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背後是民權
民生的背後有政治,政治的要害是權力,權力的掌控在官員,官員授許可權權的關鍵在民主。這就是生活政治的邏輯,也是民生與民主的邏輯。
文/俞可平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
總能在社會上聽到這樣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普通民眾只關心衣食住行等民生問題,而不關心民主自由等政治問題;只有那些吃飽了撐的知識分子才關心自由民主等問題。一些媒體還常常佐之以各種「問卷調查」,以所謂的「數據事實」來證明這種觀點。我毫不懷疑,社會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普通民眾更關心民生問題,知識分子更關心民主問題這樣的現象。然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比起民生問題來,為什麼許多知識分子會更加關心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政治問題?稍加追究,答案便很清楚,是因為知識分子出於職業的習慣,會更多地思考民生問題背後的政治原因。
當居民的房屋遭遇強拆時,知識分子會想到要限制政府的權力;當食品缺乏安全保障時,知識分子會追究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當城市上空霧霾驅之不散時,知識分子會責備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失職。民生的背後有政治,政治的要害是權力,權力的掌控在官員,官員授許可權權的關鍵在民主。這就是生活政治的邏輯,也是民生與民主的邏輯。在我看來,吳曉林博士的這部《房權政治:中國城市社區業主維權》,是對這一邏輯的最好註解。
民生問題,犖犖之大者,無非衣食住行。住所是安身之地,自是民生之基本。住房制度的改革,使眾多中國城市居民擁有自己的房產,從而使中國民眾的權利清單中增加了一項重要內容:房產權。正如作者在本書的開篇中所說,隨著自有房權時代的到來,城市居民不僅擁有了真正的自主空間,而且擁有了相應的經濟權益,滋長了居民的產權意識。自有居住空間,奠定了業主維護權益的基礎。在自有房權的基礎上,業主們又衍生出知情權、參與權、自治權、監督權等等權利。憲法規定,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當然也包括保護居民的合法房產權。因此,依據憲法,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應當是政府的法定責任。按照這樣的邏輯,作者進而指出,在權利受侵的情況下,業主們可以理直氣壯地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從作者論述的「房權政治」中,我們不難發現:民生的背後是民權,沒有民權,民生就得不到保障。
城市社區的業主維權,與工人維權和農民維權一起,並稱為21世紀中國社會的三大維權運動。這些維權運動不僅直接關係到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深刻地影響了當今中國的社會治理格局。處理不好這些維權運動,不僅無法充分保障廣大居民的合法權益,而且也勢必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曉林博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花如此大的精力對城市社區的業主維權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在大量調研和問卷的基礎上,形成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不僅體現了他對推動我國社會治理和城市治理研究的學術責任,同樣也體現了他對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社會責任。我一直認為,任何學者,只要他真正帶著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去從事研究工作,凝聚其心血的成果就應當受到充分的尊重。我也因此相信,正如我很讚賞曉林的這部新著一樣,也應當會有眾多的讀者喜歡和讚賞此書。
俞可平教授
為中國青年政治學人新書作序
解讀當代中國房權政治
作者:吳曉林
推薦閱讀:
※20141029鳳凰大視野 國家的秘密——斯諾登事件背後(四)
※李白四次婚姻背後的辛酸
※「前海速度」背後的中國自信
※佔中的背後
※歷史的胭脂痕迹——觸摸歷史上命運多舛的紅顏背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