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端:余光中戲吟打油詩

2015-02-11 10:09來源:共識網-作者賜稿作者:李景端348次點擊:

85歲的余光中先生,依然精神矍鑠,自己還能開車去上班。而且思維清晰,講話不但常帶幽默,而且還喜歡比喻,聽了令人很受益。比如他曾拿下象棋來比喻散文與詩歌的差別:「散文有如棋中之車,可以縱橫天下。詩則有如棋中之馬或炮,可以斜馳捷徑,亦可越山而來。」台灣詩人余光中,曾以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鄉愁》聞名海內外華人世界。從2000年起,香港中文大學每3年舉辦「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余光中是評委,我是特邀顧問,所以連續5屆,我同他都在香港一起頒獎和參與文學講座。他是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對中華文化,不僅特別鍾愛,而且有獨到見解。如他說:「散文是一切文體之根:小說、戲劇、批評,甚至哲學、歷史等等,都脫離不了散文。詩是一切文體之花,意象和音調之美能賦予一切文體以氣韻:它是音樂、繪畫、舞蹈、雕塑等等藝術達到高潮時呼之欲出的那種感覺。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又說:「科學是忙出來的,文藝是閑出來的。科學家追求效率,藝術家追求美與理想,這是兩種不同的心態。閑不是偷懶,而是讓心靈從容不迫地發展,像花開那樣,不能用化肥催它開。所以你必須要追求人文的價值。」上述這些比喻,都充滿詩的語言。不過,余光中給我更深的印象,卻是他獨到的詩人幽默。有一次聊天,王蒙列舉當下作家想一舉成名的創作心態:有受過委屈的、心存報復的、鳴不平的、當社會裁判的、探窺隱私的等十多種。我誇他想得這麼細緻,並問他:「現在有些女作家,聲稱自己是用身體來寫作,這又算是什麼心態?」還沒等王蒙回答,一旁的余光中就插話說:「這沒有心態,只有體態。」一句話,眾人皆笑。「粉絲」一詞剛出現時,有些文人認為它是網路語言,並不認同。但余光中卻對它作了風趣的解說。2006年在參加香港第三屆「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及文學講座時,我問他對「粉絲」一詞怎麼看法?他笑答:「把fans譯成『粉絲』譯得好。如只譯作『粉』,可能有歧義,不好,加上『絲』,體現了有一群人,很貼切。倘若只有四五十人,那不成為『粉絲』。同樣是仰慕,『知音』只能少數,而『粉絲』卻必須是多數。『知音』要求在信仰、主張、觀點、處世等方面,互相有充分的理解與認同;而『粉絲』主要是崇拜,或者說是狂熱的崇拜,其特徵是:著迷,衝動,不理智,甚至有點歇斯底里。在主要是某個年齡段的人們中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社會活躍開放的一種表現,不要去苛求,更不應去指責。有些事情,『附庸風雅』一下也是需要的。在眾多『粉絲』當中,說不定也會成長出幾位『知音』來。」2013年歲末,恰逢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周年校慶、暨第五屆「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典禮。大陸及港台的文人余光中、劉紹銘、王安憶、陳冠中、駱以軍、毛尖、金聖華、彭鏡禧和我,都受邀與會頒獎,並在文學講座上發言。專家評委發言後,輪到在場聽眾提問。有位同學向余光中提問說:「您當年的名詩《鄉愁》,至今許多人還都記得,有的還會背誦。如今兩岸交往已很頻繁,您也時常來到大陸。請問:現在您還會有『鄉愁』嗎?」余光中短暫沉思後深情地回答:「當然有,每個人都會有『鄉愁』。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不管時間長短,往往對所處過的環境,接觸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會不經意地回想或重現。譬如說,我在台灣住久了,一旦去了別的地方,那我對台灣也會產生一種『鄉愁』。『鄉愁』,凝聚著對故土的眷戀,對故人的懷念,對往事的回眸,對人生的回味。『鄉愁』是一種情愫,也可以說是歲月的痕迹,所以,人人有『鄉愁』,長久都會有『鄉愁』。」一席話博得一陣掌聲。余光中的「正經」詩,許多人都熟悉,而讀過他「打油」詩的,恐怕就很少了。當晚主辦方設宴招待獲獎人、評委嘉賓、以及一些香港知名文化界人士。獲獎大學生,還自編了幾個節目席間助興。因為有餘光中在場,大學生特意安排了男女聲組合,朗誦了《鄉愁》、《靈感》、《風鈴》、《等你,在雨中》、《春天,遂想起》等多首余光中膾炙人口的抒情詩。主持人問大家:「剛才都是別人朗誦余光中先生的詩,現在請他朗誦自己的詩,好不好?一陣掌聲熱烈附和。那天余光中喝了幾杯酒,看來心情很好,應聲走向宴會中央,用他向來慣用的語速說道:「剛才你們念的都是我的正經詩,現在我要向大家念一首我的不正經詩。」這句賣關子的話,頓時引來一片笑聲,人們懷著期待眼光,想聽聽這位彬彬有禮的余光中先生,到底會說出什麼樣「不正經」的話。只見他頓了一會兒,沒帶稿子,就開口念道:如果菜單浪漫,它就會是詩歌,如果賬單清醒,它就成了散文,投稿那點稿費,只不過是小費,食物中毒,嘔吧,那只是批評。他念完解釋說,這是他同幾位文化界朋友,在台灣飯館一起吃飯時,興起有感而作。因為這些朋友都經常寫文章投稿,面對樣樣上漲的物價,大家慨嘆惟獨文章不值錢,投稿的稿費,少的真好比給小費,有時還分文沒有,白辛苦。而且,好處沒得到,往往還要挨批評。這當然是飯桌上文人的牢騷話,所以說它「不正經」。不過,牢騷歸牢騷,誰也沒有因稿費低而不去寫,這大概就是文人氣質吧。這段簡短、風趣的補白,又贏來一陣掌聲。85歲高齡的余光中先生,依然精神矍鑠,自己還能開車去上班。而且思維清晰,講話不但常帶幽默,而且還喜歡比喻,聽了令人很受益。比如他曾拿下象棋來比喻散文與詩歌的差別。他說:「散文有如棋中之車,可以縱橫天下。詩則有如棋中之馬或炮,可以斜馳捷徑,亦可越山而來。」細想想,這個比喻真的還挺有道理。余光中同我都是福建人,他在南京出生,我則在南京定居,交往中似乎更顯親切。我雖同他多次合影,但尚未得其簽名。那天趁眾人求籤間隙,我也趁熱鬧求他簽名留念。我知道,不少人得到過余光中的簽名,但那天我還加碼得到他夫人范我存女士的簽名,這恐怕更難得吧。責任編輯:有之聲明:凡註明來源"共識網"文章的,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原文鏈接。本網站作為互聯網言論交流平台,所刊發文章並不代表本站立場。
推薦閱讀:

詩仙李白也有不正經的時候,竟然寫打油詩調侃杜甫,杜甫無言以對
超牛的《愛情打油詩》,順著讀提氣,倒著讀嘆氣,編的太有才了
超有趣的罵人打油詩,打油詩
打油詩點評
打油詩說明朝

TAG:打油詩 | 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