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開發愛心與慈悲

2014-08-21 16:14閱讀:   各位法友,今晚我們又相聚在此,繼續昨天的演講。昨晚我們討論如何用直接經驗,來開啟般若智慧,今天要介紹的是,如何開發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心。  想要具有真正的慈悲,必須有幾個先決條件,如果只是表面上的愛與慈悲,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若是想在內心深處開發愛與慈悲,首先要過道德生活。一個人要是沒有道德,便是個病人。一個不健康的人,根本不可能幫助別人的。  一個人想過真正的道德生活,最重要的,也是先決條件:看他能不能做心的主人。一顆激動的心,是生了病的心,當然沒有能力去助人。因此,在做心的主人之後,必須進一步來凈化內心。這種凈化,絕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從內心深處來凈化。  如果只是在心的表面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快樂,在內心深處卻不斷產生煩惱,一下子貪、一下子瞋,這樣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的。  強壯的人才有力量,若是本身很虛弱,又怎麼助人呢?一個衰微的人,不可能去扶持一個即將跌倒的人;正如瞎子如何能引導另一個瞎子呢?因此,一個人若想開發真正的愛與慈悲,就必須儘可能先凈化自己的心靈。  為了達到凈化的目的,覺者給了我們八正道的教法,八正道又可以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根據非常古老的傳說,佛法告訴修行人,首先要守戒,接著要控制心意,最後是凈化內心深處,以便開啟智慧,開啟真正的愛與慈悲。  覺者說得很清楚,先守戒,才能生定,心定之後,智慧方能開啟。唯有開啟了智慧,才會具有真正的愛與慈悲。  戒定慧有其次第,一旦次第完整地建立起來,就能生起愛、慈悲。一個人在銀行里先有儲蓄,才能談捐款,如果自己沒有存款,談什麼幫助窮人?因此,我們必須聚集法的財富||戒定慧,接下來才能貢獻真愛、慈悲。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開始修習禪坐,修定生慧,在般若智慧生起後,要教他如何發慈悲心。  十日禪課程,經過九天認真持續的修持之後,行者在戒定慧上,就有紮實的基礎,學到很殊勝的法門。此時,就能借內觀方法來觀照自己的習性,可以清楚地看到內心深處如此髒亂,煩惱、貪瞋痴不斷生起、生起。 煩惱的根源  覺者告訴我們,一旦對所有覺受,比如說對貪、痴有所反應,執著、攀緣也會跟著愈來愈強烈,因而帶來更多煩惱與痛苦。從表面上來控制心、凈化心,並非難事,如果在內心深處,仍然有些許污染存在,照樣煩惱不斷。因此,佛

陀的教法,很清楚地說明必須凈化整個心靈。  在佛陀及之前的時代,印度已經有許許多多禪修的方法,佛自己都親身體驗過。雖然那些方法都可以得到安詳與寧靜,或某種程度的凈化,但在最根本處,仍有污染存在。  佛陀深切體會到這些,於是就開始尋求,有那一種法門可以凈化心靈深處。他了解內心深處會對身體的覺受產生反應,用西方心理學辭彙來說,有所謂的表層意識、半意識與潛意識,佛並沒有使用這些辭彙,他說心的表面層次只佔心的很小一部分,其他部分遠大得多,那就是今日所謂的潛意識。佛不用潛意識、無意識這些字眼,但是他知道,內心深處的習氣時時刻刻都顯現在意識的表面上。  不管是白天或夜晚,內心深處都能知道身體上的覺受,而且不斷地對這些覺受起反應。大部分時間,只在心表面層次用功的人,不知內心深處仍然還在激動,所以佛陀讓我們知道心靈如何跟表面互動,這是一項偉大的發現。  所以,當你用功在身體覺受上時,就是直接在心靈深處用功了。一顆無明的心,如果繼續對身體的覺受起反應,而反應又沒有被打斷,那麼凈化只是停留在表面罷了。佛陀教導人類殊勝法門,讓大家了解透過身體覺受,是可以凈化內心的方法。如果根源處能夠凈化,那麼整顆心也就完全得以清凈。  一棵樹若是樹根生了病,整棵樹都不健康。同樣的情況,心靈根源處有毛病時,即使做了一些凈化,但繼續產生種種貪瞋痴、種種煩惱,表示這沒有凈化到根源處。  學習內觀法門,行者可了解到一項真理,那就是當我們內心產生貪時,身體會有什麼覺受;內心起了瞋時,身體又感受如何?相對的,身體的覺受,又會加重內心的貪、瞋,這樣的惡性循環,一直繼續下去。行者經過不斷地練習,雖然身體上有著不同覺受,但是能嘗試不對覺受起反應。如此一來,內心深處,就能夠慢慢地得到真正的凈化。  接著,再進一步覺察跟身體覺受息息相關的內心深處。我們一旦有了煩惱,起了貪瞋痴,心裡感到痛苦不堪;我們生氣時,內心充滿沮喪、壓力,行者可以清楚,不凈的念頭,是在傷害自己。 如何解脫痛苦  沒有人願意生活痛苦,為了解脫痛苦,必須想辦法去除煩惱,凈化內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真理。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是我自己把痛苦帶給自己」時,他也開始明白,碰到不如意境界,內心生起憤怒,就是傷害自己,陷自己於痛苦之淵。如果修行只在表面層次,一旦憎恨產生時,也許都會怪別人不好,因此,別人就控制我整個心。  愈想到外在人、事、物,心中生起的怒火就愈來愈熾盛。我們承認不如意的境界,固然會讓我們產生痛苦,但更應該知道,真正痛苦來自於內心。若是能以平常心來觀照心中的貪瞋痴,不對不如意的感受有所反應,那麼痛苦的力量就會變得愈來愈微弱。  人有了污染,必然受到處罰,這是自然法則。如果觸犯國家法律,政府必定會懲罰你,這是人人要遵守的法令。也許,你不會立刻受處罰,可以上訴。這其間,法庭上的法官,或許會因為你的懺悔,減輕刑罰;正如同果報無法逃避,但智慧開啟之後,就可以避免痛苦。  一位禪修者,會清楚地了解,內心生起染污、煩惱,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到別人,使得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一旦有煩惱,自己是第一個受害者,接著會傷害到周遭的人,於是修行者開始明白,這不是一種適當的生活方法,應該好好學習生活的藝術。  只要修習內觀法門,觀照自身實相,古老的習氣,自然會慢慢地斷除。持續修行下去,行者會發現同樣的情境,過去會生氣很長一段時間,而現在生氣時間會愈來愈縮短,內心染污、煩惱也隨著愈來愈少,心中得到的是安詳、和諧。從前自己受苦,也讓別人受苦;現在有了安詳喜悅,與他人分享的,當然不再是痛苦。  另一個實相變得愈來愈清楚||痛苦來自於以自我為中心,並對這個自我產生執著。在知識、信仰層面,或許我們可以接受「我不是真實存在」的實相,可是內心深處,仍然強烈地執著有我。內觀禪修者,能更進一步知道,內心為何有染污?原來染污是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  每當有人講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無利於我們想像出來的自我時,就會產生染污、煩惱,使得自我陷入痛苦之中。禪修者將愈來愈清楚,強烈的自我,即是煩惱、染污之來源,當然就是我們痛苦的源頭。因此要好好地對治自我,不再加以執著,如此一來,自我會慢慢地淡化、消失。  自我很強時,不管是信那一種宗教、那一種哲學,煩惱、染污必然追隨而至,但當我執慢慢消失時,染污、痛苦也會跟著減弱。行者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再看看四周的人都因為我執而產生種種痛苦,自然會對他們生出慈悲心。  貧困的人固然痛苦不堪,名利雙收的人亦復如此,因為染污煩惱持續地生起,使自己無法脫離痛??苦。一位好的內觀禪修者,會明白一個人無論男女,無論教育水準、社會地位、家庭財富……,只要有了染污、煩惱,就會帶給自己和別人痛苦。  以開啟出來的智慧為基礎,以內心凈化為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愛與慈悲,就是真正的愛與慈悲。這絕不是知識遊戲,我們必須親身體驗,痛苦完全源自於煩惱染污。而這世上所有人一直在產生煩惱,因此他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我們要想辦法來幫助大家,解脫痛苦。 愛與慈悲能改變世界  世間人若是有機會接觸覺者的法,來修習內觀法門,他們就會開始解脫痛苦,而感受到安詳、喜悅與和諧,行者的愛與慈悲是如此之深,深得連自己都抗拒不了,我能夠擁有這種安詳、喜悅,也要讓其他人一同分享。  我因布施、守戒、修定慧所得到的功德,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離苦得樂。佛陀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凈化內??心,才會生起真正的愛與慈悲。修行基礎愈紮實,內心愈清凈,發起的慈悲與愛也隨之更為清凈,一定能幫助更多人離苦得樂。  你會發現個人的起心動念和願力,不只局限在個人身上而已,這些會慢慢地從心中流出,散發到整體眾生。當你四周圍環境充滿了愛、慈悲的振動時,整個氣氛變得如此安詳和諧。家庭里有人修內觀禪,其他成員也跟著修的話,每晚只要共修一小時,會發現大家生起的愛與慈悲是如此的清凈、安詳、有益。  人畢竟還是凡人,家裡的成員,由於某些原因,難免產生摩擦、爭執,若是修習內觀,整個氣氛會跟著改變。心中所散發出的都是慈悲念頭,所有負面情緒||壓力、緊張、不和諧……都會自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和諧安詳的氣氛,這正是理想家庭。  佛陀教我們從內心來產生慈悲念頭,希望我們讓四周都和諧安詳。如果能真正照著佛的教化來修行,內心一定清凈,發出真正的愛與慈悲,進而影響周遭的人。  佛的教法非常實用,不是要我們在知識層面、信仰層面來接受的哲學命題,而是一種生活藝術,是一種可落實在生活上的方法。昨晚及今天這二場演講,並非知識上的討論,而是啟發與鼓勵,希望大家都能親自參與學習,修行內觀法門。佛陀的教法,不只是給佛教徒,人人都可以修習,且必然得到相同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來修行,都一樣可以感受到和諧。  諸位非常幸運,生長在有佛法的國度里,大家對佛法已有了信心、恭敬,須要的就是去修行,實地去修習佛陀所給與的教法。願諸位都能撥出時間,參加內觀禪修,謝謝。 問與答問:是否有證得無我,仍獨善其身的人?答:絕對不可能,證得無我的人,我執已完全消失,沒有「我」的概念,散發出去的念頭,都是愛與慈悲,隨時都願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問:凈化內心到何種程度,才能助人? 答:任何程度都可以幫助別人,凈化愈多力量愈大,完全凈化就可幫更多人。問:相信命運嗎?命是否可改變?答:所謂的命,都是過去造業所形成的習氣,所導引的一個方向。而業都是自己造的,如果改變業的性質,命運也會隨之改變。問:有人終其一生命都很苦,是否佛家所說的業障深重?只能盼望來生嗎?答:絕對不是如此,佛陀教家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只要當下能覺醒,心能清凈,今生就能解脫痛苦。問:慈悲的胸懷,要從外在做起,還是內觀修鏈呢? 答:必須從內心修起,也就是先凈化身心,才能產生慈悲的胸懷。問:恐懼不安時,該如何降服?答:觀照不安,不要跟恐懼不安纏在一起。當做旁觀者來看,恐懼不安其實也是無常的,不管它維持多久,總是會過去的。這就是內觀為何要十天的緣故,我們在十天當中會學習如何觀察到身體的覺受,也會觀察到恐懼不安。問:內觀禪修會不會入定?答:會有某種程度入定,如果心不寧靜、不安定的話,無法起觀。在十日課程里??,前三天觀呼吸,幫助安定散亂的心,再進一步觀覺受。問:智慧與慈悲是否一體兩面,還是先有智慧,才能產生慈悲。答:智慧與慈悲是一體兩面,有智慧也會有慈悲,如果生不起慈悲,表示還沒有智慧。問:如果鼻端的知覺不明顯,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鼻腔內? 答:只要你參加十日禪,指導老師就會指導你。問:感受出現時,思想也同時生起,此時可以把專註力放在思想上嗎?答:千萬不可,必須放在覺受上。萬一妄念產生,不去理會它,也不必壓抑它,妄想自然會消失,最重要的是去覺察、去觀照你的覺受。如果把專註力放在妄念上,那只是在心的表面用功;觀照覺受,就會直達內心深處。問:人在臨終前與往生後,做何功德,或念那一部經典,對往生者最有用?答:如果是內觀禪修者,只要對臨終者或往生者發出慈悲念頭,把所有功德迴向就夠了。問:在家人夫妻性生活時,應如何內觀?答:如果夫妻都是內觀禪修者,當情慾產生時,二人一同來觀照性慾這種情緒,一切都是無常,也會消失。萬一情緒沒有消失而有性行為時,並不算犯戒,因為我們並非出家人。即使有性行為,內心也不會像過去那麼染污。問:請問內觀禪修與練氣功或佛教禪七,內心境界是否相同?答:我們無意與其他任何法門做比較,諸位應該親身去體會,只要對自己有益且受用,就值得去學習。問:既然愛是人類的天性,為何還要透過修習戒定慧之後,才能散發出來?答:愛其實有很多種,大部分是求償的。想要取得回報的愛,並非真愛。唯有內心清凈所發出的愛,才是無所求、不求回報的愛,所以一定要修戒定慧。問:學習內觀禪修,須具備前行基礎嗎?答:完全不必,不管有修未修,來報到時指導老師就會告訴你從頭開始,既不須考試,也不比較。問:佛陀的內觀法門,是否能破除一切邪術? 答:必然可以,內觀時了了分明觀照自己,此時一切外力、邪術都干擾不到。問:少數修習佛陀內觀方法的人,是否會偏離或走火入魔?答:只要你根據佛的教法,老老實實去修,絕不會走火入魔。萬一老師所講的,你並沒有完全遵照,就可能造成偏離的現象。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羞恥感和慚愧心
    如何修習慈悲心
    宗薩欽哲:慈悲與信心
    張愛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慈悲心與空觀

    TAG:愛心 | 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