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一堆家規,將女兒送進哈佛;一根藤條,將三個孩子送進了北大。「虎媽」、「狼爸」的嚴厲教子方式讓人記憶猶新。而眼下,又出現了一位日本媽媽,用相對寬鬆的教育方式將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哈佛大學。

一面是「虎媽」、「狼爸」近乎專制的嚴厲教育方式帶來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媽媽」相對寬鬆教育下走進世界最高學府的榮耀,父母們疑惑了:到底是嚴厲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是寬鬆式的教育更加科學?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虎媽」「狼爸」剛唱罷,「哈佛媽媽」又登台

「絕不允許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允許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無條件服從家長的一切要求」、「不許去同學家串門」,「虎媽」、「狼爸」用一系列嚴厲家教要求孩子沿著他們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據媒體報道,他們的做法引起了一部分家長的模仿,但也讓部分家長直呼「變態」。

就在對他們的討論稍稍平息的時候,「哈佛媽媽」出現了。日本媽媽森田友代的著作《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一書中,提出了「放任式」家教與「目標式」培養法,即把東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權威父母」和西方式的「平等交流」相結合。這是繼「虎媽」、「狼爸」之後,又一位讓萬千家長羨慕的「教子成功」的案例,它引發的討論絕不亞於「虎媽」、「狼爸」曾經激起的「爭論硝煙」。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教育形式,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必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家庭的家教模式各不相同,究竟哪種方法更可行?哪種方法更科學呢?

嚴厲還是寬鬆?這是一個問題

古代社會,家長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權威。朱熹《朱子家禮》有云:「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兒女必須服從父母嚴厲的管教。

而今,隨著社會法制的健全與社會文明的提高,加之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家長們開始轉變觀念。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漸漸變得遷就和寬鬆,但當家長們看到「虎媽」、「狼爸」那樣嚴厲的家教方式帶來的成功時,這些家長有些矛盾和動搖了。

「我也不願意強迫孩子,不這麼做又不行。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如果放任他發展,將來怎麼跟別人競爭?」陝西安康的唐女士是一位17歲孩子的母親。她說,自己對孩子的家教比較嚴厲,假期輔導班必上,即使不願意也得強迫他去。

但孩子的表現卻讓她擔憂:「英語成績還是沒有提高,也從不主動跟我交流。」嚴厲的鞭子似乎並不能驅趕著孩子走向既定的目標。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認為,「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是一種專制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識,不尊重孩子權利的表現,這種功利化追求驅使下的教育方式產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但另一方面,孩子是需要嚴格管教的,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立規矩、明是非。我反對棍棒教育,但懲戒是必須的。」孫雲曉補充道,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謂懲戒,意指當孩子出現某些偏差時,採用溫和的方式引導其反思錯誤,總結教訓,讓其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善待兒童的錯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方法,家長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要讓孩子真正認識錯誤,不懼怕錯誤、改正錯誤,這樣才能練就勇於承擔責任的品格。要是犯錯就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孩子或許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權威民主最科學,還要因性施教、個性施教

「我也嘗試過做虎媽狼爸,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要求和標準,並且強制她完成。但後來發現,跟她好好說,徵求她的意見,給她鼓勵和誇獎,她反倒能耐心地聽取建議。於是,我放棄了以前的方法,有什麼事情我們會相互討論,平等對話。」任教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教師羅自文告訴記者。

孫雲曉認為,權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權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理解和尊重,給他自由,好的教育是給孩子自由的教育。對孩子嚴格要求跟自由並不矛盾,權威不是專制,民主不是溺愛。

「對孩子嚴格要求跟自由並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謊,不能欺負別人,不許過度玩網路遊戲,這些方面要嚴格,嚴格要求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獲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發展。這就是寬嚴有度。」孫雲曉表示,一個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歲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孩子0到1歲的時候,對他要無條件的愛,這樣他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到4歲要敢於對孩子說不,讓其明辨是非;5到10歲便要進一步高養成良好道德習慣,這段時間是一生的基礎、最重要的階段,也是立規矩的黃金時段;但10歲以後就要開始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對話,聽取他的意見和想法,用道理說服他而非強制他。他說,根據國內外家庭教育研究的發現,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權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專制家庭。

孫雲曉補充說,兒童健康成長需要因性施教,個性施教。把性別跟個性結合起來,是一種更加理性的態度。

端正教育心態,成功的定義並不唯一

網上有一則被網友廣泛轉發的微博:「小時候,我經常糾結:長大後,是上清華好,還是上北大好呢?長大後,我才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一則只為逗樂的笑話卻折射出了孩子從小被灌輸的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而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便是考上好大學,考出好成績。

唐女士對孩子的目標明確而清晰,考上清華或者北大。她說,「最次也要重點大學。」

孫雲曉表示,上名校、考高分只是世俗意義的成功。他給了我們三個成功的標準:「一是發展。成功不是比較,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和提高;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所謂天才就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三是和諧,即身心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孫雲曉說,兒童時代就是不斷探索實踐、發現自己的過程。要明白孩子的學習有趨利避害、取易避難的特點,他們的興趣是容易變化的,認識自己需要一個過程,不必要求無論什麼事情一定要做到底,允許他們探索自己。「但這種探索一定要建立在定好規則的基礎之上,跟孩子談好按規則辦事很重要,孩子起碼會懂得定規則多麼重要。」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重要責任是引導他們選擇能發揮他們智能優勢的領域,這就是成功的訣竅。

本報實習記者唐毓商本報記者王慶環


推薦閱讀:

【楠蓉書香】老婆把我扔進了監牢(9) - 北美家庭暴力案件紀實
和母親的談話,是提高思想的日常修鍊
保持家庭和睦的幾種心態
出生在富裕家庭 vs 家裡一夜暴富的小孩,在性格和行為上有什麼區別?
再見,媽媽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