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上海】
在上海提籃橋地區現仍較為完好地保存著當時作為猶太人居住區時的風貌,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能夠反映二戰時期猶太難民生活歷史遺迹的歷史文化風貌區。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之時,上海是全球唯一的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城市。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後接納了約三萬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其中近兩萬名猶太難民生活在虹口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內,為他們撐起了一艘"諾亞方舟"。他們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共渡難關。至1945年戰爭結束,大多數難民得以倖存。
▲ 位於長陽路六十二號的摩西會堂是上海僅存的兩座猶太會堂舊址之一,在2004年被列為上
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現在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建築風格樸素穩重,主體建築為三層青磚牆面,水平向帶狀紅磚作為裝飾,門窗上飾有傳統式樣的拱券,室內樓梯扶手雕飾精美,具有猶太建築的特色。
▲摩西會堂是二戰期間在滬猶太難民們經常聚會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為當時的猶太難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大門上方猶太教的標誌"六芒大衛星"。
▲摩西會堂是上海關於猶太難民歷史和實物資料最為齊全的地方,成為猶太人到上海的必訪之處。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在1994年參觀時留言感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上海人民卓越無比的人道主義壯舉"
▲
▲名單牆鐫刻有13732位原上海猶太難民姓名,是全球唯一一個以拯救為主題的倖存者名單紀念牆。
▲
▲
▲
▲七枝燭台是以色列國徽圖案,也是現代猶太教的圖案
▲何鳳山在二戰期間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向數千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的殺害,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
▲羅生特(原名雅各布·羅森費爾德),1903年1月出生,猶太裔奧地利人,畢業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並獲醫學博士學位。由於受到納粹迫害,他1939年夏流亡到上海。經德國記者漢斯·希伯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成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曾歷任我軍大軍區醫學顧問、縱隊衛生部部長等職。
▲大西洋咖啡館為當時猶太難民所經營,曾聘請多名猶太音樂家演奏。原址在海門路127號,現已拆遷,殘存門面招牌現存放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
▲
▲
▲
▲
▲
▲
▲猶太教沒有偶像的崇拜,向著耶路撒冷方向的玻璃櫃放著猶太教稱為摩西律法的「妥拉經卷」(妥拉是希伯來語的譯音)供教徒們朝拜。
▲幕布是以色列駐滬領事館贈送的,用的是英國的寶石、印度的絲線,中國的手工,在紐約製作,上面用希伯來語繡的話是:上帝在我面前。
▲
▲
▲
▲霍山公園(原名匯山公園),霍山路118號。建於1917年,佔地3,700平方米。二戰期間,歐洲猶太難民經常在此休息聚會,園內設有"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紀念碑。
▲霍山路119號及121號。是一幢雙門面的假4層雙毗連式建築,建於1910年。總部設在紐約的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jdc)駐滬分支機構曾在此辦公,現為民居。
▲霍山路71-95號、舟山路1-81號是於20世紀20年代末建造的歐洲古典風格毗連式建築。二戰時因猶太難民的集中居住使其成為充滿異國情調的商業中心,熱鬧非凡,有"小維也納"之稱。美國前財政部長、現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館長麥克·布魯門撒爾曾在舟山路59號亭子間居住。
▲
▲
▲
▲白馬咖啡館
推薦閱讀:
※戰爭中飢餓的老百姓
※里約奧運難民代表團:活下去就是冠軍
※權力捕手默克爾:東德大齡女青年逆襲史
※視野 ▎背包?帳篷?睡袋?90後美女為難民設計的三合一衣服
※【新提醒】【聲音】 現在中國的豬,猶如非洲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