的人,所以,字形是一個人坐著的形象。因其代表已故的祖先,所以「屍」不能走動。後來加「死」成「屍」,表示死者的遺體。兒ér古文字形突出了嬰兒頭頂尚未彌合的囟腦門兒,是「嬰兒」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兒」,簡化作「兒」。天tiān古文字形為頭部特大的正面的人的形象,是頭頂的意思,今天稱人或某些動物頭頂部分的骨頭為「天靈蓋」,稱治療頭疼的中藥為「正天丸」,等等,暗示了天與頭頂的聯繫。後來,稱頭頂上羅列著日月星辰的廣大空間為「天空」。元yuán古文字形突出了側立著的人的頭部,所以,元的本義是「頭」。後來,從「頭」的本義產生了「開始的」、「第一」、「居於首位的」等意義,例如,稱考試的第一名為「狀元」,新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為「元首」,罪大惡極的首犯為「元兇」,等等。介jiè古文象古代武士身穿鎧甲的形象,古代武士的鎧甲是用一片片皮革綴成的,字形上用「點(介jiè古文象古代武士身穿鎧甲的形象,古代武士的鎧甲是用一片片皮革綴成的,字形上用「點(兄xiōng古文字形象人跪在那裡張口向上的形象。張口向上發號施令或向神祝告的意思,所以,兄的本義是與「口」有關(指發號施令或禱告)的年長者。因為年長,所以又有了「史長」的意思。長zhǎng古文字形象長著長長的頭髮、手裡拄著手杖的人的形象,是「長老」的「長」。老人生命的延續要比其他人長,所以,長就有了「長久」的意思,讀作cháng。字形繁體作「長」,後行書楷化,簡化字作「長」。老lǎo古文字形是一個駝背拄杖的長髮老人的形象,表示「年歲大」。考kǎo古文字形中,「考」是一個駝背拄杖的長髮老人的形象,表示「年歲大」,一般用來指稱已故的父親,如「如喪考妣(『妣』指稱已故的母親)。」現代漢語中,「考」有「考試」、「檢查」、「推求」等意義,這些都是它後來的假借義。介jiè古文象古代武士身穿鎧甲的形象,古代武士的鎧甲是用一片片皮革綴成的,字形上用「點(保bǎo古文是一個人抱著幼小的孩子的形象,所以,「保」有「保護」、「保全」的意思。從這點生髮開來,把用來包裹嬰兒、使其不受風寒侵襲的布或棉被叫「襁褓」(「衤」表示屬衣類),在要衝地點作防守用的堅固建築物叫「堡壘」(「土」表示地上的土石壘築之物)。大dà古文字形是兩手兩腿張開的直立著的人的正面形象,誇張地表示「人的偉大」,引申為「大小」的「大」。立lì古文是一個正面形象的人站立在地上,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並bìng古文象兩個人站在一起,所以,就有了「相挨著」、「一齊」的意思,我們今天常說的「並肩作戰」、「齊頭並進」的「並」就包含了這個意思。水中的兩朵蓮花相挨著長在一個莖上叫「並蒂蓮」,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恩愛的夫妻。字形繁體楷化作「並」,簡化作「並」。士shì「士」是「立」的兩腿並在一起而成的。古代男子到了結婚年齡稱「士」。字形為了與「土」區別,下面一橫短於上面的一橫。交jiāo古文「交」是「大」(正面的人)的兩腿交叉,所以它的本義是交叉。夫fū古文字形象一個正面的人(即「大」)頭上加簪束髮,是束髮加冠的成年男子,即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夾jiā古文是兩個人夾住一個人(即「大」)的形象,所以有從不同方向施加壓力、使中間的物體固定不動的意思,例如,中間加了水果等食品的糖叫「夾心糖」。兩山夾水的地方叫「峽」(「山」表示水的兩邊有高出水面的陸地)。字形繁體楷化作「夾」,簡化作「夾」。央yāng古文象一個人(即「大」)站立在門框中間,所以,央的本義是「中央」。字形楷化作「央」,其中表示門框的形體演變為「凵」,表示人的形體寫作「大」。亦yì「大」是人兩手兩腿張開的形象,兩邊的點指示人體腋窩之所在。後來,「亦」借作專門表示「也」的副詞,就造了一個「腋」字表示腋窩,其中,「月(肉)」表示人體部位,「夜」表示字的讀音。子zǐ古文是襁褓中的小兒的形象,所以子的本義是「幼小的兒女」的意思。現在則專指兒子。因為貴族的「子」地位高,所以「子」又是表示敬意的尊稱,如「子曰詩云」、「諸子百家」的「子」就專用來指稱有學問的男性,又比如孔子、老子、莊子等。孝xiào古文字形由「老」(後省作「耂」)和「子」構成,合起來表示養老,即孝順父母的意思。欠qiàn古文字形是一個人張大嘴打哈欠的形象。打哈欠說明人的精神欠缺,所以是「欠缺」的「欠」。孱chán人已成為「屍(屍)」,遺留下很多幼小的孩子,所以有「軟弱」的意思,是「孱弱」的「孱」。「三」在這裡並不確指三個,而是「很多的意思。」孕yùn古文字形突出了女性的腹部,是懷有身孕的婦女的形象。字形楷化作「孕」,其中,「乃」為「人」字的變體。肖xiào古文是帶血水的胎兒的形象,表明有血緣關係。因為有血緣關係,就產生了「相似」、「像」的意思,例如,描繪具體人物形象的畫像叫「肖像」,形容描寫得非常逼真為「惟妙惟肖」,稱不能繼承先輩事業的子孫為「不肖子孫」,等等。字形楷化作「肖」,「月(肉)」在這裡表示有血親關係。身shēn古文是大腹便便的男子的側面,是一個有地位的受人尊敬的人的形象,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身分」的「身」。因為腹大,所以又用來形容懷孕的婦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孕」。甲骨文中「身」、「孕」同字。女nǚ古文字形象兩腿跪著,兩手相交或背後縛手,是一個被搶來的女子的形象,這反映了遠古搶婚的習俗。古文字形也可理解為女子坐著的形象,表現了母系社會中女子留下,男子外出到別的部落的生活習俗。好hǎo古文字形是婦女抱著幼小的孩子的形象。「好」在商朝是姓氏,字形採用「女」作形符,是母系社會生活的遺風。在母親懷抱里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字形後來又借作「好壞」的「好」。母mǔ古文「母」突出了女性的兩個乳房,是撫育過孩子的婦女,即母親的形象。因為母親對孩子最有權威,特別是在母系社會,所以,「母」被借作表示「不要」的禁止詞。字義的分化導致了字形的分化,為了區別,表示「不要」的字形後來改寫作「毋」,讀作wú。乳rǔ古文字形是母親抱著吃奶的幼子的形象,是「哺乳」的意思。若ruò古文字形象一個女子梳理頭髮,是「柔順」的意思。現在日語漢字「若」還是這個意思。後來,「若」借作虛詞,表示「如果」、「好像」等意思。後hòu古文字形是母親產子的形象。胎兒順產時頭先出來,所以「子」倒寫。「後」作為上古時代帝王的稱謂,如「后稷」,是母系社會的痕迹。現在「後」又有「後」義,是漢字簡化的結果。「後」後又用來指稱帝王的妻子,如「皇后」、「后妃」等。文wén古人在身上畫(或刻)花紋,這個習俗反映在漢字上,就是「文」,稱作「文身」。古代有一種殘酷的刑法,叫作「黥刑」,因為是在臉上刻字,所以又叫「文面」。《水滸》中的宋江就是個文面的犯人。克kè古文象人頭戴頭盔、手叉著腰,是一個英勇的武士的形象,所以,克的本義是「勝任」、「能」,例如,稱戰勝敵人、困難等為「攻克」;形容勞動者既勤勞、又節儉叫「克勤克儉」。首shǒu古文象頭的形狀,所以本義是「頭」,例如,作戰時砍下敵人的頭顱叫「首級」,不忍再回過頭去細想經歷過的情景叫「不堪回首」。後來,從「頭」的本義又產生出了「最高」、「帶頭的」、「第一」的意思,例如,君主國家內閣的最高官職叫「首相」;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為「首當其衝」;稱罪惡或禍患的主要責任者為「罪魁禍首」,等等。頁yè古文字形突出了人的頭部。「頁」的本義是「頭」。借作篇張的「頁」後,單個的「頁」已不表示頭,但在「頰」、「顏」、「額」、「顱」、「頑」等字中,「頁」作為表示意義的符號,仍與頭有關。字形繁體楷化作「頁」,簡化作「頁」。心xīn古文「心」是心臟的象形。作偏旁時表示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的事物,寫作「心(用在字中、字下,如『慶』、『慈』)」、「忄(用在字的左側,如『性』、『情』)」和「心xīn古文「心」是心臟的象形。作偏旁時表示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的事物,寫作「心(用在字中、字下,如『慶』、『慈』)」、「忄(用在字的左側,如『性』、『情』)」和「毛máo古文是眉毛、頭髮及獸毛等的形象。中國古代的書寫工具是用羊、鼬等獸毛和竹子做成的,簡化字合「毛」、「美měi古文字形象人(即「大」)頭上飾有羽毛,是「美麗」的意思。目mù古文字形象眼睛的形狀。字形後來由橫寫改成豎寫。直zhí古文字形是目光直射的形象,所以,它的本義是「直」。又因為正直的人敢於正視別人,故又為「正直」的「直」。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其中把直面與正視對用,以描畫真的猛士的形象,透露了「直」的本義。省xǐng古文字形是睜大眼睛而不動的樣子,所以就有了「視查」、「觀察」的意思。今天,我們仍然稱對自身行為的檢視、思考為「反省」。見jiàn古文字形在人的頭上突出一隻眼睛,表示「看見」的意思。在古代,看見人和被人看見都寫作「見」,後來為了區別,被人看見寫作「現」。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其中的「見」就是「現」的意思。字形繁體作「見」,簡化字將行書楷化作「見」。民mín古代奴隸主對待不馴服的奴隸往往施以刺目的酷刑,這些不馴服的奴隸就是當時社會最廣大的民眾。所以,「民」的古文字形是一隻橫著的被刺的眼睛的形象,表示不馴服。這種不馴服的眼神也就是北京人常說的「橫(hèng)」。臣chén與「民」相反,古代奴隸主對那些馴服的奴隸委以重任,讓他們代替自己行使管理「民」的權力。這些馴服的奴隸目光朝下,不敢正視主人。這就是「臣」的最初意義。所以「臣」的古文字形是眼睛畫成豎的,表示目光柔順。面miàn古文象臉盤兒的形狀。因為面部五官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眼睛,所以古文字形突出了目即眼睛的形象。人體最引人注意的是臉盤兒,而臉盤兒中又以眼睛為要,所以,我們常用「面目」來指代人或事情的面貌,例如,形容樣子改變得很厲害叫「面目全非」,樣子完全變新叫「面目一新」。中國有句古詩,叫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中的「廬山真面目」指的是事物的本來面貌。眉méi古文字形突出了眼睛上的眉毛,是「眉毛」的意思。古人又以眉、目為要,故以之泛指容貌,如成語「眉清目秀」;或代指事物的頭緒,如「眉目」等等。媚mèi古人認為女子的美主要表現在眼睛上,所以,古文「媚」是在女子的頭上加一個大大的眼睛和眉毛,表示女子的秋波嫵媚。中國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中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個「媚」字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楊貴妃美目流盼的儀態。耳ěr古文字形象耳朵的形狀。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位叫「打耳光」。稱形狀、質地像耳朵一樣的東西為「耳」,例如,木耳、銀耳,等等。聞wén古文字形象一個跪著的人將手附著在耳旁,表示「聽」。唐朝大詩人孟浩然曾經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聞」即「聽」的意思。後來「聞」從耳朵的功能轉指鼻子的功能,但在「耳聞」、「新聞」中「聞」還是它原來的意義。字形楷化作「聞」:「耳」表示字的意義範圍;「門」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自zì古文字形象鼻子的形狀。因為人們說到自我時,常常指自己的鼻子,所以字形後來就當「自己」講。於是又另造了一個「鼻」字表示鼻子,其中的「畀」近似地表示讀音,作bì。而ér古文象頰毛,即鬍子的形狀。上面一橫是鬍子的根腳,下面分兩層:腮胡、頷毛。後來「而」被借為連詞,就又造了「須」(繁體作「鬚」)、「鬍」、「髯」等字來表示鬍子。須xū作頰毛的「而」被借為連詞後,才又造出「須」。須,古文字形突出了人臉上(即「頁」的頰毛,三根毛即表示多數。字形繁體楷化作「鬚」(「髟」表示與毛髮有關),後簡化還原作「須」。男性面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濃眉和鬍鬚,所以,通常用「鬚眉」來指稱男子,例如,巾幗(指女性)不讓鬚眉。口kǒu古文字形象人的嘴張開的形狀,即「口」。後來也借指容器通向外面的部位,如「碗口兒」、「瓶口兒」;或表示進出通過的地方,如「出口兒」、「入口兒」,等等,讀作kǒur。甘gān古文字形象「口」中有一道表示食物。食物含於口中捨不得咽下去,表示味道甜美,所以是「甘美」、「甘甜」的意思。因為好吃捨不得咽下,就有了「情願」的意思,例如,「甘拜下風」、「甘願」等等。能吃到甜美的食物是一種享受,所以,甘又有了「歡樂」、「幸福」的意思,例如「同甘共苦」,等等。古gǔ古文字形從「口」表示講述,從「十」(即古文「甲」字)是指開天闢地的時代,所以「古」的本義是講述開天闢地的事情。與開天闢地有關的都是過去的事情,所以又當「古代」講。吹chuī古文「吹」在張著的大嘴的「欠」上又加了一個「口」,強調了氣從口出的意味。字形楷化作「吹」。司sī字形是一個人,一個口,古文「司」是發號施令的意思。因為是發號施令的人,所以就有了「主持」、「掌管」、「經營」的意思,例如,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駕駛員叫「司機」,執法機關依法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查、審判叫「司法」。令lìng古文字形上象口,表示發號施令;下半部是一個跪在地上的人,表示俯首聽命,所以古文「令」是「下令」、「命令」的意思。囂xiāo古文字形由「頁(頭部)」和四個「口」構成。說話的嘴多了,就會嘰嘰喳喳,於是就有了「喧鬧」、「喧嘩」的意思,如「叫囂」、「喧囂」等。牙yá古文字形象口腔後方兩側的臼齒,即俗語所說的槽牙、大牙。齒chǐ古文字形象口中上下交錯的牙齒的形象,指門牙,後來加「止」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字形繁體楷化作「齒」,簡化字作「齒」。手shǒu古文字形象一隻手五個指頭的形狀。作偏旁時寫作「扌」,稱「提手」,或寫作「手」。手是用來從事勞動的,所以,稱擅長某種技能或做某種事情的人作「手」,如「選手」、「能手」、「多面手」等。又yòu古文字形只畫了三道,象人的右手,是「右」的最初字形。它的本義是伸出手來幫助。古文中常用「三」表示多數,在這裡,「三」代表五個手指。字形楷化作「又」。後來當幫助講的「又」寫作「右」,又寫成「佑」;「右」就用來表示方向,作右邊的「右」。「又」後來借作副詞,表示重複。及jí古文字形象右手抓住一人,是「趕上」、「逮住」的意思。現在常說的「及格」,就是達到合格線,用的是「及」的本來意義。友yǒu古文字形象兩隻右手,表示兩個人互相幫助。古代兄弟之間稱「友於」,因為兄弟之間是團結友愛的。兩隻右手握在一起,表示兩個人之間有交情,所以「友」又當「朋友」的「友」。君jūn古文字形是右手執筆、口中發號施令的意思,所以是「君主」的「君」。尹yǐn古文字形是右手執筆的形象,其中的一豎「丨」表示筆。尹在古代是官名,現在多用作人的姓。父fù古文字形是手持石斧的形象,是「斧」的意思。在古代,手裡拿站石斧幹活的多為男子,所以後來又當「父親」的「父」講。有yǒu古文字形是右手持肉的形象。手裡拿著,就產生了「擁有」的意思,所以,後來又當「有無」的「有」講。妻qī古文字形是手抓長發女子的形象,是「妻子」的「妻」。「妻」的古文字形反映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女子作自己配偶的風俗。取qǔ古文字形是右手拿著一隻耳朵的形象。古代武士用割取俘虜左耳的數量紀錄戰功,這是「取」的最初意義。因為俘虜的耳朵必須由武士親自去割,所以「取」又有了拿到自己身邊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取東西的「取」。娶qǔ把年青的女子搶(或接)到自己身邊作妻子叫「娶」。「女」表示「娶」的對象是女性,「取」既表示「娶」的行動,又表讀音。婢bì古文象女子手裡拿著大扇,是帝王身後持宮扇的宮女的形象,古代持扇的女奴必是君王或貴族貼身親近的人,所以後來稱貼身的女奴為「婢」。爪zhuǎ古文字形只畫了三道,是一隻作抓拿狀的手的形象。古文字中常用「三」表示多數,在這裡,「三」代表五個手指。孚fú古文字形象一隻手抓著一個人,是「俘虜」、「俘獲」的意思。字形後來加「亻」作「俘」。後來,「孚」作「使人信服」講,如「深孚眾望」。印yìn古文字形是一隻手爪按著一個人,並使下跪的形象,所以「印」的本義是「按」、「壓」的意思。因為用印章時也要往下按,所以,「印」後來又當「印章」講。妥tuǒ古文字形是手按住女子並使之端坐的形象,「妥」由此產生了「安定」的意思。後來,「妥」是「妥當」的意思。左zuǒ古文字形只畫了三道,象一隻左手。左手協助右手工作,所以有「佐助」的意思。後來,「左」當「左右」的「左」講,就又造出了「佐」字,表示左的本義「輔佐」的意思。寸cùn古文字形是在手下加一個指事性符號,指出離手掌一寸動脈所在的位置,中醫所言「寸口」之「寸」體現了古人的造字意圖。後又作「尺寸」的「寸」講。爭zhēng古文字形是兩隻手爭奪一個東西,所以,它的本義就是「爭」。拱gǒng古文字形是拱手的形象。字形今天寫作「拱」;作偏旁時作「廾」、「大」,如弄、樊等。丞chéng古文字形是兩隻手搭救掉在陷阱里的人的形象,是「拯救」的「拯」的意思。因為是搭救陷於困境的人,所以,「丞」就有了幫助的意思,例如,中國古代稱幫助帝王主持國事的人為丞相,讀作chéng;而丞的本來意義就加「扌」寫作「拯」,讀作zhěng。承chéng大方字形是用雙手托舉他人的形象。從被托舉的人的角度來說,是「接受」、「承受」、「承接」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說的「繼承」的「承」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從托舉他人的兩隻手來說,是「奉承」的「承」。肉ròu古文是切成大塊的肉的形象,作偏旁時一般用來表示人(或動物)的身體部位或器官,寫作「月」或「月」,俗稱「肉月旁」。育yù古文字形由「女」和倒「子」構成,是母親產子的形象,是「養育」的意思。骨gǔ上半部象折斷的骨頭,下半部是肉,字形表明是帶肉的骨頭。「骨」字的造形已經說明了「骨」與「肉」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我們常用「骨肉」來指代那些諸如父母、兄弟、子女等有血親關係的人,例如「骨肉團聚」、「親生骨肉」等等。呂lǚ古文字形象人或動物的脊骨。現在多用作姓或地名。要yāo古文字形是女子雙手束腰的形象,表示人的腰部,這就是後來加「月(肉月)」而作「腰」的最初字形。「要」後多作「要求」講。「要」的古文字形反映了女子以細腰為美的風尚古已有之。尺chǐ古人以男子臂長為準確定「尺」的長度,與後來所說的「尺」的長度大致相當。在漢語以外的語言中,也有以肢體的不同部位的相應距離作為長度的不同單位的,如英語、阿拉伯語。咫zhǐ古人以中等身材的婦人的臂長為準確定「咫」的長度,因為婦人臂長略短於男子臂長,所以咫小於尺,相當於現在的八寸。成語「咫尺天涯」的「咫尺」比喻相距很近。尋xún尋是古代長度單位之一,相當於人兩臂張開的長度。人的兩臂張開,好像有所期待,所以,尋又有了「找」的意思,如「追尋」、「尋求」,等等。與yù古文字形用牙、口和許多隻交錯的手來構成,是眾人共同商討、計劃,即「參與」的意思,我們今天在外交場合上常說的「與國」、「與會者」的「與」就是這個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與」,簡化作「與」。鬼guǐ古人祭祀時戴著面具裝扮成已故的祖先,所以,古文「鬼」代表「逝去的先祖」。漢代稱人死後的靈魂為「鬼」。異yì古文字形象雙手拿起面具戴在臉上,是「戴」的意思。因為面具與人的本來面目不一樣,所以就有了「不一樣」的意思,如「異常」、「差異」、「奇異」等等。字形繁體楷化作「異」,簡化字作「異」。之zhī古文字形的上半部是「止(左腳,人邁步時往往以左腳為先)」,表示行走;下半部的一道為指事性符號,表示「止」所要到的地方,所以「之」的本來意義是「往」。《孟子》「先生將何之」就是「先生要到(往)哪裡去」的意思。「之」後來又借作表示人或事物的代詞和相當於「的」的助詞。足zú古文象腿下有「止」,即腿腳的形象。企qǐ古文突出了人的腳趾,象一個人踮起腳跟直立的形象,這是一種渴求得到某種東西的姿態,所以,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叫「企求」、「企望」;稱直立行走的象鵝一樣的動物為「企鵝」。走zǒu古文字形上半部象人奔跑時擺動雙臂並邁大步的形象;下半部加「止」,強調人在跑動,所以,古文的「走」是「奔跑」的意思。成語「走馬觀花」的「走」用的是它的本來意義。後來,「走」是「步行」的意思。尾wei古文字形象一個人身後拖著一條大大的尾巴。身後飾有尾巴是古代奴隸的服飾,所以有「低微」、「低賤」的意思。引申有後半部、後面的意思,如「首尾相接」、「尾隨」,等等。「尾」後來表示動物的尾部,也叫「尾巴」。逮dǎi古文字形象右手抓住一條尾巴,是「逮住」的意思,字體楷化作「隸」,讀作dǎi。因為逮住往往伴隨著腿腳的行走,所以又加「辶」作「逮」。屎shǐ古文字形是人(即「屍」)下有若干個小點,象人遺屎之形。字形楷化作「屎」。無wú古文字形象雙手拿著毛飾,(如牛尾等)舞蹈的形象,是「舞蹈」的意思,即「手之舞之」的象形。字形繁體楷化作「無」。後來「無」被用來表示「有無」的「無」,就在「無」字下加了一個「舛」(古文是相背的兩隻腳的形象,讀作chuǎn),突出了「足之蹈之」的意思,字形作「舞」;「無」也就失去了「舞」的意思。夏xià古文字形是一個手足俱全的人的形象,是完美的人的意思。今天的陝西、山西一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那裡的人稱「大」為「夏」。「夏」有「偉大」之意。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今天,我們延用傳統的說法自稱「華夏」,是繁榮、完美、偉大的意思。二、自然篇日rì古文形象太陽的形狀。字形楷化作「日」,用作偏旁表示與太陽有關的事物,如光明的明、照耀的照、溫暖的暖等。旦dàn古文字形象剛剛升起的太陽,表示「天亮」。因為尚未完全離開地面,所以太陽下有一團陰影相連。字形楷化作「旦」,其中的「一」為指事性符號,表示地平線。早zǎo古文用「十」表示裂縫,「十」上有「日」,表示太陽衝破黑暗而出的「破曉」時分,是「早晨」的「早」。是shì早晨的太陽給人以光明,古文在「早」下加「止」,表示追求光明,含有「正確」的意思。字形楷化作「是」。成語「實是求是」、「自以為是」保留了「是」的本義。現代漢語中,「是」常用作判斷事物之間關係的動詞。暈yùn古文字形用雲層緊緊包圍住太陽的形狀來表示日光(或月光)穿過去層而形成的光圈,也叫日暈(或月暈)。字形後來寫作「暈」,其中的「日」表示太陽,「軍」既表示意義(即雲層像戰車團團圍成營壘那樣圍住太陽,參見「軍」字的說解),又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昔xī遠古時代,洪水經常泛濫,令人難以忘記。「昔」的古文字形就是在橫流的洪水上加「日」,表示已經成為過去的記憶猶新的日子,所以它的本義是「往昔」。晶jīng古文字形象繁星,是「星星」的意思。因為是星星能發亮,所以,現代漢語中的「晶」是「光亮」的意思。字形楷化用三個「日」表示,寫作「晶」。星xīng古文字形在「晶」下加「生」,表示夜空中發亮的天體。字形楷化作「星」,其中表示星星的「晶」省作「日」,「生」近似地表示讀音。月yuè為了與「日」分開,古文「月」象一彎新月的形狀。月中的一點可有可無,後來為與「夕」區別而加點。宋朝的蘇東坡曾經寫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缺」即指「彎月」。字形楷作作「月」。用作偏旁,多與月亮、時間有關。月與月(肉月旁)的區別在於前者的起筆為「丿」,後者的起筆為「丨」。夕xī古文字形象半個月亮,表示月亮初照的傍晚時分。晚唐的李商隱曾在《登樂游原》中寫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葉劍英元帥在他的《八十抒懷》中反其意而用之:「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夕」指的就是黃昏時分。古文為了與「月」區別,「夕」字中間沒有點。字形楷化作「夕」。明míng古文字形象月光從窗戶中透進來,黑夜的月光較之白天的陽光更能顯出光亮,所以是「明亮」的「明」。中國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曾在《靜夜思》中寫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中的「明」恰好體現了造字時代的意義。字形楷化作曾作「朙」,後來表示窗戶的「囧」訛變為「日」,就又寫作「明」。夙sù古文字形象人在月下勞動,表示起得很早,是「早」的意思。《詩經》中曾用「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的詩句表現女主人公起早貪黑地辛勤勞作的場面。現在,我們仍常以之形容勤奮不懈的工作精神。雨yǔ古文字形象雨點下落的形象,是「雨」的意思。「雨」用作偏旁多在字上,表示與下雨等氣象有關的事物。零líng古文字形象天上下雨的形象,表示「下雨」。字形後來寫作「零」;「雨」表示下雨,「令」近似地表示讀音。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曾用「零雨其濛」的詩句表現細雨濛濛的自然景觀,「零雨」是「天上下著細雨」的意思。因為雨點小,所以「零」就有了「零碎」、「細小」的意思,如,天氣預報中常說的「零星小雨」,等等。電diàn古文字形象天上下雨並伴隨著閃電,是「閃電」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電」,簡化作「電」。雷léi古文字形象電閃雷鳴,是「打雷」的「雷」。字形繁體楷化作「靁」,簡化作「雷」。雲yún古文字形象上有雲層,下有雲氣繚繞的形狀。後來因為「雲」多和「雨」有關,就又加「雨」作「雲」,簡化字還原作「雲」。申shēn古文字形象雲中的閃電,是「電」的意思。因為閃電的波紋給人以屈伸之感,所以又有了「伸張」的意思,字形加「亻」作「伸」。氣qì古文字形象雲氣繚繞,層層相疊的景象,是「氣」的意思。字形後來為與「乞」區別,加「米」作「氣」。簡化字還原作「氣」。「氣」作偏旁表示與氣體有關的事物。木mù上象枝葉下象根,古文「木」象「樹」的形狀。字體用作偏旁多在字的左邊或字下,表示與樹木有關的事物。末mò指事性符號「一」用在「木」上表示樹梢,所以,古文「末」是「樹梢」的意思。因為是樹梢,「末」就有了這樣兩個意思:一是「不重要的」、「非根本的」,如「本末倒置」;還有就是「最後」的意思,如「末了」、「末班車」等等。本běn指事性符號「一」用在「木」下表示「根」,所以,古文「本」是「樹根」的意思。因陋就簡是「樹根」,所以又常用來指稱事物的根基或根源,如「根本」。朱zhū指事性符號「一」在「木」中,表示紅色木心的柏樹,後專用來指代紅色。俗語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中的「朱」即指紅色。休xiū背靠大樹好乘涼,古文「體」是一個人背靠大樹的形象,表示「休息」。相xiāng古文字形由「木」、「目」組成,是「盲人的手杖」,即代替眼睛探路的木棍,表示「視」、「觀」等意思。「相親」的「相」就有「親自觀看」的意思。乘chéng古文字形象一個正面的人(即「大」)站在樹上,是「乘風破浪」的「乘」。傑jié古文「傑」與「乘」共用一個字形。人站在樹上自然顯得高出一般人,所以,「傑」就有了「傑出」的意思。它既可以是「英雄豪傑」的「傑」,也可用來指稱中國歷史上瘋狂的暴君,即「夏桀(『舛』,讀作chuǎn,表示左右兩腳)」。字形繁體楷化加「亻」作「傑」,簡化作「傑」。束shù古文字形在「木」中加了一個圈,表示捆住,用來表示一切「束縛」。采cǎi古文字形用手(即「爪」)採摘果子的形象。字形楷化後,「爪」寫作「爫」。果guǒ古文字形象樹上長著成熟的果實的形象,字體楷化後,上面的果實寫作「田」。桑sāng古文字形突出了樹上繁茂的枝葉,用以表現枝葉繁茂,可以用來養蠶的「桑樹」的「桑」。字形楷化後,用三個「又」表示枝葉而作「桑」。封fēng右手拿著小樹苗種植在土中,古文「封」是種樹的意思。古代貴族在接到國君冊封的命令之後,就在分給自己的疆土邊界上種植樹木以劃清界限,這些被冊封的貴族就成了土地的主人,這也就是古書上常說的「封邦建國」,簡稱「封建」。埶yì古文字形象人種樹或五穀的形象,是「種植」的意思。字形楷化加「艹」作「蓺」,又常寫作「藝」,如「樹藝五穀」。林lín獨木不成林,古文用雙「木」表示成片的樹木。郁yù古文字形象一人伏地,上有一人雙腳踩在他的脊背上;加「林」表示在野外林中。遭到踐踏欺辱,又孤立無援,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古文「郁」是「鬱悶」、「憂鬱」的意思。樊fán古文字形象用雙手將荊條編成籬笆,是「樊籠」、「樊籬」的意思。森sēn古文字形用三個「木」表示多而密的樹木,即「森林」的意思。囿yòu古文字形將四個「木」合圍起來,表示林木茂盛的地方,即「園囿」的「囿」。字形楷化作「囿」,其中的「囗」表示圍起來的園子,「有」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禾hé古文字形在「木」上加一撇,表示谷穗下垂,是「禾苗」的「禾」。用作偏旁多在字的左邊,表示與糧食作物有關的事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首告誡人們要珍惜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糧食的名詩,其中「禾」用的就是本義。年nián古文字形象「人」用肩扛「禾」,是「收成」、「年成」的意思。北京的天壇有一座封建帝王用來祈求豐收的祭壇,叫「祈年殿」。秉bǐng古文字形象人右手(即「又」)拿著「禾」,是「拿著」、「握著」的意思,例如「秉燭夜遊」的「秉」。手裡拿著,就有了「掌握」、「主持」的意思,如「秉公執法」。兼jiān古文字形象一手(即「又」)拿著兩「禾」,含同時佔有兩者或兩者以上的意思,就是現在的「身兼二職」、「身兼數職」的「兼」。因為是兩「禾」,所以字體又有了「兩倍」的意思,如「晝夜兼程」,等等。草cǎo古文字形象兩株初生的草莖的形狀,是「草」的意思。字形俗作「草」,作偏旁時寫作「艹」,俗稱「草頭」或「草字頭」,表示與草本植物有關的事物。卉huì古文字形象三株初生的小草的形象,字形後來寫作「卉」,是各種草的總稱。現在說花草、花卉,說明「卉」原指「草」,不過現在「卉」多指觀賞類的草了。莽mǎng古文用叢生的草莖表示「密生的草」的意思,如「莽原」指的是雜草叢生的原野。字形後來加「犬」作「莽」。豐fēng古文字形象長勢茂盛的草,是「豐茂」的「豐」。字形後來被「寷」取代,簡化字還原作「豐」。莫mò古文字形描繪了太陽西下,漸漸沒入草叢之中的景象,是「傍晚」、「黃昏」的意思。字形借作表示「沒有」的否定代詞後,就在「莫」下加「日」作「暮()」表示原來的意義,如「暮色」、「朝三暮四」等等。慕mù古文字形合「莫」、「心」表示羨慕的意思:「心」表示心理活動,「莫」近似地表示讀音。字形楷化作「慕」,其中「心」楷化作「不bù古文「不」象花蒂的形狀,所以古人稱木製的形狀像花蒂的飲具為「杯」。《紅樓夢》中黛玉在《葬花辭》里有「一抔凈土掩風流」之句,「抔」就是「捧」,即用雙手組成花蒂的形狀的意思。「不」後來借作否定副詞。花huā古文字形是眾多草木的花的形狀。字形繁體楷化作「華」,後來又寫作「花」:「艹」表示植物,「化」近似地表示讀音。竹zhú古文字形象兩支帶有竹葉的竹枝,是「竹子」的意思。字形楷化作「竹」。用作偏旁作「支zhī古文字形象一隻手拿著一支帶有竹葉的竹枝,是用手披竹葉的意思。引申為「分支」的「支」。後用作「一支」、「兩支」的「支」。韭jiǔ古文字形象一簇簇韭菜整齊地長在地上的形狀,是「韭菜」的「韭」。瓜guā古文字形象藤上結出的果實,是「瓜」的意思。白bái古文「白」象一粒米,因為米的顏色是白的,所以字形後來又借作「黑白」的「白」。米mǐ古文字形象一粒粒的米,表示「米」。字形用作偏旁多在字的左邊或字下,一般都與糧食有關。來lái古文「來」象麥子的形狀,是「麥子」的「麥」的最初字形。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麥種是鳥從天上銜來的,麥子秋天下種,第二年收穫,「來」就有了「來往」的「來」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來」,簡化作「來」。麥mài「來」用作動詞後,就在「來」的字下面了一個表示腳的「夂」作「麥」,表示秋天下種的糧食作物。字形簡化作「麥」。齊qí古文字形象吐穗的小麥高矮一邊齊的樣子,是「整齊」的意思。字形繁體作「齊」,簡化作「齊」。土tǔ古文字形象地面上突出的土塊兒,是「土地」、「泥土」的意思。用作偏旁表示與泥土、土石建築有關的事物。生shēng古文字形在「土」上加了一棵小草,表示「植物生長」。字形楷化作「生」。田tián古文外邊的「口」表示田區,裡面的「十」象人工開鑿的田間小道,是「田地」的「田」。苗miáo「田」里長的小草(「艹」),就「幼苗」的「苗」。邦bāng古文字形象在田界上植樹(即「木」),是「封邦建國」的「邦」(參見「封」字的說解)。疇chóu古文字形象耕田時犁道彎彎曲曲的形狀,是「田疇」的「疇」。字形楷化作「疇」:「田」表示字的意義範圍,「壽」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山shān古文字形象群峰起伏,是「大山」的意思。「山」作偏旁多在字的左邊、字上或字下,表示與山、高地有關的事物。丘iū古文字形象兩個山峰,是「小山」的意思。阜fù古文「阜」將「山」字橫寫,象山岩陡峭,是「土山」的意思。字形楷化作「阜」。用作偏旁為「阝」,寫在字的左邊,表示與山地、山勢有關的事物。墮duò一個人頭朝下從山上跌落下來,古文「墮」是「下」的意思。後來又引申為「墮落」。字形楷化作「墮」。陟zhì古文字形象兩腳登高,是「登」、「攀登」的意思。《詩經》中的「陟彼高崗」表現了(思婦想像出門在外的夫君)登上高山的情景。降jiàng兩腳下山,古文「降」是「從高處往下走」的意思。現代漢語中,「降」是「落下」的意思。陵líng古文字形象一個人一隻腳在地上,一隻腳踏著「阜」攀登的形象,所以它的本義是「攀登」。後來「陵」引申為大的土堆(如陵墓),就用「凌」字表示「攀登」的意思,例如,杜甫《望岳》詩中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石shí古文字形象山崖下的石塊的形狀,是「石頭」、「石塊」的意思。「石」用作偏旁表示與石塊及土石建築、工具等有關的事物。丹dān古文字形象井穴中的礦石,用作顏料,也叫「硃砂」。因為硃砂是紅顏色的,所以又用「丹」來表示紅色。民族英雄文天祥就義前曾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表現了詩人誓死如歸的氣概。青qīng古文字形的上半部象草木初生的「生」,下半部象礦穴,表示從礦中提取草木色的顏色,是「青色」的「青」。此外,青色還可以從藍草中提取,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荀子在他的《勸學篇》中寫道:「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玉yù古文字形象穿成串兒的寶石,是「玉石」的「玉」。古文「玉」和「王」很難辨認,為了區別,字體加點作「玉」。用作偏旁寫作「提王」或「王」,表示與寶石有關的事物。弄nòng古文字形象雙手把玩玉石,是「玩弄」的「弄」。珏jué古文字形象兩串兒玉石。古人用細小的玉石(或貝殼)當貨幣。因玉石細小,故用繩線等物把它穿起來,「珏」的古文字形是遠古時代商業活動的真實反映。現代漢語中「珏」多用作人名、地名,例如長篇小說《家》中的「瑞珏」。小xiǎo古文字形用一個個的小點表示「細小」的「小」。少shǎo古文字形象散落四處的小點,表示「稀少」。古文「少」與「小」的區別在於「少」四點而「小」三點。後來,「少」又讀作shào,表示「年紀輕」。水huǐ中間是水脈,兩邊是水點,古文字形是「水」的意思。「水」用作偏旁多寫成「氵」,或作「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涉shè水邊有兩隻腳,古文字形是「涉水過河」的意思。浮fú古文字形是一隻手抓住掉在水裡的小孩的頭部,使之浮於水上的意思,所以「浮」的本義是「漂浮」。黍shǔ黍子是商朝人的主要穀類作物。豐收之年,商朝人用多餘的黍米釀酒,所以,「黍」的古文字形是在多穗的「禾」下加「水」。沙shā古文字形象水中有細小的顆粒,是「沙子」的「沙」。川chuān古文字形象水在山中流逝,是「山川」的「川」。州zhōu古文字形象水中的陸地,是「小島」的意思。《詩經》開篇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句,「洲」即「小島」。「州」借作行政區劃(如蘇州、杭州等)後,就又加「氵」寫作「洲」,仍然表示「水中的陸地」的意思,如七大洲等。泉quán山洞中有水流出,古文「泉」是「山泉」的意思。谷gǔ古文字形象水剛從洞口中流出,但尚未形成水流,表明泉眼所在,是「山谷」的「谷」。永yǒng古文字形象水流曲折,是「水流」的意思。因為流動著的水不會枯竭,所以「永」又有了「永遠」的意思。冰bīng古文字形象冰面上的析紋,字形後省作「冫」。因為冰是由水凝結成的,所以又加「水」作「冰」。鳥niǎo古文字形象長尾巴的鳥的形象,是「鳥」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鳥」,簡化人「鳥」。《詩經》曾用「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敘說商的始祖從鳥得生的傳說。鳴míng古文字形突出了鳥的口,象徵著鳥在鳴叫,是「鳥鳴」的意思。後來,「鳴」泛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烏wū古文「烏」與「鳥」的區別在於「鳥」點上了眼睛而「烏」沒有,是全身長滿黑色羽毛,看不出眼睛的鳥的形象,如「烏鴉」。唐朝詩人張繼曾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詩句描繪蘇州城外寒山寺的晚來景象,「烏」即「烏鴉」。隹zhuī古文字形象一隻鳥。「隹」與「鳥」的區別在於「鳥」有翅而「隹」沒有。後來,「隹」也用來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如椎、錐、唯等。只zhī古文字形象右手捉住一隻鳥(即「隹」),是「一隻」、「兩隻」的「只」。字形繁體楷化作「隻」,簡化作「只」。雙shuāg古文字形象右手(即「又」)捉住兩隻鳥(即「隹」),是「一雙」、「兩雙」的「雙」。字形繁體楷化作「雙」,簡化作「雙」。雀què古文字形由「小」、「隹」組成,表示小鳥,即「麻雀」的「雀」。進jìn古文字形在「隹」下加「止」,是「追趕鳥禽」的意思,引申作「進」。字形繁體楷化將「止」作「辶」而為「進」,簡化作「進」,其中的「井」近似地表示讀音。集jí古文「集」象「隹」落在樹上,是「鳥在樹上休息」的意思。因為鳥往往是成群地落在樹上,所以,「集」又有了「聚集」的意思。西xī古文字形象鳥巢,是「鳥在樹上棲息」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棲」:「木」是「樹」的意思;「妻」表示讀音。簡化字作「棲」,其中的「西」既近似地表示讀音,又表示意義。鳥入巢多為太陽西下之時,所以字體又借作表示方位的「西」。字形楷化作「西」。離lí古文字形象用捕鳥的工具捕捉林中鳥的形象,鳥被捕捉後失去了自由,這是很不幸的,所以古文「離」是「遭受」的意思,例如,中國在代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用「離騷」來命名他的長篇詩作,抒發了他遭遇苦難的內心感受。字形繁體楷化作「離」,簡化作「離」。後來,「離」作「離別」、「分離」講。燕yàn古文字形象頭、腳、翅膀和身體俱全的鳥在飛,是「燕子」的「燕。傳說商朝的祖先從燕得生,商朝人把燕子看作自己的始祖,所以就為鳥中的燕子單造了一個「燕「字」,以示神聖。飛fēi古文字形象鳥張開翅膀奮飛,是「飛翔」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飛」,簡化作「飛」。yǔ羽古文字形象鳥毛或蟲翼,是「羽毛」的「羽」。卵luǎn古文字形象睾丸的形象,俗稱「卵子」。因與繁殖後代有關,所以後來又作鳥、魚、蟲類所生的卵的通稱。巢cháo古文字形象樹上有鳥巢的形狀。字形楷化作「巢」。牛niú古文突出了長著角的牛頭,是「牛」的意思。字體用作偏旁作「牜」,多表示與牛或牲畜有關的事物。牧mù古文字形表現了人用右手拿著小樹棍趕牛的景象,是放牧牛或牛群的意思,後來擴大為放牧一切家畜(羊、牛等)。角jiǎo古文字形象牛角,泛指動物(如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角質物。解jiě古文字形象用雙手解牛角,是分割動物肢體,即「分解」的意思。字形楷化後,將表示「手」的部分寫作「刀」而為「解」。後來,「解」有「分解」、「解除」、「解釋」、「了解」等意義。羊yáng古文字形象羊頭,是「羊」的意思。羌qiāng古文字形在人身上加了一個羊頭,表示中國古代牧羊的種族「羌族」。唐朝詩人王之渙在他的《出塞》中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的「羌」即指「羌族」。羌族今天仍然生活在我國西南的四川省境內。羞xiū古文字形象一隻手抓著羊,表示「好吃的食物」。字形楷化作「羞」,借作表示「怕人笑話的心理和表情」之後,就在「羞」上加了一個「飠」作「饈」,表示原來的意思。豕shǐ古文字形象一隻豬的側面形象,是「豬」的意思。現代漢語中,「豕」僅存於成語之中,如「狼奔豕突」。「豕」的意義後來逐漸被「豬」的字體替代,後又寫作「豬」。逐zhú古文字形在「豕」下加「止」,表示追逐野獸。《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記載了夸父追趕太陽的動人神話。字形楷化將「止」作「辶」而為「逐」。馬mǎ古文字形是馬有形象,字形繁體楷化作「馬」,簡化字將草書楷化作「馬」。用作偏旁表示與馬或與馬相類的牲畜以及有關的事物。馭yù古文字形是右手拿著鞭子趕馬的形象,是「駕馭」的「馭」,其中的「又」是「手」的意思。駕jià古文字形突出了人手拿鞭子,張口吆喝馬的景象,是「駕馭」的「駕」。犬quǎn古文字形是尾巴上翹的狗的側面形象。字形楷化作「犬」,作偏旁時寫作「犭」或「犬」,表示與狗或動物有關的事物。象xiàng古文字形是一隻大象的側面形象。古時中原盛產大象,所以中原所在的河南省又稱「豫」(「予」表示讀音)。為wéi一隻手牽著一隻象,古文「為」象人馴養、役使象,所以就有了「有所作為」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爲」,簡化字將草書楷化作「為」。虎hǔ古文字形象一隻老虎的側面形象,表示「老虎」。字體用作偏旁常省作「虍」,一般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鹿lù古文字形象一隻鹿的側面形象,表示「鹿」。「鹿」、「祿」同音,鹿皮華麗,所以古人多用鹿來表示「吉祥」、「喜慶」的意思。慶qìng古人常用贈送鹿皮的方式表示祝賀,所以,古文「慶」也就合「鹿」、「心」和「夂」(即『腳』)而寫作「慶」,取其帶著美好的心愿和華麗的鹿皮前去慶賀、祝福的意思。字形簡化作「慶」。麓lù古文字形象鹿在林中奔跑,表示林木生長的山腳地帶。字體楷化作「麓」:「鹿」既表示意義,又提示字的讀音。兔tù古文字形象兔子,是「兔子」的「兔」。鼠shǔ古文字形突出了老鼠身上的伶牙俐齒,是「老鼠」的「鼠」。禽qín古文字形的上半部象罩,下半部象捕捉鳥獸的網,「罩」與「網」合成天羅地網,表示「擒拿」的「擒」。字體作「飛禽走獸」的「禽」講後,就又加「扌」作「擒」。萬wàn古文字形象蠍子。字形繁體楷化作「萬」,簡化字將草書楷化作「萬」。因為蠍子穴居而且數量多,所以後來又借作表示「億萬」的「萬」。蟲chóng古文字形象三隻小蟲的形象,「三」在這裡是虛指,表示多數,因為小蟲常聚集在一起。字形繁體楷化作「蟲」,簡化作「蟲」。秋qiū古文字形用秋蟲由山中入室來表示秋涼的意思,又借秋涼表示秋天的季節。字形後來寫作「秋」。它tā古文字形象蛇,字形後來加「蟲」作「蛇」。字體拿來借作指稱人以外的事物的代詞。舌shé古文字形象蛇的舌頭,因為蛇的舌頭是分叉的,最富有與眾不同的特徵。字形楷化作「舌」。虹hóng古文字形象天上的彩虹。古人認為彩虹不僅是有生命的,而且還有性別。色彩鮮艷的為雄性,叫「虹」;色彩暗淡的為雌性,叫「霓」,合稱「虹霓」。所以字形後來用「蟲」作形符(「工」近似地表示讀音)。魚yú古文字形象魚的形象。字形繁體楷化作「魚」,簡化作「魚」;用作偏旁多與水生動物有關。漁yú古文字形象魚在水中,是「打漁」的「漁」。貝bèi古文字形象貝殼的形狀。古代多用貝殼作貨幣,所以用「貝」作偏旁的字多與買賣交易有關。字形繁體楷化作「貝」,簡化作「貝」。得dé古文字形象一隻手拿著貝,是「得到」的「得」。字體楷化作「得」。敗bài古文字形象人右手持棍扑打貝,是「敗壞」的「敗」。字形繁體楷化作「敗」,簡化作「敗」。龍lóng古文字形象頭頂上有毛並張著大口的大爬蟲的形象,用來表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自古以來,龍就是中華民族吉祥、如意和力量的象徵。字形繁體楷化作「龍」,簡化作「龍」。龜guī古文字形為龜的側面形象。字形繁體楷化作「龜」,簡化作「龜」。蠶cán古文字形象蠶。字形繁體楷化作「蠺」,簡化作「蠶」;「蟲」表示小動物,「天」近似地表示位元組讀音。蟬chán古文字形象蟬。字形繁體楷化作「蟬」,簡化作「蟬」:「蟲」表示小動物,「單」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革gé把獸皮剝下、去毛、晒乾後就製成「革」。古文字形的上、中、下各部象獸的頭、身、尾,是「皮革」的「革」。製革是由人工加工而成的,所以「革」又有了「改革」的意思。皮pí古文字形象右手拿著半個「革」,是把制好的革疊起來,再用手收好的意思,所以古文「皮」表示的是一個動作。後來,「皮」指的是身體表面的組織,或事物的表面,如皮毛之論。火huǒ古文字形象燃燒著的火焰,表示「火」。字體用作偏旁時寫作「火」或「灬」,表示與燃燒、烹飪、照明、取暖等有關的事物。炎yán兩個「火」組成「炎」,表示「很熱」的意思。焱yàn古文字形象跳動著的燈花,是「火花」、「火焰」的意思。字形楷化用三個「火」作「焱」。光guāng古文字形象火在(跪著的)人頭上,是「光明」的「光」。赤chì古文字形用「大」和「火」表示大火的顏色,即「赤色」的「赤」。焚fén遠古時代的人們用火燒樹林的方式圍獵,古文「焚」表現了火燒樹林的打獵場景。字形楷化作「焚」是「燒」的意思。炙zhì古文字形象用火燒肉,表示「烤」;因為烤的是肉,所以又表示「烤熟的肉」,如「殘羹冷炙」。焦jiāo古文字形象火燒鳥(即「隹」),是「燒焦」的「焦」。字形楷化將「火」作「灬」而為「焦」。然rān古文字形象火燒犬肉,是「燃燒」的「燃」的最初字形。「然」借作語氣詞後,就又加了一個「火」作「燃」。羔gāo古文字形象用火燒羊的形象。字形楷化作「羔」。因為小羊肉嫩,烤出來的味道鮮美,所以又表示「小羊」,如「羔羊」。弓gōng古文字形象弓,古代兵器、發射器械;與殺傷武器「箭」配合使用。弓背呈彎曲形,所以又有了使彎曲的意思,例如,弓腰曲背。後出的「躬」,是彎腰,其中「身」表示字所指稱的意義範圍;「弓」既代表字的讀音,同時兼表彎曲之義。「弓」在合體字中用作偏旁多在左側或下部,一般表示與弓有關的事物、動作、狀態,如「改弦更張,引而不發」、「劍拔弩張」中的「弦」、「引」、「弩」、「張」等。弦xián古文字形在弓上加指示性符號「·」,表示弦之所在。成語「箭在弦上」形象地描繪了臨戰箭發前的緊張狀態,比喻事態發展到了不得不做、話到了不得不說的地步。彎彎的月亮好似帶弦的弓,所以就有了上弦月、下弦月的說法。後又指稱樂器上發聲的線,連接圓弧上兩點的直線等。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用「轉軸撥弦兩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詩句來表現琵琶女的藝術造詣,詩中的「弦」即為琴弦。矛máo古文字形象頂端系有纓子的兵器。矛上的纓子用於擦去手上的人血(敵人的血)。現在的紅纓槍上的紅纓僅僅是一種裝飾罷了。盾dùn古文字形象自衛用的武器。傳說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說自己的矛如何鋒利,什麼樣的盾都能刺進去;又說自己的盾如何堅固,什麼樣的矛都刺不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他無言以對。後來人們將「矛盾」並舉,用來比喻一個人自身言語、行為相互抵觸,例如「自相矛盾」。矢shǐ矢即箭。古文字形描繪了箭頭、箭桿、箭羽等箭的各個部分,字形楷化作「矢」。矢是古代作戰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如屈原的《國殤》就有對「矢交墜兮士爭先」這一壯烈場面的描寫。後來,「矢」一般不單用,成語「眾矢之的」、「無的放矢」(的,音di,箭靶的中心)保留了它造字體義。至zhì矢從遠處射來,直插入地,古文「至」是到來的意思。唐朝詩人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以及成語「賓至如歸」等用的是它的本義。後引申作達到極點、極、最,例如:至尊、至大。函hán古文字形象盛矢的背袋,字形楷化作「函」。信一般是裝在特製的袋子里送出去的,所以,函又借作表示信件,如「信函」、「函件」等等。射shè一張弓,一支箭(矢),恰似箭在弦上,待機而發,古文字形是「發射」的意思。射箭是古代,特別是游牧民族的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雪》中寫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一詩句表現了古代蒙古民族的狩獵生活,也生動地體現了「射」的造字意圖。字形後來楷化作「射」,當屬訛變。雉zhì以箭射隹(zhuī,短尾鳥),古文字形是殺、傷的意思。後又用來表示一種外觀像雞的鳥。因為要用箭射才可得到,證明這是一種野鳥。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叫呂雉,為避她的名諱,又稱這種鳥為「野雞」。豆dòu古文字形象盛肉漿一類食物的容器,一般多為木製。大約到了漢代,「豆」已不再指容器。登dēng古文字形合「豆」與雙「手」雙「腳」,表示雙手捧著盛有祭品的禮器「豆」升階而上,是「向上進獻」的意思。因為是升階進獻,所以就有了從低處往高處走、登高的意思,如「攀登」、「捷足先登」等。彭pēng古文字形象鼓發出的聲響,擬擊鼓之聲。「彭」後來多用作國名、地名、姓氏,原擬聲詞另加「口」作「嘭」。鼓gǔ古文字形象手拿鼓槌擊鼓,表示的是一個動作,成語「一鼓作氣」保留了「鼓」的造字意圖。後發展出名詞義,指一種打擊樂器。其它如「耳鼓」的「鼓」是因為其狀如鼓,「鼓著嘴」的「鼓」義為作鼓狀,「鼓舞」是敲鼓以激勵士氣,都是從鼓的形狀、作用等方面引申出來的意義。現在常用的是其名詞義,如「敲鑼打鼓」、「金鼓齊鳴」等等。喜xǐ古文字形從「壴」從「口」,取自鼓響起人們開懷大笑的生動情景,是「歡喜」的意思。傳說青年時代的王安石在進京趕考的同時,以其才學出眾被招為豪門快婿,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雙喜臨門之際,王安石寫下了斗大的「囍」字,貼在門上。從此,「囍」字就流傳開了。直到現在,人們結婚時都要貼上一個「囍」字,以渲染喜慶、歡樂的氣氛。嘉jiā「嘉」是我國古代重大祭祀時的禮儀。古文字形從「口」,表示用言詞讚頌、祝福的意思;用手持槌擊鼓,是因為鐘鼓是祭祀鬼神和宴享賓客時不可缺少的禮器。「嘉」後來多用來表示美好、讚美的意思,前者如曹操《觀滄海》所吟「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即是。後者如「嘉獎」、「嘉許」。干gān古文字形象頭上分叉的竹竿,是古人田獵時的一種工具,後來發展成為防衛武器。「大動干戈」、「化干戈為玉帛」中,「干戈」連用,說明「干」與「戈」都是武器。李煜詞《破陣子》「幾曾識干戈」中,「干戈」借指戰爭。運用武器就要觸犯於人,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干犯」的「干」。此字又讀作gàn,是「幹」的簡化字,如幹活兒、幹部等,與原義無涉。戈gē古文字形象上有橫刃的長柄兵器,是古書上常說的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古人對戰爭的描寫往往離不開戈,如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雲「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由「戈」組成的詞語有「倒戈」、「揮戈」、「反戈一擊」等等。戍shù古文字形象人背戈,是「戍守」的意思,今天所說的「衛戍」、「戍邊」的「戍」,就是這個意義。戒jiè古文字形象人雙手拿著戈,是警惕、防備的意思,今天所說的「戒驕戒躁」的「戒」即是。伐fá用戈砍人頭,古文字形「砍殺」的意思。成語「口誅筆伐」中,「口」、「筆」、相對,是工具,「誅」、「伐」同義,都引申為譴責。「伐」後來也可用於樹木,意為「砍伐」,如《詩經·伐檀》有「坎坎伐檀兮」;用於敵對的群體,意為「討伐」,如《詩經·出車》有「薄伐西戎」等等。何hé古文字形象人肩扛戈,是「扛」的意思。字形楷化作「何」。「何」借作疑問詞後,又加「艹」作「荷」,表示它的本來意義,如「負荷」、「荷槍實彈」等。蔑miè橫眉立目,將敵人的戈踏於腳下,古文字形好似威武不屈、蔑視敵人的樣子,這就是「蔑視」的意思。車chē古文字形詳盡地描繪了車輪、車軸、車輿等細節,是「車子」的意思。傳說車是黃帝所造。大禹的車正(古代掌管車服等事宜的官吏)奚仲第一個發明用馬拉車,所以又有奚仲造車的說法。上古的車子,除了用於交通外,主要是用於戰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戰車」,例屈原的《國殤》中便有關於戰車的描寫:「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後來,利用輪子轉動的工具都可叫「車」,如:水車、滑車。在字形上,「車」用作偏旁,表示與「車」有關的各種事物,如輛、輪、軌、轍等。字形繁體楷化作「車」,簡化作「車」。庫kù車輛庇護之地,古文「庫」狀擬停放車輛的場所,是「車庫」的意思。後來,庫泛指存儲大量物品的建築物,如倉庫、水庫等。字形繁體楷化作「庫」,簡化作「庫」。軍jūn周代的時候,打仗以兵車為主。將士宿營時,往往將兵車圍成一圈作為屏障。這便是古文字形的造字理據,它原為動詞,本義是駐紮,這就是《史記》所說的「沛公(公邦)軍霸上」的「軍」。後來又引申出名詞義,當「軍隊」講。字形繁體楷化作「軍」,簡化作「軍」。旅lǚ旗下二人(或三人),表示士兵們集結在戰旗下,古文「旅」是「軍旅」的意思。古代五百人為一旅,到了現代,「旅」仍然用來表示軍隊編製中的一級單位。將士多駐紮在外,所以又有了「旅行」、「旅客」的意思,例如稱客居異國他鄉為「旅居海外」;宋朝的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有「商旅不行,牆傾楫摧」的語句。游yóu殷商時代,殷是當時的文化中心,鄰國多派遣子弟前往求學。「游」的古文字形象一子執旗,是去外地、外國求學的意思。後來「游」只剩(人)在外流動,甚至發展成閑逛的意思,其本意須與「學」組成「遊學」來表達,字體初作「游」,後加「辶」作「遊」。經過整理,現又寫作「游」。族zú古代一個有血統關係的人們的聚居集體也是一個戰鬥單位,他們各有自己的旗幟,戰鬥中以此為標記。後來,軍事方面的意思脫落,專指有血統關係或其它共同點而形成的人的共同體,如家庭、民族等。鼎dǐng古文字形象三足兩耳的煮東西用的器具,字形楷化作「鼎」。世界上最大的鼎是司母戊鼎,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因為是三足,所以三方對立稱作「鼎立」,比如說,稱中國古代魏國、蜀國、吳國三分天下的局面為「三國鼎立」。貞zhēn古文貞就是「鼎」,是鼎的簡略急就這筆。刻在鼎上的法律必須嚴格執行,所以「貞」就有了「堅定」、「有操守」的意思,如成語「堅貞不屈」等。古人常說「貞女不更二夫」,這裡的「貞」指的是封建禮教壓迫束縛女性的一種道德觀念。字形繁體楷化作「貞」,簡化作「貞」。員yuán鼎上加一圓圈「○」,古文字形借圓圓的鼎口表示圓形。字形後來將「鼎」改作「貝」,又加「囗」,寫作「圓」。從「圓」出發,員又有了「周圍」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員」多用以指人員、成員等,周圍的意思只存在於「幅員」(領土面積)的複合詞中。字形繁體楷化作「員」簡化作「員」。示shì古文字形象神主牌位,是「給人看」的意思。宋朝詩人陸遊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示兒」詩,就是專門給兒子看、有所囑咐的意思。字形楷化作「示」,用作偏旁也可寫作「礻」,稱為「示補旁」,表示與祈禱、祭祀、神祗有關的事物。且qiě古文字形借供奉神主牌位象徵人類的祖先。因與祭祀有關,所以字形後來加「礻(示)」作「祖」。也有人認為它本來象古代祭祀時放置牲肉的几案。「且」後來一般用作虛詞。祭jì古文字形是右手拿著一塊帶血水的肉的形象,是祭祀的「祭」。祭祀是中國古代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直到今天,民間祭祖時,仍要在先祖的牌位前擺一些食物,不過,這些食物已不再是鮮血淋漓的生肉了。祝zhù古文字形象一人跪拜在神主之前禱告,表示向神靈祝告求福的意思。現已與禱告儀式無關,僅有「祝福」、「祝願」之意。弟dì古文字形是人身上背著弓箭的形象。遠古時代的人死後,屍體覆以柴薪,置於郊外。為了防止野獸吞食屍體,送葬的親友都帶著弓箭。通常,年長則先亡,送葬者年少,為弟。古文「弟」正是根據先民的這一生活習俗來構造字形的。叔shū字形如「弟」。「叔」在「伯仲叔季」的排行中較為處少,是「弟弟」的意思。「夫之弟為叔」,叔在古代又可用來稱呼丈夫的弟弟。今天,口語中仍然用「小叔子」來指稱丈夫的弟弟。後來,人們用「叔叔」來稱呼與父親同輩而年少的男子。吊diào一個人背著弓箭,去往郊外祭奠逝去的親人,除了弟、叔外,古文字形還表示祭奠死者,憑弔、弔唁的「吊」都由此而來。這個字俗體作「弔」,正體作「吊」。喪sāng「喪」即死亡。古人認為花落和人的死亡互有聯繫,所以「喪」的古文字形象滿樹花朵未開而先落的樣子。幾千年後,《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唱出了「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哀歌,倒是跟「喪」的本義有些契合呢。字形繁體楷化作「喪」,簡化作「喪」。酉yǒu古文字形象壇中有酒,是「酒罈」的意思,後加「氵」作「酒」。後來,與酒事、釀製有關的都以「酉」為偏旁。「酉」後來借作表示十二地支中的一支。古人用十二支記月,「酉」表示八月,是穀物成熟,可以之釀酒的季節;古人又用十二支記時,「酉」表示晚上七點到九點這一段時間。酒jiǔ酉字加氵,表示壇中有酒,是「酒」的意思。相傳遠古時代,一個名叫杜康的人最早發明了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詩中所說的「杜康」,是酒的代稱。人們以為酒名,是為了褒揚杜康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貢獻。奠diàn古文字形象把酒罈放在几案上,以供奉逝去的祖先,是「祭奠」的意思。現在,人們多用鮮花或紙花紮成的花圈來祭奠逝去的人,已與酒無關。爵jué古文字形象三隻腳的飲酒器具,後來繁化作「爵」。爵位,是封建君主國家所封等級,今天,君主制的英國仍有封爵的制度。尊zūn雙手捧著酒器,古文字形表示祭祀時用的酒器。後假借作「尊卑」的「尊」。顯xiǎn古文字形合日、絲、頁(即「頭」)為一體,表示陽光照射之下,絲絲縷縷都看得很清楚,是「明顯」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顯」,簡化作「顯」。奚xī古文字形象一人頭部被繩索拘捕的人,所以,「奚」表示奴隸。也有人認為「奚」的古文字形象一隻手扶著頭頂上的重物。今天,阿拉伯地區的勞動婦女和我國東北的朝鮮族同胞仍有頭頂重物勞作的方式。後來,「奚」用作姓,源自奴隸身分。冬dōng在一根絲的兩端各打一個結,古文字形是「終結」的意思。終zhōng「冬」用來表示一年的終結之後,就在原字形上加「糸」表示泛指的「終結」、「終了」,例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樂yuè古文字形象玩兒的小鼓,用繩系起來懸在架子上,泛指「樂器」。從音樂發展史上看,最先發達的應該是打擊樂器,「樂」的古文字形描繪的即為其原始形式。音樂的「樂」是它的引申義。字形繁體楷化作「樂」,簡化作「樂」。巾jīn古文字形象系在腰間的手帕,後指頭巾。東漢末年的起義軍頭纏的黃巾,李白《嘲魯儒》詩中「足著遠山履,首戴方山巾」,說的就是這種裝束。「巾」用作偏旁,多在字的左側或下邊,表示與布匹、服飾有關的事物。帛bó「白」表示米的本我,古文字形加「巾」表示尚未印染的本色絲織品。「白同時也近似地表示字的讀音。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帛是中草藥古代主要的書寫材料之一,所以有「帛書」、「帛畫」之稱。敝bì左邊象「巾」上有洞,右邊象右手拿棍子的形象,古文「敝」是右手拿棍子把巾打得破破爛爛的意思。成語「敝帚自珍」用的是它的引申義。中國人舊俗常自謙作「鄙人」,意思是孤漏寡聞之人。不少人將其誤作「敝人」,這是在錯特錯了。帽mào古文字形以羊角為飾物,象古代南方蠻夷所戴的帽子的形象。直到今天,湖南等地嬰幼兒的帽子上,還常綉著各種各樣的獸頭,以為裝飾,上面伸出來的兩個耳朵據說可以避邪。字形後來加「目」;又加「巾」,表示帽子的質地。冕miǎn相傳黃帝發明了冕,一種前後懸掛著玉串的帽子。旒的多少表示不同的等級,如一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到後來,就只有天子才能戴冕。唐朝詩人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神話傳說中的天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出身著不同服飾的各國使臣前來朝拜唐朝天子的盛唐景象。成語「冠冕堂皇」保留了造字本義。冕是天子戴的,等級最高,所以體育活動中稱保住冠軍地位的比賽為「衛冕賽」。冠guān古文字形中的「∩」表示帽子,整個字形象用手給人戴帽子。古代貴族男子年滿二十的時候,要舉行一種儀式:戴上一種特製的帽子,表示已經步入成年。這種儀式就稱為「冠禮」。衣yī古文字形上象衣領,兩邊有兩個袖筒,下象衣襟左右交叉,是「上衣」的意思。《詩經·綠衣》所謂「綠衣黃裳」用的是它的本義。衣後來又泛指衣服,如晉代陶潛《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衣」當偏旁,多寫作「衤」,稱「衣補旁」,寫在字的左邊,表示與衣服用品有關的事物。卒zú古文字形象在衣服上畫有標記,表示穿著這種衣服的士兵,是「士卒」、「士兵」的意思。求qiú衣上有毛,古文字形是「毛皮衣服」的意思。字形楷化作「求」,借作「尋求」、「探求」之義,如成語「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等。後來就在原有字形加「衣」作「裘」,體現它的造字意義,如成語「錦衣貂裘」等。巿fú「巿」在上古時代是古人身前的遮羞布,後來演變成體現貴族等級的服飾。「巿」最早是用皮革製成的,又寫作「犮」;後來才主要是絲織品,字形加「糹」作「紱」。官吏所系之「巿」,主要是用顏色的不同來區別他們的職位與等級,如唐朝詩人杜荀鶴《再經胡城縣》詩寫道:「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皿mǐn古文字形象形字底座的盆、碗,是食具的通稱。字形用作偏旁,多在字下,表示各種器皿和有關的事物。血xuè古人祭祀時,常把用於祭祀的牲畜的血放在器皿中,以供奉神靈,所以古文字形用盛滿的器皿表示血液。益yì古文字形象水溢出器皿之外,是「溢」的意思。字形後來又當「增益」講,如「延年益壽」等;於是就又加「氵」作「溢」,表示字的本義。監jiàn一人睜大眼睛,俯身向下;下面是盛水的器皿,古文字形是以水為鏡的意思。在我國的一些邊遠地區,至今婦女仍有在河邊對著水面梳妝打扮的習慣。到了商代,人們開始鑄銅為鏡,字形也就寫作鑒(鑑)。「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在這裡,第一個「監」用的是「以水為鏡」的本義,第二個「監」則是「借鑒」的意思。盥guàn在盛水的器皿里洗(雙)手,古文字形是洗手的意思。現在,許多地方的衛生間又叫「盥洗室」,它用的是「盥」的本義。盡jìn手持潔具洗滌器皿,古文字形表示空。器皿空了才需洗滌,由此又有了「終極」的意思,成語「山窮水盡」中,「窮」、「盡」相對,都是「盡頭」、「終極」的意思。成語「盡善盡美」的「盡」是達到極端的意思。字形繁體楷化作「盡」,簡化作「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小孟老師2017年10月星座運勢大解析】
※解析「貪官」怕「小三」
※《燕昭王求士》解析
※馮晟庭六壬-----六壬年運伏吟課的解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