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化解「黃禍論」
《黃禍圖》,德國畫家赫曼.克納科弗斯於1895年所創作的版畫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中國失敗,但中日兩國並沒有馬上進入到仇恨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在日本的主動引導下,中日甚至開始進入了長達十年的「蜜月期」。開端是1897年11月,日本參謀次長邀請中國政府派遣軍事代表團去觀摩日軍的演習。到1899年,慈禧太后又派劉學洵攜帶密電碼訪問日本,要與日本皇室建立熱線聯繫,探討中日結盟的可能性。
甲午戰後,全球有一個輿論趨勢:以德國皇帝和俄國沙皇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提出了「黃禍論」。他們認為,一個已經西化的日本,率領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會產生比成吉思汗更為可怕的影響。德國皇帝還請人作畫《黃禍圖》(見圖),題寫標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商量出兵鎮壓,這時候主要的列強除了俄國之外,都沒有足夠的軍隊在中國。英國人提出來請日本派兵,日本人則回應不出兵。為什麼?因為他們意識到不能繼續刺激西方「黃禍論」,選擇韜光養晦。在德國、俄國多次相邀之後,日本才派出了原來駐紮在廣島的、最精銳的主力師團。進入北京城後,很多史料都記載,八國軍隊當中,日本軍隊的軍紀相對是最為嚴明的。日本軍隊進入北京後,還準備了幾萬面日本旗,發給家家戶戶,北京城、包括別的國家的佔領區,一夜之間都掛滿了小太陽旗,又做了一次成功的公關。
日俄戰爭臨戰前,日本得到情報,俄國的媒體策略就是發動歐洲的「黃禍論」,日本就派人到歐洲建立了「媒體戰」進攻基地。派去的人叫末松謙澄,日本外交部法制局的局長,精通英語和德語。日本政府派他到歐洲作為媒體戰的總指揮,並表態將傾全國之力支持他,當時在內閣會議上討論的內容,詳細到什麼媒體喜歡什麼東西,這個編輯喜歡什麼,要給他們送多少錢,等等。末松謙澄的任務,一是確保盟友英國完全明白日本的戰略意圖。英國和俄國當時是死敵,日本的說法就是阻擋俄國南下;二是要阻止「黃禍論」再次發生;三是保持中國的中立,不能因為中國的親日而刺激西方國家的「黃禍論」;四是在西方宣傳,日本對中國改革的介入及參與,有利於遠東的和平與發展。這當然是胡扯,但他們知道西方喜歡聽什麼東西。經過這樣的精心準備,日俄戰爭中,俄國果然沒有得到期待中的歐洲「白種兄弟」的支持。在日本人的成功引導下,輿論走向了對他們有利的一面。
甲午戰爭日本為什麼能夠打敗中國?除去戰場上的爭奪,日本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宣傳戰、媒體戰,在國家戰略上把媒體宣傳當做長槍火炮來用。相形之下,當時清政府則太過保守落後,不僅輸在了槍杆子上,也輸在了筆杆子上。
(摘自李涵主編《檔案揭秘——歷史第一現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7月出版)
推薦閱讀:
※因為學日語在學校經常被指指點點,應該要怎樣才好?
※日本是不是處處噁心中國?日本精英階層的對華心態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世界奇妙物語》有哪幾集必看?
※李登輝:日本購買釣魚台的行為,「跟我們沒有關係」,
※海外遺珍 丨 流落日本的中國宋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