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始悟語文
人生四十始悟語文
肖培東——《語文教學通訊》2017.4
年過四十,遙望來時路,回首語文事,多多少少懂了些。這才明白,語文人的成長並成熟都是浸染在時光里的,和語文緊緊聯繫的閱讀、思考、設計以及課堂實踐,都是需要和歲月一起沉澱、發酵後才升騰絢麗的。年少不讀語文心,讀懂已是不惑年,觸摸著今天語文樹上萌生的嫩葉花苞,我幸運我的枝頭曾經顫動過那樣低矮黯淡的語文流痕。那些青澀幼稚的語文思緒,如塊塊卵石,慢慢鋪展開去,無數次地磕絆、磨礪著我的行走,卻終於真誠地托舉我朝向語文的真實方向。
閱讀,墊起教學的高度
剛上講台的這幾年,我教得很勤苦,早出晚歸,時間和精力全都傾注在教學和管理上。但我很少讀書。我以為,勤抄教參,多考試,多批改,多校對,語文如此重複。我忙忙碌碌,卻從未想過要把閱讀變成生活方式,要找回生命靈魂的呼吸。
閱讀的回歸,和我的一堂高中語文公開課有關。2000年的秋天,在浙江麗水舉行的浙南片語文教學觀摩會上,我執教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根據教參解釋,文章寫了汪曾祺先生對北京「衚衕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我就此理解上了一堂頗為滿意的課,那一句「蝦米熬白菜,嘿」的朗讀更是激起了陣陣掌聲。可沒多久,我無意中讀到了史紹典先生對《衚衕文化》一文的解讀。「他沒有對衚衕文化進行批判的,完全沒有批判的意思。對衚衕文化,他有一種依戀、一種感傷、一種懷念,還有一種無可奈何。」原來,《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北京衚衕》這本攝影集寫的「序言」。這本攝影集就叫《北京衚衕》。《北京衚衕》本身,有一種強烈的保護北京特有衚衕的情緒。「它是在批評、批判衚衕文化嗎?」這幾行字,雜誌上印得不大,卻是那麼顯赫地晃動在我眼裡,晃著晃著就化成了這樣一聲棒喝:「你有讀書嗎?」因閱讀而成的豐厚的文化積澱讓史老師成為了文本作者的知音,我則羞愧至極,為自己的無知和淺薄,更為那無數個流去了的不閱讀的日子。教學的孱弱其實就是閱讀的蒼白。錢夢龍老師說:「語文教學其實也是語文教師自身讀寫狀態的生動展示。」「有些語文教師平時除了幾本『教參』幾乎什麼書都不讀,什麼文章也不寫,一心想在教學方法上花樣翻新,以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水平,這種捨本逐末的追求,結果必然是緣木求魚。」書香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語文教師,失去了閱讀的基石,黯淡了思考的靈魂,把自己一味封閉在狹小的教參空間,必然會流失生命的氣息,他的課堂,也必然走失靈魂。
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他在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安靜下來的我,開始利用教學外那些邊邊角角的時光去讀書。讀魯迅,讀余華,讀蔣勛,讀木心,讀博爾赫斯,《論語》《莊子》,唐詩宋詞……哲學的,文學的,美學的等等。著名學者朱永新先生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學生的精神成長。」同樣,沒有閱讀,也就沒有教師的精神成長。細讀蘇霍姆林斯基、葉聖陶、錢夢龍、於漪、孫紹振、王棟生等等名家教育著作,汲取教育智慧,找回教育理想和激情,更好地理解教師職業,理解人生意義,再付諸教育實踐,我們,才能成為優秀的自己。於漪老師說:「要創造語文之美,擔當教學之責,歸根結底,教師要讀書,要打厚實的業務底子,增強文化底蘊。讀書短缺,給教學帶來的損傷難以用數字計量。」語文老師自身的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之關鍵。沒有閱讀,停止了知識的增值,我們是不能保持教學活力的。漸漸的,我開始擺脫教參,學會獨立閱讀,形成個性化閱讀經驗,我對語文的理解也越來越明晰,對課堂教學的拿捏越加準確。閱讀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獨到了,教學也就靈動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巧借插圖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孔乙己》我從「記」字切入直逼看客冷漠的人性……《松鼠》《皇帝的新裝》《琵琶行》等教學公開課,都讓我充分領略到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要在課堂上飛翔,首先要在閱讀中沉澱,飛翔與沉澱,都有奔向天空和大地的力量。而且,讀書,讓我能更美好能平靜地熱愛這個世界,微笑面對人生的坎坷苦難。人的心境得以改良,你的課堂也因而潤澤。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是充斥著思想的河流。」慚愧的是,身處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還是讀得太少,誨得不精,寫得空洞,我們正在不知不覺中走向粗俗、鄙陋、愚鈍,我們浮躁功利,我們日趨平庸。我們更需要提醒。
待到春風進駐心靈,再望望世外繁華,我慶幸,在經歷一段貧瘠與尷尬後,在人生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我能及時地在書中找回自己的呼吸。因為閱讀,我才會找到真正的靈魂,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土地和河流。
融,是最好的教學悟性
聽新教師的課,我常常會遇到很多熟悉的朋友。比如課堂導語是某名師最常用的,比如問題設計是某個經典課例里的,比如課堂活動是另位名師獨門招數里的。總之,我在他們的課堂里,會和多位老朋友邂逅,甚至那過渡語、講解詞,都覺得如出一轍。就像一副七巧板,拼湊了所有亮麗的色彩,試圖搭出最有型的圖案,只是結果總不盡如人意,課還是被上得七零八落,酸苦難言。照理,這樣的老師是很愛學習的,這從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名師教學痕迹就可以感受出來,那為什麼課堂教學還是難言成功呢?
學而不融,用而不化,曾經我就是以這樣的姿勢行走在語文教學路上。
在狹小的自我世界裡,人是很容易對自己產生認可感的。學生喜歡,家長認可,同事們也覺得不錯,加上學生分數也排名領先,我就覺得教書也就是這樣一回事了。教學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學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於我都是很遙遠的事情,或者不相干的。很少讀書,很少思考,幾無寫作,教學最初的時間就這樣心安理得地在看似忙忙碌碌中過去。偶爾我也會找來很多名師的課堂設計,為了我的公開課。1996年,我調入浙江省永嘉中學教高中語文,《景泰藍的製作》是我高中教學的第一堂公開課,參考了語文雜誌上的一個新穎的教學設計,我像模像樣地在我的課堂上複製了出來。「本著學習——實踐原則,以班為單位組織景泰藍製作管理者協會。協會設生產部、財務部、公關部三部門,每一位同學都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到自己感興趣的部門去大顯身手。」很快,學生們熱情高漲,身為「董事長」的我則不失時機地對全體「員工」提出「了解景泰藍(製作)」的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認識說明對象及特點。而後請各部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一份「可行性報告書」:生產部要論證設立生產班組的規劃,財務部要論證不同生產班組的工人的工資比差,公關部則要完成首期廣告宣傳的創意。部長發言,員工質疑,水到渠成,就這樣在盎然趣味中分別完成了對說明順序、說明詳略、說明特徵的理解,又讓學生得到了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真可謂「一舉多得」。課是上成了,但要我說出如此上課的依據和理由,我是說不出其中多少的,只覺得外形亮麗的「創新」課堂最能調動氛圍,而對教學中隱含的文本文體特徵和言說形式卻少有感知。說到底,就是自己沒有悟透語文教學的規律,沒能在汲取和借鑒中充分融會貫通。今天想來,模仿是最初的姿態,融成新的有力量的自我才是最好最完美的學習。教魯迅的《祝福》,很多人都愛用「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新穎生動的比喻來切入教學。確實,如果說春天可以代表女人的幸福和青春的話,那麼祥林嫂就從未享受過美好的春天: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賣改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祥林嫂,臉上沒有春天的光,骨子裡沒有春天的氣,心靈里全是春天的夢,生命中終沒有春天的緣。懂得了這一比喻的貼切,再聯繫祥林嫂一生的悲劇,這個一直被禁錮在嚴酷的寒冬里的女人其實還有其他的比喻表述,不必非得要「春天」滿課堂。溫州22中青年教師葉方碧在一個下雪的日子教學《祝福》,由眼前雪到文中雪,再由文中雪到人物命運之風雪,最後拓深「雪」的思考,信手拈來窗外飛雪,再巧手連綴,祥林嫂,這一被無邊風雪裹挾的多餘人和草芥就更深刻地植入學生心中。與春天絕緣,只與飛雪相伴,這不正是對「沒有春天的女人」一句的最好汲取和妙用嗎?王棟生先生在《不跪著教書》中提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風格,一味「抄」課「借」課「仿」課,或許會有一時之絢麗,但絕不可能為你綻放永恆的光亮,遑論風格。
信息時代,我們確有很多機會得以「遇見」名師大家,他們的教育思想,他們的教學課例,都會給我們許多觸動和啟迪。但是,我們切不可肆意搬運,機械模仿。我們必須理解,我們學的絕非某一課的教學,我們學的是這一學科的教學,是關於教育的教學。這樣,我們就不能只觀其形,而是一定要深入名家的文字深處和課堂背後去思考,去抓其神,明白精彩之所在。最好的學習,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得到畫畫之法教學之技。名師上這課很精彩,他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我們要想透。名家的教學理論很深刻,怎麼樣融在我們的教學過程里,我們要思考並實踐。外在的「形」我們要悟,內在的「神」,也就是名師的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我們更要理解。融,最終是要學會「形」「神」結合併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展示出來。錢夢龍老師的《愚公移山》非常經典,孫紹振老師評價說,錢先生的教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早在20世紀80 年代初期提出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就解決了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體性的關係,提出了把學生自發的主體性提升到自覺層次的操作性程序」。2015年在福州舉行的「錢夢龍語文教學研討會.新西湖筆會」上,因會議需要,我嘗試著模教錢先生《愚公移山》課例,更覺經典在前,怎麼樣的複製其實都難以模其神韻。「常常看到許多老師學著錢老師的方法去設計教學,但是總覺得是邯鄲學步,原因不在於組織的技巧和方式,而在於這些教學活動設計背後的立意和動機。」名師的課堂行為是其內在素養與外在教學情境相互作用的產物,透「形」禪「神」學名師才能真正滋養並發展自我。
融,是最好的教學悟性。學習名師大家,絕不是單純的「複製」、「粘貼」。向名師學習,需認真研讀,需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以習得精髓,融會貫通,直至創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悟透了這一點,努力鑽研,漸漸地我教出了有自己風格的《老王》《湖心亭看雪》《始得西山宴遊記》等課。
老老實實教語文
「門外的奢華,不是你要的奢華。」當我真從心底里接受錢夢龍老師屢次告誡的「要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的語文觀時,我把我的QQ簽名改成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在門外的奢華里盤桓有時,卻終能及時回頭,走向本真、淳樸又豐富精彩的語文天地之中,這是我語文教學路上之大幸。
在很多朋友眼裡,我是一個出名較早的人。可是站在今天的河岸,眺望最初的流淌,真心覺得那幾節助我脫穎而出的語文公開課其實寫滿了稚嫩,靈動有餘深刻不足,輕巧過多厚重欠缺,最重要的是,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感悟並不能在青春的課堂上感覺出來。教學憑的是小聰明,靠的是所謂悟性,但語文的大智慧卻是難以一窺。我第一堂走紅全縣的語文課是《說「話」》,這篇文章舉幾位偉大人物的禮貌佳話為例,告訴我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要做到語言美,要說文雅、和氣、謙遜的話。文本屬於聽說課型文本,我就用唐伯虎祝壽的故事巧妙導入,又創設了許多生活化的說話場景,活潑生動,妙趣橫生。從課型角度來說,《說「話」》一課如此教學定位應該是準確科學的,但年輕的我卻總會放大「課堂活動」的效果,以後的語文課上,都只想著創設出有趣幽默的活動,如音樂注入、畫片展示、故事拓展、課堂表演等等,以此製造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鄭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麼》開篇第一句就是「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無窮無盡的宇宙」,課堂上,我也很快引導學生去眺望茫茫宇宙,幾個學生走上講台,扮演「恆星」「星雲」「銀河系」等,生動地演說著各自的特點。《祝福》課變成了法庭審判會,《雷雨》課化作了感情辯論場,《林黛玉進賈府》是電視劇播放,《蒹葭》里則纏繞著鄧麗君輕柔的歌聲……課堂追求效果自然沒錯,但因此損耗了語言的學習和文本的閱讀卻是當時年輕的我不能覺察的。自我陶醉中的人,是最難被說服的,那些精心打造出來的「新穎活潑」一度是多麼令我滿足。2000年10月,錢夢龍老師聽我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美文朗讀,音樂伴奏,母愛讚美,現場很多老師都不知不覺地被我的課堂感染至落淚。可是,錢老師告誡我說:「母愛是要回到文字中讀出來的。你看,『她就悄悄地轉身回去』,你看,『她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咀嚼這樣的句子,母親才清晰可見,母愛才真切感人。」這一提醒直擊我正得意不已的內心。原來,感動的氤氳有了,文字的氣韻卻少了,而實際上,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經由語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
「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 這樣一句素樸看似淺顯的話語,蘊含著語文教學多麼豐厚的內涵和哲理,尤其在喧鬧蕪雜又亟缺語文水分的當今,更是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金聲而玉振,這是老師數十年語文教學思想返璞歸真後的智慧凝結。老師追求的語文課堂,是「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不著痕迹的自然融合」的課,是「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進入文本深處,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領略祖國語言的精妙,進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積累必要的知識,獲得審美的愉悅」的語文課,是著眼於「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幫助學生實現發展的真實的語文課。其途徑,有且只有一條,即「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老老實實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紮實實求發展,讓語文回歸,守住語文的本真。這是對語文教學規律的遵從,這是對語文教學本真的追尋。
我們太急躁了,我們太功利了。走了很遠,忘了初心。羨慕奢華,忘記守正。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語言文字的本質特徵上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教學,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這樣,老老實實地進行,扎紮實實地展開,本色教語文,認真教語文,使語文回歸本真狀態。
老老實實地教語文,真真切切地學語文,用北大陳平原教授的話來說:「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慢熱、恆溫,不適合爆炒、猛煎,就像廣東人煲湯那樣,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問題在於,心態要擺正,不能太急。」理解了語文教學的本真,遵循著語文教學的規律,我的課堂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我的教學視野開闊中有著語文的堅持。教語言,教文本,教學生,教生命,教美好,教真實,簡簡單單,本本分分,把語文教學還給語文。我不再計較一堂課有多麼完美,而是專註於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有多少得到。依著語文本質而教,課堂上不再追逐繁華喧鬧,而是靜待花開。《春酒》一課,一個標題挖掘出濃厚情感;《我的老師》一課,四句抒情句破譯文本密碼;《祝福》一課,靜靜地陪伴學生讀小說;《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細細品讀人物語言和標點……說也奇怪,人安靜了,教老實了,我的教學思想卻更活躍更多元了,許多以前怎麼也讀不出讀不懂的,也開始向我展示出它的迷人和深刻了,教學設計中也時有靈感相伴。靜水流深,方見其真,老老實實地教語文,並不會削減、降低你語文思維原有的靈動和精巧,相反,循語文本真而前行的教學路上,更有豐富斑斕在召喚。教真語文,真教語文。老老實實,不是拒絕發展不求創新,而是不讓語文被異化被扭曲,這體現了語文教師的學科尊嚴和教學堅守力。讓語文走向語文,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老老實實,是在守住語文教學的魂。這該給裹挾在紛繁複雜的語文亂象中的我們多麼深刻的指引!
於漪老師最近在《解放思想,釋放語文教學的活力》一文中寫道:「什麼叫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既要教育有用之用,掌握語言文字理解運用的技能技巧;又要注重無用之用,引領學生沉浸在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中,鑒賞、品味其中奧妙,享受吮吸成長養料的快樂。」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語文,是對生命的滋潤。感謝語文,給歲月以絢爛美麗。感謝歲月,給語文以清澈深刻。年逾不惑,方悟語文,是人生幸事。至於能否走到詩意和遠方,則不在我的考慮中。我只想如此踏實又輕盈地走在語文教學的路上,給生命以不辜負。
推薦閱讀:
※人生不能沒有伴
※人生苦短, 開心就好
※精美圖文===經典的人生哲理(65p)
※她流落街頭從小攤販做到年賺60億,起因竟是沒生齣兒子不想和人「共享丈夫」,她的人生就是個大寫的「牛」...
※徐靜蕾: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