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008-10-30 17:04:32|分類: 歷史天空 |標籤:無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載體和規則,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結構關係及其運作方式。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係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鬥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用到的政治原理:運用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係分析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根源於封建經濟,由封建經濟所決定。地主階級運用這一制度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 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影響。既要看到它對歷史發展的進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對歷史發展的消極作用。 運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的衰落階段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 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兩對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以及這兩對矛盾總的發展趨勢)。專制主義政治在中國古代的長時期存在,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在封建專制統治下,發展緩慢,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的革命並未出現,直到鴉片戰爭,封建社會才開始解體,而這時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這說明政治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落後的政治制度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與專制主義制度同時存在的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君權神授、君權高於一切、所有民眾皆為臣民等等,這些專制主義的思想,嚴重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民主思想、科學思想難以形成和發展。這說明意識對人們有反作用,錯誤的意識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社會主義的革命勝利,徹底推翻了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並沒有隨專制主義的消滅而消滅,其影響還廣泛存在。如一言堂、家長作風、個人崇拜等在我們社會中還廣泛存在。從哲學上講,這說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但與社會存在的變化並不完全同步。從政治學上講,這也說明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完善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既不能消極等待,也不能急躁冒進。從思想文化建設上講,我們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民群眾,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 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政治中長期存在,給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們可以結合政治與經濟、意識的作用等原理來理解。同時這也說明,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

一、歷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反對演變過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這一整個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1、萌芽——戰國:原因:新興地主階級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1)秦國商鞅變法:廢分封制,推行縣制,建立百官服從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戰國末期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和以法治國的理論。 ①____時期______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後來被_____採納. ②著書__________ ③主要思想第一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

2、建立——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政權的統治格局。

(1)目的:加強集權,鞏固統一的措施。(1)內容:·政治措施 皇帝制(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郡縣制(地方)等。·經濟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軍事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措施

春秋戰國時代,周室衰微,諸侯與天子的關係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軍事同盟,列國可以自任官吏,自置軍隊,自鑄錢幣,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軍事上都有著高度的自主權。秦統一,實質上就是將原來分散在各諸侯國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實行,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直接領導;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於保證封建財政、稅收渠道的暢通;文字、政令的整齊劃一,更使極權政治的推行成為可能。從此,中央集權成為強化君權的協奏曲。

對焚書坑儒的認識  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擊郡縣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後議論秦始皇暴政。  目的:鞏固郡縣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實質:思想文化專制。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動,採取統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書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現。

(4)歷史根源:一是理論來源:法家思想;二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的需要。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的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所有制,鎮壓人民的反抗。也就是說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鍵。

(2)特點: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權,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結合。這相對戰國以前的分封諸侯制度來說能更有效地行使統治權,具有很大的進步性。(3)評價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成為以後封建嚴正聲明的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5)意義:鞏固了統一,維護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對整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思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嗎?3、鞏固——西漢: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漢武帝的大一統(國家高度的統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強皇權;重視選拔人才;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解決王國問題強化完善封建法制。軍事方面出兵匈奴;進軍南越。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儒崇法。背景:漢武帝要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國家,需要一種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在建立政權時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適應經濟恢複發展後的變化。這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張,對儒學加以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主張的特點是:外儒內法,思想專制。一方面董仲舒講的儒學實際上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二是禁止其他各派學說傳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在當時為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二是儒學獨尊,使孔子為代表的儒學逐步成為封建統治思想;三是董仲舒的新儒學帶神學色彩,導致兩漢長期的神學迷信的泛濫;四是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五是儒學獨尊長期以來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不利於科技文化的發展。經濟方面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西漢後期政治黑暗,地方勢力迅速發展,出現外戚專政。東漢建立後,進一步加強皇權。但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後又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魏晉南北朝,封建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但大小國家都奉行專制主義原則。這一時期三省六部制日漸形成。

思考:「百家爭鳴」局面是何時結束的?(「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的關係?

思考:漢承秦制但有因有革。「漢承秦制」體現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損益變化?兩漢基本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漢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對這些制度有所損益變化。(1)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承襲秦朝的監察制,漢武帝時期發展為刺史制度;(3)承襲秦朝的郡縣制,為確保劉家天下,漢初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的並存;(4)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體現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異姓王。

4、完善——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發展

運作程式:中書省(政令草擬)→門下省(政令審批)→尚書省(行政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作用:通過設三省,將宰相一分為三,實現了君權對相權的削弱;同時這種體制也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2)科舉制的確立和發展

思考:科舉制實行後,士族子弟禁止當官嗎?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葉以後,藩鎮許可權增大,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加之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後,割據勢力更加發展,演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再次遭到破壞。

5、加強——北宋:原因、目的:一是為了結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據君弱臣強的局面重新出現;二是為了防止兵變的歷史重演。根本上說就是為了鞏固統治,以求長治久安。  基本方針:最大限度集中軍權、財權、政權於中央。  具體措施:軍權: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政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財權:派轉運使到地方管理財政。討論:宋太祖杯酒何以能釋兵權?一是宋太祖已具備了釋兵權的條件:(1)北宋建立後趙匡胤迅速穩定了政局,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2)趙匡胤原為統軍大將,控制著禁軍。這是關鍵的條件。可以這樣說:陳橋兵變是暴力基礎上的和平奪權,杯酒釋兵權是暴力基礎上的和平奪權,杯酒釋兵權是暴力基礎上的和平削權。二是宋太祖採取了切實可行的策略:(1)經濟上賜給錢財,允許廣置田產。(2)採取情感策略。作用和影響:(1)積極的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消除分裂割據維護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的願望。(2)消極影響:造成「冗兵、冗官,冗費」的後果,最終導致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積重難返的嚴重局面,從而到中期出現統治危機。軍權過於集中,實行守內虛外,邊防力量削弱,軍隊力量增加,軍隊開支日益膨脹。政權過於集中造成官僚機構臃腫龐大,人浮於事,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財權過分集中,地方經費減少,不能調動地方積極性。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採取一系列措施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剷除藩鎮割據的基礎。

思考: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從而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形成北宋中期積貧積弱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訓是什麼?——改革必須實行提高辦事效率,實行精兵簡政。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與王安石變法有何關係?

思考:概述唐朝與北宋完善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各自的特點,並分析說明造成各自特點的原因。1、措施:(1)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府兵制等。(2)宋:採取一系列措施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具體措施見書)2、特點:(1)唐: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完善科舉制,有利於提高官員素質,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 (2)宋:以集中軍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都收歸中央,剷除藩鎮割據的基礎;重文臣輕武將;重中央輕地方;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現象。 3、原因:(1)唐:國家統一強盛,為完善中央集權制提供條件;解決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防止相權過大;庶族地主勢力發展;唐前期的君主都較有作為,為鞏固其統治,需要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擴大統治基礎。(2)宋:宋太祖接受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同時自己也正是兵變奪取皇位,因此特別注意集中兵權,剷除藩鎮割據的隱患。

6、發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實施。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1)原因:元朝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全國性大統一。為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採取了一系列新措施。(2)措施: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設澎湖巡檢司管理。又在中央設宣政院,專門管理西藏事務。(3)作用和認識:元朝的措施,是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度的發展,對後世影響極大,直至今日。一是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是對秦朝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為我國明清以後的行政區劃奠定了初步基礎。二是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於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7、強化——明清: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1)原因:明清時,封建制度已漸趨衰落,只有加強統治,才能維護其統治地位。

(2)措施(特點):明朝: ·內容: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長官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親自控制指揮。這一措施,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歷時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和百姓的監視。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並凌駕於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直接領導,互相制約,構成皇權專制的可靠支柱。這一措施具有獨創性,表明皇帝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現,標示著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和專制制度的腐朽反動性加強。在地方廢除行省,設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軍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機關,互不統屬、分權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議,上報中央部院,從而便於中央垂直領導,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其結果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八股取士,為統治階級推行君主制制度培養了官僚隊伍。其結果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制定《大明律》

·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強君權,形成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統治。·影響:進步性:起到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穩定和重建封建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樂年間,政局穩定,國力強盛,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鼎盛王朝。消極性:從其動機看,仍然是維護和鞏固一家一姓的統治,具有反動性。從其採取的措施看,是以強化君主專製為核心,將對全國的統治最大限度地置於皇帝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預,這就從根本上預伏了更大更強烈的統治危機。同時也從反面說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可供調節的餘地越來越小,從而說明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討論:明朝加強專制的措施為什麼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因為它標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從而只得依靠用強權,靠利用皇權的絕對化、特務,靠製造冤獄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思想控制。一方面,統治者的特務統治,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違背了歷史潮流,阻礙了歷史進步;另一方面,作為上層建築,它所維護的是處於崩潰中的舊的統治基礎,表現了更大的消極作用。

清朝——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軍機處的設置:設立時間:雍正帝時。始設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漏軍事機密。職能演變: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是皇帝發號施令,處理政務的樞紐。組成:皇帝直接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中挑選謹慎可靠的親信任軍機大臣,人數無定製。特點:清朝特有的機構,組織形式特殊。地位顯要,本身無獨立性,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完全聽命於皇帝,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辦公於內廷,近於皇帝,召見方便,機構精幹,人員幹練,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評價:便於集權,辦理政務迅速、機密,君主旨意暢通無阻,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

(3)特點: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4)作用與認識:明清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衰落。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成為皇帝忠順的奴僕,科舉制至此已失去了其積極作用。文字獄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禁錮了人們的頭腦。

思考:北宋、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最大相似性?(舉例?)明清時期,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經濟、階級關係、思想文化上的表現?

二、概念分析:1、含義(1)專制主義——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專制主義制度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一個人或少數人獨裁政權的組織形式,體現在帝制的終身制和皇位世襲方面;指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全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 (2)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是一種國家結構形式,地方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開;指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對地方擁有統帥權,地方服從中央。(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

中央集權化進程體現在:·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即財源由中央壟斷。為達到對全國財權的控制,歷代封建王朝採取多種措施,一方面將農民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農業稅收的來源。如西漢編戶制度:東漢及一些朝代核實全國田畝,隋唐在中央設戶部,管理財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強對鹽、鐵、銅、錢幣等重要資財的管理。如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剝奪地方事權,官吏自帝出。(歷代有哪些舉措?)·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軍事上,「強幹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北宋、明清有哪些做法?)·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在一些朝代有哪些表現?)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君權相對權的削弱,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變革:秦漢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為首,百官隸屬於皇帝,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隋唐的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永樂朝創設內閣,至清朝又設軍機處,這一變化反映皇權已達頂峰。從宰相制度的變化之中,我們看到: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專制君權具有絕對性和獨斷性,它不允許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權力。君權與相權、皇帝與大臣,君主專制與輔政機構之間既有一致的方向,又有衝突之處,解決這一矛盾的趨向必然是:皇帝從資歷較淺,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僕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為正式的輔政機構。當這些輔政機構和官員的權力較重時,皇帝又從更為親寵的近侍或僕從中另選出一些人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政機構和官方,剝奪其實權,僅保留虛銜或使之變為榮譽職稱。然後又進行下一輪的循環……每一次循環的結果,都使得中樞機構原權力更分散,皇帝的權力更加強。致使治國變成了治官,治官變成了集權,而集權則又導致了冗官冗吏,腐敗叢生,國亦難治。這種不斷的轉移與分散,是封建國家權力運動的基本規律。·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裡,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二者之間的關係: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係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從而使君主專製成為現實。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歷史表明,凡在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反之亦然。

2、基本內容:A皇帝制 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 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封國制、行省制度

3、基本特徵: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4、原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客觀上適應了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需要。

(1)經濟上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是由封建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根源:封建經濟的分散性。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封建的個體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的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來保護他們的土地所有制,鎮壓人民的反抗。)(2)政治上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為完成和鞏固統一,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需要建立專制集權的國家(3)思想上(理論基礎),戰國時法家韓非子關於中央集權和法制思想;(4)實踐上戰國時商殃變法,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和地方行縣制的政治體制,提供成功經驗。

5、目的:歷朝封建統治者實行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原因是出於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恐懼,是為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同時也是要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權。6、核心:7、兩對基本矛盾: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決的時間:

8、發展總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1)皇權加強,相權削弱: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強化皇權,分散削弱相權,強化皇帝對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監視接受韓非子的君主任命官吏代替世襲貴族、國家大權集中的主張,秦始皇確立皇權至上的專制制度,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包括政事裁決和官吏任免;從兩漢到唐朝,王國、豪強地主、土族、節度使都曾是威脅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大問題;宋太祖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強化了君權,挑選強壯士兵編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加強,包括明朝廢除亟相、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大臣、設立皇帝直接控制的廠衛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和人民的監視和鎮壓,清朝初期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

(2)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分散或收回地方權利,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中央:秦始皇在中央設亟相、御史大夫、大尉,分掌政事、監察、軍事,地方設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尚書掌管行政、中書和門下掌管政令草擬和審批;到明清時期,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於專制君權的需要。地方:秦始皇時期的郡守、縣令由皇帝任命;西漢初王國問題經過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和奪去大批王侯爵位才解決;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族勢力,直到唐末農民戰爭中才被消滅,唐朝中期藩鎮割據勢力強大,經過五代十國,直至北宋初期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兵權後才解決,中央通過對地方派文臣知州、轉運使和控制禁軍等方法才結束;元朝在地方設立行省,對全國進行有效管轄,明朝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軍政,並直接隸屬中央,都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的表現。

(3)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都是強化思想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焚書坑儒、獨尊儒術在當時有適應中央集權政治需要的積極作用,而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則控制大大加強,只是明清專制政治的工具;從控制對象的範圍看,是由鎮壓反對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選拔,再到控制和鎮壓全體漢族地主與人民。

9、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延續了二千多年,其影響十分深遠。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方面,它適應了這一社會發展的要求,鞏固了封建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因而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民族融合,體現出它的進步性。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而封建專制主義的強化卻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這表明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反動,而就整個封建制度來說亦已漸趨衰落。。

(1)積極影響:政治: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創造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抵禦外來侵略經濟: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據、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並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2)消極影響:經濟上:封建社會末期,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上:空前強化的專制統治使人民毫無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思想文化上:獨尊一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嚴重阻礙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延續了二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局面,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北宋以後,消極方面日趨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發展到極限,其消極作用占支配地位,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10、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否定君主專制思想的出現: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宋代之際的鄧牧曾著書大膽斥責皇帝是最大的掠奪者和剝削者,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鄧牧的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家影響。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黃宗羲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練習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職責,他應當找: ——御史大夫2、秦朝建立後,在中央設「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不包括A、執掌群臣奏章 B、下達皇帝詔令 C、裁決中央和地方政事 D、兼理國家監察事務3、有關漢初封國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漢初開始就長期存在 B、王國嚴格受朝廷節制,權力弱小C、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 D、 侯國直屬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轄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漢初年的王國分封制: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 B、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C、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 D、都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瓦解5、貞觀年間,唐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6、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完善的含義是A、中央機構設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權力進一步分散C、使皇權進一步加強 D、使中央各部門權力得以相互制約7、元朝的中書省,實質上是繼承和發展了唐朝的哪個機構A、中書省 B、尚書省 C、門下省 D、吏部8、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一直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基本解決是在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9、明太祖為加強君權而採取的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是A、廢除丞相 B、設廠衛特務機構 C、八股取士 D、地方設三司10、下列屬於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是(1)剝奪丞相權力,分散地方長官權力 (2)強化皇權 (3)加強思想控制 (4)控制官吏的任免權 (5)分散丞相權力和中央機構的權力A、(1)(2)(3)B、(2)(3)(4) C、(3)(4)(5) D、(1)(3)(5)11、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表明:A、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C、相權重新得以恢復 D、皇權於相權的矛盾得以調和11、我國古代丞相一職的設立與廢除,體現了A、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B、相權威脅皇權C、國家統一的需要 D、君臣相互制約12、秦漢時丞相一職由一人擔當,到隋唐時期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當於丞相的官職就更多了。這一現象反映了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C、丞相權力的不斷分散 D 、中央對於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嚴密13、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縣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A.(1)(2)(3) B.(1)(3)(4)C. (1)(2)(4) D.(2)(3)(4) 14、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趨勢有(1)削弱地方、加強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3)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4)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見漸趨嚴密 A、(1)(2)(3)(4) B、(2)(3)(4) C、(1)(3)(4) D、(1)(2)(3)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度和八旗制度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據此回答:15、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共同目的是?—鞏固本朝統治16、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別是:A. 地方長官的名稱 B. 地方長官權力的大小C. 地方長官的任免方式 D. 皇帝是否總攬一切大權17、我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呈現加強趨勢。據此回答:列舉兩漢、唐朝、清朝管理西北邊疆的機構名稱。以上王朝對西北的管理有何意義?兩漢:西域都護府;唐朝: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清朝:伊犁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意義:奠定了我國西北疆域的基本格局,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西北地區的發展。

思考:為鞏固統治,歷代統治者竭力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據此回答:1、統治者實行「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八股取士」的本質目的是?——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2、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統治,一些統治者在思想上對人們實行控制。其中最為有效的是:A. 秦始皇焚書坑儒 B.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 南北朝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 D. 唐玄宗大興文治3、為維護君主的至尊地位,歷代統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不一,西漢、南北朝、隋、唐與秦、明、清的明顯不同之處是什麼?——藉助宗教,神化君權。4、孔子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幾經沉浮,先有「焚書坑儒」、「獨尊儒術」,後有「尊孔復古」、「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這一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麼?——一定的思想總是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5、宋代書院鼓勵學生討論、辯難,而明代學校絕對禁止學生持有自己的見解,這一變化反映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君主專制加強

思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始終存在的兩對矛盾是什麼?——君與臣,中央與地方。2、這種政治制度在西漢初、東漢末、唐朝末遭到怎樣的嚴重挑戰?面對挑戰,西漢政府與東漢、唐王朝的表現有何不同?挑戰:西漢初出現了王國問題;東漢末:出現了軍閥混戰割據;唐朝末:出現了藩鎮割據。表現: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把王國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武帝實行「推恩令」,又陸續剝奪大批王侯的爵位,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用儒家學說鞏固政治上的統一。東漢末、唐末——無能為力,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3、下列官制,在職能上不具有相承關係的是A、秦朝的丞相和宋朝的宰相 B、唐朝的尚書省和元朝的中書省 C、唐朝的三省和明朝的三司 D、明朝殿閣大學士和清朝的內閣

1.下列有關秦朝專制主義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 B.體現了封建主義的殘暴性C.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D.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2.秦朝郡縣制適應封建集權政治需要,主要在於( )A.郡縣官吏必須對上一級負責 B.郡縣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C.郡縣官吏與皇帝是臣與君的關係 D.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襲3.下列敘述中,不屬於對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威脅的事件或現象是( )A.儒生攻擊郡縣制 B.劉邦分封同姓王 C.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D.豪強地主把持政權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思想之間的關係應該是( )A.用政治上的統一保證思想的統一 B.用君權神授的思想來鞏固統一C.用思想上的統一為鞏固政治上的統一服務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5.秦始皇下令「焚書」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A.秦始皇個性極其暴虐 B.秦始皇視傳統文化為統治障礙C.秦朝統治嚴重殘暴 D.君主專制擴展到思想文化領域6.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表明( )A.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C.相權重新得以恢復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調和7.明清時期專制統治的加強之所以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因為( )①它對維護社會安危已不起作用②它妨礙科學技術進步③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已不起作用④它導致了人們對世界的無知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8.下列關於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演變趨勢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B.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監視C.中央對邊地治理漸趨嚴密 D.地方獨立性增強,中央集權削弱9.唐朝前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其完善的含義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②通過科舉選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統一任命 ④中央各部門樸素制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10.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其積極意義在於( )A.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有利於選拔人才,保證政治清明C.加強了皇權 D.中央機構有了明確的分工與制約,提高了工作效率11.宋太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士兵編入禁軍主要是為了(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滅割據政權 C.防禦遼兵進攻 D.節省軍費開支12.北宋趙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於(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13.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明清時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於(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C.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鬥爭激烈D.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14.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15.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什麼?其發展歷程中兩對基本矛盾是什麼?你如何認識這一制度的進步作用和消極影響?

1、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時期確立的歷史必然性,並結合史實概述其發展歷程,指出伴隨這一歷程的兩對基本矛盾,以及這一制度的特點和歷史影響。

2、唐玄宗後期的藩鎮問題與漢初的王國問題形成原因有何相似之處?漢唐處理這一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有何不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一特徵在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所起的歷史作用是否相同?為什麼?


推薦閱讀:

科學揚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
「一國兩制變了?香港不實行資本主義了?」
論紫微空宮(拿來主義)
清大博導肖巍:女權主義挑戰傳統女性道德

TAG:封建 | 專制 | 主義 | 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