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趙炳南:皮膚病十法

人體是完整統一的,皮膚病雖發於外,但多數與體內多種因素有關,亦有因為皮膚病而產生全身的變化。所以我們在治療皮膚病時,不但要重視局部治療,更要重視全身治療,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一、疏風解表止癢法 多用於表證初起,風邪客於肌表,皮膚瘙癢,起紅色丘疹或風疹塊樣損害。由於感受風熱或風寒的不同,在臨床上可表現有發熱、惡寒、口渴、咽疼,脈浮數或浮緩等癥狀,常見於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如急性蕁麻疹、急性濕疹、皮膚瘙癢症等。常用藥有防風、荊芥、麻黃、牛蒡子、桑葉、浮萍、蟬衣、白鮮皮、刺蒺藜、全蟲、秦艽、苦參等。一般來講,散風葯中加入走血分的葯止癢效果更好。 二、養血潤膚止癢法 多用於風燥或血燥而引起的皮膚疾患。臨床上表現有皮膚乾燥、脫屑、肥厚、角化、裂口,毛髮枯槁脫落,甚至有血虛的現象,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常見於慢性瘙癢性疾病,如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靜止期銀屑病等。常用藥有當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雞血藤、赤白芍、刺蒺藜、首烏藤等。 三、清熱瘀涼血瀉火法 用於火熱之邪引起的皮膚病,臨床上表現有口乾,唇燥,發熱,煩躁,大便干,小便黃少,舌質紅或絳,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浮大而數。臨床上表現有皮膚紅斑,灼熱,出血斑、血皰等,甚至有皮膚紅腫熱疼,常見於急性濕疹及皮炎類疾患,過敏性紫癜、出血性紅斑、大皰性皮膚病、葯疹、剝脫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常用藥物有生石膏、生玳瑁、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龍膽草、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地骨皮、大青葉及牛黃散、紫雪散、羚羊角粉或犀角粉等。 四、活血破瘀軟堅內消法 用於由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所引起的皮膚病。瘀斑,浸潤塊,有形腫物,過度肥厚角化浸潤之皮膚病,舌質暗淡或紫暗,舌苔白,脈象緩、弱。臨床上主要用於銀屑病血瘀型、帶狀皰疹氣滯血瘀型等,還可以用於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瘢痕疙瘩、淋巴結核、結節病、慢性盤狀紅斑狼瘡、脈管炎血瘀期等。常用藥有桃仁、紅花、蘇木、三棱、莪術、赤芍、鬼箭羽、丹參、夏枯草、僵蠶、土貝母、牡蠣、海藻、大黃等。 五、溫經散寒養血通絡法 用於陽氣衰微,寒凝氣滯,以致四肢厥冷,皮膚冷硬或瘡瘍破潰,色暗而淡,久不收口或形成竇道、瘺管者,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常見的有硬皮病、穿孔性潰瘍、雷諾病、瘀血性紅斑、慢性瘺管等,常用藥有黃芪、肉桂、桂枝、炮姜、白芥子、細辛、補骨脂、附子、鹿角、麻黃等。 六、健脾除濕利水法 用於由內濕或外濕引起的皮膚病,採用此方時須辨別上下內外的部位及寒熱虛實的差異。一般來講,濕邪在上宜微汗之,濕邪在下宜健脾行水之,濕從寒化宜溫燥(燥濕),濕從熱化宜清利(利濕),實證宜攻逐,虛證宜扶正。另外,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停滯;腎虛則氣化不利,水濕泛濫;肺氣不宣則膀胱不利,小便不通。所以在臨床治療時又要注意濕與臟腑、濕與六淫的關係。 皮膚病很多與濕有關係,臨床表現有皮膚水皰、糜爛、水腫、滲出或皮膚肥厚,纏綿不愈,舌質淡,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脈沉緩或弦滑。常見病如濕疹,帶狀皰疹脾濕型,脂溢性脫髮,皮膚瘙癢症,女陰潰瘍,天皰瘡,下肢潰瘍等一切慢性濕潤性皮膚疾患。常用藥有蒼朮、白朮、厚朴、陳皮、藿香、薏苡仁、萆薢、車前子、澤瀉、茯苓、扁豆、茵陳、防己、滑石、豬苓、萹蓄、瞿麥、木通等。脾虛濕盛者,宜健脾燥濕;水濕壅盛、小便不利者,宜利水化濕;偏於濕熱,而濕重於熱者,宜利濕清熱;由於寒濕引起者,宜濕化寒濕。 七、清熱解毒殺蟲法 適用於毒熱過盛的皮膚病,其中主要包括感染性化膿性皮膚疾患。臨床表現皮膚潮紅、腫脹、化膿現象。常伴有發熱,惡寒,大便干,小便赤少,口乾等全身癥狀,常見病如癰、癤、丹毒、蜂窩組織炎、淋巴管炎、毛囊炎、膿皰病等一切感染性疾患。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赤芍、地丁、敗醬草、野菊花、蚤休、大青葉、馬齒莧等。 八、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法 常用治療肝腎不足,體弱,羸瘦,形容憔悴,口乾咽燥,虛煩不眠,骨蒸潮熱,低熱不退,腰膝軟萎,手足不溫,舌紅少苔或舌淡體胖,脈細數無力之症。常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素體陰虛,另一種是嚴重全身性或高熱性皮膚病後期,傷及陰分而致陰虛。臨床上常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天皰瘡,白塞病,剝脫性皮炎及葯疹後期或色素性皮膚病等。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熟地、生地、元參、石斛、女貞子、枸杞子、龜板、鱉甲、玉竹、旱蓮草、黃柏、知母等;此外有一些病人常出現陰陽兩虛,特別常見一些色素性皮膚病或內分泌引起的皮膚病如肝斑、黑變病或嚴重皮膚病引起的腎臟病變等。見到此情況則應陰陽雙補,常加入仙茅、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等。必要時尚可用附子、肉桂等。在補益肝腎葯中加入養血活血葯如雞血藤、首烏藤、赤白芍等,則更可強筋壯骨。 九、調和陰陽、補益氣血扶正法 適用於氣血虛弱或久病消耗氣血,臨床常見嚴重皮膚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剝脫性皮炎,天皰瘡等之後期或嚴重感染性疾患,如癰、蜂窩組織炎等之恢復期,病體虛弱,正氣不足,皮損顏色暗淡無光,瘡口久不化膿或潰後久不收口等,亦有因久病大病之後而致陰陽不調,氣血失和,上火下寒,上實下虛,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嚴重證候,均可用此法。常用藥有黃芪、党參、沙參、首烏藤、雞血藤、天仙藤、白朮、當歸、茯苓、熟地、黃精、赤白芍、丹參、人蔘等。 十、疏肝理氣和解法 適用於肝鬱氣滯、氣機不暢之症,臨床常見肝鬱化火,蘊於肌膚諸症,如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以及氣機不暢,痰滯濕阻所致的痰核流注,瘰癧腫物;或因肝鬱氣滯,腎水不足所致的一些色素性皮膚病,如黃褐斑、黑變病等。常用藥物有柴胡、鬱金、香附、青皮、陳皮、川楝子、枳殼、厚朴、木香等。 以上十個法則可初步概括皮膚病的內治法則,但這十個法則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有機聯繫,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一個或兩個法則,或者有時在一種病的不同過程中採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法則,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以上法則切不可生搬硬套,而應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掌握,才能取得較理想的療效。(十三行國醫館 中醫學碩士 程桂生中醫師 摘錄)
推薦閱讀:

治療皮膚
自製千白散治皮膚瘙癢
QQ皮膚代碼
皮膚年輕可以吃出來
皮膚好的人夏天都是這樣護膚的?

TAG:中醫 | 皮膚 | 皮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