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的多重內涵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形成有賴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和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求的勇氣。新中國創建六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了不同尋常的救國強國道路,因此如何認識中國道路的特殊內涵是當前學術界和理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對中國道路作出不同的詮釋。從社會制度的層面來講,中國道路的內涵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社會學家亨廷頓在談年輕的美國的發展道路時曾說:「不是因為它太年輕,而是因為它太古老。」相應地,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儘管只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練,但它卻是中國幾千年發展道路中的一環,具有不可逆轉的連續性和必然性。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必然依靠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這要求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擺脫照搬他國模式的教條主義的束縛,以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為依託,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觀念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形態。正是從我們的國情出發,毛澤東思想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帶領各族人民取得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鄧小平理論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帶領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恰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堅持社會主義對中國也十分重要。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內,處於被侵略、受屈辱的狀態,是中國人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且堅持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使中國的革命取得了勝利。」①新世紀以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決策繼續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它正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行走在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如果沒有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還會在黑暗中摸索很長的時間,中國社會也不會出現今天欣欣向榮的景象,歷史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政治制度的層面來講,中國道路的內涵就是堅定不移地實行民主集中制中國道路在政治制度上較好地實現了民主與集中的協調統一,1982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民主是集中的基礎,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達到正確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導,只有實行高度集中,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具體而言,民主集中制的含義是: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係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上,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係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民主集中制的具體表現就是極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絕對服從。中國道路下的政治制度具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它避免了西方社會分權制衡中的意見分歧,也避免了封建制度下權力的過於集中,易於在更大範圍內形成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的施政舉措。「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更利於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②由群眾推舉的幹部在廣大人民的監督下,其言行必然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主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強烈的責任心,能最大限度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政黨制度的層面來講,中國道路的內涵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多黨派共存的國家,民主黨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就已經存在,它們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共產黨一道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各民主黨派在組織上都是獨立的,享有憲法規定範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平等。中國的政黨制度並非中國共產黨人的主觀選擇,也不是對其他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機械移植,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和現實情況的經驗總結。中國人倫社會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啟示下注重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宇宙萬物被視為「互相聯繫、互相補益的一個巨系統」,③追求和而不同的群體本位思想。傳統文化觀念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各政黨之間雖然存在意識形態的差異,但卻能夠為了民族利益而共同致力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的政黨制度很好地解決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的協作統一,避免了西方社會建立在個人本位基礎上的政黨制度所帶來的矛盾紛爭。政黨制度的形成受制於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現狀,我們現在的政黨制度具有歷史的合法性和現實的合理性。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尋求救國道路的歷程中,可以明確地判斷,只有今天的政黨制度才是符合中國發展的道路。李澤厚先生認為中國人在救國道路上經歷了器物、制度和文化三個階段的轉變,而制度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改良主義帶來的君主立憲制的失敗,革命民主主義帶來的民主共和藍圖的破滅,官僚資產階級帶來的一黨專制的崩潰,直到先進的知識分子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並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才翻開了中國歷史和社會制度的新篇章。因此,我們今天的政黨制度具有最廣泛的適應性和優越性,它能夠團結所有階層人民的力量並集中所有志士的智慧,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從經濟制度的層面來講,中國道路的內涵就是抓緊經濟體制改革並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社會能否建立起發展的長效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層關係的處理:一是政府干預與市場經濟的關係;二是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關係。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取代了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計劃經濟,建立起了由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避免了計劃經濟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也消除了單純的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的無序性。結合國際社會發展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④隨著國際分工合作和交流的進一步加強,中國也會隨之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閉關鎖國」政策也將隨之被歷史塵封。江澤民同志曾說,改革的目的在於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就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⑤當前,新一屆政府把保持中國社會穩定和改善民生放在經濟政治工作的首位,不斷致力於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政策也必然會在中國社會新一輪的發展中獲得長足的進步。當然,中國道路前進的步伐也會遇到很多羈絆。雖然中國經濟和社會制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中國在總體上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其自身的諸多缺陷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克服和完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同時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也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因此,貧富差距過大業已成為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好地處理該問題,防止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此外,推進醫療、教育、住房改革,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怎樣科學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就成了進一步衡量中國道路是否合理的關鍵。中國道路的內涵除了上述層面的內容之外,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闡釋。歷史和現實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其內涵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豐富完善。(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社科部)注釋①②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年,第64、257、64頁。③邵漢明:《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99頁。⑤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1年7月1日。(責任編輯: 任俊明 )
推薦閱讀:

中國道路的普遍性意義
中國道教協會 道經的形成和發展
「歷史終結論」下的中國道路
中國道教人物圖譜(戴版)
中國道教協會

TAG:中國 | 道路 | 內涵 | 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