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太極拳的一點理解 弘博

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我們在打拳和推手的時候,要求按照「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要領進行。但有很多時候沒有人做到這一點。其實這一點很重要。這就象我們將一根繩子上繫上一個重物,將繩子的另一頭吊起來。這樣繩子就有一股綳勁出來。如果沒有下面的重物,那麼繩子就鬆懈了,如果不在另一頭吊起來,那麼繩子就癱掉了。這就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作用,上下對拔,在健身上可以打開任督二脈。在勁路上自然而然產生掤勁。「掤」和「綳」很象吧。

2.「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這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拳論了,其實做起來也並不難,但也經常見到有人做的不到位。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這中勁,比如我們在推獨輪車上坡的時候,我們就要後腿蹬,前腿在適當位置釘。身體微前傾(形成斜中正的身形),兩條腿的合力(兩腿前柱後樁),順腰脊上行,最後形於手。

那麼我們在「捋」的時候怎麼做合適呢?我還是打比如,這就象用鋤頭「鋤地」,前腳向下踩,後腳產生磨轉勁,後手將鋤柄引向圈外,不能向自己身上捋。拳論中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是科學的,是練出勁力的必由之路。拳友們一般都能理解,練拳時,勁力的根在腳上,即腳蹬地面,地面產生反作用力於腳,腿,腰,手而產生勁力。至於在走架行拳時怎樣達到這條要則,練法不一,茲結合按,捋,搬和雲手等四式,供拳友參考。 1.在做按式的正向弓步時,一般都能做到上述要求〔蹬左腳,弓右腿,腳踏實地,勁貫指梢〕,且有關的論文也不少,故母庸贅述。 2.然而,在做捋式後坐時,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要求的拳友,相對要少一些,常見後坐時出現右腳尖翹起,右膝左蹩,右腿彎曲和後坐不到位等不良現象,勢必影響捋勁。因此,在做捋式時,須撐右腿,著力點在右腳掌,猶如拔河,前腳向下踩,後腳產生磨轉勁,只有下盤穩固,才能使對方失去平衡,將其自側摔出。又如「篙師行船」,船夫站在船頭撐篙,篙的反力作用於船夫,又通過船夫作用於船,而後作用於水,使船後退。 3.在做搬攔錘式時,習拳者往往容易忽視,「根在腳發」這條要領,屢見上右步時,右腳跟落在身前,甚至落在左腳前,右拳向右搬,左腳跟隨之掀起,當搬至定式時,右弓步競成了徹底拔根,左腿彎曲,兩腿交叉的高架右歇步,如此練法,何來搬勁?兩腳無適當的橫向距離,而呈交叉或直線狀,導致自身不穩,左腿有力也難使。 那麼,做搬式時右腳應邁向何方為宜?按技擊要求,搬式出右腳的目的是套對方左腳外側稱為套步,或插在對方襠下謂之插步,套步或插步都是為了封堵對方的退路,稱為套封或插封。再者,該式的右拳是平的搬,是橫勁,兩腳間的橫向距離應比一般的弓步要寬。因此,練搬式時宜作斜行步,即右腳的落點在身軀的右偏前〔南偏東〕〔北偏西〕,斜邁時小腿外旋,右腳跟先輕輕地著地,腳尖朝向〔東南〕〔西北〕踏平〔因為搬攔錘是連續上步,右腳必須外撇45度〕:然後邊蹬左腿邊碾左腳〔以腳掌為支點,腳跟外碾〕,腳尖朝東偏北:再通過轉腰,松肩,旋臂,則搬勁自生。另外,蹬左腳,收右胯,右腿易產生植地生根的螺旋勁,使拳架穩定自如。當定式成右弓步時,身軀朝向〔東南〕〔西北〕,兩腳間須有足夠的橫向距離〔站在東南或西北方向檢查〕,從而起到了發橫勁和套〔插〕封的作用。 4.兩腳在作前弓和後坐時,要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在練雲手作側行步時也應注意這條要義。 左雲手時,坐實右腿〔重心全部移至右腿〕,提起左腳〔腳跟先離地〕向左橫跨半步〔腳尖先著地〕,然後側撐右腿,通過腰胯左轉〔收沉左胯〕,將作用力傳至左腳,使左腳掌與地面沿逆時針方向磨轉,產生向下的螺旋勁,向上通過轉腰,松肩,旋臂產生右抄和左堋勁,當左腳跟一著地,右腳跟即須離地,〔切莫提前離地,以免影響勁力〕。身軀自西南轉向正南。重心漸漸移至左腿,腰胯繼續左轉〔身軀轉向東南〕,帶動右腳提起。右雲手時,右腳向左收半步〔腳尖先著地〕,然後側左腿,收沉右胯,使右腳掌像螺絲釘沿順時針方向下踩,上肢隨之產生左抄和右堋勁,至右腳全腳踏平,左腳跟即離地,然後重心漸漸移至右腿,腰胯繼續右轉〔至西南〕,帶動左腳提起,並帶動上肢繼續左抄及右堋,右按〔砍〕。 「其根在腳」是太極拳的根本。如果練拳只練掌〔拳〕不使腳,身軀就成了無根之本,太極拳也就成了無味的太極操。因此,我們在練每一招式時,切莫忽視這條淺顯而又十分重要的拳理。3.敷、蓋、對、吞敷:覆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敷、蓋、對、吞四字訣是武禹襄的重要論述。我在推手過程中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就象我們小的時候逮麻雀,我們會慢慢地靠近麻雀,手形成一個罩子一樣的形狀,不能太急,太急麻雀就被驚走了,不能太慢,太慢麻雀自己就走了。要看準麻雀準備逃走的路線,麻雀輕輕一動,就迎著麻雀的逃的路線截住它。也有人比如就象貓逮老鼠,老鼠見到貓都不知道怎樣逃,因為貓的意識已經封死了老鼠逃的路線,老鼠一動,貓就發動。4.虛實的轉換練拳的時候,經常需要進行虛實轉換,有的老師會告訴學生,一面加一面就要減,就象陰陽魚在太極中的形狀。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比如我們騎自行車,一隻腳加力下踩。另一隻腳就需要鬆開上提。如果兩腳一起用一樣的力(包括方向),就是雙重,車子是不會蹬動的。

5.揉手與揉面 我們打拳和推手,很多人希望能在短時間內能有較高的效果。其實急不得,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小時候,奶奶或者姥姥是怎樣揉面的。先是一盆乾麵,就像我們剛開始的勁,很散),等在面里加上水,揉一段時間面會變硬,但已經成一個整體了(就象我們練了一段時間雖然身體僵硬,但已經有整勁了),接著參水,再揉......不知不覺中面已經有筋道了,就是達到了剛柔相濟的階段了。 所以,求有筋道的勁不要急,天天堅持,慢慢成勁,就象揉面。

5。對勁路的三層功夫理解

起初是前後勁,可以前進後退,是腿上的勁路;二層是左右的勁路,是腰胯上的勁路;三層是是上下的勁路,是脊柱上的勁路。

推薦閱讀:

楊式42式太極拳拳譜及注意事項
王培生內功心法太極拳
張三丰太極拳二十三二十四式鵲步飛龍和揉身提手
彭元植秘傳龍虎太極拳---林國華
內功養身心——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

TAG:太極拳 | 理解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