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針]點穴療法
「概述」 點穴療法是在患者體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線上,運用點、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機體的功能恢復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因其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用手指點、按,故名。 點穴療法是我國傳統療法之一,早在明代曹士珩的《保生秘要》中就有記載。以後,一直作為治療某些外傷的手段而流傳。近年來將點穴法廣泛運用於臨床,收到良好效果,深受群眾歡迎。 「基本內容」 本療法主要是通過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反射性地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促進病變部位組織細胞的恢復或再生能力,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點穴療法治療穴位,其中一部分與針灸常用穴位相同,可參考體針療法。另一部分是點穴療法的專用穴位和特定刺激線,現簡要作如下介紹。 1.專用穴位穴 位部 位主 治方 法趾甲根趾關節位於各趾甲根部和趾關節部,有掌指固有神經通過下肢癱瘓、中風、頭暈、昏厥、嘔吐酸水等症掐法內眥上目內眥上角,有額動脈、額神經、三叉神經第一分支通過近視、斜視、上眼瞼下垂、面神經麻痹、感冒、失眠等拇指尖按壓法內眥位於內眼角,有內眥動脈、三叉神經第一分支分出的滑車神經近視、斜視、上眼瞼下垂、面神經麻痹等拇指尖按壓法內眥下目內眥下0.5寸,有眶下神經鼻支通過近視、斜視、眼瞼下垂、面神經麻痹、感冒鼻塞等拇指尖按壓法上明眉弓中點、眶下緣下,有眶上血管、眶上神經及面神經分布近視、上眼臉下垂、面神經麻痹等拇指尖按壓法鼻隔人中溝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有上唇動脈、三叉神經第二支和顏面神經的頰支通過頭脹、流淚、上齒麻木拇指尖按壓法棘中髂前上棘和髂上棘連線中點,有臀上神經、臀上皮神經通過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點法、按壓法髂凹髂前上棘後凹陷中,有臀上皮神經通過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點法、按壓法和按撥法臀外以棘中、髂凹為底邊的等邊三角形之頂點,有臀上神經、臀上皮神經通過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腹痛、小便失禁點法、按壓法環上環跳上1寸處,有坐骨神經、臀上動脈、臀下神經、臀中神經通過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按壓法、按撥法和點法扶下臀橫紋中央下1寸,有臀下動脈、臀下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皮神經通過腰腿痛、下肢癱瘓按壓法陽下腘橫紋外側端下0.5寸,有腓總神經、腓淺神經通過腰腿痛、膝關節痛、下肢癱瘓點法、叩法委下委中直下1寸,有脛神經、脛後動脈、脛後靜脈通過腰腿痛、下肢癱瘓、膝關節痛點法、按壓法和按撥法脛中腓腸肌肌腹之內側,有脛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通過腰腿痛、下肢癱瘓、膝關節痛點法、按壓法和按撥法溪上解溪上1寸,有脛前動脈、腓深神經通過下肢癱瘓、頭痛點法、按壓法虛外外踝直下凹陷中,有脛前動脈的外踝前動脈、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通過下肢癱瘓、頭痛、踝關節扭傷點法趾甲根趾關節各趾甲根部及趾關節,有趾攣固有神經通過下肢癱瘓、頭暈、昏厥、中風、嘔吐酸水掐法垂根耳垂根部,有耳大神經通過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痹點法頸後胸鎖乳突肌後緣平髮際處,有枕小神經、頸外淺靜脈、副神經通過神經衰弱、失眠、頭痛、落枕、眼疾點法舉臂肩峰前下方凹陷處,有鎖骨上神經通過肩周炎、上肢麻木癱瘓按壓法臂內上臂腑窩中央下6寸,有肱動脈、正中神經、肋間臂神經通過臂痛、麻木、頭痛、牙痛、感冒、高血壓點法、按壓法指甲根指關節各手指甲根部及各指關節的掌側橫紋處,有指掌側固有神經通過上肢麻木、癱瘓、頭暈、昏厥、中風、噁心、外感發熱掐法鎖凹鎖骨中點凹陷中,有壁叢神經、鎖骨上神經通過上肢癱瘓、麻木、高血壓、頭痛、牙病點法、按撥法 2.常用刺激線分布線次位 置上肢1起於掌側腕橫紋橈側端,沿前臂橈側,經肱橈肌隆起線,止於肘橫紋橈側端(相當於手太陰肺經循行線一部分)2起於掌側腕橫紋中點,沿前臂中線經肘關節與肱三頭肌,止於肩關節前方(相當於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線的一部分)3起於掌側腕橫紋尺側端,沿前臂尺側,經肘上,止於腋前紋頭(相當於手少陰心經循行線的一部分)4起於背側腕橫紋的尺側端,沿前臂尺側過肘關節,經上臂尺側,止於腋後紋頭(相當於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線的一部分)5起於2、3、4、5指掌關節背側,各自沿指總伸肌腱,經腕關節中點,沿指總伸肌隆起線,止於肘關節(相當於手少陽三焦經的一部分)6起於背側腕橫紋的橈側端,沿前臂橈側,經肘關節橈側緣,沿肱三頭肌與肱二頭肌間隙,止於肩峰(相當於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的一部分)脊 背1起於後髮際處,沿脊椎兩側1.5寸處向下,止於腰骶關節之兩側(相當於足太陽膀胱經在頸部循行與背部循行的第1側線)2起於第一胸椎兩旁,沿脊椎兩側3寸處向下,止於骶骨上緣(相當於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循行的第2側線)下肢1起於踝關節前面,沿著脛骨前肌隆起線經臏骨外側,沿股直肌隆起線,止於髂前上棘下緣(相當於足陽明胃經循行線的一部分)2起於足五趾蹠趾關節背側,沿各伸趾肌腱,經踝關節,沿脛骨前肌外緣、膝關節外側,止於髂前上棘後凹陷處(相當於足少陽膽經循行線的一部分)3起於跟腱跟部內側,沿腓腸肌內側隆起線,經膝關節內側,止於股薄肌止點(相當於足少陰腎經一部分)4起於內踝後凹陷處,沿脛骨和腓腸肌間隙,經膝關節兩側,沿收肌隆起線,止於腹股溝(相當於足厥陰肝經循行線的一部分)5起於跟腱跟部,沿腓腸肌內側隆起線,過腘橫紋內側頭,經半腱肌、半膜肌隆起線,止於坐骨結節(相當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的一部分)6起於外踝,經腓骨長肌隆起,抵腓骨小頭前下方,過臏骨外緣,經股外側肌外緣,止於髂嵴中點(相當於足少陽膽經的一部分) 「操作方法」 點穴療法常用的基本手法與輔助手法有以下幾種。 1.點法:掌指關節微屈、食指按於中指背側,拇指抵於中指末節,小指、無名指握緊。操作時,醫者以中指端快速點於選定的經絡和穴位上,利用手腕和前臂的彈力迅速抬起,如此反覆叩點。一般每秒2~3次。叩點時可採取一虛二實節律。即在每一節律中,虛點時力輕,速度快;實點時力重,速度慢。施用點法時,要求醫者既要有靈活的彈力,又要有堅實的指力和強勁的臂力。只有彈力而無指力,其力不能深透;只有指力而無彈力,易致局部損傷。因此,須指力與彈力結合,方能剛柔並濟,恰到好處。 點法有輕、中、重之分。輕叩只運用腕部的彈力,屬弱刺激,作用偏於補,多用於小兒、婦女或年老體弱患者。中叩需運用肘部的彈力,屬中刺激,平補平瀉。重叩要運用肩部的彈力,強刺激,作用偏於瀉,主要用於青壯年、體質強壯及臨床表現為「實證」的患者。 點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運用點法時,應掌握頻率的快慢和位置的始終如一,不然會影響治療效果。 2.按法:將拇指伸直,其餘四指伸張或扶持於所按部位的旁側。操作時,拇指端在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壓,指端不要在按的穴位上滑動或移位,否則易擦傷皮膚,屬強刺激手法。 3.拍法:食指、無名指、小指並擾微屈,拇指與食指第二關節靠攏,虛掌拍打,以指腹、大小魚際觸及被拍打部位的皮膚。操作時,以肘關節為中心,腕關節固定或微動,肩關節配合,手掌上下起落拍打。切忌腕關節活動範圍過大,以免手掌接觸時用力不均。 4.掐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在穴位上進行爪切,只適用於手指、足趾甲根和指、趾關節部。 操作時,一手握緊患者應掐部位的腕、踝關節,以防止肢體移動,另一手捏起肢端,對準穴位進行爪切。 掐法的輕重、頻率應視患者的病情而定。爪切時力量不宜過重,避免掐傷皮膚。 5.叩法:五指微屈並齊,指尖靠攏。操作時以手腕帶動肩、肘部、叩擊選定的經絡、穴位。 此法與點法一樣,要求指力與彈力相結合,達到既不損傷組織,又有滿意效果,可用於全身各部位。 叩法分指尖叩法和指腹叩法兩種:指尖叩法與穴位接觸面是指尖,多為重手法;指腹叩法與穴位接觸面是指腹,多為輕手法。 6.捶法:五指微握拳,將大拇指端置於食指內下方,以小魚際外側面接觸穴位。操作時應沉肩、垂肘、懸腕,以腕關節為活動中心,根據輕重刺激的不同要求進行捶打,使病人既感到一定的力度,又柔和輕快。 7.旋轉法:令患者側卧,健腿伸直在下,患腿屈曲在上,醫者站於患者腹側。一手按住肩部,前臂靠患肩,向後推,一手按住髂部,肘部壓患髖,向前拉。在患者全身放鬆的情況下,輕輕地搖動腰部,待推拉到最大幅度時,突然用巧勁迅速用力推拉一下,聽到腰骶部「喀嗒」響聲即可;如未聞聲響,則雙手改變位置,以同樣手法,向相反方向再重複一次。 「適應證」 本療法對脊髓灰質炎、腦炎後遺症、腦性癱瘓有較好療效,尤對急性腰扭傷、小關節紊亂效果顯著。 一、急性腰扭傷 1.準備手法:先以掐法掐趾關節、趾甲根3~5遍,再以輕點法自上而下點下肢2、5、6三條刺激線2~3遍。 2.治療手法:對痛點、腰眼、棘中、臀外、陽下等穴,施行按法、叩法3~ 5遍,根據病情的輕重和患者的耐受強度,採取較強的手法。 3.緩和手法:以輕點法自上而下點下肢2、5、6三條刺激線2~3遍。 二、小關節紊亂 1.準備手法:以掐法掐趾關節、趾甲根3~5遍,再以輕點法點下肢2、5、6三條刺激線2~3遍。 2.治療手法:對痛點、腰眼、棘中、臀外、陽下等穴,採用較強的手法,施行按法、叩法治療。亦可採用側卧旋轉法治療。 3.緩和手法:以拍法或捶法在局部進行拍捶,結束全部治療過程。 三、脊髓灰質炎 1.準備手法:掐趾甲根、趾關節3~5遍。 2.治療手法:輕點患肢刺激下肢以1、2、4、5、7條為主。 在下肢腰眼、臀外、委上、委中、腓下、溝中、陰陵泉、麻筋等穴中選酸麻反應敏感的穴位,施行按法3~5遍,一般以有麻熱感為好。 3.緩和手法:輕點患側刺激線1、2、4、5、7條,各2~3遍。 四、腦炎後遺症、腦性癱瘓 1.準備手法:先掐指甲根、趾甲根、指關節、趾關節5~10遍。 2.治療手法:按送風、垂根、頸後、聽宮、風池、人迎等穴,以重手法叩打頸胸椎兩側刺激線3~5遍,然後自上而下按壓2~3遍,再叩打頭部兩側。 3.緩和手法:沿脊背第1、第2側線自頸部向骶部順序拍打2~3遍。 「禁忌症」 對感染性疾病,腫瘤,以及肌膚破損、燙傷、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採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點穴治療後患者往往在施術部位有酸、脹、麻、熱、抽動感,此為正常現象。 2.臨床上有個別患者經點穴治療後癥狀暫時加重,一般3~4天後即可消失。病情隨之好轉,應告知患者,不必顧慮。 3.治療時,如因患者體質較弱或醫者手法過重,而出現頭暈、噁心、面色蒼白、甚至暈厥等症,應及時處理,一般按壓水溝穴,掐手指、足趾根後即能迅速恢復。 4.在運用手法時,應按照輕→重→輕的原則,手法不宜過重,以防造成骨折。 「按語」 本療法對患者來說,無痛苦,無損傷,效果好;對醫者來說,不需任何設備條件,手法簡單,易於掌握。故為治療急性腰肌勞損小關節紊亂等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