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所不知道的,灌雲歷史中最精彩的那部分!

大約距今20000年以前

大伊山一帶就有人類生活,在朝陽(現屬市區)等舊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簡陋的工具,證明當時先民們已學會同自然作鬥爭並能從事簡單的勞動。

公元前4500年前後

大伊山先民已能使用石錛、石鑿建造房屋和加工木材。使用石鐮、石磨盤種植和加工穀物。掌握了使用石紡輪、陶網墜、骨椎、骨鏃等制線、縫衣和守獵、捕魚技術。能燒製品種繁多的夾砂陶和泥質陶,其製法為泥條盤築法。在燒制各式陶器時,已注重了選料和摻砂,使用陶器細膩、光潔、堅硬。掌握雕琢晶瑩光潔的玉璜、玉塊、玉珠、玉耳墜等玉飾件的技術。大伊山石棺墓遺址出土的文物集中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活狀況和生產能力。

公元前3500年前後

江蘇海岸線變遷時形成了西岡沿岸堤,北起贛榆鄭園,經灌雲侍溝,至海安西部。據碳14年代測定,這條沙堤大約距今7000~5000年前即已形成。

公元前2500年前後

海岸線變遷時形成了中岡沿岸堤,北起贛榆羅陽,經灌雲下車青山,接楊泰古沙岡。據碳14年代測定,其形成年代距今4610(±100年)年。

公元前2287年前後

「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聽四岳建議派鯀治水,「九歲,功用不成。」在舜的建議下,「堯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公元前2230年前後

帝堯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雲台山古稱郁州,也稱郁山)

約公元前17世紀初

商賢相伊尹,曾隱居境內伊蘆山採挖藥草,並創製中藥湯液。

公元前770~前256年

境內鹽業經營已初具規模,並設有「鹽官」。

雲台山一帶種植粳型水稻,並有簡單的農田排灌設施。

縣境已有採用拋荒休耕的耕作方法。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

秋天,郯國的郯子到魯國的國都去諏邑朝見。孔子認為周天朝和魯國的官僚機構臃腫而瀆職,便向郯子請教郯國的祖先——「少昊之國」的官制建置。史稱「問官於郯」。孔子東遊時,在孔望山設「問官台」,並派弟子子游(姓言名偃)來大伊山講學,從那以後,大伊山又稱「言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置郡縣,今灌雲縣境屬朐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四十年(前221~前207)

秦始皇修建了咸陽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其中一條經廣陵(今揚州)東到海邊,通過縣境而達朐縣。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秦始皇巡遊至此。「立石東海上,朐界中(朐縣城址,在今連雲港孔望山前),以為秦東門。」「罘山,去州治東五十里,舊志去秦始皇浮海而還,見巨魚射殺於此」。

漢高祖元年(前206)

楚漢相爭,項羽遣大將龍苴,在朐縣南60里駐紮,並築壘(今龍苴鎮)。

漢高祖二年(前205)

項羽派大將鍾離昧駐紮大伊山,築壘鍾離昧城(今伊山鎮)。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

伊蘆鄉人、項王大將鍾離昧被韓信逼迫自剄。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

海岸變遷,板浦一帶已逐漸現灘,並有人類生息。

漢成帝元延年間(前12—前9)

東海郡設有三鹽官:伊蘆為鹽官駐地,北蒲(今板浦)和郁州(今雲台)為鹽官別治即派出機構。

漢更始帝(劉玄)二年(24)

朐縣(現灌雲地域原屬朐縣)鐵制工具已廣泛使用於農業生產及水利工程。

漢更始三年至漢建安二十五年(25~220)

境內先民已有較先進的採石技術和較強運輸能力。1980年在小伊公社泊陽大隊發現東漢墓葬,為磚石結構,挖掘出土一塊石料約1噸重。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

劉備帶兵抵禦袁術,呂布乘機偷襲下邳城,俘虜了劉備的家小。劉備被逼轉移到廣陵海西(縣境南今屬灌南)。東海朐人糜竺(雲台關里人)把妹妹嫁給了劉備,並支援他奴客和許多金銀。劉備取了益州後,糜竺被拜為安漢將軍。

漢延康元年到西晉泰始元年(220~265)

縣境屬東海國朐縣。

南朝明帝泰始元年(465)

晉安王發動叛亂,臨海王劉子頊起兵響應。第二年兵敗,曾任臨海王前軍參軍、著名詩人鮑照(灌雲人)死於兵亂。

南朝明帝泰豫元年(472)

南朝宋明帝命令大將垣崇祖總管徐州,把守龍苴,以抵禦北魏。史載「行徐州事,徙戍龍苴,在朐山南」。龍苴成為北魏東路進軍的重大障礙。北魏孝文帝對彭城鎮將平原公說:「龍苴若立,國之恥也,以死爭之」。

北魏李明帝孝昌三年(527)

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去世。他在《水經注》中把灌水稱之為灌河。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

首設海州州治於龍苴,下轄6郡19縣。開了州大於郡之先例。海州隸屬的六個郡是東彭城郡(下轄龍沮、安樂、渤海三縣)、琅邪郡(下轄朐、海安、山寧三縣)、海西郡(下轄襄賁、海西、陵海、三縣)、武陵郡(下轄洛要、上鮮兩縣)、東海郡(下轄安流、廣饒、贛榆、下密四縣)、沭陽郡(下轄下城、臨渣、懷文、服武四縣)。其範圍廣及今魯南、徐淮以及連雲港市區。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

南城建玉皇宮,此為縣境最早的寺廟。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

東海縣令張孝征徵集民工在石城山(今北雲台山)與謝祿山(今南城西山)之間,修築一道南北長31.5公里、高1.7米的西捍海堰。此為縣境首次修築海堰。

隋煬帝大業八年(612)

板浦始建國清禪寺。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

山東孟讓、郭方預、郝孝德起義,東海方孝友、大伊山彭孝才也起義。大伊山起義軍經過激烈鏖戰而敗,彭孝才戰死。

唐初(618年以後)

板浦一帶人煙逐漸增多,由於地處海邊,沼澤眾多,濕度較大,居民多以木板鋪墊。「穿心河」(今中大街新民路)、「景陽河」(今空心街)及水塘沼澤處多為木結構(尤多為木板表面)的碼頭、橋樑,因此得名「板浦」。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

魏徵為南城南門題寫匾額「寧海門」。

武周垂拱四年(688)

朝廷下令開鑿漕河(今稱鹽河),設龍苴、大伊山官河渡並築新壩官河壩。此為境內首次設渡、築壩。

武周天授三年(692)

境內一匠人到京都洛陽,替武則天造了一架程序複雜、轉動靈活的十二辰車,還造過一件翻轉自如、燈火不熄的火通。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

東海(縣治在今南城鎮)人馬待封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機械人」,並對指南車、記里鼓、相風鳥進行改進,巧妙「逾於古人」。

東海縣令元暖興建南城北門外九嶺村到新縣巨平山的半圓形攔海大堤,成為唐朝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南城成為交通樞紐、黃金海岸。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

海州刺史杜令昭在朐山東修築永安堤(也稱萬金壩),北接山,環城十里以捍防海潮,民獲其利。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

築東海堰(從今南城至雲台山山東庄)長19.5公里,外御海潮,內貯山水,大獲灌溉。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

2月,海水凍南北100公里,東望無際。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

淄、青、兗、海等州螟蝗害稼。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雲台山被列為全國著名的6大榷茶所之一,年產茶葉30萬公斤以上。

北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

福建「占城稻」在雲台山一帶栽培。

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

淮北鹽業生產,運輸已具有一定規模,板浦、惠澤、洛要3個鹽場,運銷食鹽47.7萬餘擔(1擔為50公斤)。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海州通判石曼卿叫人用黃泥裹桃核向山崖上拋擲。此為當地首次採用營養缽的方法種植果樹。

北宋仁宋江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

開山僧王香公在大伊山建古佛寺。

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

著名農田水利專家劉彝任朐山(灌云為此屬地)縣令,「作陂池,教種藝」,即利用山坡的水塘,教人們種植果樹。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

8月,蘇東坡從杭州太守任上專程來海州為即將調任的好友——海州知州孫巨源送行。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

疏通官河,以通鹽運。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法郞和尚重新修建板浦國清禪寺。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黃河奪淮入海,灌河口以北漸淤。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8月,李清照「載書十五車至東海」,經縣境後渡淮過江到達建康(南京)。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

宿遷人魏勝聚集義士,與金兵在境內大伊山相遇激戰,打敗金兵追至海州城下,並一鼓作氣攻下海州。

次年,8月,起義軍首領魏勝設計、製造了如意戰車,可隱蔽50名士兵,行可載,停如壘。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宗弼(金兀朮)女婿紇石烈志寧率兵南下佔據了海州,宋軍敗走大伊山,南去楚州。

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

黃河泛濫,河水奪淮入海,廣闊的古黃河三角洲在蘇北沿岸迅速發展起來,岸線明顯東凸。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

受蒙古游牧經濟的影響,縣境大部地區淪為牧場。

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

雲台山一帶已種植麥子。

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

龍苴建碑,云:蝗蝻遍野。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

海州知州降元,境屬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十月,元世祖在漣海等地實行「屯田法」,鼓勵人民開墾荒地,並設「勸農事」官,以考核地方官吏。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

因漕運日漸興旺,板浦、南城等處舟船雲集,商旅熙攘。

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

設莞瀆鹽場(今板浦中正一帶)。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

大伊山石佛寺建成。寺名取義於東晉佛教禪宗高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開山僧印空四處化緣,歷盡艱辛十數載始建成,後人稱之為「石頭和尚」,寓其意志如石之堅。

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

黃河奪淮後,淮南暫不宜產鹽,縣境鹽場大規模興起,並建立運鹽使司。

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

10月,海州颶風作,海水漲,溺死多人。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

境內發生地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

義軍領袖張士誠調東海之師,與元王朝海州守備特穆爾布哈血戰大伊山。石佛寺遭兵廢。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海寧州改為海州,朐山縣析入。境屬之。

是年,經朝廷批准,從大島山至鳳凰城(今南城)築一道長達50公里的捍海堰,史稱「王公堰」。

是年,設立莞瀆、板浦、臨興、中正鹽場鹽課司。板浦成為淮北鹽集散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

境內板浦、徐瀆、莞瀆3個鹽場,年產海鹽約7.5萬引(每引200公斤)。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

在板浦官河上築板浦橋,此為境內第一座木橋。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高僧廣順法師主持重修石佛寺。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

為防倭寇侵擾,朝廷實行裁海政策,海州境內島民內遷。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

板浦始設「鹽課司大使衙門」,首任大使丁乙,副使賈清。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

築官河壩,蓄水以濟航運。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

小伊河上築石橋一座,此為境內第一座石橋。

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

西涼瓦刺發生叛亂,朝廷派人到海州,「延訪得達,遂以為將」。厲達應詔後,即挂帥征西,很快「收復三十餘城」,平服了西涼,鞏固了邊疆。明成祖大加旌獎,封以要職,任淮安大河衛指揮。

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

為方便陸路交通,在大伊山鎮設官河渡,龍苴設漣河渡等渡口。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

黃河奪淮前,沿海河口淤長速度為54米/年。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

黃河全流奪淮,廢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逐漸沉積和堆疊於沿海一帶。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

黃河全流奪淮後,海岸線東移成陸,延伸速度加速至215米/年。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

海州知州廖世昭創修海州志。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海州知州廖世昭令張贏在伊蘆山石佛寺創建灌雲地區最早的書院~~伊蘆書院。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

七月七日,海一日三潮。

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

拓寬挖深板浦至大伊山段官河航道,全長6400多丈,出動1.88萬人,耗銀萬兩。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

鹽業生產由煎煮法改為灘曬法,灘曬法又從磚池向泥池「八卦灘」過渡。鹽產量和質量均顯著提高。

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

大風拔木,發生海嘯,淮河及沭水溢涌,民多溺死。

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

贛榆、沭陽地震。

由海州知州鄭復亨主持增修的《隆慶海州志》刊刻問世。

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

海州(縣境內)、贛榆、沭陽皆旱蝗。

新壩、鷹游山增設航行標誌,白天用標旗,晚上用燈光導航。

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4)

海州、沭陽淫雨,境內多處平地水深丈余,蝗食稼。

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

海州知州楊鳳疏官河,修建閘壩。

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

大旱,麥無收。八月,大雨、海嘯、風雹三日夜。人相食,鬻男女。

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

淮北鹽商捐銀萬餘兩,疏浚官河,入海處築板浦堰10餘丈。外捍海潮,內蓄清水,以濟鹽運。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

海州知州楊鳳從板浦向西沿海岸修築海堤7.5公里長,擋御海潮和便利商旅往來。

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

朱由儉登基為崇禎皇帝,謚其生母劉氏(板浦人,原為朱常洛太子妃)為孝純皇太后


推薦閱讀:

你哪年事業發達,異性緣旺,一查便知道
知道嗎?其實每個人不至一個星座,看看你第二個星座是什麼
小葉紫檀這些「坑」你知道么?
養生就是要養腎,終於知道為什麼喝茶要放枸杞了
再次血洗巴黎!關於ISIS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TAG:歷史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