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時代,就沒有儒家

離開了時代,就沒有儒家
  • 2014年03月17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行路問道】□李路  孔子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是一個「迂腐的老頭」。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恰恰相反,孔子是一個樂天知命、通權達變、與時偕行的智者。誠然,孔子一生歷盡磨難,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但這種「堅定」決不是刻板、拘泥和迂腐。  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有一個叫尾生高的人,以守信、熱心著稱,他守道義但不知變通,結果送了命。傳說他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沒有按時來,尾生高一直在約會處等候。後來,河水暴漲,尾生高不願失信離開橋下,就抱住橋柱子死守,終於被淹死。  史料記載,孔子不喜歡拘泥、固執的尾生高。在《論語》中,孔子還批評過曾參的「愚孝」(曾參以孝著稱,一次被父親體罰以至於昏倒而不躲避,孔子批評說:這樣不是容易陷父親於不義嗎?);也批評過子貢的「謙讓而止善」(子貢替一奴隸贖身,政府獎勵他,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所以不要獎賞,但孔子認為這樣的示範效應不好:以後還會有人願意去做這樣的好事嗎?)。守信、孝順、謙讓當然好,但不分情況的拘泥與固執就不好,大的原則堅持住,就要「通權達變」和「與時偕行」。  《易經》中有「時中」的說法,也就是在堅持「道義」的前提下「合乎時宜」,還要「隨時變通」。孟子認為孔子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評價他為「聖之時者也」,並認為孔子融會貫通,真正做到了「集聖賢之大成」。  孔子及儒家思想之所以上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其中一個奧秘就是它有「活的靈魂」,我們認為這種「靈魂」就是其時代精神。  回顧儒學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儒家之兼容並包、與時俱進是其強大生命力的源泉。從唐朝開始,佛教影響已然非常強大,其學說和組織形式具有許多優勢。歷代儒家從一開始的排斥,最終走上一條借鑒吸收、融合提升的路子,最終形成影響巨大的「心學」,在西方哲學史上被稱為「新儒家」。  到了近代,面對西學的強大攻勢,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學一敗塗地,國人的文化自信蕩然無存。一部分儒家學者為了應對西學挑戰,興起了所謂「新新儒家」(也叫「三期儒學」),期望在儒學「花果飄零」後,能夠「靈根再植」、「反本開新」。到今天,他們的孜孜之求已經初見成效。  2013年末,習近平同志在孔子故里曲阜考察時說: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其實這正是儒家真義所在。  離開了時代,就沒有儒家;離開了生活,就沒有儒家;離開了人本身,也沒有儒家。新的時代,給了我們新的使命:「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本文作者為《儒風大家》主編)
    推薦閱讀:

    張愛玲時代的文字風格,句句透著功底
    知識傳遞更快的時代,你該學點什麼?
    《大時代》眾演員現狀,他/她令人唏噓
    《13件講不通的事---當今時代最捉摸不透的科學謎題》
    霹靂君:千字文看懂180年戰國時代

    TAG:儒家 | 時代 | 離開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