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的黑猩猩
06-26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柯勒(1887~1967)在1935 年因公開批評納粹政權而被迫移民美國之前,在學術上已功成名就,已擔任柏林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多年。他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參與創建名列心理學六大門派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格式塔」是德語「整體」的音譯,又譯做完形心理學派),但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研究成果是對黑猩猩的思維能力的有趣實驗。 1913年,柯勒前往南非的西班牙屬地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擔任普魯士科學院設在那裡的類人猿研究站主任。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柯勒被困在了島上,和9隻黑猩猩相伴,待了大約7年。島上有一個巨大的室外實驗場地,還有一些「玩具」——箱子、木杆、竹竿等。柯勒就用它們對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實驗,並用電影記錄下來。 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實驗」。柯勒將黑猩猩關在籠里,籠里有一粗一細兩根竹竿,籠外遠處放著香蕉,但是竹竿不夠長。在嘗試了許多次之後,黑猩猩把細竹竿的一端塞進了粗竹竿的孔中,將二者連接在一起,然後用它把香蕉撥了過來。 另一個著名的實驗場景是這樣的:在天花板上懸掛著一串香蕉,黑猩猩跳來跳去想去抓它,但是夠不著。在蹦跳了一段時間後,黑猩猩生氣地走開了,突然停下來,看看香蕉,又看看放在場地上的玩具,反覆看了幾次後,最終開始用玩具來獲取香蕉。不同的黑猩猩採用不盡相同的方式。一隻黑猩猩把一根木杆放在香蕉下,試圖沿著木杆爬上去。有幾隻黑猩猩把幾個箱子搬到香蕉下,成功地壘放起來,但是難以保持箱子重心平衡。有一隻黑猩猩只搬來一個箱子放在香蕉下,爬上去之後,用一根木杆把香蕉打了下來。 這一切似乎表明黑猩猩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夠根據目標和工具制定行動方案,柯勒將這稱為「頓悟學習」,而不是經過反覆的試錯經驗之後才掌握的。但是人們在電影里看到的並非實驗的全部。實際上,電影中的黑猩猩此前已多次面對同樣的問題,已經過了長時間的練習才慢慢地獲得成功。 柯勒逐漸對整日和黑猩猩打交道感到厭煩,對進一步研究失去了興趣。他對黑猩猩做的實驗,大部分是在他抵達特內里費島後的六個月內完成的。上個世紀40年代,其他人在重複柯勒的實驗時,不由得懷疑黑猩猩是否真具有柯勒所說的「頓悟學習」的能力。如果把木杆給黑猩猩,它們就會用它來戳、打幾乎任何東西。即使周圍沒有東西,它們也會亂舞木杆,或試圖把兩根木杆連接在一起。見到箱子,它們喜歡跳上去,向上舉起雙臂蹦跳,或在箱子上飛舞木杆。如果有幾個箱子,它們也喜歡把箱子壘放起來。在它們這麼做的時候,天花板上並沒有掛著食物。如此看來,黑猩猩的接竿、壘箱、舞桿,其實只是一種本能反應,而不是在見到食物後推理、計劃的結果。 上個世紀60年代,珍·古德爾開始在坦尚尼亞的岡比保護區觀察黑猩猩不久,就見到一頭取名灰鬍子大衛的黑猩猩摘取一片草葉,仔細加工得又滑又直,將之伸進它已用指甲挖了一個小洞的白蟻巢中釣白蟻吃。這個發現轟動一時,此後經常被作為黑猩猩能夠有意識地製造工具的例子加以引用。 即使這個著名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異議的。許多人都觀察到,黑猩猩對枝條、條形草葉有天生的興趣,經常無緣無故地折、摘它們進行加工打發時間。黑猩猩對用條狀物戳小洞也有天生的興趣:那些在實驗室養大的黑猩猩,雖然從未見過白蟻巢,但是也天生就喜歡拿著鉛筆之類的條狀物去刺探電源插孔之類的小洞。所以黑猩猩加工草葉釣白蟻也有可能是純粹的本能反應和試錯經驗,未必涉及有意識的心理活動。 當然,我們現在已有足夠多的證據能夠證明黑猩猩的確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動物的某種看似巧妙的行為究竟是出於本能還是出於智能,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即使是我們人類,智能與本能也經常混雜在一起,並不是非此即彼。我們可以一邊做出本能反應(例如呼吸、咳嗽)一邊進行無關的思考,可以因為某種本能反應而引發思考(例如因為咳嗽而懷疑自己是否生病),可以因為心理活動而做出本能反應(例如因為害羞而臉紅),也可以有意識地模仿本能反應(例如假裝咳嗽)。(中國青年報 2008-03-26 作者:方舟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