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主要挑戰及對策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建設現代農業進行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探索。回顧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對現代農業的理論認識在不斷深化,實踐經驗在不斷豐富,中國現代農業建設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但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國現代農業,使我國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必須扎紮實實從基礎工作入手,明確其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通過較長時間(20-30年)的建設,才能實現。

  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保障。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發展後勁才會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由農業生產諸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的農業綜合產出水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小,既取決於土地、生產資料、機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決於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農業抗災能力的強弱。在建設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並且最終要靠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來檢驗,只有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表明一個國家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達到較高水平。

  2.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土地和勞動生產率高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徵,這意味著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會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或者使用較少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出同樣數量的農產品。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和自然資源睏乏等問題,繼續靠投入這些生產要素來增加農業產值已經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不斷提高土地和勞動生產率是發展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率更應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著眼點。

  3.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相對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機、灌溉、道路、電力、農資等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也需要相應組織、生產和經營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同時還需要政府的宏觀引導和對農業支持保護、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必須將幾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強有力的支撐。

  4.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工農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僅從農村角度來入手是不夠的,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方針,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引導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健康協調發展,這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業現代化及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

  5.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農業不僅僅是一個產業部門,具有特定的經濟功能,而且還具有生態功能,肩負著保護農村生活和生產環境、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使命。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農業多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循環農業不斷發展,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有效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二)階段性目標

  1.近期目標(2011-2015)

  到2015年,建設中國現代農業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強,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平穩增長。保持1.2億公頃的耕地面積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39億噸以上,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棉花、油料和糖料產量分別達到1041萬噸、3543萬噸左右和14789萬噸;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穩中求升;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1213萬噸、4109萬噸和868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919萬噸。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24959元/人;土地每公頃產出達到20483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更加合理,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達比重達到43%;農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步建成;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協調,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要降到35.12%以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62∶1;全國城鎮化率達到51%。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應達到55%;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量達到6人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化肥、農藥利用效率提高到40%;全國每公頃農機總動力要達到7千瓦以上;有效灌溉率達66%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8%。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食用農產品無公害生產;農產品商品化和深加工程度進一步提高,初步改變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民增收困難的狀況。

  ——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大於8.4年;恩格爾係數下降為38%;基尼係數保持在33%-36%之間;農村居住質量指數進一步提高到66%。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960萬公頃,糧食主產區排灌標準提高到5-8年一遇;解決1.2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式飲水受益人口比例達到65%;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35%;新建改建農村道路140萬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農村信息化程度達到55%;積極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染源,使農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農村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普及和鞏固九年制農村義務教育,農村教育條件明顯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部覆蓋到農村居民,形成完善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全面建立農村生活保障制度,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65%和98%;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農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03元,年均增長7%以上,其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要達到45%以上。

  ——農業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建設取得良好進展。農業成災率減少為41%,森林覆蓋率達到20.47%,農業面源污染區域綜合治理率達到60%。

  做好這一時期的各項工作,要努力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和制度基礎。

  2.中期目標(2016-2020)

  到2020年,建設中國現代農業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強,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平穩增長。糧食供給能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耕地面積保持在1.2億公頃的水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65億噸,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棉花、油料和糖料產量分別達到1245萬噸、3796萬噸和16912萬噸;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需求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2980萬噸、4739萬噸和1149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829萬噸。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25349元/人;土地每公頃產出達到21528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更加協調。農業內部結構更加合理,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農產品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基本建成;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協調,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要降到30.38%以下;力爭農產品加工水平、產業化經營帶動能力有較大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超過3.51:1;全國城鎮化率達到55%。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大於60%;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量達到12人以上;全國每公頃農機總動力要達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達8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基本實現綠色農業生產;農產品商品化和深加工程度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5%以上,農產品加工增值率超過60%,更大程度地改變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民增收困難的狀況。

  ——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大於九年,既達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恩格爾係數下降為35%;基尼係數保持在30%-35%之間;農村居住質量指數進一步提高到80%。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850萬公頃;糧食主產區排灌標準提高到8-10年一遇;基本解決全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式飲水受益人口比例達到80%;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50%左右;新建改建農村道路200萬公里;加大農村通訊網路覆蓋面積,農村信息化程度達到60%;加大農村垃圾和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農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農村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普及和鞏固九年制農村義務教育,提高農村教學質量,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農村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實現村村有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全面建立農村生活保障制度,繼續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範圍,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路;農民養老保險全面覆蓋;繼續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農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69元,年均增長7%以上,其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要達到55%以上。

  ——農業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建設取得良好進展。力爭使農業成災率降低到35%;森林覆蓋率達到21.69%;耕地面積損失明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區域綜合治理率達到70%,農村化肥、農藥、地膜等得到合理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通過這一時期的工作,繼續為下一階段農業現代化建設準備必要的條件。

  主要挑戰

  儘管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以取得初步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面臨如下難題:

  (一)現代農業發展受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制約。中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作為世界上40多個缺水國之一,依然有不少地方農業的發展主要是靠過量開發利用水資源換來的。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經濟發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積一直呈銳減趨勢,耕地質量的減退,以及建築業對耕地的掠奪,極大地影響現代農業發展;淡水資源總體短缺,時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開採地下水,缺水將成為制約許多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局面沒有改變,颱風、酷暑和嚴寒等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概率增加,區域性、季節性的乾旱、洪澇災害交替出現並有加劇的跡象。

  (二)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水平低。總體而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仍是一個突出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深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的問題,已經由農業生產環節轉向農業產前、產後環節。中國很多水利設施,不僅多年來沒有新的發展,而且不斷老化失修。如在許多農業主產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多,許多水庫不能灌溉。每遇嚴重災害,單產和總產都要下降。農業產前、產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還加劇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拓展農產品市場的風險,導致農民來自於農業的收入容易出現較大波動。

  (三)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升高。現代生產要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農業生產領域,農業外部成本如物質和服務費用支出增長加快、份額提高。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一方面導致土地要素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帶來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農業土地、勞動力要素價格上升,農業生產高成本,對農業的影響是深刻的。一方面,高成本導致糧食和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糧食和農業安全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嚴峻。如果沒有有力的政策舉措和機制創新,糧食和農業生產萎縮的風險是存在的。另一方面,農業經營的高成本也將促使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業政策調整。

  (四)農業科技進步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我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員數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不夠,這些都制約著農業現代化前進的步伐。目前的農業科技依然落後於實際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落後於農業科學研究,許多農業科研成果還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農業科技人員少,組織機構不健全。全國有約1/3的鄉鎮、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三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差、待遇低、活動經費少,影響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隊伍的穩定性。四是農民接受和運用科技成果能力較低。

  (五)農業生產規模狹小,勞動生產率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農業資源利用的空間縮小,加之農業自身的粗放式經營,小規模的農戶分散經營方式不僅生產和交易成本高,影響勞動力及農業固定資產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致使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於發達國家。

  (六)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有待繼續增加。長期以來,我國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但對農業科技投入卻長期不足,導致農業科技裝備落後,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業科技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也是我國農業科技始終在低水平徘徊,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國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雖然在年投入量上呈現增加趨勢,但是在農業農村資金投入落實中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農業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短缺情況仍未改變。二是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對制約農業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不夠。如,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接補貼,補貼標準低,不足以抵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三是資金投入管理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七)農民素質整體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不足。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滯後。2009年,中國農村人口71288萬人,佔總人口的53.41%,數量大,受教育程度卻相對較低。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佔6.1%,小學文化程度佔52.8%,初中文化程度佔52.8%,高中文化程度佔11.4%,中專佔2.7%,大專及以上佔1.7%。因為農業生產條件和收入與外出打工的工作條件和收入無法比擬,所以當前中國農村一些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經商,向非農產業轉移,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民是老弱婦孺在從事農業生產。因此,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整體素質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低。這些農民對農業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非常低,中國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對中國建設現代農業造成很大的阻礙。

  對策與建議

  通過幾年的探索,中國現代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雖然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相對匱乏,但是中國在推進現代農業的很多做法,對世界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堅持實現城鄉統籌,實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戰略。農業是整個社會經濟大系統中的基礎系統,因此,必須把農業現代化戰略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現代化戰略之中,把農業現代化納入農村現代化戰略之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只有把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推進,才能有效地改善現代農業建設的外部環境條件,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從我國人口近80%在農村的國情來看,既難以完全依靠城市工業積累為現代農業提供足量的資金,也不可能完全靠城市二、三產業發展來吸納現代農業過程中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村工業化必須與城市化結合進行,拆除城鄉壁壘,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形成城鄉發展、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要讓鄉鎮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讓務工經商的離農的農業人口既離土又離鄉,引導土地合理流轉相對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使農業現代化跟上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二)完善利益補償機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糧食主產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主產區利益補償問題,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對主產區政府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強化並落實銷區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調整糧食風險基金比例,保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財政增加補助地方規模和比例,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切實減輕主產區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二是在糧食主銷區建立糧食生產補償基金,出台相關運費補貼等政策,幫助主產區解決商品糧外銷、外運的問題,緩解地方政府的壓力,充分體現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政策。三是在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合作建設糧食生產基地,通過現有政策和自己渠道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在糧食主銷區提取部分土地出讓金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基地,加大體現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和轉移支付效果。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要在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關鍵在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在加大保護資源環境力度的基礎上,走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道路,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企業、農民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在農業科研和推廣方面的經費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時推廣應用。國家應採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費為農村培養科技人才,提高現有人員的待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穩定小農與發展大農並舉。在實現現代農業的發達國家中,農業經營制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化、規模化的大農經濟,另一種是不少歐洲國家及日本為代表補貼型的小農經濟。建設我國現代農業不適宜走美國式的農業道路,也不適宜走歐洲國家及日本為代表的農業道路。建設我國現代農業,適宜走兩種農業經營模式並舉的新路。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的前提下,穩定發展以小農家庭經營為基礎,走內涵式的小農集約經營的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引導小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小農的組織能力。有目的推廣技術適用、資金投入不多、經濟效益明顯但耗費勞動工時較多的經營項目,生產一些高附加值農產品,導致產出有較大幅度增大,以達到儘可能擴大農業產業內部勞動力吸納率,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

  選擇國有集體農場、龍頭企業、種養殖專業大戶,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大農經濟,實行有償轉讓土地,走內涵式的大農規模經營道路。在高效種養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創匯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領域發展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種養業的生產規程、農產品加工的標準化流程、質量檢驗檢測規程,有意識地採用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適度、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的經營項目,使農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有競爭力的產業。

  (五)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有利於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和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資金投入比重。第一,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第二,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對農業公共服務的投入。第四,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集中產糧區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補貼等各項生產補貼制度,根據需要適時建立其它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補貼制度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補貼制度。第五,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

  (六)建立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實踐中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要使一部分農民成為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者,建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橋樑作用,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方面逐步實現社會化。到2010年底,全國合作社數量超過35萬家,大體平均每月新增1萬家;實有入社農戶約2800萬左右,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0%。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種植、養殖、農機、林業、植保、技術信息、手工編織、農家樂等農村各個產業,業務活動內容涉及農資供應、農技推廣、土肥植保、加工、儲藏和銷售等各個環節。

  (七)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國實施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成功解決了我國農業科研體制多年積累的弊端。首先它為農業發展方式優化升級提供了科技支撐。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其次,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建設了一套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的技術體系,成功地解決了農業科技與農民的技術對接問題。第三,大力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促進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緊密銜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

  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倡導循環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機結合。

  註:本文系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糧食主產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機制與模式研究》,(項目批淮號:08AJY019),以及2011年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農業現代化的演示系統研究》,(項目編號:2011YWF4-6)

  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推薦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那麼火爆,你敢來「挑戰古詩詞」嗎?
《極限挑戰》已退出黃金檔,全明星綜藝限令成真,將是誰的風口?
土耳其劇變 西方陣線面臨挑戰
拍照遇到了瓶頸期?不妨給自己設定一份挑戰清單吧!
意科學家發現「超光速」粒子 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TAG:農業 | 現代農業 | 建議 | 目標 | 發展 | 現代 | 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