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象學說—— 心 (含:手少陰心經)

「藏象學說」。

「藏象」:藏(zàng) 字通臟(zàng) 字 ,是指藏(cáng)在體內的臟器。「象」是指表現、現象。

「藏象」就是指的藏在體內的臟器反映在體表的各種現象。這與西醫的內臟解剖理論所指是截然不同的,現代解剖重在形體結構,中醫藏象學說重在內部臟器反應於外的各種徵象。

藏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基礎理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其核心內容為「以表知里,以象測臟」,理論依據如《黃帝內經》所言:有諸內必形於諸外。

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臟腑的生理和病理;

(二)五臟與經絡、形體、五官、九竅的關係;

(三)臟腑之間的關係;

(四)臟腑與氣、血、津液的關係。

「臟腑」是內髒的統稱,按照臟腑的生理特點可以分為三大類:臟,腑和奇恆之腑。

心、肝、脾、肺、腎,合稱為「五臟」,屬於實體器官。他們的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等物質。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屬於腔體臟器,他們的功能是收納和腐熟水谷,傳化或排泄糟粕。

奇恆之腑: 包括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6種器官。

這六種器官,形狀中空,像六腑一樣。但卻內藏精氣,又像是五臟一樣,所以似腑非腑,似臟非臟,所以稱之為「奇恆之腑」

注意:這裡面「膽」既屬於「六腑」,又屬於「奇恆之腑」。

一、五臟:

1. 心:

心位於胸腔之內,隔膜之上,圓而尖長,形似倒垂的未開蓮蕊,有心包衛護於外。他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在五臟六腑中居於首位,《素問》稱其為「君主之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五行屬火,在德為禮。心與小腸在經絡上相互絡屬,故心與小腸相表裡。

(一)主血脈:

主即主宰,主管的意思。

心主血脈,就是指的心氣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其營養和滋潤的作用。故《素問》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主身之血脈」。

心的功能正常時,表現為心搏和脈象節律力度均勻和緩,舌色淡紅,面色紅潤而光澤。

若心發生病變,則會通過面色、舌色、脈象、和胸部的異常感覺等表現出來。

如心火旺(心陽過盛)可以表現為面色紅赤(紅為熱),口舌生瘡(諸痛瘡癢皆屬於心),脈搏快速(快為陽),心煩不易入眠(熱擾心神,所以不得入眠)。這些表現屬性,都是為「陽」的熱象。

心血虛則表現為:面色蒼白無光澤,舌淡白,脈細無力,心慌等,如貧血患者,眼瞼,甲床,口唇皆現蒼白之色。

心血瘀阻,可以見到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甚至發黑,舌上可見瘀點,脈澀或脈結代,胸悶痛,輕者很快緩解,重者可胸痛徹背,背痛徹胸,唇紫大汗,甚可危及生命(相當於冠心病,心梗)。?

(二)心藏神,主神志:

「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神 ,是指的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俠義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素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藏象學說認為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有關係,但其主要是屬於心的功能,因為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現代醫學認為腦主思維意識,但腦的活動有賴於心血的濡養,例如心血不足,就會導致腦組織缺血,導致失眠健忘,頭暈耳鳴,思維遲緩等改變,所以心功能正常,腦功能才能正常,在經絡上,腦也絡屬於心,故歷代醫家皆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在臟腑命名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心、肝、脾、肺、腎」,除了一個「心」字沒有「月」字旁之外,其他臟器均有「月」字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要知道中國的古人無論是給人起名字,還是穴位、藥物起名字都不是隨意起的,古人所起的名字都別有用意,只有深究其理,才能領悟真諦。

在慧觀下,生命體中只有心才會自身產生一種生物光場,自燃而明,故心屬火,就像太陽一樣。

而其他帶「月」字旁的組織器官,全部像月亮一樣,需藉助心光而發出淺淡的光明,他們本身不具有產生光的能力。

皓月當空雖亮,卻需藉助於太陽以明。各種生物的生存生長,都有賴於陽光和溫度,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是一樣,要想臟腑協調,正常工作,必須要心臟功能正常,才能保持身體的體溫調節,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還有心臟這顆太陽的日光照射,心血的濡養,所以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治病先治心,所以《黃帝內經》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傷。心安則五臟皆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另外《黃帝內經》中也說:「經絡者,決生死,處百病,不可不通」,而心主全身之血脈,是經絡的重要主導者,所以心功能正常,血脈流通,經絡通暢,經絡通則無病,經脈通暢,氣血調和無阻,津液輸布正常,則痰不生,瘀不成,臟腑機能日趨正常,正氣足,邪氣除,病何從生焉?!所以心就像一國之君一樣,關乎社稷之安危,國家之存亡,換做人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離陽當空,陰霾乃散,主明則下安。如果君主英明,群臣百姓都會廉政守己。如果皇帝昏庸無能,群臣腐敗,民不聊生,國家遲早滅亡,身體遲早崩潰。

《靈樞》中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任乃擔任。意思是說接收外來事物而發生的思維意識活動,是由心來完成的。

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這兩種功能相互影響。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能調節和影響血液循環。

心的氣血充足,則精神充沛,思考敏捷,對外界反應靈敏。

若是心血不足,則可以導致心神病變,精神意識障礙,如失眠,心煩,多夢,若邪熱在心,還可以出現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指的是全身的血脈都屬於心的。心其華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與否會在面部顯現出來。

由於頭為諸陽之會,全身氣血皆上注於面,所以面色變化能反映出心氣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的氣血充沛,則面色紅潤光澤,神采奕奕;若心的氣血不足,則面色蒼白,唇舌指甲等處也淡白無光澤;心血瘀阻,則面色青紫發暗。正如《靈樞》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心之合脈也,其容色也。」

(四)開竅於舌:

是指舌為心的外侯,又稱「舌為心之苗」。

舌的生理功能與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功能緊密相聯,所以通過舌相我們也可以判斷心有無疾患和何種疾患了。

舌的後天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所以《靈樞》說:「舌者,音聲之機也」。舌的味覺和正確的表達語言,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異常,可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舌強語謇、口吃等病理現象。所以《靈樞》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由於舌面無表皮覆蓋,血管極其豐富,因此,從舌質的色澤可以直接查知氣血的運行和判斷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古代醫家通過長期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同樣也驗證和豐富了心開竅於舌的理論。《黃帝內經》中說:心主舌,手少陰之別,循經入心中,系舌本。

心的氣血充足,舌紅潤而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

心血不足時,則舌頭淡白;

心陽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

心陰不足,則舌紅瘦;

心血瘀阻則舌有瘀斑瘀點;

心火上炎則舌尖部位多紅赤色郁點或舌體糜爛生瘡等;

邪熱擾心,或痰迷心竅,影響心神則可見舌頭強硬,發音困難。

我們學習了「藏象學說」的概論和心系統的生理病理特點,今天我們學習心的經絡,即手少陰心經。

中醫的心、肝、脾、肺、腎五臟與現代醫學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不同,他們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臟器,而是代指的一種功能,一個系統的名稱。

比如心系統包括心臟,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心主血脈,心其華在面,五行屬火,方位為南,節令為夏,時令為午,經絡為手少陰心經,手少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在色為赤(紅),在味為苦等等,都是心系統的組成。

所以我們遇到靜脈曲張的患者,是血脈(血管)問題,那就是心(系統)出了問題,就從心(系統)來治療。

心開竅於舌,舌出了問題,口舌生瘡,我們也從心(系統)來治療。

所以西方人認為舌頭有病是心臟的問題,是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因為在中醫中的「心」指的是一個系統,一種功能,一種「象」,而不是一個臟器。

所以很多時候中醫診斷說你肝火太旺,你肝鬱了,你肝血不足了,患者去醫院做肝膽B超,查肝功能,啥事都沒有。

問題出在哪,中醫診斷有誤?

非也,這就是把中西醫的概念混淆了,中醫說的肝鬱,不一定就是你肝臟出了問題,而是肝系統的功能和連屬的器官組織出了問題,都歸為「肝(系統)」裡面了,因為中醫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不管什麼病,最後尋根搗源還是要找到五臟(系統)上去。

今天我們講的手少陰心經呢,就是聯絡心系統連屬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通路。

就像我們為什麼說舌頭和心有關係?大腦為何與心有關係?他們之間靠什麼相互影響和聯繫?就是經絡。

經絡是一個中醫裡面的概念。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黃帝內經》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經絡者,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記載。

經絡由於是中醫概念,是西醫所無法理解的概念,並且認為是子無虛有的,這是一種極為無知的表現。

經絡是有實質基礎的。

比如我們人體五臟六腑各有一條經脈,加上心包經和三焦經,總共12條正經。其中分布在上下肢的經脈均按照里中外,或者前中後的順序分布著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

沒有找到非常合適的經絡圖

上圖就是手內側的三條陰經,自左向右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和內側相對的外側分布著與內側相表裡的三條陽經,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大腸與肺相表裡),手少陽三焦經(三焦與心包相表裡),手太陽小腸經(小腸與心相表裡)。

我們看血管分布

前三後三,正是三陰三陽的實質基礎(但不等同於經絡的全部,因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我們知道血管就是運送血液的通道,他是經絡組成的一部分,但不代表全部)。

無論是上肢還是下肢基本都是前後各三條大的血管分支來分布的。

與經絡之「象」不謀而合。

包括神經的分布,淋巴系統的分布,都是以這種三陰三陽的規律進行分布走向的。

我們看一下手少陰心經的經絡走向圖。

為了叫大家看得更明白,印象更深刻,我將解剖圖和經絡圖融合在了一起,給大家製作成此圖,便於學習。

《靈樞·經脈》記載: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謙,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循經分布:

上面的意思就是說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臟的系帶,就是心臟和肺臟相連接的組織),向下通過橫膈(膈肌,橫膈膜),聯絡小腸。

另從心系分出兩支脈,從心系向上,挾著食管至咽喉兩旁上行,連於目系(指眼球與腦相連的組織)。

就是這樣一種「象」。

挾食管與咽喉上行,連於目。

另一直行的主幹經脈,從心繫上行,繞過肺臟,向下出於腋窩(也是心經的起始穴:極泉穴)。

升主動脈上行繞過肺,出於腋下。

我們看藍色的靜脈和紅色的動脈的走向與手少陰的循行方向是一致的,這就是手少陰心經的實質基礎。

出於腋下。

出於腋下之後,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走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後(青靈穴),向下走向肘內(少海穴),沿著臂內側後緣(靈道,通里,陰郗,神門),到掌後尺骨莖突部進入掌內側後邊(少府穴),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穴),聯絡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

手少陰心經聯繫的臟腑和器官。

手少陰心經屬於心,聯絡小腸。並與肺、食管、咽喉、眼睛、腦、腎臟有聯繫。(其與腎的聯繫呢,並不是本經脈循行所過,而是通過足少陰腎經通往肺部的支脈,從肺出來後,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的緣故)。

手少陰心經的生理功能。

這部分內容和前面藏象講的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參考,心居胸中,隔膜之上,被心包所圍護。心主血脈,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全身的血液均賴於心髒的搏動才能輸送全身,以發揮其濡養作用。

心主神明(心藏神),是情志思維活動的中心部位。五臟之中,心的生理功能又起著主導作用,故《黃帝內經》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其華在發,開竅於舌。與小腸結為表裡。

手少陰心經的主要病症:

臟腑病候:心胸痛,咽干,口渴,目赤等。

經脈病候: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症。

手少陰心經主治概要:

本經經穴主治心、胸、神志疾病,血症,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陰心經經穴分布概況: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緣。起始穴為極泉穴,末穴為少沖穴,左右各9穴。

穴位具體的位置,取穴方法和治病方法,暫不贅述,以後有時間可以多給大家講解一下奇效穴位的主治。


推薦閱讀:

陸啟成楷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秘解1 楊濟舟老師
王恩洋:心經通釋
治心經十三篇
潘麟《心經直解》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