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了【23年】太極拳,到底是什麼原因在短時間內成就了我?
承蒙大家的錯愛,很多人都愛看我的原創。大家的關注與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根本動力所在。很是感謝你們。心細的朋友們會發現我在二十四年的太極拳習練生涯中學習的不止一種太極拳。而且有的太極拳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由此也就好奇的私下提出心中的不解。今天我在這裡一併的做以交待。希望能從抽絲剝繭的敘述中既豐富大家的太極常識,又可對於太極拳到底怎麼去練的順序才對有個成熟的認知。
1
我是1994年夏天偶然的一個機會和著名的馬國相老師學習的陳式太極拳。他是我的啟蒙老師,文攻武略在太極拳界也是數得上數的大才。他教學非常有方。曾將其女兒馬暢培養成全國太極拳錦標賽的冠軍。可惜馬暢英年早逝,令人不勝唏噓。
和馬老師學拳的時候我17歲,正是懵懂貪玩的年齡,並沒有真的對其有何深究。但因馬老師的用心看管才沒有什麼大的間斷。從而也逐漸培養出了堅持練拳的習慣與興趣。馬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沒有他也就沒有我太極拳的今天。樹高千尺不忘恩,水流萬里總思源!
2
兩年後我上了大學,離開了我的家鄉,也離開了馬老師。大學的生活很安逸,每天清晨都有著更多的時間進行練拳。漸漸的我感受到了人體是一個大寶藏,你沒開發它的時候你幾乎是沒有任何的感覺。當你通過正確的練拳則會感受到之前所感受不到的那些。也是因為在這樣的練習中有了一點體悟,所以當偶然間看到李雅軒先生的練拳筆記後,徹底的讓我的太極世界發生了巨大的震動。我深深的被他的心得體會所吸引。不斷的感受著他在字裡行間穿越了時空所傳遞給我的能量與信息。那個時候我才知道練太極拳有大松大軟一說。有神,意,氣的參與。
可在今天看來,這雖然是沒有錯的,但是在一個不適合的時間,不適合的層面上而言,看他的心得體會卻是非常害人的!我做為擁有24年拳齡,訪學過N個太極拳老師的資深者是非常有必要闡明這一點的。這個情況也是現在很多練習太極拳的人久練無成,甚至於造成好高騖遠的問題之一的所在!如果我不以我的親身經歷和現今的體悟層次說出來,那麼仍然會有很多很多人繼續著我經歷的覆轍!
3
比如,李雅軒先生的感知境界的確很高,但他也是通過具體的練法由淺入深練出來的。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認識到這一點呢?在自己練法並不正確,或者層次還遠遠沒有達到的時候就將之拿過來,這不僅無益,還必然會形成干擾。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不到一層迷。將逾越層次的「強聞博識」不匹配的置於自己現階段的練拳當中,就是拔苗助長。喜在當下,痛在最終!這樣的情況不少。應該引起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們的深思與反省。寶馬的發動機的確是好,可是裝到你的摩托車上卻未必有什麼好處!
因為受到了李雅軒先生的影響,這是我接下來能向陳慶國老師學習猶龍太極的緣起。陳老師功夫特別的好,那是真能用太極獨有的身形步法應用於技擊中的大師級的人物。屬於隱師的檔次。和陳老師學拳的時候他說的很是清楚,練任何拳術都要從體練開始。沒有嚴格的體練過程,就直接提什麼氣練,神練,那就等於六歲的娃娃沒有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積累,而直接從中學讀起。違背事物發展規律是絕對不可以的。
4
體練就是依據拳術的原理要求對人體各個部位的調動,重組。做不到人體骨架,筋膜,肌肉,氣血,精神等等的實質性變化,那和平常人的運動又有什麼區別呢?而這卻恰恰是現代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們所忽略的。如果以為體練僅僅是身體動作標準與否,自身高低幾何來做為確立練習獲益的理解,那仍然是錯的。國標習練者和打了N年太極拳外形美觀者在實際當中並無法實現太極拳的深層次功夫的事實已經說明這樣練習是沒有用的。
練太極拳想有真正的受益,必須要通過合理的,科學的練法將人體的關節都逐漸打開,肩背,胸腹,腰胯都要形成骨架架構的生理性改變。並且,這些改變要保持常態化。一動一靜都形成這種拳術獨有的肌肉記憶,運動軌跡才行。而在這樣的整個體練過程當中,你的精神,意識,氣息,氣血等等能沒有參與當中嗎?顯然是參與的。
5
所以,練體是在初始階段的側重,而又兼顧著練氣,練神。如果體都沒有什麼變化而提神或氣有何變化,那不過是顛倒妄想罷了。本末倒置,認末為本,這就是顛倒。輕形而重意,怪力亂神的那些都是本末倒置。想通過這樣的的練習達到什麼程度,不是妄想還能是什麼呢?這樣的練法自我感覺良好,但與人一摸就不是感覺的那麼回事了。我曾經有就有過這樣的經歷。練的時候氣感十足,美不勝收。可是和人一摸手,對方根本就感受不到氣的作用。自己還不敢用力,怕沒了氣感不對。可這樣就容易癟,反倒受制於人。但就是這樣,我仍然是理論洋洋洒洒,在國家級的武術雜誌上發表太極拳文章。如果我不說,也沒有人和我摸過,當然會以為我肯定是一個高手啦!如今想來,的確是汗顏不已!
6
因為猶龍太極非常的難練,加之我又要結婚,所以就擱置不繼續往下練了。但陳老師卻極大的豐富了我對於太極拳認識的高度和廣度。在和陳老師學拳的日子裡,他曾不止一次的告訴我李派(李瑞東)太極拳好,鄭昭明老師功夫特別的好。他當時的功夫決定了他的眼界,一般的拳術真的是入不了他的眼。所以,我當時就暗暗記下了。
到了2013年,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我四處打聽下終於找到了我的恩師鄭昭明先生。從此,我才算真的入了太極這個門。為什麼這麼講呢?你們想啊,我那個時候練了快二十年的太極,除了孫式,別的太極流派的傳人我都有過接觸。見聞和體會不可謂不夠。但我從和鄭師學李派太極開始,才發現過往的認知似那麼,實際非那麼。就拿之前我所說的氣感十足但是摸手不是那麼回事為例。鄭師告訴我腳下沒有練出根,腰不能在化發當中和腳與手隨時隨地的說上話,當然就無法把太極拳的那些原理進行實現。太極拳講究整體性。可人們更多的是過於練手上的,少了腰和腳上的開發。這當然就沒有整體性可言。再者,太極柔化是沒有錯的。但是柔化為陰,剛發為陽。柔化的瞬間還要有剛發。這個陰陽的轉換就是通過腰的摺疊,肩背的轉換來實現的。
7
比如,在過去古傳古法當中,兩手抱球,勞宮必須相對的實質就是為了把身體抱圓了,肩背連為一體。這樣才能兩臂的陰陽合一,否則體內勁力的換轉在沒有肩背相連的前提下是無法實現的。這就好像陰陽魚如果不在圓形的圈裡是無法相互變轉的道理一樣。在練太極的時候要時還刻刻的記住用腰把手腳給掛上。因為太極拳是依據太極圖而象其形,循其理來運動的。而人體無處不存在陰陽虛實,所以,動作圓乎才能實現陰陽相濟。這就是所謂的練太極拳要畫圓。只要是圓就必然要有圓心,這個圓心就是腰。「十三勢行功歌」對此說的很清楚了:「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不這麼去練,而談什麼神意氣,擺各種姿勢都沒有意義。
李派太極拳保留了許多古傳的練法內容和一個完整的習練體系。當我看到現今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們久練不得其門而入,初學者又是前赴後繼的步他們後塵的時候,不由得百感交集。怎麼樣才能讓那麼多喜愛它的人們不白白的浪費熱情,浪費時間,乃至浪費經濟的投入,我考慮到了我們門裡的八門五步十三勢,它也叫做八大勢。這是過去古傳當中在第一步就必須要進行習練的內容。有了它才能在複雜的套路當中如魚得水。有了它才能感知到什麼是太極功。我之前所欠缺的東西也正是通過它而補上來的。
8
怎麼補的呢?首先,通過定步勢當中的無極樁(松身法)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松。感受到了通過這種練法是為了松到腳下,然後逐漸腳下生根,小腿立地如柱。實現了入地扎樁的效果。這種練習模式,練習方法能讓抽象的松具體化。讓學習的人感受到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把太極拳的「總勢」——中定給練出來。在中定形成的過程中,分為開始的前後動,之後的上下動。這種動實際就是三維六面力中的二維四面力,最後再加上上肢的左右動整好是六面力。也叫做混元力。上下為奧妙,前後位本能,左右是技巧。說的恰恰就是太極拳練出整體勁的秘密所在。
在無極樁的靜態當中將松進行體會,體驗,鍛煉後,才能在動態當中繼續這種松的正確貫徹。如果靜態都做不到,動態又怎麼能做好呢?可是我們是不是有無數的人一開始就想在,就是在動態的套路學習中這麼去強為的呢?都沒有站好就開始走和跑,那樣當然就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太極是急不得,逾越不得的。接下來我又通過進、退、顧、盼把腰練了出來——只有在不斷的運動當中,以腰為軸的轉動才能練到腰。另外,在整個動的過程當中還要把單輕單重的功夫練出來,因為太極拳套路當中都是一條腿承重的,兩條腿承重叫做雙重。雙重就沒法練到腰的銜接轉換。身形離不開步法,步法決定了身形。通過五步還要練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良好習慣。這也叫做上下相隨。也是練出整體力的必備條件。
9
腰就是在這種前後,左右的五步動態當中被全方位開發出來的。而在所有動態過程當中,還要時時注意松腰落胯的鍛煉,松腰落胯的時候還要圓襠。可是動作又不許太低。因為低則緊,違背了松的原則。太極拳要領當中有中正安舒一詞。緊和安舒沒有任何關係。只有松才能安舒。安舒是對是否中正的檢驗標準感受。中正不是狹隘的身體正直。那是大錯特錯的。中正是無過不及的別稱。是人體各個方面都要做到無過不及。那就是中正了。那樣才能真的安舒了。
古傳之法是完全超乎現代太極拳愛好者們的認知的。通過五步將下肢和腰的條件開發出來之後才開始八門的習練。八門就是棚、捋、擠、按、採、挒、肘、靠。如果說五步練的是如何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那麼八門練的就是如何形於手指。八門每一個字都有一套練習的內容。它是結合下肢五步基礎上的人體整體練習。在古傳當中稱其為八大勢。棚在兩臂,棚要撐。這是棚勢的勁點練法所在;捋在掌中,捋要輕。這是捋勢的勁點練法所在。其它依次類推。
10
通過實際練習和受益讓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古傳太極十三勢不是什麼十三個式子,也不是什麼套路。它所涉及到的功能性開發在套路當中是無法兼顧到的。是十三勢打下基礎,開發出諸多條件後,在套路當中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肌肉記憶。處處都有八門的痕迹所在。所以,套路練習的時候就不會再分心這個了。過去不是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十三勢就是功。所以有「十三勢行功歌」的存在。套路就是走架。先練十三勢,再練套路。這就是過去所謂的行功走架!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不到一層迷。太極拳就這麼簡單。古傳太極十三勢就是一把打開太極拳聖殿的鑰匙,我通過它而真正的走出了原來的顛倒妄想,自我陶醉。真正踏踏實實的進入了太極拳的神奇世界當中。所以,我以我的獲得做為一種信心與見證而將它也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讓更多的像我之前情況的人能得其門而入,在有生之年感受到太極拳的真正理趣。
11
古傳太極十三勢不是套路。它是功法。可以在任何空間,任何場地都可以練。很多人都聽過「拳打卧牛之地」。你練套路就不行。但是十三勢恰恰就能。它在一米見方的地方就可以來回變轉的練。太極講究對稱,平衡。你練套路在這一點上就做的不好。因為你一個動作成對來做的太少了。這就導致人體左右的不均衡發展。古傳太極十三勢必須得左右平衡的來練。套路是固定不變的。八大勢卻可以隨意轉換,不拘一格。隨心隨欲。在運動變轉的過程中時刻都要做到守中,用中。只有在中的基礎上才能談及隨心隨欲。
我以一個23年太極拳拳齡經歷者的身份和大家講述了我的大致經歷,並通過古傳太極十三勢達到前後判若兩人的改變。希望從中能夠觸動大家對古傳太極十三勢進行更多的了解。讓自己的太極拳少走彎路。我衷心的希望我的24年彎路不在各位的身上繼續出現。
溫馨提示:其他平台轉載在授權白名單後請註明來源:《太極的秘密》。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推薦閱讀:
※空腹/餐前血糖升高的6個原因及對策
※看,這就是我和你分手的原因
※【轉載】練太極拳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三大原因致糖尿病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